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范例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干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知心话、交真心朋友。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2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一个愿望,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上级要求,12月2日,战备路社区包联领导新华西路办事处吴志华主任在社区三楼进行了一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学习。

吴志华主任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与大家进行党课学习,他指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分不开,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族居民为中心,不断加强基层服务精细化,提高各族居民生活水平。

吴志华主任强调,战备路社区地处民族融合区,扎实开展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对提高居民幸福高、满足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理念,推动辖区民族团结工作更上一层楼。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促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以之指导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学术成果就其概念、内涵、特征、渊源、形成机理、功能意义、培育路径等开展了多角度的细致分析。从研究情况看,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历史渊源、重要意义及建设措施等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见解却众说纷纭。概念和内涵的提炼是理论阐释的基础,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知识体系,又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

一、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基于对“我者”和“他者”的相同及差异的认识,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民族归属和利益有所感悟,由此形成民族意识。因此,民族是一种拥有自我认同的人们共同体,认同则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体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取得一致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意识的核心和关键界定为认同窄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从汉语字义辨析认同的涵义,先“认”后“同”,“认”表示认识、分辨、认知或承认,“同”表示相同、共同、参与,可见认同本身就具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状态的层次递进;从心理学视角看,主体基于认知产生归属感,认识到他者与我者的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于是有了情感上的承认或价值取向上的认可,进而赞许和遵守,再到行动上的支持,构成一个从内隐的心理归属到情感依附再到外显的行动卷入的过程;从认同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来看,认同并不是独立的、单一的、与世隔绝的,而往往是交叠重合着其他认同,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认同也可能在某一个或某一类主体中和谐兼容、共生共存。那么,产生于社会存在的认同具有动态变化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多元与共存相结合的特征,实际上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正是由于认同的多元性和可兼容性,认同的内容和维度也是宽泛多样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以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但没有进一步论述,还有学者对二者的逻辑关系有不同见解,诸如认为“五个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捍卫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线,或者“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方式。回到本体来分析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着认同的关键维度。

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疆域内的若干民族,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中,经过从自在到自觉的交往交流交融结合而成,发展到今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的人们共同体。“若干民族”是组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内部单元,其结合方式如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拥抱在一起,是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属性。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还是特色各异的个体民族文化,“几千年中华文明”已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成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而这一本体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国内事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毋庸置疑的政治属性。因此,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那么作为本体主观反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关键维度应该由这三个基本属性对应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是对与主权紧密相关的最高层面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对作为国家民族组成部分的56个亚层次民族的认同,还是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可。文化认同同样包含三重意蕴,是对中华共同文化、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及相互之间的认可和欣赏。政治认同则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要素,那就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政党。

对国家的认同是最高层次的政治认同,与现代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曾间断,其中王朝国家交迭更替,国家边界随着中原和草原、海洋、高原等边疆的互动而变化,国家称号随着不同朝代国家登场退场而变化,而自华夏起就出现的中国却始终存在,“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国家的认同是“祖国”意义的认同,既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现代国家,又是对在长时段历史中存在的“中国”这个曾经以“松散政治文化”为特征的文化体的认同,蕴含了更多的文化情结和情感传承,更容易引起人的共情。对制度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显著的成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对中国的政治权威或政党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与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

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与“五个认同”不谋而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主要矛盾支配和决定着事物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关注主要矛盾,紧抓核心内容,着眼于培育和提升“五个认同”的具体要义,落实于建设政治领域有力的领导核心、设计包容共治的合理制度,实现经济领域的共建共赢和社会领域的公平共享,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等措施。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包容共治的特征,承认多民族的存在及平等地位,并且以设计合理机制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民族群众平等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关乎自身利益事业的合法形式和途径,维护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系中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国家事务和建设,表达并实现自我意愿,是新时代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也是共同体政治凝聚力的根源,能有效增强各民族对国家、执政党和政治制度的认同。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互利共建的经济制度有助于建立平等互惠的共同利益联系,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彼此相向而行,产生深层次的认同,组成稳定的共同体。第三,实施机会均等、体现社会平等正义的社会政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共享的社会福利让全体国民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和保障,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也由此自然累积,培育公民对国家的主动认同和忠诚。第四,发挥文化的民族凝聚力,构筑团结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以各民族优秀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为基础,不同层次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价值系统和意识范畴即为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又反过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平等及和谐发展,有利于提升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升级”道德体系的调节功能,使其跟上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实现有机团结,维护现代社会整体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与中国国家建构多重逻辑紧密相关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人心工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对于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增加、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的环境中,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力,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先进和纯洁的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郝亚明. 社会认同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 西北民族研究,2020(1):19-26.

2哈正利,杨胜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 中国民族报,2017-02-24:005.

3青觉,赵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 民族教育研究,2018(4):5-13.

4王文光,徐媛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2):70-74.

5郎维伟,陈瑛,张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3):12-21.

6乌小花. 发展与创新: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与体系[J]. 民族工作研究2017(5).

7王延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民族研究,2018(1).

8邓新星.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9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64-65.

10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9.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gn/.发布日期:2019-09-27. 访问日期:2019-09-29.

12彭谦,周松.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 中国民族报, 2015-5-15:007.

13马俊毅. 国家建构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国话语的理论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19XMZ002);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民族互嵌视阈下的社区警务发展研究”(SC18B077);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四川藏区教育精准扶贫调查研究”(CX2018BS06))

70 680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