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汇总8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汇总8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一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同志曾经讲,7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极品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奋发作为,干事创业。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抓牢、抓实、抓细。
三是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四是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要深入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并且做好全镇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九大召开在即,信访稳定是确保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条件,要对全镇信访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带头下访接访、包案督访,带头处置重大复杂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六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作风实现新的转变。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全镇工作,不松劲、不懈怠、不畏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勇于担当,带头苦干实干,夙兴夜寐、_工作。确保全镇各项工作开展稳中向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党员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获得这种踏实感和力量,我们的事业也必将实现辉煌发展。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二篇】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一、坚定的党性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二、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务实的实践品格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四、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三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
陕西,亦泛称“三秦”。三秦大地,自古兵家必争。一者“三秦天府之国”,二者“三秦饶俊异”,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代,均与陕西有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朴厚的人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地方,是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向全世界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形成了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形成了保护生态、坚守底线的观念。总书记告诫大家,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多次强调:“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
是啊,不忘人民养育情,“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根本所在。娄勤俭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娄勤俭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这次访问,他感慨良深: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把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根本遵循。娄勤俭表示,陕西省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推动陕西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手边就放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说,原来《学习时报》的连载我都剪下来留着,现在出了书,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发我们昂扬奋进,以更好的工作实绩回报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关怀。
苟日新,日日新
当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拿着手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感慨万千:“看到这本书,40多年前和习近平在一起的许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现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出得太及时了,这可是梁家河的宝贵财富。”
当问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哪些创新性的工作时,武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个就是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第二个就是习近平能够合理配置劳动资源,建了铁业社、缝纫社,把村里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专门帮社员补衣服、做衣服。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建了代销点、办了磨坊,等等。”
创新的精神源远流长,创新的事业薪火相传。创新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的一份自觉承揽的“任务”,亦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十分关心的大课题。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自然资源富集,人文资源丰富,教育资源深厚,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更好引领陕西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应大势所做出的重大抉择。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考察西安光机所时,他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看了西安光机所的诸多创新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地说:“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依据。”
当前,陕西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升级,能否成功闯关,能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实现追赶超越,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娄勤俭表示:“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和滋养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巩固陕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教育发展和开放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刚见到记者,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充满屏幕的是头戴羊肚头巾、面带微笑的半身像。记者问这是什么,他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家生产的苹果的品牌,就叫张卫庞牌苹果。他介绍说,自从总书记2015年来梁家河看了我种植的苹果,夸我“这下你可发了”之后,我种植的苹果知名度就更高了。“不过,我种苹果确实有一套,我的苹果就是好吃。”他又笑着补充道。当记者问,现在的苹果收入能有多少?张卫庞伸出四个手指头:“40万。”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张卫庞更得意了。他感叹说:“其实总书记早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就说过,解决梁家河农业发展的问题,就是山下打坝,山上种林,就是经济林。”山下打坝,解决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吃饱肚子;山上种林,解决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吃好穿好。
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石春阳(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谈及打淤泥坝种经济林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平是从北京来的,到了梁家河,反差太大,后来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他一直思考的就是怎么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无论是修厕所、建沼气、打水井,其实在他心里就是想让农民也像城里人那样生活。通篇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能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时候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都包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识在里面。”
梁家河村民刘金莲(1969年1月,初到梁家河,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就是挤在刘金莲夫妇家的一孔窑洞里)拿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摩挲着封面,看着挎着书包的青年习近平的照片,很是感慨,“当年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们现在的日子可比当年好多少倍了,孩子们都搬到镇上的楼房里去住了,我住不习惯,觉得还是窑洞好。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于陕西如何实施协调发展,娄勤俭介绍说,我们针对陕西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实际,既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明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方向,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又紧紧把握能源基地高端化这个方向,通过减量置换、深度转化等方式,有效抵御了能源资源价格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
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07年8月和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给梁家河村民的两封回信中,无一例外都提到“得知延安变了,山绿了,水清了,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改善,我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收录了这两封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回信中对延安生态环境良性改善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梁家河时日日面对荒凉的、植被稀疏的黄土坡时所留下的深深烙印,还有心中那份对荒山秃岭有朝一日能够满目苍翠的期冀之情。
采访中,娄勤俭谈起初次到梁家河听乡亲们讲起总书记当时插队的境况仍难掩激动:“这种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一个15岁的少年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黄土高坡‘面壁’,被险峻的黄土高坡包围着,况且当时的山坡是没有植被的,甚至生火做饭的柴火也成了最大的考验之一,这种场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梁家河,已然面貌一新。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秋雨绵绵,梁家河四周苍山环绕,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涓涓细流,一个个小院子错落有致,新修的马路整齐宽阔,在微风细雨中别有一番韵味。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比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更有发言权,武晖感触尤为深刻:“小时候十年九旱,当地人只能到河里担水抗旱,实在不行,我们就杀猪宰羊求雨。”说到这儿,武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几年像现在的这种阴雨天气多么?”记者问。“多,现在一到秋天就秋雨连绵的,你看我现在出门还得穿件夹克。以前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秋晒如刀刮’,要么干旱,要么突然一场暴雨,山水(陕西方言,意思是山洪)就暴发了,山上没有树,水也存不住,下完雨还是干旱,现在的小娃娃们都不知道啥叫山水了。”道别时,武晖还不住感叹:“2015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是冬天,要是夏天来,就能看到梁家河现在的绿化搞得有多好了。”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要求“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胡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自古是生态优美之地,但由于“生齿日繁”带来的粮食、燃料等问题,全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努力偿还历史旧账。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的曹谷溪先生,在他自办的“学习园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年的情景。他说,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已经讲了许多,今天我想再补充一下。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为了将办沼气的各种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他们一行7人在40多天时间里跑了四川17个县,最终学成归来,在陕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善于琢磨问题,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有开放的襟怀,主动走出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的思维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陕西发展的怎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建设、对西北地区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并且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将陕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和门户,是当前陕西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要求陕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在胡和平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陕西走向对外开放前沿、更好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是推动陕西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动力。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陕西开放发展总布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表示,目前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西安正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之江新语》和《我对习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五个扎实”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等诵读活动,这次还要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起来。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不断实现自我磨炼和提高,这种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好学吃苦的坚强意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同时也启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永远铭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认为,这七年的特殊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梁家河是中国梦思想的发源地;也可以讲,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就在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多向老百姓学习,多向广大群众讨教,进一步践行我们一切工作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激励西安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王永康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表示,西安正在聚焦追赶超越发展,聚力从十个方面补短板,就是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立足岗位,多作贡献,以新努力、新进步、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如今的陕西,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之中,正在加快构建陆路、空中、信息立体丝绸之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而不懈努力。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四篇】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五篇】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x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六篇】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阅读、学习的热潮中,西宁市委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座谈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一周年学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市委书记王晓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王晓指出,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两者经纬相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王晓指出,近年来,西宁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西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西宁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要把《知青岁月》当作重要教材来学”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要把成长经历结合思想经历来看”
王晓指出,对全党同志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王晓特别强调,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要把学习贯彻融入西宁实际来抓”
王晓指出,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
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而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排头兵。
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等教育培训阵地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拓展党史研究领域。
要把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内干部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大众化方式、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把西宁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信”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性、实践性、持续性绝对忠诚,凝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七篇】
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央党校团委共同主办的“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交流会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举行。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活动并讲话。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沈黎萍、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辛鸣以及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央党校团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高校团学干部、青年师生代表一同参加活动。
傅振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广大青年学生而言是“青春宝典,精神宝藏,工作宝诀,党史宝卷”。要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傅振邦指出,广大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学生要深学深思深研,体悟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旨,要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诠释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根”“源”,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昭示的青年习近平成长之路彰显的磅礴力量,深刻理解书中系统体现的科学方法论。傅振邦要求,各级团学组织要充分汲取智慧力量,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握新时代的际遇和机缘,更加自觉地坚定维护、捍卫、紧跟党的领导核心,更加自觉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更加自觉地励志勤学、刻苦磨练,更加自觉地把激昂青春梦融入新时代伟大中国梦;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动员团学骨干和青年学生学习,创新载体形式学习,紧密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团学组织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学习,坚持将主题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活动专门邀请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被采访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谷溪同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活动中,中央党校青年教师曾毅、吴文珑,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博士生唐泽地、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学生王垚西以及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分别做交流发言。在互动访谈环节,曹谷溪同志、中央团校教师程立耕、延安大学团委书记李扬、浙江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傅尧力、南开大学2015级本科生贾立甲结合学习总书记的“青春故事”和总书记给青年学生的回信精神,共同分享感想,交流收获。会场外,各地、各大中学校团学干部和青年学生通过中青网、青年之声·微邦、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观看直播,一起参加了主题学习交流。
据悉,“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共同主办,日前已面向全国各大中学校团学组织下发了通知,对活动内容、形式、要求进行了明确部署。该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以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活动将结合“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通过开展主题团日、举办征文活动、进行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故事”,更加清晰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根源和实践起点,更加坚决拥戴、维护、捍卫党的领导核心,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体会【第八篇】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下一篇:两新述职报告范例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