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历史发展趋势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公共艺术与历史发展趋势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公共艺术与历史发展趋势1
摘要:未来公共艺术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除了能满足审美需求外,也能解决社会发展与公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产物,公共艺术将在公共性、艺术性的特性上,增加绿色性、科学性以及逻辑性。公共艺术不仅能美化城市,优化生活,还能启发公民的民主性,解决现实问题,促进自组织建设,使社会系统自动地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发展;科学性;民主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重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有其发展的规律,从过去到现在,再推测到未来。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展现出社会文明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发展。我国公共艺术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城市雕塑、壁画、浮雕等形式出现,艺术表达手法以写实为主,表现材质也以石材为主,目的则主要是美化城市,政治宣传等。公共艺术发展初期,时代性特征较为鲜明,表达较为直白,题材单一,如建国初期,几乎各大城市都有塑像,表现手法全是写实表现,连动态都几乎一样,其次则是工农兵主题,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最后多以古代名人,神话传说等题材为主。这一时期的公共艺术缺乏公共性,没有展现地域性特色,满足公民对艺术的需求,艺术风格与材质上依然较为传统。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的眼界也开始打开,受发达国家及地区公共艺术的影响,我国公共艺术表现的手法开始多样化,主题更宽泛,娱乐性得以加强,公共性开始得到重视,同时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表现手法更多样,从抽象表现再到今天的数字化艺术的出现,再到展出时间的灵活性,都体现出当下公共艺术更多的考虑到地区发展对公共艺术需求,以及受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公共艺术涉及到的范围也由室外城市空间为主逐渐向室内外公共空间延展开来,除去美化城市和政治诉求的目的,公众参与性、地域性、艺术启蒙性、娱乐性等特性开始得以展现,如成都太古里商业空间中,安置了些长期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公共艺术家叶红杏的作品守候(Wait&Except),将等候主人归来的萌虫狗高兴的动态通过抽象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同时,太古里商业空间也不时的放置一些临时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如2015年“我们在一起”公共艺术展就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进行,该展览为期三个月共邀请了国内11位公共艺术家,从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次展览强调的正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而这些正是我国公共艺术近年来进步的表现。
而在未来,公共艺术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潮流,怎样发展呢?首先公共艺术公共性这一特殊属性就强调了它是属于大多数公民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去倾听大多数的声音,同时公共艺术又具有设计学的属性,是通过设计来作用于大众生活的。如何最大化的了解公民的需求,如何全面的了解辐射区域的客观信息,如何能同时满足人、社会、自然的诉求,成为了未来公共艺术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数据这一概念,在2008年,东南大学的王建国院士就曾在杭州西湖东岸景观提升项目中,前期通过GPS网格将西湖定点并采集大数据,从而分析得出全面的客观性资料,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艺术处理,最后王院士的团队获得该项目国际竞赛的第一名。艺术本是无法量化的,但是前期通过理性的数字分析,能使后期的艺术创作更具有说服力。同理,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初期调研,我们可以利用对大数据的具体分析来了解客观情况,分析内容包括受众群体、交通、人流以及场地特质等。目前,已经可以通过从GIS获得场地地形,在软件Grasshopper(GH)里进行场地数据分析。通过软件GH,就可以将这些复杂的客观因素数字化,进行逻辑性分析,公共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再去艺术化处理,这样就能使公共艺术家能更准确的掌握客观条件以及各方诉求,使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能更符合地区特性,满足公民需求。
艺术化手法同样也可以在过去的表现手法上再发展,如借鉴建筑设计上所运用的参数化设计,使公共艺术成为自由空间造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建筑参数化设计也是建筑艺术从古至今科技发展的一个产物,是古典美学向实用美学,再向科技美学的一个发展过程。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过程逻辑清晰,所有的造型都是基于科学的计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在满足主观审美的同时,也从宏观上解决了现实问题。由此及彼,未来公共艺术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除了能满足审美需求外,也能解决社会发展与公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产物,公共艺术将在公共性、艺术性的特性上,增加绿色性、科学性以及逻辑性。公共艺术不仅能美化城市,优化生活,还能启发公民的民主性,解决现实问题,促进自组织建设,使社会系统自动地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公共艺术虽然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是在未来却是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是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
[2]孙振华.公共艺术的政治学[J].美术研究,
[3]蔡良娃,曾鹏.参数化建筑设计中美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2013(02).
[4]伊利尔•沙里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公共艺术与历史发展趋势2
在湖北的公共艺术家群体之中,有功成名就的老一辈的城市雕塑家、壁画家,也有正处在创作黄金时期的中青年新生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或坚持传统风格式,或在形式及材料表达上追求变化创新,或强调作品形态的提炼与概括,或在内容上专注于对细节的描绘,各种表现形式,彰显了湖北公共艺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本文旨在从湖北公共艺术的历史进程入手,寻找湖北公共艺术的发展文脉和特色,在回顾已有成果的同时,明晰湖北公共艺术的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字:湖北公共艺术、创作、历史、未来
一、当前国内外公共艺术的现状
墨西哥的壁画运动,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地域主义艺术家,还对拉丁美洲的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它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表现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单指墨西哥画家,甚至影响了所有拉丁美洲的艺术家,成为一种能直接观照他们自己经验的特别的表现语言。公共艺术将环境空间、人民大众、文化艺术结合成为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地文化最直接、最显著、最鲜活的体现。它可以联结区域的历史与未来,亦是查阅当地历史文化变迁的地图;它可以讲述所在地域的民俗传说故事,也可以满足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它能够创造新的地域文化,亦能够展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公共艺术给人以丰富的感受,其装饰了建筑,美化了环境,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平如何,既是艺术家和建筑师努力探索和深挖的,也是普通民众密切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公共艺术随着建筑创作的发展而开展起来。这些精美的公共艺术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公共艺术已由纪念广场、宾馆、酒店、机场港口等大型建筑逐浙扩展到青少年宫、政府机关大楼、学校、江滩公园……可见,社会各个方面对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样,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公共艺术的了解,艺术家对于建筑环境的了解,都面临着新的需要解决的课题。如果建筑师和壁画家、雕塑家之间不经过互相沟通理解、学习和探讨,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分歧,很难处理好公共艺术与建筑及环境空间的关系,也难以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品质。在中国,公共艺术创作仍然处于探索时期。目前,因为受制于甲方审查和资金的限制等方面原因,公共艺术界对现状并不满足。同时,从艺术层面来看,创作者也有一种求变求新的冲动和变革与重建的态势。公共艺术家面对时展正在作出反应和选择,并提出新问题,观者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换。可以说,公共艺术也是一种在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艺术形式。
二、湖北公共艺术的历史
公共艺术建设所关心的正是普通大众对工作、生活以及基本环境的诉求,这的确有助于我们在重新探讨文化历史进程时,去检视各地区人民为争取幸福生活以及由传统向现代递进过程中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如果我们从此层面来看湖北公共艺术的发展,乃至规划对湖北未来文化上的推动和交流方向,公共艺术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湖北的公共艺术家群体,既有湖北老一辈的城市雕塑家(如张祖武、王福臻、朱达诚、刘政德、汪良田、安志今、梁帮正、谭维权、张满汉、鄢云等)、壁画家(如唐小禾、程犁、伍振权、蔡迪安、田少鹏等),也有正处创作黄金时期的中青年城市公共艺术家(如陈绿寿、朱明健等),更有学院的新生代力量(叶庆等);他们当中既有纯粹执着于创作的坚守者,亦有曾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湖北的画界老友。他们的作品,或坚持传统风格样式,或在形式及材料表达上追求变化创新,或强调作品形态的抽象提炼与概括,或在内容上专注于对细节的描绘……无不彰显湖北公共艺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但因我省经济比较滞后和时常遭受来自艺术权威机构内外因素的双重制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近几届全国美展,我省公共艺术作品参展不多,质量堪忧。湖北省是一块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热土,但许多来湖北讲学、访问的国内外专家在回答对湖北的感受时常会说,我们的经济文化在腾飞,很多方面与江浙一带富裕省份并无很大区别。乍一听觉得很自豪,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湖北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缺乏特色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导致造型相同的高楼、街道、江滩与其他省市并无二样。从另一个角度讲,湖北并非属于没有特色的历史与人文景观,而是缺少保护与传承。例如深受市民喜爱,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原武汉展览馆的拆除,著名艺术家蔡迪安、唐小禾等创作的极为优秀的壁画精品被毁坏。近几年,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研究、创作能表现湖北历史的公共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锤炼,他们的艺术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描写和反映了所在区域的人文景观与精神特质。他们发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作用就在于以艺术的手段重塑文化的尊严。湖北的文化经典记忆有很多,比如屈原、黄鹤楼、九头鸟等等,选择谁?利用哪些元素来代表湖北的公共文化形象?这是值得艺术家探索和思考的。值得欣慰的是,湖北美术学院是全国八大美术院校中最早设置壁画系的学院之一,近年来为社会及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公共艺术家,其前任院长,著名艺术家唐小禾先生,是中国壁画界的中坚力量,他与夫人程犁合作,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如《火凤凰》(安装于荆州博物馆)、《楚乐》(安装于原东湖宾馆)、《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安装于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天籁》(安装于湖北博物馆)等一大批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近年更是以70高龄完成了《孙中山在中山舰上》这件优秀的壁画作品(安装于江夏金口中山舰博物馆)。唐小禾先生现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和湖北省美协主席,是文化艺术界公认的在油画、壁画等领域艺术素养全面的艺术家,为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及教育教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总体来看,湖北在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方面的发展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它对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拓展以及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是绝对可以得到肯定的。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湖北艺术家们为构筑湖北当代文化空间增添了灿烂的一笔色彩。近几年,虽然我省的公共艺术作品水准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但我们的艺术观念应该再度转变、跳跃,以“大美术”的理念,把湖北的公共艺术创作放在文化发展的大平台上,认真对待并审视其发展的文化脉络和走向。在回顾建国以来湖北公共艺术历史的同时,力求呈现出目前湖北公共艺术家的创作现状,寻求公共艺术在湖北文化未来发展中的格局和走向,使湖北的公共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舞台以多彩的方式得以呈现。
三、期待与辉煌——湖北公共艺术的未来
今天,湖北的公共艺术创作得到了迅猛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湖北的公共艺术创作,从老一辈公共艺术家张祖武、田少鹏、刘政德、唐小禾、蔡迪安、伍振权、查世铭等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开拓,到今天傅中望、李三汉、项金国、孙绍群、陈绿寿等艺术中坚对公共艺术发展的贡献,还有叶庆、史金淞、李鹏程等青年壁画家、雕塑家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湖北公共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呈现出一个令人欣慰的发展格局。湖北公共艺术家始终在经历不断探索、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过程。他们设计和制作了许多大型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创新的意义上看,公共艺术家是最勇于创新的,中青年艺术家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在审美取向上,都显示出新时期公共艺术语言的新特征、新面貌。公共文化空间是地域文明的基本形象和名片,文化空间的发展昭示着人类文明的美好前景。湖北的公共艺术要抓住中央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契机,在努力呈现湖北公共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希望引起更多民众对湖北公共艺术的关注。在对湖北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过程中,从历史及艺术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解析,使艺术审美渗透在具体的作品解读之中,对培养和提高大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让大众广泛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建设和维护中来。这样,湖北的文化空间就会逐渐有所改观。搞好公共艺术的建设,美化了城市的文化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既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使湖北的文化形象对外界产生更加强烈的吸引力。
结语
本文旨在从梳理湖北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彰显公共艺术的湖北面貌和特色,在肯定已有艺术成果的同时,不断明晰湖北公共艺术的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取向。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楚文化发源地,湖北的文化发展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要从伟大的中华历史文明的复兴之路中成长起来,形成具有现代精神品格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与其他艺术门类取长补短、积极融合的形式语言,努力展现当代湖北博大、开放的文化风貌。
公共艺术与历史发展趋势3
摘要: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通过公共艺术对公众心理影响的作用和对社会有益的功能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大众心理的需求而不断得以扩展。社会在进步,随着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们在公共空间停留的时间更长,由此会对公共环境及公共艺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正是来自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才影响、决定了公共艺术社会功能的构建。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价值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历史
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名词复合而成。“公共”一次的词义为“commonality有公共平民之义。而“公民”的词源是civis,并由此衍生处表示公民身份的抽象名词civitas,该词经过抽象内涵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commonality的同义词,在英语中指代比区域面积略大的一片人群居住地。“艺术”一词的含义是“技术、巧妙、美术”,指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意向图景。“艺术”一般与视觉相关,主要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再现,在人视觉中留下印象。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希腊是早期倡导公共艺术国家,主要是以雕塑为主。在古希腊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世界知名的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浓神庙。美丽的宗教艺术包括雕像,浮雕,雕塑,祭坛装饰艺术,琉璃彩绘,这些纪念性建筑物是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设计展示了庄严了的美和基督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如中世纪的雕塑,罗马式的雕塑和哥特式的雕塑,都是典型的代表。
十七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见证宗教宣传活动,由天主教会发起的反宗教改革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艺术。如建筑(翻新罗马的圣.彼得长方形教堂),雕塑(贝尼尼的狂喜的圣特蕾莎)和绘画(鲁本斯,卡拉瓦乔和委拉斯凯兹),展示了公共艺术在欧洲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公共艺术通过功能,形式和媒体急剧的扩大。政治发展扩大了公共艺术的功能,其被用于政治目的的关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到三十年代间,许多艺术家帮助建立了一个墨西哥壁画文艺复兴时期。
公共艺术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远古时期的各类石雕,丧葬纪念碑,雕像,宗教建筑,到现在的装饰造型艺术,绘画,彩绘玻璃,陶瓷,马赛克,挂毯以及众多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我国的,它的正式运用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的完工是公共艺术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雕塑界因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就在中国发展到高峰。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诞生。浮雕,雕塑,标志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流代表作品。尤其是在大城市,像北京,公共艺术作品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建设中,成为城市发展,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王府井步行街,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等。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融入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融入的自然之中,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森林,公园为背景而创作的。
公共艺术就是大众的艺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但是,不能全然照搬,要发展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公共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不同的民间习俗,不同的民间艺术来发展公共艺术。中国的城市发展很迅速,多数城市是以建设良好的公共环境形象为目标,所以,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现在迫切需要发展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是先由人的感官将各种感受传递到人脑形成抽象的思维,再由思维去影响和感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当今浮躁杂乱的现实中,人们更需要借助艺术来缓解现实造成的心理压力,消除烦躁的情绪。由艺术引导心灵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是公众对艺术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正是公众的心理需求使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可以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装饰和美化来展现自身的审美功能,以满足公众视觉享受的需求。当人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获得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其情绪得以升华。这就是公共艺术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首先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或装饰,而是具备审美导向和审美教化作用的公共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公共艺术形式更容易与人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公共艺术被集中关注的原因之一。其次,公共艺术之所以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是因为它具备了与公众交流所必要的通俗性,这是由公众的另一个心理需求所决定的:公共艺术必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不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都应该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公共艺术与架上艺术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公共艺术不能像架上艺术那样只顾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要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所表述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大众所熟悉的,在造型上也主要以写实为主,即便是采取抽象的形式也多以唯美的方式进行表现。总之,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以满足公众的审美标准为主,只有让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纵观历史,任何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都是在使公众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后才体现出来的。当然,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期待与心理需求,必然会成为公共艺术职能扩展和提升的潜在动力。
公共艺术对民众的教化
公共艺术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关键功能还在于它凸显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颂扬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公众社会赋予了公共艺术这样一个卓越而光荣的使命,那就是通过公共性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鼓舞民众积极进取,以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这将成为公共艺术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因此当公共艺术展现于公众面前时,不只是受到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还要在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恪守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公共艺术才能起到团结、教化民众的作用,成为社会道义的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们的需求层次和范围在逐步提高与扩大。公共艺术作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为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而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作用。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特征。艺术审美作用以社会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导着公众的审美取向,而社会文化的进步又促使着公共艺术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公共艺术、公众心理和社会需求由此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公共艺术只有与社会和时代的步调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公共性的意义,促进社会的发展。
公共艺术保留历史记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创造和破坏、经验和教训、战争和灾难、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有纪念和记载的价值。所以,公共艺术除了美学目标外,还有传承信息、保存记忆的历史功能;大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离不开对居住地历史的认同感。
公共艺术的记忆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事件、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许多事实证明,社会和人的失忆都很惊人。文学大师巴金生前曾提议建立博物馆,他说:“建立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时期,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的惨痛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是建立一座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是场景。”所以,当代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和唤醒记忆,这种记忆并不只是怀旧,而是从这里出发,让所有的都参与者能够进入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中,连接起彼此之间互动交会的记忆与情感。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本民族的文化还会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应当符合本土公众的审美标准,以为本土民众服务为己任,始终坚守自身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职责。这关系到民族公共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更有待于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钱家渝.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06.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一篇:榜样家长推选理由范例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