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发展格局论文【推荐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新发展格局论文【推荐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发展格局论文【第一篇】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冲突对抗风险上升,世界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大国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放大国要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首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和投资、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要深耕东亚、“一带一路”、美欧生产网络交互推进、提升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跨境创新网络等。“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胸怀两个大局,使得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相互促进,处理好双循环的十大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开放与自主、共享与发展博弈关系,构建高质量双循环自贸区网络。因此,要落实好双循环这项长期战略部署,明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重要任务和作用路径,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转的综合枢纽和战略纽带,充分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自贸区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1-0010-06

收稿日期:2020-11-24

作者简介:张燕生(1955-),男,河北清苑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中华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部署。”[2]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确保“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全球开放浪潮正走向退潮,而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城市经济推动的新全球化仍在初始阶段艰难前行;大国之间的科技战、选择性脱钩、针对性对等、技术保护主义等明显上升,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城市智慧化和智慧城市化等交互前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出现本地化、碎片化、分散化调整,同时,数字技术正驱动供应链变得更短、更有弹性、更有韧性且更能够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新需求痛点。

2.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冲突对抗风险显著上升①。全球化的上半场是由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市场化驱动,形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全球化的下半场则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高频率发展,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的时期。历史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往往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引发系统性冲突对抗,导致贸易保护抬头、自由贸易退潮,全球化收缩倒退,最终很容易落入冲突对抗的陷阱。因此,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十分关键。

3.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将引发双方对抗冲突逐步升级。1990年中美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和%,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2019年两国GDP占比分别为%和%,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2020年将超过70%②。因此,中美之间的战略较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一次大考。

4.世界经济步入长期动荡停滞阶段。1990—2001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2001—2008年%,2009—2019年%③,未来5~10年,全球人均GDP增速会降到%以下。新冠疫情、债务风险、贸易摩擦、全球衰退、地缘冲突等因素叠加或相继发生,最坏的情景不排除会出现类似大萧条的场景。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目的是把握“超级全球化”造就的世界发展黄金期的重大战略机遇;把握信息技术革命造就的综合物流革命和供应链管理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体制从计划体系到市场体系、发展战略从内向型发展到外向型发展、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的重大转型。但是,我國长期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嵌入国际工序分工体系导致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渠道发展不充分,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驱动的外向型战略导致贸易利益冲突和摩擦显著加剧,简单模仿和创新依赖导致动能转换缓慢和国内创新抑制等问题。大国经济不能再继续依靠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驱动。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个变化将对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全球实力对比、国际格局变化和世界秩序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将对我国发展的动能结构、模式定位和基本格局转变提出更高要求,将对我国与世界、美日欧、金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善创造新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例如,如何用事实回应国际上一些人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误读为主动与国际脱钩的战略;如何应对涉华WTO等多边体系变局、排华区域化变局、科技数据金融粮食能源等领域的安全挑战;如何化解国际对华阻遏以及污名化“一带一路”等新挑战。因此,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大局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确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还是世界各国相互往来交流史,遵循的基本常识和普遍规律是,大国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放大国要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首要,负责任大国要以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己任。据初步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金额占GDP的比例)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轨迹。从1978年%升至2007年%,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到目前30%多一点。所以,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为了加快促进这个变化,我国从2018年起在上海连续举办了中国进口博览会。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我国积极推动国内大循环逐步取得支撑发展的基础地位,扩大国内消费投资和进口需求,为受疫情重创的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提供进口订单和发展动力。

1.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匹配度为手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努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扭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破除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体制变革,持续降低恩格尔系数[3]落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提升百姓富裕程度和幸福满足程度。

3.发挥投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4.构筑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金额为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④。按研发强度衡量,我国有6个省市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研发强度%以上),有12个省市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研发强度%以上),有13个省市区则处于资源驱动阶段(研发强度%以下)⑤。推动创新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和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5.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其中,发挥有效市场作用解决不充分发展矛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解决不平衡发展矛盾,形成政府与市场和谐发力的制度环境。

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决不是构建封闭的国内循环系统,也不是在参与国际大循环基础上向国内经济延伸扩展,更不是新形势下采取与世界经济主动脱钩的行动,而是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础上推动双循环体系建设。

1.要深耕东亚生产网络,形成双循环经济合作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在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中,东亚生产网络主要为世界提供制造环节和劳力,美欧生产网络主要为世界提供技术和市场,中东及其他亚非拉地区主要为世界提供能源和资源。其中,传统东亚生产方式主要靠要素投入增长驱动,而不是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不仅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且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深化,预计将出现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⑦、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的新格局。

2.深耕“一帶一路”,做深做实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发展合作。当前发展中国家世界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既不同于二战结束刚刚摆脱旧殖民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求独立和发展的情况,也不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动市场化改革时的情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造成发展中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大分化。同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破解这“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4]因此,探索建立包容共享、和而不同、先进适宜的规则制度,合作推进高质量、可持续、普惠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合作发展,事关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大局。

3.加强与美欧等国家生产网络合作。这是一场国际拔河,一边是少数极右势力要推动选择性科技脱钩、产业脱钩、金融脱钩等,试图造成“一个世界、两个体系”的对抗局面;另一边是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广大民众愿意继续与我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开放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我国要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前提下,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平台,不断完善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多层次对话为纽带、以公共卫生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为契机的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4.筑牢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根坚实支柱。第一根支柱是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上新台阶。如进一步实施降低关税率,取消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开放等措施,构建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及其他新型贸易方式,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二根支柱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新层次。如推动规则等制度主动与国际组织高标准规则相衔接,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同时契合合作各方当地文化、宗教、制度及能力建设。第三根支柱是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知识型开放上新水平。通过开放创新链,推进多种合作方式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享。

5.提升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其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双循环一体化集群发展;推动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双循环连接畅通发展;推动价值链高中低、上中下、前后向双循环融合提升发展。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能力。推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新交通综合枢纽和通道建设双循环协调发展,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

6.构建双循环跨境创新网络。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环就是开放创新,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公共研究、开发试验研究的跨境合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⑧

五、实施双循环自贸区战略

1.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是国内自贸试验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相互促进这个抓手。对内发挥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试验田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创新经济、法治经济、高端经济三大驱动力,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外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目标,RCEP自贸区、高质量自贸区(中日韩FTA)、高标准自贸区(CPTPP)并行,远景目标是构建亚太自贸区(FTAAP)。其中,CPTPP有可能成为未来中美规则博弈的一个主战场,其制度规则较量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应作为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和重大举措。

2.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走深走实走好,必须处理好双循环的十大关系。即处理好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统筹好创新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共享;确立国内大循环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的关系,制定扩大开放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等;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关系,统筹好深耕东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欧生产网络交互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自由贸易与试验区的关系,统筹好可复制可推广与不可复制不可推广之间的互学互鉴;边境开放与开放后的关系,统筹好商品要素开放、制度开放、创新开放协同推进;发展创新经济、高端经济与法治经济的关系,统筹好内生动力、发展环境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力等;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等。

3.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关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立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要原料等供求防线,确保供应链安全;制定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和立法,确保粮食、能源等安全;重视金融、数据、网络等新型安全,防范抵御风险;构建生态、水、土壤等安全屏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4.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政府市场作用,形成和谐发力机制。其中,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规则、国有经济与竞争中性、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全球正出現类似1934年罗斯福新政和1936年凯恩斯革命的变化,政府干预经济政治的作用显著上升。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谐发力机制。

5.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开放自主关系,防范化解开放风险。现代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开放风险显著上升。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包容共享。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继续推动创新全球化、服务全球化、数字全球化、人文全球化等前行,提升抵御开放风险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网络建设。

6.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实施普惠民众的共享发展计划。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要把增加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并举,扩大生态、医疗、教育、减贫等公共消费支出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并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全球收入公平分配并举,构建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7.构建高质量双循环自贸区网络。目前全球有两种不同的区域战略,一种以美墨加协定为代表,另一种以RCEP为代表。我国国内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差别化试点任务,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贸港。未来的方向是以创新思维,构建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基于对等的公平贸易、基于共享的包容贸易之间的合作基础,推动高标准、严规则、同时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自贸区网络。

六、落实好双循环这项长期战略部署

1.明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突破口和重点任务。作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长期战略部署,其重要使命:首先是构建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内生发展的体制机制、生态系统和跨境网络,与世界科技进步更紧密挂钩不脱钩;其次是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法治架构和治国理政方略,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不脱钩;最后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强国体系、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相互对接不脱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基础、动力来源和开放创新是分阶段渐次形成的。

2.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保持平常心,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研及攻关要久久为功;必须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这既是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固本循道、落实新发展理念之策。 3.確定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和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路径。建立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标志是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和质量优势,贯通依托国内市场带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条通路,形成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的推动器和加速器,培育更多全球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路径是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享,改变全球化收缩和供应链收缩趋势,推动新型全球化继续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转的综合枢纽和战略纽带。要摆脱两头在外低端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旧发展模式,构建科学、技术、人才、创新自主可控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培育跨国市场主体和高端专业人才,在全球不同层次市场体系中掌握话语权、定价权和公共产品供给责任。构建跨境创新网络、跨境综合物流枢纽、跨境人才交流平台,形成开放合作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制定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和谐发力机制,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从全球范围内看,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钟摆有更偏重政府一侧的长期趋势。全球供应链安全战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球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出现所谓民主科技与专制科技、深层产品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全球优质要素和产业链本地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我国发展情况看,在巨大外部压力下,政府与市场相互补位、和谐发力正成为新趋势。无论在0到1的原始创新领域,1到10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10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与全方位国际合作机制相互促进、攻坚克难,正成为一股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新潮流。双循环更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坚实基础不动摇,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产业化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等,正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气象。

注释:

①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提出全球化三元悖论,认为一国在超级全球化、民主制度和国家自主权三者最多取其二。他将二战后的全球化分成两个阶段:GATT阶段,即温和全球化;WTO阶段,即超级全球化。他分析了超级全球化如何扩大收入不平等、导致过早去工业化、加剧国内社会分裂、威胁金融稳定。全球化退潮背后是民粹主义政治力量的兴起。他提出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通过复制发达国家工业化路径,能否在短时间内取得与欧美相比肩的经济成就?二是能否走出属于本国特色的,却又不失现代化的自由民主之路?面对失衡的贸易秩序,究竟是该继续完善国际多边机制的作用,还是重新发挥民族国家的主导作用?他站在了民族国家这一边。建议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失衡的贸易秩序中纠正过往的政策,以响应民粹主义,同时维护开放贸易有益的一面,推动适度全球化。

②根据IMF、中国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等数据整理。

③世界银行数据库。

④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比美国低近12%,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普遍15%的水平。未来增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和力度,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程。

⑤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数据。

⑥“克鲁格曼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于1994年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东亚奇迹的神话》中提出,东亚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和密集的劳动力投入,没有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克鲁格曼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2020年9月2日在日内瓦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其中该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先生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非常清晰,在政府领导下,在人工智能、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划。其收到的国际专利申请中,超过50%来自亚洲,它们中的大部分是用汉语、日语或韩语写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真正的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每几个世纪就会发生,它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报告指出了全球创新格局东移趋势。

⑧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1/2020/0913/,2020-09-1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杜尚泽,朱思雄,张晓松.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N].人民日报,2020-08-24.

[3]张军.从民生指标国际比较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N].人民日报,2020-08-07.

[4]钟声.积极做完善全球治理的行动派[N].人民日报,2019-03-30.

新发展格局论文【第二篇】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门设置了确保中小企业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贸易便利化条件、国际投资机遇、人才招揽机会和安全保障等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国际商务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优势。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一、引言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和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为RCEP)的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RCEP,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RCEP的签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宣告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关注成员的贸易能力提升和地区发展潜力,力图通过大幅度、大范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措施改善区域合作环境。RCEP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也为全球企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RCEP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以促进成员加强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RCEP平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二、RCEP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机遇

RCEP覆盖了我国在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主要贸易伙伴,极大提升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并通过稳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安全保障。(一)RCEP提供贸易便利化条件。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盖的我国周边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目标。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强调从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规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关税自由化降低成员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允许特定货物临时免税入境;取消农业出口补贴;采取信息技术提高通关效率等。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是通过削减各成员影响跨境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歧视性措施,实行更全面的开放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也作出了相应安排。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市场准入规制的放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在成员国市场中经营更加广泛的业务,有助于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区域内的资源商品流通速度,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RCEP是双向互惠协议,在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时,成员国的企业也会大量进入区域市场,势必稀释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国际竞争压力。从长远来看,RCEP带来的良性竞争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RCEP提供国际投资机遇。RCEP是第一个专门提出为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RCEP协定及协定创造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经营活动。RCEP的投资议题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保护在内的四大投资领域支柱条款。成员国承诺,通过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程序、促进投资信息传播等开展全方面投资合作。在投资开放方面,RCEP的15个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做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诺未来的投资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RCEP强调均衡规则和共同发展,将促使成员国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效率和贸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不但能极大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成员国直接投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于电商、轻工业、农业企业来说,RCEP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合作前景。RCEP加深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RCEP有利于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投资机会。RCEP提高了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优化全球产业链供给链配置,促进先进制造业向亚洲区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创造新型国际投资方式。(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揽机会。吸引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对自然人移动单独设置章节,承诺将自然人类别适用范围扩大到服务提供者以外的投资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签证便利,并从申请要求、提交与处理、自由人流动的合作事项、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保障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自然人的权利。RCEP降低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流动人员的限制,提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RCEP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RCEP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借此扩充企业人才储备。在RCEP规则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招揽不再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能够从东道国或出口目的地招揽熟悉当地需求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人才,进而满足国际化的人才需求。RCEP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临近,而且社会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容性,能够降低国际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员国的华侨华人和“大中华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又能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招揽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四)RCEP提供国际安全保障。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传统上倾向于开拓东盟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由于贸易伙伴的规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RCEP从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均能覆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更加均衡的规则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企业国际业务免受政治外交方面争端的影响,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风险。RCEP提供了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涵盖了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并借鉴WTO规则构建高度透明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机制,第一次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禁止归零”条款,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稳定预期的保障。RCEP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允许在签约之后其他经济体继续加入。当一个经贸协定涵盖的成员数量越多的时候,其区域内发生争端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因此RCEP在国际安全保障方面强调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明确规定争端双方的磋商协调、关于调解或调停等方面的规则,还详细规定了专家组职能、专家组程序、执行审查程序等其他事项。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面向RCEP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实际上,中国与RCEP成员在经贸交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多边规则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而且能有效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减少政治、社会、战争等因素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一旦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发生各种纠纷,可以利用RCEP规则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保障企业的正当利益。

三、我国中小企业利用RCEP机遇的对策

RCEP增强了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互信共识,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RCEP也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重构、外部竞争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冲击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RCEP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转型,进一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开拓RCEP区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一)跟踪研究落地条款,掌握相关经贸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成员国对RCEP条款的落地实施细则和进程,通过多渠道主动学习相关内容。RCEP成员国最后实行的条款还会经过多次改进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这些条款的变化细则。中小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培训,主动向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了解RCEP的权威解读,学习RCEP中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小企业要保持创造国际合作机遇的敏感性,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提前了解成员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布局和业务重点等来适应RCEP。(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国际商务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化商业模式。利用RCEP鼓励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将贸易流程中的磋商、订单、报关、运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电子业务的效率,促进跨国B2B和B2C业务并行发展。根据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做到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RCEP对临时入境的集装箱以及自然人流动限制有所放宽的规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统,扩大海外仓储的规模,提高跨境运输效率,减少跨境运输成本,将电商模式向国际市场拓宽。严格遵守RCEP针对电子商务的监管规则,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投资开放和投资者保护承诺的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层次和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区域投资合作和产业合作积累跨国运营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与大中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订单供货等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培育优势产业链环节,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品牌,提升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揽国际经营人才。我国中小企业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要素支撑,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RCEP区域范围内招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积累人力资源和弥补短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利用相关优惠条件合理配置国外人才。

综合考虑国际员工的文化差异,塑造一个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区域内东道国劳动力资源,提高一线生产工人素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何雄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20(11).

[2]刘晓华.RCEP签署协议过程中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未来发展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20(05).

[3]平力群.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RCEP为中心[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06).

[4]张任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06).

[5]张彦.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与中国的政策选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基础[J].亚太经济,2020(05).

新发展格局论文【第三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是要把握灵魂。《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启迪我们,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我们所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和共享发展,而不是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低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是要把握主体。《建议》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就启迪我们,“双循环”不是平均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历史表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才能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要把握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要害所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持,否则,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求我们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前一段关于讨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文章或报道中,特别是境外一些学者和媒体担忧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走向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读误解,是对国内国际循环辩证统一关系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

四是要把握关键。坚持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高质量发展才能顺畅进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才能良性互动,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

五是要把握底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新发展格局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坚持底线思维,既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重要性显著上升,要充分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安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性风险。《建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把握新发展格局,灵魂在于新发展理念、基础在于国内循环、要害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基本前提和保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部目的在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理论创新意义。新发展格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主体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成果。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是“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

二是实践指导意义。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界。新发展格局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对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思想认识上主动适应、工作举措上积极谋划、实际行动上认真落实。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全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市“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10月12日至13日潮州、汕头等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家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党中央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求我们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觉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尽快找到本地区本部门的定位和任务,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早见成效。需要指出的是,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不是搞各地比如省内、市内、县内画地为牢的小循环,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互联互动和合作。

三是世界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遭遇逆全球化,但世界已经回不到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要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作,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及其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了多边主义,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新发展格局论文【第四篇】

以“新理念”引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郑佳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为西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继续做好大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想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要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要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着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着力建设美丽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今年3月、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必须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要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西部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论文【第五篇】

年度“重头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期从以往的3天压缩到2天,会后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字数也大大“瘦身”,从通常的近万字缩减至4000余字,除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对参加会议的其他官员只提职务,不提名字,更为贴近近期中央强调转变会风、务实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风向标。在笔者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全方位研究明年经济工作,而且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的确让人欣慰令人鼓舞。正是这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从本月以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给我们传递一个同样的信号,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双管齐下,要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尽管当前我们还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明年经济鼓足了信心和勇气,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

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二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三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四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五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六要要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七要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如此看来,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即,一是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二是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四是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切实抓好经济工作,把经济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讲效益求质量,把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民生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

70 724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