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疫情读懂马克思主义
【参考材料】以下精品资料“从抗击疫情读懂马克思主义”由阿拉网友分享发布,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确立和完善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被实践证明的这一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对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在整个国际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各国学者为续写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自觉担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当今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实践平台、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上的,彰显出中国的制度优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为制度体系,这也就是说,制度体系是否顺应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助于夯实经济基础是影响社会是否变革的主要因素。而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就是因为这套制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一、从现代改革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不行”
长期以来,仅仅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存在差异,我们就屡遭非议、攻击,“中国崩溃论”的调子从未止息。然而历史是有章可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究竟“行不行”以及“为什么行”,前进的中国用一项项优秀的成绩给予了最明确的回应和反击。回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2683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5位;到如今,国内生产总值则高达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55美元突破到1万美元,贫困发生率从%下降到2018年的%。中国人民用三十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不断突破僵化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活力,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壮大,民营经济繁荣发展,外贸和投资高速增长。可以说,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从根源剖析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行”
科学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阐发了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遵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符合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直接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坚持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中国国情作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之处在于,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但又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新的发展完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从所谓“铲地基”到“起房子”,花费了党和人民几十年的工夫。这个过程伴随着“阵痛”,经历过挫折,然而一路走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党始终做到结合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土壤来搭好“新房子”的“四梁八柱”,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与战略应对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植根中国大地、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华文化作铺垫。“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习近平同志所言提醒着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既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也要扎根于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传入中国后,受到广泛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为其奠定了坚实根基。一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建立和完善,都在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获取力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利害相共,祸福相依”“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等等优秀而传统的中华文化思想,被创造性地改造和提升,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形成了显著优势。
三、从疫情防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
党是我们的坚强领导。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其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大考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并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了最坚决、最果断、最彻底的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打响了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
人民是我们的最大底气。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最高价值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以他们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给了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的信心和勇气。正是这些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维护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赢得了世卫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中国历史的文明绵延中走来,在中国当代的伟大实践中完善,并最终向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走去。虽然目前而言它是不完美的,但在其自我完善与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做到了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也正是这样的制度支撑着十四亿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四、疫情防控成效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面对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国家在短短两个月有效控制疫情,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快速、更有效。中国获得成功并非靠运气,中国人对于集体行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民众相信政府,愿意听从政府指导,这背后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在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和价值所在,此次疫情中“全民抗疫”“抗疫为民”的理念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民主政治理论的价值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的能力。鼓励群众积极担当,对在斗争一线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根据情况予以表彰和嘉奖。疫情严重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援志愿队伍迅速驰援武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医疗队伍迅速集结赶往武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他强调,在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在重视经济建设。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邓小平曾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并且进而提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首要任务。从我国在国际上日益瞩目的经济地位来看,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正确选择。疫情暴发的年初,在全面停产、物资紧需的特殊条件下,我国依然能够有实力承担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费用、有能力调动生产线进行医用物资生产、有资本保障停工期间居民需求,这充分验证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经济政策、生产实力和资源储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行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理路。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理念与防疫效果,得益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于实践的效能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防控,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环节发力,改革完善重大疫情和疾病的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法治能力和管理体系。
新冠病毒侵袭中国之际,整个国家都进入了战斗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民众团结一心,一致抗疫,充分发挥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施政方略,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和科学发展思想切实运用贯彻到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最终击败了病毒,取得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五、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讲大众话,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的经典概括。马克思主义是服务大众的,必须要为大众理解掌握。艾思奇所著《大众哲学》之所以成为精品力作,关键就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飞入”成千上万青年的头脑中,启发和激励他们奔向革命,指导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传承好《大众哲学》的精神,用大众话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更好地用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始终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让大众愿意听。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必然要求以大众诉求为价值取向,以大众生活为认识对象,以大众智慧为思想养料。要深入群众生活,真实表达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特别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予以阐释,解开人民群众思想“疙瘩”。
既要让大众愿意听,也要让大众听得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是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其拒斥大众化的理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使抽象化的概念、判断和命题转化为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知识,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会用具象化、口语化、故事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换成“常识道理”,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大众听得进、记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两种力量,即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对我们党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的集中概括。我们要积极开展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注意表达中的情感交流,科学划分受众,认真研究其接受规律与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体的思想困惑和思维盲区,将要表达的内容和道理融入真情实感之中,以便于大众理解、接受并形成良性认知互动,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到马克思主义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论可亲可近。
畅通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渠道。在信息与人的关系更加多元的大背景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尤其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把网络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把网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发声,主动问需、问计于网民,既充分吸收人民群众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又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关注、解答群众思想困惑,让互联网成为帮民困、解民忧、聚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