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1

正如希区柯克的《后窗》让我们深陷偷窥的罪恶之中而不自知,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同样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气质,使得我们对于保险推销员沃尔特•内夫的犯罪有着感同身受一般的亲切。影片以沃尔特•内夫的第一人称来叙事,我们很容易跟上他心跳的节奏,和这个精明而且自负的保险推销员一起,谋划他的骗局,并且企图逃脱惩罚。杰出的摄影刻画出沃尔特的孤独之感,此事也无关旁人,我们和沃尔特一起感受他内心的紧张、焦虑、还有无力。如同我们必须要用无数个谎言来掩盖自己之前说的第一个谎,事情远不是沃尔特和我们所能掌控的。在菲莉丝的家中,几乎是靠着一种直觉,沃尔特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企图谋害自己的丈夫来骗取意外保险金,他脱口斥责,菲莉丝则绝口否认。出于一种远离危险的本能,他匆忙逃离了菲莉丝的家门。但是那个念头却把他牢牢拴在菲丽丝的家中。回到住处的沃尔特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从未离开,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太强烈,而且没有结束。那只是一个开端。八点整,门铃响起,我不假思索就知道那个人是谁(菲莉丝),好像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沃尔特为什么会和菲莉丝共谋害死她的丈夫。沃尔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他娶了一个他不在乎而我在乎的女人……”,“我为了金钱和女人杀了他”。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纯粹是扯淡。我们总是会告诉别人自己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多数时候都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没有理由能让我们相信那横亘沃尔特和菲莉丝之间的神奇般的默契就是爱情。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仿佛是出于一种本能,菲莉丝引诱了他,沃尔特则看似心甘情愿地被她引诱。沃尔特说他不断想起菲莉丝和她戴脚镯的方式。他多次提及菲莉丝的脚镯,但比利•怀尔德却并没有用特写镜头让我们看清这个脚镯。实际是,她戴什么样的脚镯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让他们彼此吸引?

比利•怀尔德似乎非常乐意让观众看清菲莉丝的脸,但当我们靠的足够近的时候,这个女人便不再值得同情。和多数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一样,菲莉丝凭借美貌和残忍的手段嫁给她的丈夫狄先生。据狄先生和他前妻所生的女儿劳拉叙述,菲莉丝在做护理时谋杀了她久病的母亲。狄先生做石油生意并不如意,菲莉丝也没能仅凭美貌而完全控制他。据菲莉丝自己所说,有一次她几乎要故意不关掉汽车的引擎好用一氧化碳把醉倒在车中的狄先生毒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美貌的少妇每天在家中一边打发寂寞的时光,一边想着如何杀死自己丈夫的情境。对于她而言,谋杀的念头绝非偶然,早已在心中暗自点燃。沃尔特的出现则让这个念头再一次浮现出来。

但是,沃尔特为什么心甘情愿被她引诱?他看上去不像是一个贪图美色、龌蹉不堪的恶棍。实际上,他机智硬朗、谈笑风生,是保险公司最优秀的推销员。他曾说:“我挣扎过,但是我屈服了。”他屈服的绝非美色和金钱,那么他屈服的又是什么?在完成自己精心策划、看似完美的谋杀骗局之后,他几乎立刻就疏远了菲莉丝。因为菲莉丝在整个过程中的完美表现让人感到恐惧。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免遭惩罚,以及这个骗局能否骗过巴顿•基斯。巴顿•基斯是保险公司的理赔经理,他经验丰富,没有任何虚假的索赔案能逃过他“胃里的隐形人”。他总是能发现别人的破绽,这次也不例外。虽然经过一番周折,基斯最终还是确信狄先生不是死于意外,也不是死于自杀,而是地地道道的谋杀。他也推测出菲莉丝不是一个人完成这场谋杀,并把同谋者锁定为劳拉的男朋友。沃尔特知道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却跑到菲莉丝的面前大摇大摆地炫耀。

临近结尾的那场戏很奇怪。沃尔特来到菲莉丝的家中,告诉她巴顿•基斯已经派人监视她,她和劳拉的男朋友会被送上法庭,劳拉也会站出来指证她,而自己则能逍遥法外。如果事情真能这样的话,那沃尔特实在不应该告诉菲莉丝这些。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意无意间关上菲莉丝家中的窗户,仿佛他准备在这里杀死她。他们似乎都预感到这些,菲莉丝早已在沙发下面藏了一把手枪。菲莉丝打了沃尔特一枪,却无法再打第二枪。于是沃尔特用两声枪响结果了她的生命。两个人的自相残杀似乎是出于误会。因为他们都知道,维系彼此关系的绝不是什么狗屁金钱与爱情,而是谋杀本身。一旦谋杀得以实施,彼此便失去了赖以信任的基础,开始变得焦虑与多疑,他们都害怕遭到对方的抛弃与算计。他们对彼此内心的揭露令人心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都很卑鄙。菲莉丝在打过沃尔特一枪后,告诉他自己在这之前从未想过会爱上一个人……或许直到此刻她才爱上沃尔特,但是谁会相信她呢?

负伤的沃尔特跌跌撞撞回到办公室,对着电话留言机向巴顿•基斯述说了这一切。这是影片开头的场景。影片以倒叙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述,通过沃尔特的留言将故事展开。在留言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与我多年的想法有关,早在我未认识菲莉丝之前。你应该明白,基斯,做这个行业,你总是尝试识破别人的诡计,你就像站在俄罗斯轮盘后的人,监视客人是否诈骗保险。然后你会想自己能够诈骗保险,并且做的精明,因为你已经控制轮盘,你心里有数,你只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诱饵,门铃突然响起,布局就在眼前……”

这段话或许多多少少能为我们揭示,在这起偶然的谋杀案件背后,埋藏在沃尔特内心深处的真实动机。在沃尔特看来,菲莉丝的出现不过是一个诱饵,是扣动手枪扳机的手指,他的潜意识中早已埋藏着这样一个动机,所以才心甘情愿地被其引诱。可是这个动机却是如此的单纯,仅仅是自以为自己在掌握了保险业的一切规则之后能够逃避这个规则。就像一个孩子被告知不要打破家里的花瓶,可是他仍然在玩耍时有意无意间将花瓶打破,他玩的很开心,但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于是千方百计地向父母隐瞒自己的过错。在一次访谈中,导演比利•怀尔德告诉我们,影片试图反映美国中产阶级的黑暗面,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沦落成为一个凶手的。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总是不太情愿解释太多,情况可能也并非仅仅是他说的这样。犯错似乎是早已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直到一天我们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冲破种种束缚,感到自己能掌控一切的时候,它便潜出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但我们永远只会自视过高,犯错势也必要受到惩罚。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堕落”。

如果说黑色电影中,人人都是堕落的,那么在《双重赔偿》这部电影中,至少那个理赔经理巴顿•基斯看上去不太可能是堕落的。不过,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罪恶的行当,你用一些不知道哪天才会发生的倒霉事来吓唬人,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钱。但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你却在想如何才能不赔钱或者赔的最少。谁愿意把到手的钱再送出去呢?如果一个人自觉聪明,他或许能窥见其中的漏洞,骗取保险。但保险公司总归会赚的盆满钵满,成为最大的赢家。就像巴顿•基斯一样,专门为保险公司审查可能出现的诈骗,他无形中已经成为维护保险业这个罪恶行当的帮凶。

沃尔特和基斯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在原著小说中,基斯在两人的关系中,还扮演着父亲这一隐性的角色。沃尔特在心理上对他也有依赖之感。从沃尔特总是为基斯点烟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关系的亲密。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沃尔特在自己的骗局彻底失败之后却跑到办公室里对着留言机向基斯述说,而不是逃之夭夭。沃尔特在谋划骗局时,完全站在基斯的角度上来构思。基斯一直很欣赏沃尔特,他希望把沃尔特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遭到拒绝后,他无意间对沃尔特说道:“我大概想错了,你并不高明,只是个头高。”正是在他说过这句话之后,沃尔特真正实施了自己的谋杀骗局。在电话留言中,沃尔特对基斯说:“你想知道是谁杀了狄先生?拿稳手中的雪茄,基斯,我杀了狄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他似乎很享受,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叙述中,并未在意自己的血已经渐渐浸湿自己的西装。他就像一个遭到责备的孩子,拼命地向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之辈。

根据原著小说作者,也就是《邮差总按两次门铃》的作者詹姆斯•M•凯恩所说,《双重赔偿》受到这样一个故事的启发:一个尽心尽力工作了好多年的的报纸排字工人,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为大标题中一个猥亵的错误放行。凯恩的这个创作初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双重赔偿》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如果说影片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黑暗面,那么我们不过是在无意识中被社会权威所绑架,成为它忠实的拥护者,所以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天然的人性看做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罪恶呢?如果转换一下立场,我们就不难看出,影片本身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为我们揭露出工业社会环境下,现代组织对人性的无情打压和控制,在组织中,没有人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基斯的形象成为工业社会的杰出代表而拥有绝对的道德权威,沃尔特对基斯的反叛同时也是人性对工业社会的反叛,这种反叛的最终归宿就是悲剧性的死亡,基斯把沃尔特交给警察不过是再一次维护了自己道德上的权威。

在影片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附加在沃尔特身上的那种机械式的压迫感。影片最迷人的地方也就在此。扳机一旦被扣动,你就再也无法控制子弹的航向。如果说沃尔特是软弱的,他的软弱恰好就是体现在他掌控行为的无力之感。“门铃响起,布局就在眼前……”,“机器开始运作,无人能阻挡它”,“现在万事具备,一触即发,给人思考的时间已经溜走”。基斯凭借自己的智慧破解了谋杀的谜团,他对沃尔特说:“这跟坐火车无关,可以在不同站下车。他们会被困在一起,直至终点,这是单程车,终站就是坟墓。”正是基斯对案情的穷追不舍,才让我们和沃尔特一起感受到莫大的焦虑与恐惧。

巴顿·基斯是否对沃尔特·内夫有过怀疑?

有趣的是,这样的意义却通过一个看似残忍、无情的方式呈现。在电影拍摄之初,甚至没有哪个好莱坞演员愿意出演沃尔特•内夫这个角色,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太过无情,不值得同情。不过,事实恰好相反,沃尔特这个人物却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代入之感。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好莱坞的制片法典禁止拍摄小说《双重赔偿》长达十多年。直到有一天,一向玩世不恭的比利•怀尔德决定把它搬上银幕。不过比利•怀尔德的玩世不恭却是有所保留,因为在影片的正式上映版本中,他剪掉了结局的一场戏:死刑室。尽管他解释说之前的一场戏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实在不太应该轻易相信这位导演说的话。比如关于女主角菲莉丝的假发,他对别人说:“你注意到啦?那是我有意设计的。我需要这个女人身上的虚假,品味低俗,假头套。”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发现菲莉丝的假发不合适的人。

比利•怀尔德后来又说,《双重赔偿》原版结局的那场戏是他拍过的最好的两场戏之一。这场戏我们现在已经不大可能看到。在这场戏的结尾,剧本这样写道:

(沃尔特被执行死刑后)基斯正准备离去,慢慢地走进黑暗的狭窄走廊。他头上已经戴好了帽子,大衣松松地披在他的身上。他走起路来像个老人。他走了八九步,然后机械地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一根雪茄,放在嘴里。他的手像以前一样开始拍着口袋寻找火柴。

突然,他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他僵硬地站着,手按住心脏。他从嘴巴上拿下雪茄,慢慢地朝门走去。摄影机跟着他横摇。当他快到门口时,站在那里的守卫把大门敞开,强烈的阳光从外面不设防的监狱操场射了进来。

基斯慢慢地走进阳光中,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独者。

(剧本引自《黑色电影》一书)

在这个结局中,基斯这个现代工业组织的维护者,在把它的反叛者沃尔特送给死神的时候,也把自己送上灵魂的拷问架。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现代工业组织终有一天会没落下去。那时候,再也没有什么组织、什么人能强迫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着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很好地过活。这势必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只能希望它快些来到吧。

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2

黑色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类型,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在影片基调上呈现悲观主义的色彩,带有强烈的宿命论基调,从1941《马耳他之鹰》诞生开始,黑色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两个走向:或者是刚强的硬汉,或者是堕落的懦夫,而“蛇蝎美人”往往成为其中牵起主线人物的关键角色。1944年比利·怀尔德导演执导的《双重赔偿》便是黑色电影中最为经典的巅峰之作,其中堕落的懦夫和蛇蝎美人预示黑色电影标配的诞生,也成为比利名言“我伟大,电影渺小”的开端,进而开启他2次奥斯卡最佳导演、3次奥斯卡最佳原创、改编剧本奖项、1次奥斯卡最佳影片之路。

《双重赔偿》是比利早期作品,尽管与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擦肩而过,但并未影响其在影史中地位卓绝的影响力。很多影评家喜欢从黑色电影的意境和内涵展开论述,但本文并不想过于纠结它作为黑色电影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而更想从“悬疑片”的角度来解析一下这部影片剧本编写之精彩、镜头语言之独特、内容处理之细腻、镜头语言之独特、起承转合之精巧、内涵寓意之丰富。在我看来,抛开黑色电影的外衣,本片艺术特点的鲜明和人性哲理的反思也足以使其熠熠生辉,名留影史。

01、伟大导演对电影的实践之路:精彩剧本+优秀镜头+整体掌控

对于一部伟大的电影而言,导演、剧本和镜头是永恒不变的铁三角组合。精彩的剧本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张力打捞根基;独特的镜头语言逐帧解析环境、角色与事件的发展,客观真实映射出人物、事件与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导演对剧情的把控、演员的执导和整体团队的运作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双重赔偿》便是比利怀尔德、编剧雷蒙德·钱德勒、摄像师约翰·史蒂兹共同努力的杰作。

比利·怀尔德作为美籍犹太人,从未循规蹈矩地遵守好莱坞的电影规则,他的电影总会在幽默机智的对白中讽刺人性的贪婪自私和社会的种种不公。这种思想起源于欧洲圆滑世故的价值观,又融合了美国超然独立的自省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对剧本的严格把控和镜头的严丝合缝。

雷蒙德·钱德勒是好莱坞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彼时刚刚进入编剧行业与比尔相识,他完成了《双重赔偿》原著小说的剧本改编,隽永的台词、悬疑的开篇和意犹未尽的结尾让影片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并运用在之后名满天下的《日落大道》中。

作为比尔的初次尝试,他借鉴了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理论,构建了一个“桌子下的炸弹”,犹如一个滴答的倒计时时钟,采用倒叙的方式让沃尔特惊恐地承认着自己的罪过。而这个骗保案件究竟成因和结局为何,则成为始终牢牢吸引着观众探究的麦格芬。

在电影界有一种说法“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三个好镜头以及没有一个坏镜头”。《双重赔偿》中不仅没有任何一个“坏镜头”,对于“好镜头”的运用更比比皆是,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最为重要的利器,这与摄像师约翰·史蒂兹对故事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关,镜头的作用并不在于夸大情绪或推进剧情,而在于将情感和情绪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观众产生共情。

以沃尔特和菲利斯在超市的“密谋”戏份为例,菲利斯极度渴望获得沃尔特的认同,她说“我们必须继续,不能心软,就像我们第一次那样亲密地在一起”,这时镜头用一个宏观视角对准了两人,随后镜头切入一个推车走来的人,不仅打断了两人的谈话,还改变了他们的站位,象征着利益集团的瓦解,镜头随后对准菲利斯,她的态度突然变化,从利诱改为威逼,“一切都是你计划的,谁也不能脱的了身”,镜头的正反打变化营造出公共场所内两人小心翼翼的试探和危机四伏的情感,如此细腻的变化全靠镜头的推拉摇移,成为影片最为经典的桥段。

比利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的揣摩和挖掘配合剧情的峰回路转,将各个角色形象稳稳立住,在这件骗保案中,每个人的动机、心理、变化都在镜头的精准呈现中蕴含深意。毫不夸张的说,整部电影没有一个“浪费镜头”,每一帧画面的剪切都与主题的升华密切相关,这些表现方式都是为了探究这个表象故事下潜藏的人性善恶和欲望深渊。

02、合意谋杀中的人性探究,可怕的不是细节的欲盖弥彰,而是欲望的深不可测。

“双重赔偿”指的是保险单中的附加条款:如果被保险人死于火车轮之下,那么受益人可以获得双倍赔偿。此次的“双倍”有两层意思,一层便是促使菲利斯和沃尔特铤而走险的关键动机:利益,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因“双倍保险金”而激化。另一层则是双倍赔付所带来的双倍烦恼。贪婪的欲望毁灭了灵魂与肉体、爱情与生命,一个人死去,却由两个人付出惨重的“赔偿”,这正是隐藏在利益之下的欲望黑洞。

佛曰:一念之差,即坠入无间地狱。

在本次合意谋杀中,沃尔特占尽上风,多年的保险从业经验让他清楚保险赔偿的各种细节,天衣无缝的不在场证据以及作案手段的高明让人叹为观止,就像《瞒天误杀记》中对犯罪现场的极致掩盖以及询问心理的精准掌控,似乎胜利的天平已经向“真爱”的两人发生了倾斜,但真相就如同那张包裹欲望之火的白纸,越想处理好所有的细节,越容易忽略掉那些细微却重要的环节。

从15英里/小时的火车上摔下究竟能否致人死亡成为影片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不是因为“双倍赔偿”,保险公司不会将显微镜对准如此”巧合”的案件,自杀究竟是由于内心的不安还是意外的事故直接决定了是否理赔的标准。一个细节就是沃尔特在犯罪之后觉得天衣无缝,他说“我没有犯错,没有忽略细节,没有事情能够泄露我们的秘密,但我突然觉得每一个步骤都犯了错误,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那是死人的脚步声”。

为何如此谨小慎微的性格却会感到死亡的临近?到底“每一步都犯了错误”指的又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掩盖所有的细节,却无法填补内心对善良的向往和对罪恶的忏悔。死人的脚步预示着影片结局的反转,又指向了内心惶恐不安的心理,将为了爱情赴汤蹈火的“堕落者”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但回想他堕落的原因,却又回到了与菲利斯相识的一幕,当时的沃尔特想到了逃离,却在菲利斯的苦苦追求下陷入了欲望的沼泽,踏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

影片开头沃尔特说“我杀他是为了钱,也为了一个女人。我没有得到钱,也没有得到女人”。如果沃尔特能够抵抗欲望的侵袭,所有的灾妄都将离其远去,但沃尔特终究葬送掉了一生的幸福,人性的贪婪与自私、希望与绝望都在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中落下了帷幕,而其中对爱情与友情的思考却耐人寻味。

03、沃尔特与菲利斯的爱情:蛇蝎美人两面三刀的爱情湮灭在人性的贪婪之中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意味着相夫教子式的自我奉献,不但缺乏家庭的话语权,还处处受到限制和压迫。影片中刻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菲利斯和继女罗拉。

菲利斯无情无义的性格特点与天真善良的罗拉形成鲜明反差。菲利斯原为罗拉母亲的护士,却羡慕优渥稳定的生活而刻意加重了罗拉母亲的病情,享受到继任的红利。在这个家庭中,价值观的差异造成无聊沉闷的生活习惯,而罗拉的天真善良更加速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离弃。

原本和谐幸福的家庭在菲利斯看来并不值得留恋,而她对于金钱的贪婪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她将性感和妖娆发挥到了极致,首次亮相便身裹浴袍,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沃尔特,在沃尔特感受到强烈的蛊惑之时,她追到了沃尔特家中,奉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但镜头的表现却相当克制,毫无情色之感,只是一个搂抱,镜头一转便出现沃尔特休闲地躺在床上,菲利斯描眉补妆,暗合之意溢于言表。

传统印象中的“蛇蝎女人”往往深喑男人的心理,善用资本的力量,包括金钱和身体。菲利斯不仅牢牢掌控着沃尔特,更通过罗拉的叙述得知罗拉男友也被其俘获,成为密谋的另一对象。如此细思则恐的精密布局背后彰显出菲利斯对爱情的不以为然。在贪婪的人性面前,除了金钱能够带来短暂的乐趣之外,其他一切皆为浮云。

如此心狠手辣的女性遵循的是“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的传统思路,似乎只有这种途径才能证明女性地位的提升。但作为代价,她牺牲掉的则是生活中最值得赞扬的善良品质,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却无力改变,她对沃尔特说“我从没有爱过你,不单是你,所有人都是。我是卑鄙无耻的人,利用你,你只是我的工具,直到刚才,当我发现自己无法打第二枪,我从没想过会爱上一个人”。蛇蝎美人两面三刀的爱情始于平淡、走向癫狂、陷入无奈,终于死亡。

女性权利的争取不应该以牺牲纯真善良的品质和幸福圆满的家庭为代价,人性的贪婪以沃尔特与菲利斯的爱情终结为代价,再次说明女性的独立意识并不应依附于男性,而需提升个人素质,完善自我价值,改变传统观念,获得更多关爱,这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而不应该浅尝辄止。

04、沃尔特与凯斯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暗波涌动意难忘

喋喋不休的上司凯斯与沉默寡言的沃尔特之间的友谊很少被提及,但我认为其意义却并不亚于影片中对于女性命运的反思。凯斯心中总有个“隐形人”,代表着理智和思考,帮助其抽丝剥茧地分析案情,寻找破绽。他始终将沃尔特当成人生挚友,却无奈于沃尔特走火入魔的欲望覆灭。

友情的真挚体现在凯斯对沃尔特的推心置腹,沃尔特不仅是凯斯最为亲密的战友,更是情投意合的伙伴。当沃尔特有了升职的机会,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沃尔特,他极力邀请沃尔特成为文秘助手,却遭到了拒绝。如果不是一心想要投入菲利斯的怀抱,沃尔特很有可能同意这次调任。

在这起索赔案件中,凯斯不断向沃尔特分析案情,提出质疑,他英明地将案情的所有细节一一摆出,让沃尔特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不安情绪,沃尔特如此聪慧的脑子真的不知道这次案件的帮凶吗?我不这样认为。心思缜密的凯斯一直将沃尔特当成超越友情的贴心朋友,这一点在结尾处得到了印证。

比利在拍摄结尾时加入了沃尔特受审的场景,并且他认为是全片中最为出彩的桥段,不过最终还是将拍好的情景全部删除,留下了沃尔特跌倒在旋转门的片段。这时,身中一枪的沃尔特仍然想要远走高飞,却连一只火柴都无法划开。凯斯来到他的身旁,为他点燃了香烟,成为非常知名的“最后一根烟”桥段。

凯斯对沃尔特的信任和默契随着香气的飘散而韵味十足,而更具戏剧张力的则是他们的对话。

沃尔特:“你知道为何无法破解此案吗?告诉你,因为你要找的人太近了,他就坐在你办公桌的对面”。

凯斯:“比办公桌更接近”。

沃尔特:“我也爱你”。

“办公桌下的炸弹”就此揭晓,感人的不再是因为人性欲望导致的死亡,而是英雄相惜却无法团圆的悸动,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暗波涌动意难忘”,如果在凯斯的不断暗示下,沃尔特能迷途知返,可能一切都将改变。

《双重赔偿》中重重设置的悬念、饱含深意的对白、精简极致的镜头和演员出色的表演都在比利·怀尔特的主导思想中融为一体,这不单单是一个蛇蝎美人的覆灭记,而是克制欲望、理智思考的重生记,就像比利意犹未尽的诉说“当人们走出影院,他们应该带走什么东西,而不是只是看了一部两个小时长的电影”。

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3

再看《双重赔偿》想不到已是多年之后,突然感受到了那迷人的黑色气质,斑驳的光影里,一半光明一半黑暗,如同人性一般。当我形容《双重赔偿》时,我总是用上“致命吸引”,我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我不懂为什么我就这么喜欢这部电影,一回想起就总是觉得男主那个低沉、阴郁、冷冰冰但又饱含情感的声音是由我发出的。影片中的故事悬念迭起,峰回路转,阴谋、爱情、各怀鬼胎的背叛、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和万劫不复的人性深渊,拥有黑色电影该有的一切并且完美融合引人入胜。

《双重赔偿》可以说是黑色电影中经典,比利·怀尔德对一部电影节奏的掌控是现在很多导演要学习的典范,钱德勒的编剧就让这个好电影有了底气。蛇蝎美人的阴谋让人感叹人性之恶,没有人可以得到救赎,只要你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不得不感慨,导演真是很会讲故事!悬念设置的永远猜不到下一步的发展,阴谋和爱恨交织的人性欲望让人感慨,面对诱惑人可以变得如此狠毒或是痴情;结局的设计很温暖,镜头结构和光影都堪称完美。

几乎没有缺点的电影,案件推理、认定,题材的专业视角都让人叹为观止。人性在诸多考验面前变得飘忽不定,外在与自身的压力下利益的不堪一击,骗保本身就是阴谋,戏中戏的设置更是一绝。另外,女儿的一角也发挥到了极致,将案件推向了高潮。保险探员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精神让人钦佩。

影片的叙述方式就很有开创性,开头便揭开真相,第一人称慢慢叙述,这样的好处是观众在知道故事的情况下更能感受整个过程的黑暗残酷煎熬,就像和主人公一样。人性黑暗一面,良知的一面,令人拍手叫绝!怀尔德的故事一向很好看,配之引人入胜的黑色故事更显人性的琢磨不定,本片在注重犯罪情节的基础上更着重心理氛围渲染,把一个堕落男子的内心煎熬处理得异常生动全面,冷静睿智的台词与先锋的第一人称倒叙方式都是经典的最好诠释!

人性的欲望、狡猾和贪婪在黑白影像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故事的瞩目焦点不是爱情的迸发,也不是完美谋杀,而是计划成功之后,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从庆幸到忐忑到煎熬再到崩溃,即使双手没有鲜血,灵魂也不再纯粹。细节的处理让故事始终扣人心弦,黑色电影开山之作,本片的摄影还推动了黑色电影标志性风格的发展。故事以倒叙形式展开,虽然开头就揭示了结局,却依然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沉浸在故事中。

很多人都说看前面还觉得一般,两人合谋杀完人后,倒推理越来越精彩,真是不愿错过一个画面,最后的结局也颇感意外,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完成了一次谋杀,不为金钱,也不是因为迷恋对方。他们追求的,只是共同完成罪案这一行为本身。于是,事情败露后,我们既可以嘲笑这两人用身体开了一个拙劣的玩笑,同时也不得不叹服,这是多么胆大妄为!

结尾再次展现怀尔德对人性积极的态度,直指人性的贪婪和人格的混乱。尤以两个男人间角色对立但立场统一、不动摇原则却坦诚互敬的对话最打动人,给全片的黑色加了一层柔光。怀尔德的作品中总有一个睿智敏锐又语速惊人的人物,凯斯像极了《控方证人》里的律师,好似看破世事胜券在握,但最终震惊于人性的复杂。

人性没有完全泯灭的罪犯,最后动了真情的蛇蝎美人,老板吉斯给沃尔特点燃的第一根也是最后一根香烟,这就是比利怀尔德在这部黑色的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一点光芒。电影里面始终透着腐烂的味道和死亡的气息。看着原先一心两厢亡命的鸳鸯最终火并,才知道人性有多么堕落和疯狂!电影里面始终透着腐烂的味道和宿命的气息,就如原先一心两厢亡命的鸳鸯,终敌不过人性的堕落和疯狂。

同时,影片突出反映出了人类捉摸不定的黑暗本性与脆弱承受力,实质上是对人的力量的一种近于悲观阴郁性的认识。自嘲式的旁白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的堕落、无奈、哀伤。爱情、金钱的破灭,标志着黑色电影的冷漠与无情。至今看来仍然引人入胜,虽然是预先知道结果的倒叙,但是悬念一点不减,蛇蝎老婆令人不寒而栗,精明的上司咄咄逼人,非常好!

《双重赔偿》中层峦叠嶂的故事转折富有极强的戏剧性,将悬疑植根到了观众的大脑深处,让人不得片刻安宁。同时在配乐和画面上完美把控,将人物的感受和内心活动完整地转移到了观众的身上,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时刻濒临失控但却在掌控之中的犯罪以及之后的失控。此片也告诉某某人,不要幻想什么完美谋杀。影片富于悬念、人物形象独特,保险推销员、理赔专员、女主角都塑造的令人难忘。

看完这部电影,很容易想到希区柯克关于对几秒钟的“惊讶”和一个多小时的“悬疑”的论述。比利怀德一开始就给了我们结局,但是他仍然用一个多层次的悬疑吸引了我们一个半小时的注意力。第一人称的倒叙,使得故事悬念迭生,一个悬念结束又一个悬念升起,观众在故事的漩涡里享受着快感。完整的设下悬疑,结局率先曝出,却留给观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双重赔偿》意味着你设下杀局时要有双重保险,甚至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脱身。

双重赔偿电影观后感4

我一向喜欢看老电影,尤其那种细节都充斥着令人惊叹的完美的黑白电影。

刚看完1944年的《双重赔偿》,影片开头就告诉了凶手是谁,仿佛悬念少了很多?不,并不是这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依然会为"男女合伙谋杀组合"而揪心,仿佛你就是共犯。

如果影片只是叙述一件谋杀案,我想它应该不会成为黑色电影的经典。它更反应的是人性,贪婪和良知。男女主看似互相吸引走到一起,实则是各自的贪婪以及内心的不安分,共同踏上了一趟终点是坟墓的列车,其中充满着欲望,紧张,不安,猜忌,背叛。这也许是人们性格的黑暗面所寻求的刺激。

芭芭拉确实很美,影片中的丈夫在身旁被情郎所杀,镇定开车,眼框含泪,眼中暗含兴奋,嘴角微微上扬,那一刻,脑子里应该是十万赔偿金以及终于可以和那令人窒息的婚姻生活撒油啦啦了,又也许,是整件事情,终于要进行下一步了,找继女那个易冲动的小男友解决掉这个跟自己争夺财产的人,再踹掉情郎,独享赔偿金继而享受人生。她为了自己,可以用她那聪慧的大脑以及蛇蝎心肠把阻挡她达到目的的路上的一切障碍送上西天。但到了最后,机关算尽,还是算漏了感情。她最后对奈夫的告白,我更倾向于是她的真心,可是却死在他的枪下,倒在他的怀里。一个可恨又可怜的女人。

奈夫,一个表面成熟稳重的男人。作为保险销售员,几句话就知道女主的目的,愤然离去,用了一个下午想忘掉女主却不能。我倒不觉得他是为了忘记人,而是想拜托内心那可怕的欲望。一个因为工作的性质而看尽人生百态的30多岁的男人,我不相信他会对一个只见了一面的有夫之妇动真心,那就是欲望。而自己作为一个从业多年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工作者,想挑战一下,是否可以制造一个天衣无缝的骗保案件。女主的出现,就是一个平台,勾出自己骨子里的不安分。两人一拍即合,制造了谋杀案,而自己也开始挣扎。公司在彻查案件,被杀人的女儿找上门,哭诉杀了自己母亲又杀了父亲的恶毒女人-他的合伙人,内心过意不去,试图带着小姑娘走出悲伤,其实是在为自己赎罪。不见女主,说是为了女主,其实也是为了自己。最后发现女主还有动作,企图让自己一个人独揽后果,受到了背叛,上门把人两枪崩出了这个世界。最后出手让无辜的人不搅进这个悲剧。我们一路看着奈夫从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到顺从自己内心的渴望,到收不住脚,到最后酿成大祸,回头已晚。

最后一幕很有意思,奈夫倒在公司大门,一向吸烟需要自己点燃火柴的赏识自己的上司(这位聪明的简直没谁了…)终于为自己递上了点烟的火柴,代表人性正义和良知的火焰。

70 614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