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汇聚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汇聚优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第一篇】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已于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市已在19的城镇初级中学的新初一、初二年级率先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是我市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以自己多年从事中学计算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体会,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怎样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3、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

[1][2][3][4]。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第二篇】

诸位莫笑,看一看,这或许就是你们自己,到哪儿都高举“探索与创新”的旗帜,在自己的身上却做不到,都要求别人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却十分放荡,这算什么。升学,看的是成绩,但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扼杀了许多天才。孩子进入到全封闭的学校里,一心一意为学习,也把自己在儿时的梦想、理想、誓言,统统抛到脑后,由“天真的孩子”走到了“书呆子”的行列里,却被老师连连夸奖,自己却十分的不舒服,不明白为什么,却已在被一种力量偷去了“天真”。其实,这就是在一边高举“探索与创新”,一边在扼杀孩子的创新、探索能力。

我母亲朋友的孩子与我是好朋友,有一次她偷偷对我说,她很喜欢航模,但她妈却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不让她玩,有一次,她偷偷拿航模去比赛,拿了一等奖,她不敢说,那张奖状是货真价实的,我在“羡慕”的同时,想必,她也在羡慕我吧,羡慕我有自己掌握的爱好,羡慕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羡慕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怎么办呢?或许她母亲看见奖状后会理解吧,但,在压力下,她不敢去给她妈看,怎么办?请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其实,有时候,在无形之间,我们已经伤到了别人,最简单的例子:金秋时节,开满了桂花,有时也许你只是想闻一闻,可你却不小心的碰下好多桂花,本来是无心的,甚至只想赞美一下桂花,可你伤了它。这创新了吗?似乎是没有吧。

或许只是想探索一下,但创新似乎在无形之中灰飞烟灭了。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第三篇】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带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注重方法,改变思路的观念走进音乐课,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创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学生自找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第四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前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

高校大学生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它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也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教风学风是高校从自身的教学特点出发,有规律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治学精神培养的活动;校风是校园文化本质的表现,它是一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长期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在这个三者之中,教风是基础,学风是核心,校风是保障。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软硬件教育因素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构建网上精神家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进作用。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成为世界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又是产生新思想的最具活力的讲坛。随着社会的.快速地发展,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或事端。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解主要把握于三个方面:一是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尽管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过程,但由于认识不足或没有及时掌握有关信息等原因,学校往往处于无准备状态或应对的准备不足;二是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良的,它在特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高校稳定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三是事件的发生地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校园网上,事件的参与者多数是高校的师生或与高校事务有关的其他社会人员。因此,在网络背景下通过高校宣传工作处置好高校突发事件,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以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能量、声势、规模会迅速地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高校领导、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高校在事前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在事中做出迅速处置。

三、通过“微博”交流,促进思想沟通。

对于陌生人,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微博”正好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开展思想交流,更便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在“微博”环境下的网络沟通交流,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的顾忌,双方不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紧张、戒备和尴尬的局面,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语;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发送时间短暂,提高了沟通的速度,因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此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感到学校为他们设立的“微博”速度快,传播面广,会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而提升主体意识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人一旦获得主体的高度自觉,就必然会焕发出一种极大的人生创造激情,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人生、把握人生的内在活力,显示出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与勇气。强调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尊重人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依据一定时代要求培养和提升人才全面素质的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琼,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与实践【第五篇】

史伟,姜丹(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于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日趋重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阶段,人才供给的类型、层次、结构日益多样化,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创新实践教学,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如何增强育人实效,是当今高校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三课堂”育人模式;育人实效。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而实践教学又是这条教学链中极为重要而突出的一个环节。加强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育人实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今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中宣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文)中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亟待探索、改进和创新。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也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多是被当作一种技能并加以“知识”的形式予以传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缺乏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创造性。因此,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高校的实践教学依然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经过对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情况的调研,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偏低。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知识、能力都来自于实践,因此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也同样需要实践。然而,基于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难度大、投入多,很多高校都缩减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轻视或应付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创造力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比较复杂,从实验的规划设计、实验的相关准备到实验报告的批改,特别是大学生校外的生产实习,除却学生难以组织管理的因素外,学生的住行安全保障以及实习过程的检查指导都需要详细安排,同时教师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很多老师在实践教学时只是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

尽管当前很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明显增加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但是很多实践课程都是虚设的,以我校冶金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实习的集中安排与实习内容不协调。目前我校的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往往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实习或是参观式的实习,安排的时间最短,一般是一天左右,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只能浅显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集中在学期末或整个学期的1周至4周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学生只能了解整个冶炼工程的一个或部分过程,无法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总体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协调。(素质教育论文)冶炼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与车间操作紧密结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授课之后才开始实习的,这使得学生无法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不知道学这些知识对自己有何用处,从而感到不知所措,存在着盲目性,进而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nextpage]。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同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但是这样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诸多原因,在其建设和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还没有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和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远远不够。二是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被单一化。高校将校外实习基地仅仅作为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途径,而诸如实践教学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反馈教学、人才培养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却被弱化或掩盖。

(四)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从教学考评体系来看,很多高校现在都不太注重对实践创新环境的营造,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门的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高校现在一直沿用的还是一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方式在面对学生实践中产生的千差万别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方面,显然无法做出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其结果是既难以考查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增强育人实效。

(一)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涵盖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劳动实践、艺术实践、军事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和德育实践等。因此,高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大力推行“三课堂”育人内容与方法。

1.第一课堂育人,即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教室和校内实验室完成。

2.第二课堂育人,即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或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和熏陶的各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

3.第三课堂育人,即走出校门进行的各类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创业实践等。

第一课堂是育人的基础空间,第二、第三课堂则是育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巩固第一课堂,加强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形成“三课堂”互动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实践教学、增强育人实效的具体举措。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的实践教学要始终以坚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深入实际、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设计为以下几大模块:(1)德育实践。主要包括用实践着的、发展着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如学生党校培训、德育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2)文化型实践。主要包括举办文化艺术讲座,组织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等。(3)团队合作实践。即学校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4)社会实践。鼓励、支持学生以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为宗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兼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等服务型实践活动。(5)专业技能型实践。

目前,高校必须强调的是实践教学中的专业技能型实践的改革。(1)高校的实践教学必须向应用、设计、综合型方向发展,改变过去验证型的实践内容。(2)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3)加大对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力度,筛选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课题,结合专业及生产实际要求进行指导,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4)延长专业实践时间为一个学期,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职业环境扭转中进行实践锻炼,突出“环境塑造人”,把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5)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规划。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应占25%―30%,大一学年是基础理论教育,大二、大三学年是专业课程学习,大四学年主要是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

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制。第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由实践教师对学生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第二,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即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考评:(1)实验、实习计划是否符合本专业特色。(2)实践课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3)教师是否指导、检查到位。(4)通过检查实践计划、课题、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教学质量。(5)对实践教学进行督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3.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育人平台。(1)依托高校资源,加大专项经费的申报,努力搞好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速度,形成以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及推广示范为主的产学研基地。(2)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总之,创新实践教学的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未来的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在继续改革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推进大学生实践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德平。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2):37.

[2]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7):164.

[3]黄本笑,刘信信,邢俊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9(2):128.

[4]张天勇。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93.

70 1818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