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评课稿范例实用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语文老师评课稿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老师评课稿1
*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一课,令我想起了“随物赋形”这个词语。
一般处理《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不外乎带领学生概括出文中所写相关蔡老师的七件事,而后点明这七件事都围绕着“老师”的中心,是为“根据中心选择材料”。这个思路本无问题,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人物风采”,学习为了展现人物而根据需要选择材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个思路太正确了,以至于从人教版上到苏教版,我们都忘记了选材的目的,很多时候只一味的强调选材问题,却忘记了“人物”才是文章的核心。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要教给学生以方法的,但是不能脱离了文本去教方法,那样做就是纯粹的抽象理论教学了,不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是太多的教学参考都在强调前述的正确的教学思路,过分强调之下,教师有意无意的便忽略了文章本身,只顾及方法了。肖老师这节课,课后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和我探讨,说这样的课,实在太普通。其实,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正是肖老师要给我所展现的。
肖老师上课一贯强调朗读,与朗读中品味出文字本身蕴含的深意,进而解读出文本的内涵。在这节课上,肖老师儒雅从容,娓娓道来的风格尽显无遗。肖老师带领学生,品读四个句子,从学生发现标点、动词的变化中,品味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深情厚谊,品味出蔡老师这个人物的鲜活形象。从教学设计上来说,跳出了以往的定式思维,突破常规,上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肖老师何以能够如此?根源全在于“素读文本”四个字上。
我们在教学时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是围绕中心选择七件事的思路,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太多教学参考甚至是成品教案的影响,在自己充分的解读文本之前,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一课必须这么设计。殊不知,我们只是在转手贩卖别人解读文本的结果,课堂上并没有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存在,那么随便换一个人,是不是也可以完全替代我们执教这节课?
肖老师在设计之前的思考其实是最值得关注的。他不接触其他的材料,仅仅就文本本身来做解读,读出了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情感,读出了老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形象,带着这个解读,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带领学生进行品读,读出人物,读出情感。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做的事情: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从文本上来讲,读透彻了,读懂了理解了文章;从语文方法上来讲,教会了学生品读文本的方法和思路。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关于文本解读,还有另外的话题涉及,在此不做展开。只说语文老师必须自己具备专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心得。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其实现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具备这个能力,只是我们在浮躁和竞争中,实在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静下心来解读文本,把别人现成的解读成果拿来就用,甘心做一个二道贩子而不自觉。
二是关于课堂设计。这个问题是建立在前述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的。当教师对文本做了充分的解读之后,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够抓住课堂上的细微之处,生发出精彩来。肖老师设计的四个句子品读的环节,可谓是相当的精彩,在比较和鉴别之中,学生会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把以往掌握的知识做融会贯通,努力往上一跳,就达成了这一节课的习得。贴近学生的最近成长点的主问题设计,无疑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要想设计出这样的精妙环节,除了充分的考虑学情之外,还是得回归“素读文本”的状态。
或许有语文学科的老师会有疑问:那么这1篇课文既定的“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教学目标怎么办?其实不构成问题。在这一节课上,肖老师选择了品词析句作为教学目标,那么换1篇另外的文章来讲选材问题又有何不可?只不过他这一节是孤立的一节展示课,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段目标,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目标。
回到开头,肖老师的课堂设计,依据文本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才是“随物赋形”的设计。我们作为教师,真的不是关注自己在课堂上表现如何,而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
语文评课常用语50条 语文公开课精彩点评语文老师评课稿2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分享的“语文老师评课稿范例实用3篇”,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推荐。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推荐。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潜力培养的做法,十分值得提倡,期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十分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到达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语文老师评课稿3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活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的故事。在这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黄婷婷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在学习白杨树的特点的同时通过理解“戈壁”的意思,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体现在指导朗读上,本节课上黄老师通过多种手段指导朗读,例如:让学生自评“读出了白杨的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分角色读课文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时让学生总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发展了组织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的能力。第三,锻炼了学生快速记忆文本的能力。黄老师将课文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句抽出来,形成课文填空,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过几遍之后尝试背诵。这不但能锻炼学生快速记忆文本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记忆文本方面更加自信。
三,抓住关键,联系现实,深化主题。
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黄老师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通过图片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使课堂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并在兴趣盎然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辨证的统一。
上一篇:党员积分管理评定办法【优质4篇】
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范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