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例(实用3篇)
【导言】此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例(实用3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有何用,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资料,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③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④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⑤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⑥以《社员的一天》为题写1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⑦口头社会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⑧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谈我家自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时,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导学法来进行过程教学。先用上面的漫画引入教学,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四、活动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到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所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__年发行的《郑成功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而英勇征战的历史。缅怀历史,追怀先辈,引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更要关注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它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让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3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范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1971年入伍1976年复原的老兵能领多少钱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2
增刊,是杂志办刊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宣传内容的有力延续,是展示编者思想境界和才华的一扇橱窗,是不少优秀期刊都争取献给读者的精品读物。然而目前杂志的增刊却不多见了,一些单位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当此之时,《党史文汇》依照自己的办刊宗旨出版了这本增刊,可以说是一个提示,一根标杆,也可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是应该充分肯定和提倡的。
因为它坚持了自己的本份,表达了编辑部为中共十胜利召开献礼的强烈愿望。作为党史杂志,该刊特别重视党的十召开这件大事,认为它是继往开来、世人关注的一次大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一次盛会,为此特决定将增刊做为一份含有深意的礼物,在封面庄重地印上“庆祝党的十胜利召开”一行文字,献给大会,并送到读者的手中。
因为它显示了编者的政治敏感,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早年为实现“中国梦”所进行的英勇战斗。如今的“强国梦”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不甘落后的中国人从那时起就决心打倒列强,振兴中华。到20世纪20年代山西就有了中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挺进山西,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与日寇浴血鏖战,成了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抗战胜利后,山西又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由此出发的大军将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接着,山西又成了国家建设的重要省份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中华的崛起正在做着杰出的贡献。在此期间,、、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关向应、、、聂荣臻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与革命元勋,都在山西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沉的脚踪。有人做过统计,我国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的全部,10位大将中的9位,57位上将中的42位,177位中将中的103位,1360位少将中的838位,都曾在山西战斗和工作过。可以说,长期以来美仑美奂的“复兴梦”“振兴梦”和“强国梦”就萦绕在山西军民的心头,从山西出发的队伍为它的实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因为它坚守了正确的办刊思想,反映了党史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党史文汇》的编者们近年来响应中央的号召,实行“走转改”,深入实际,翻阅档案,挖掘史料,获得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在学习党的十文件的热潮中,决定把它奉献社会,作为领会大会精神的参考。在这份增刊里,收录了82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的221首(篇)作品。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为此在该刊发表了《红色经典 壮美情怀》一文,高度评价说:“红色山西因这些诗作更加熠熠生辉,革命历史因这些诗作更加绽放异彩。咏读这些不朽的诗作,回眸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英勇拼搏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伟大情怀、战斗风采和人格魅力,给人以极大的感染、激励、启迪、教益。这是本革命的‘风雅颂’,是红色的文化经典,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瑰宝’,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因为它以深刻动人、价值极高的革命诗作,提示今天的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收录在增刊里的歌词《黄河大合唱》节选、《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激情充沛,琅琅上口,动人心魄。即使是的诗作《寄语蜀中父老》,也写得奇崛生动,悲壮感人:“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像这样的作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于一体,对今天的诗人会有许多启发,告诉他们不要把作品写得那么朦胧艰涩,无病,远离生活和群众,而应深入实际,反映生活,讴歌时代,颂扬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写出更多鼓舞士气、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好作品。
这的确是一本极富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革命教材啊!翻开增刊,我们能感觉到有一股磅礴的革命豪气迎面扑来,并看到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面,听到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战斗呐喊。
我们可以听到革命领袖对山西秀美山河的赞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在《沁园春·雪》中对北国冬日风光的描绘。“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这是在《过太行书怀》对太行山的描写。这样的山川大地美丽无比,使读者产生了热爱之情,誓为她的安全和不受侵犯而奋斗牺牲。
我们能够看到山西军民进行杀敌战斗时的英勇与豪情。如刊中登载的的《有了英勇的战士》,的《一二九师誓词》,的《为晋绥烈士塔题词》,的《忆响堂铺之战兼贺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聂荣臻的《忆平型关大捷》,的《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许世友的《百万子弟唱大风》等诗作,都表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与惨烈,革命战士的顽强与豪迈。
我们能感受到革命英雄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尚品质。在悼念1936年红军东征中牺牲的高级将领刘志丹时,这样写道:“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1942年反“扫荡”中壮烈牺牲后,董必武赞颂他“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讵忆偏城,横尸马革中。”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1947年病逝时,写出了一副沉痛的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从这些悼诗和挽联中,我们能感受到战斗情谊的深厚与为革命献身英雄们意志的坚定和品质的高洁。
研读这本增刊,我们都能感觉到它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刊物,是经过细心策划而推出的一个精品。其特点:一是诗文的作者层次高,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不少为领袖级人物所写;二是内容全,反映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抗战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在山西所题写的全部诗词;三是颂扬的人物多,除前面领袖们纪念的英雄外,还有如《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的外省人何云和本省的刘胡兰等在山西牺牲的重要人物,都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的悼诗和题词;四是作品难得,如早期病逝的革命家高君宇,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而牺牲的中央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和中共七大代表、被军统特务杀害的嘉康杰等名人的诗作,一般极难看到,他们这次都有作品收入;五是图文并茂,每一作品都有作者和被纪念者的肖像或生活战斗图片,这类异常珍贵的照片、影印件全刊竟多达几百幅!由于有上述特点,加上内容齐全,体裁多样,就使该增刊显得非常难得和宝贵。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3
与会者认为,《岭南烟云》是一部展现改革开放的历史风云的现实力作。小说中的人物、细节和故事,呈现了南国风情独有的特质和岭南风韵。作者通过对深圳石岗村赵山贵一家及村民半个世纪的奋斗及其村子的变迁、兴衰的记述,完成了一部山乡巨变的记忆札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风生水起的时代画卷
陈建功
彭名燕、孙向学创作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在选题申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时,就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因为两位作家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是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可喜创作成果的作家,这部书稿的成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其次,这一题材的写作,正值我们推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学创作工程之际,因此,有一部作品试图形象化地描绘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我们岂只是期盼,简直可以说是望眼欲穿了。现在,《岭南烟云》终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应该说,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创作工程启动以后,在中国作协对这一题材单列专项予以重点扶持以后出版的第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长篇小说。彭名燕是创作实力雄厚的女作家,孙向学年轻有为,出手不凡。两位作家是深圳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饱含激情,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完成了这部力作。
《岭南烟云》以深圳石岗村赵氏兄弟四人的生活道路和情感历程为线索,通过一个村庄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和复兴,展开了改革开放的宏阔背景以及这背景下中国农民实现幸福之梦的艰辛努力。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思想线索清晰、具有典型特质的人物。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作家努力“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努力“奉献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成果,是我国反映改革发展题材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
这部作品写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是通过写人,写人的生活道路、心路历程、性格历史来写大时代、大变迁的。因此书中的“大时代”,是具体的、生动的、交织着命运的跌宕和情感的悲欢,由此而再现的社会历史进程,就有了牵人魂魄的感染力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使得这部作品没有说教气,比起许多同类题材的创作来,显示出作家对文学内在规律的尊重,追求艺术境界的自觉。
这部作品所涉及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同样令我欣喜。它既写了中国岭南的乡村生活,也写了一水之隔的花花世界;既写了中国,也写了外国;既写了香港的富贵之家,也写了香港污秽的黑社会,它甚至写到了英国驻兵的兵营,写到了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特别是作家笔下的改革开放,并不仅只是讴歌。他既写了改革时代带来的欣喜和冲动,也写了前进道路上的艰辛和困惑,写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发展面前的苦痛与抉择。没有对改革开放事业铭心刻骨的感悟和拥护,没有对当代生活和人物的深入了解和积累,没有对不同职业人士及其职业特点的深入把握,没有对不同地域生活特色的广泛涉猎,是很难写出这样一部好读耐读且意韵丰富的作品的。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怀着深深的自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反映改革开放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昂首阔步登上文坛,献上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篇章。爱护它、鼓励它、总结它、完善它,是全体文学工作者的心声和责任。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相信,我们的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一定会不辱使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描绘人民奋斗的多姿多彩的图景,奏响祖国发展的昂扬高亢的乐章,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谱写新世纪文学事业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岭南烟云 中华命运
崔道怡
1976年,在中华大地上,曾发生一系列惊天动地的特大事件。相对而言,深圳沿海地区一些农民“逃港”,就算不得是大事了。但对《岭南烟云》这一部长篇小说描叙的人物和家族说来,这既是他们性格的一大展现,又是他们命运的一大转折。爱恨悲欢,情仇恩怨,进退升沉,浪涌波翻,一切就从这里开端。
两位作家把这一切,凝聚于一杆大枪和一条扁担。作品的主人公、“”末期的民兵连长赵可设,向着他惟一挚爱的女“知青”林笑怡,开出了无情而又有情的一枪。风水宝地的老革命、家族长辈赵山贵,向着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击去了致命的一扁担。那一扁担和那一发子弹,贯穿了20多年社会与人生的进程。
《岭南烟云》的故事情节,是有特色、有魅力的。它的特色在于:只此一家,展示的是岭南地区的生活景象,别的地方演绎不出。它的魅力在于:爱情线索,新颖奇特,人事波澜,别有可观。而从社会总体所经历的大趋势看,有些人和事,又似曾相识,这使得我读起来便难分难舍,总要告一个段落,总想求一个结果。
然而,跟故事情节编织之复杂与奥妙相比,我感觉更有力,并为之感慨的,是细节设置之精粹和深邃。一条扁担一杆枪,把人性与人生之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交织在一起,纠缠到最后。本来,儿女情痴、父子情深,却由于时代的变迁而形成为待解的谜团,个中滋味,耐人体会,这细节的确是独特的。
而我想要说的,又不仅只是戏剧化故事情节的具体道具本身。我的感慨在于,那一杆枪和那一条扁担,蕴涵着正处于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人性之执著与嬗变。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里,人性之中,既有个体的基因,又有环境的烙印。基因不可改变,环境打在人性上的烙印却总在变换。这就有文章可做,这就有好戏看了。
在赵可设与林笑怡两情人之间,在赵山贵与赵可乡两父子之间,爱是天性,爱是本能。而无论情爱还是亲情,爱和情所遭遇的环境,则是流动,是更新的。因而人的情感,便时常要经受考验、磨炼和改造的熬煎。这是一种特殊的、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自觉而又懵懂的心境,被作家捕捉到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尤其是赵可设的性格和命运,刻画得有一定代表性。他有心有志、敢作敢为,可以映现社会巨大转型中那些正直先觉的机敏创业者的身影。同时,又优柔寡断、进退两难,能体现环境导致情感落寞者的处境。他的社会角色几经变换,言行神色随之变更。而他的爱情实质未变,显示出来的,却是瞻前顾后,教人捉摸不定。
这样的情感处境,附着于一颗发出的子弹,刺激着主人公的神经,从而作为一条牵魂动魄的线索,展开了包括中国香港和英国在内一幅幅广阔的生活场景,描绘了赵家父子和林笑怡以及围绕着他们的一个个或深或浅各具特色的人物剪影,进而揭示了不同性格不同机遇不同环境,从而造成黑白两道强烈反差的不同命运。
这些人物的命运,无不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鲜明的岭南风味,那就是毗连香港的深圳、深圳之南的石岗村。石岗村好风水,有着大发大旺的格局。但人们等待了几百年,直到一个世纪伟人给深圳画了一个圈,石岗村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了巨变的,不仅仅是深圳石岗,不仅仅是岭南,而是整个中华大地。
世纪伟人所开拓的,是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换新天,千山万水换新颜。在中华大地上,深圳是个起点,石岗是起点上的一小点。彭名燕和孙向学以小现大,就在这小点上,铺展艺术画图,运用抒情笔墨谱写岁月峥嵘,为历史风云作形象佐证。在这意义上,《岭南烟云》所折射的,是中华民众总体的命运。
它是那种被称之为“编年史”类型的小说,是那种把社会进程各个阶段、生活舞台各种角色,化为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的长卷。当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观赏《岭南烟云》,生发联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当能增进改革开放的认知和信心。在这意义上,这部书也可谓以艺术画图标志社会进步的一座小小里程碑。
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
王巨才
阅读《岭南烟云》,颇感兴奋,甚至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要隆重纪念,文艺界究竟能够拿出一个什么样的礼单,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关注的。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踏实了,觉得这正是心里所企盼的那类作品,那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奋斗实践的作品。
一部长篇,要全景式地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及其历史进程,不仅应写出社会的巨大进步和跨越,还要写出精神世界的嬗变和升华,应当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对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功力都是很大的考验。从总体上看,这部作品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水准,这是很不容易的。从技术层面讲,作者有意回避了那种所谓“宏大叙事”的流行架式,将全部故事聚焦在一个村庄甚至村庄中两个青年的恩恩怨怨上来,让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人物命运的沉浮,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30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发生的沧桑巨变,并进而体认“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可以富中国”的历史逻辑。这样的叙述策略,为题材的驾驭和主题的开掘带来很大便利,使纵横牵引、收放自如都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讲,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作家对特区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深刻体验。小说写了许多具有时代印记和特区特点的人物事件,有的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记忆,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又重新活化在读者眼前,引起回望和思索。有些情节和细节,远比人们的常识和想像“更高,更集中”因而也更鲜明更生动,如林笑怡和赵可设两位男女主人公在谈判桌前爱恨交织、暗暗较劲、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心理角逐,在作者笔下,就几乎到了出神入化、活龙活现的地步,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瞠目结舌。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没有对现实生活特别是市场法则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类社会角色言行心态的准确把握,是无论如何虚构不出来的。此外,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很有张力。如写台风,说台风是世界上最有激情的风,也是最残酷的风,“凌晨5时,风和雨渐渐疲软了,就像男人做完爱,一点点收了野性。”如写笑妹(王凤娇)的笑,说“她长了一对天生的笑眼,她的笑一边化解着仇恨,一边制造着猜疑”等等。像这样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只能来自生活,来自作家对事物独到的感受和观察。总之,这是一部风格朴实,内容厚重,张扬理想精神和时代激情,具有较强艺术魅力的长篇力作。但也有不足:如对人物事件的交待过于琐细,结尾不够含蓄,少了读者回味、补充的空间等。但毕竟瑕不掩瑜,在当下文坛备受“时尚化”“垃圾化”指责的情形下,这种纯真的追求尤属难能可贵,尤应提倡。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广东、深圳的作家历来具有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自觉和群体意识。这是一个优秀传统,也是一大特色,一大优长。《岭南烟云》再次证明,这批作家,这个团队,是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是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陆续涌现出来,为岭南增光,为文坛增色。
鸿篇更赖经纶手
南翔
改革开放30年,是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倒“两个凡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开始,到2008年。彭名燕、孙向学的《岭南烟云》则从1976年深圳发生的逃港风潮写起,时间跨度很大。小说以东江纵队的军人赵山贵一家为纬线,编织起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命运跌宕。赵家的四个儿子赵可建、赵可设、赵可家、赵可乡,性格各个不同,情爱、富贵及人生观也颇有差异,最后的命运结局当然也有霄壤之别。
《岭南烟云》较为吃重的部分,是历史苦难的垫底,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创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年,赵家即使饿死了母亲,对是否逃港以求生存,依然是意见分歧的。赵可家的大哥赵可建早在60年代初就泅渡到了深圳河的那一边,当可家希望逃港时,不仅父亲以打断腿为威胁,身为民兵连长的二哥可设也荷枪实弹以示警告。可设后来居然向他暗恋的林笑怡开枪,致使逃港成功的林笑怡在投入英军上尉艾维斯的怀抱之后,对前恋人更多的是怨恨。
我知道,深圳布吉的一个大队书记,其妻子在70年代饥饿难耐,不愿在家坐毙,瞒着“丹心向阳”的丈夫逃港;丈夫驾着手扶拖拉机在深港边境将妻子捉拿归案。海风腥咸,衰草连天,夫妻视同陌路,擒拿回来之后,将妻子好长时间作为坏分子管制劳动,让其扫大街,以示忠诚秉天地、大义贯长虹。我还看过深圳本土摄影家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不仅有当年随处可见的D民棚户,D民们聊以卒岁的辛劳刻痕,令人恍如隔世。更有一幅照片,诉说的是东莞制作香肠供应香港市场,香港人途经深圳,可怜深圳人食不果腹,留下两箱;结果深圳人如临大敌,马上张开横幅,召开现场批判会,批判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饿着肚子将两箱香肠砸个稀巴烂。《岭南烟云》的作者虽然并非深圳土著,但是在深圳生活10多年的过程中,对深圳改革开放的起因了然于胸,当年逃港之群情汹汹、饿殍屡屡浮尸深圳四处的海岸线,对这样一幅不忍回首的场景,深圳人包括深圳的先后移民,永远不该忘记。小说正是抱着悲悯的历史情怀,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现了那样一幅不堪回首的历史图画。
一个俄罗斯经济学家这样认为,他们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曾经迟滞,是因为没有香港、台湾作为参照系。深圳与香港相间,只有一条窄窄的深圳河,地域面积是对岸的整整一倍,经济之悬殊,生民之贫困,对比太强烈了,这才使得当年先后在广东主政的、任仲夷等领导干部敢为天下先,经中央批准,率先祭起改革的旗帜。还有一批领导顶住极左思潮的压力,推进了这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使其代代承传,于今为盛。小说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情绪饱满,着眼的是一个石岗村,通过一个村、一个家庭的命运来映现历史,这就将宏大叙事通过芥豆之微来作文学的呈现。
小说的人物富有张力,譬如赵家四兄弟,就是一个命运的扇形谱系,或升腾、或跌宕、或自戕。尽管环境是个人命运难以完全摆脱的背景,但是性格即命运,在赵家四兄弟身上更有生动的体现,如果一味归咎命运,或认为环境支配一切,那就不能解释,为何生活在一个时代的四兄弟,命运竟至判若云泥。
里面一个贯穿性的女主角林笑怡,她是“”期间从广州到深圳的插队知青,她的人生背景原本一片娇美明艳:父亲是曾经留英的大学教授,母亲有日本血统,是父亲的留英同学。盖因海外关系,“”期间,一个被人打死,一个自缢。形神俱佳的林笑怡在“”插队前后的巨大生活反差,当然是其逃港的主要动因,但更令人关切的是林笑怡在整个赵家生活中搅起的长久的波澜,并不因为她逗留香港,乃至像她父母那样如今也能留学英伦而风止浪息。这种情感的波澜,既有经济的、文化的、地缘的因素,更有个性禀赋的因素,这就凸显了人物作为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因子的重要作用,撇开人物性格及命运来对历史做勾勒描摹,那只能事倍功半。
一本三四十万字的长篇,是能够对一段大历史做基本的勾画的,前提是作者有这样的擘划。中国当代30年历史的进程,五颜六色,对全球资本带来诸多情状的人云亦云,个人才情创造的宏阔图画与权贵资本的魔术变幻并存,打工一族的悲情诉说与老板阶层的怨气同在……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在更宏阔的视野上来为中国的前景把脉。这里既需要人文情怀的倡导,也需要《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治建设的移步同行。或许,《岭南烟云》只是一个晚近30年文学对历史描述的发端,更深邃更立体更具人文审美内涵的作品还期以来日,我们需要耐心。
参与修史的文学
汪政晓华
文学与历史一直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功能上存在着交叉与重合面,都承担着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记忆与反思。当然,文学与历史在实现这些功能时所采取的手段与方式并不一样,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述。其实,在这一方面,史学家与文学家们仍然在用各自的实践进行探索,以期在互补的意义上尽可能保全人类过去的岁月,并且显示它的无限可能与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文学参与修史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冲动。
之所以想起这一话题是读了彭名燕、孙向学的长篇小说《岭南烟云》。毋庸讳言,这部长篇小说面对当代中国修史的野心,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特殊语境下,以深圳百年的沧桑变化为表现内容意味着什么,它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的分量是每一个对中国当代史稍有认知的人都能掂量出来的。毫无疑问,许多史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经由改革开放,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追问的是在这样一个热点意义域里《岭南烟云》的独特性所在,文学在这场浩大的社会科学群雄逐鹿的修史运动中的贡献何在。
文学的修史是从文学的本性中生长出来的。当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注目于某一社会变革中的史实、规律与数据时,文学则将她的目光投向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投向了特定时空中鲜活的个体生命。所以,文学中的历史主体永远是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见不出个体的如集团这样的集合概念;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相应地是个体命运的具体的描绘,而不在乎什么有据可考的重大事件;而文学中的历史追问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去寻求普遍的结论与最大公约数的判断,也不会屈从于社会政治力量的既定话语,而是一个作家从人道情怀出发所进行的独立思考。他将去发掘特定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去认定个体生命的历史价值,甚至,去关注被历史选择所遗弃的生命的意义,他们的惟一性与不可重复性,去缅怀在历史杠杆的作用下那些牺牲的力量,去反思在历史进步的旗号下所付出的代价,去再现被重大事件所掩盖和忽视了的个体的情感意绪……
这就是我们从《岭南烟云》中所看到的。这里固然有对香港殖民史的回溯,有对深港复杂关系的分析,有对不堪回首的“逃港”的回放,更有从走私、联产承包责任制、私营经济的重建、特区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建立、城市化的建设与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等一路走过来的合法与不合法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区域经济的变化过程……可以说小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相当清晰的港深百年的沿革史、特区的诞生史和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演变史。但是,小说置于前景的是赵家的家族史,是赵山贵、赵可建、赵可设、赵可家、赵可乡、林笑怡、陈二平、王凤娇等一群鲜活的人物与性格,是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的挣扎和沉浮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人生感悟。在小说中,赵山贵可能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却是值得重视的人物,有着特殊的形象意义。他十几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战争的考验与长期的革命经历早就奠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所以,虽然命运坎坷,而且经历了许多冤枉与误会,但是他一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这在小说的前半部回顾“逃港”部分表现得相当充分。他痛恨逃到香港的大儿子可建,一直将其视为家庭的耻辱,所以,当他得知小儿子可乡又将逃港时,竟愤然打折了他的腿。但是,小说没有将这个人物简单化、类型化、定型化,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经过了现实的感召与独立的思考后,在经过了炼狱般的升华后,成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者,而这种在战火中形成的人格一旦与时代的理性相结合,就会成为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乡土社会压倒一切的稳定因素。这在土地征用那部分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赵可设与林笑怡无疑是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不但可以看出经济特区诞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塑造着人的。作品同样没有将问题简单化,赵可设聪明、果敢,有开拓精神,特别对改革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敏感,在作品中,他无疑是特区人的典型,但是,在他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私欲,看到残忍,看到狡诈与冷酷。而这些所谓的负面性格又与他的那些正面性格水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人物行动的动因。在林笑怡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复杂性。她美丽、善良、勇敢,但又贪婪、虚伪、心胸狭窄。小说对人物的这种理解实际上表明了它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这种立场也体现在作品对现代社会生态的判断上,从小说对陈二平、可家、可乡等人物的刻画上可以看出来,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原因很复杂,但是,他们构成了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犯罪、、贩毒、欺诈、不法经营,以及腐败、诚信丧失等道德问题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伴生物,特别在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道德与公民素质建设滞后的时期更是显得触目惊心。小说的最后,似乎矛盾都已化解,善恶也皆有所终,作为矛盾焦点与故事关键的赵可设与林笑怡的性格与情怀更是得到了升华,它可能确实意味着某种和谐的理想境界,但也可能宣示着新一轮波澜的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