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界定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平等、包容、合作、共赢”是其核心要义,旨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伟业。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刻而复杂的世界时局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避免世界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沿用了这一概念,而且这一概念被进一步纳入了党章和宪法,并被推向世界范围。2014年,国际社会联盟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启动会上这样阐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处一个世界,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企业间、家庭间、个人间的和谐互助、共生共利共荣,以人类文明幸福发展的可持续为使命,建立起社会利益互惠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最具同心力的集体,也是人类获得文明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一定义延续了党的十八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义界定,对它的层次、机制、使命、意义等做出了具体概括。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拓展和实践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逻辑更加清晰,范畴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与生态等全方位领域,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在当今世界局势动荡,冲突不断的情况下,这是中国积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面临的诸多风险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当今的国际话语权依旧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主要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西方霸权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处处掣肘中国的发展,对中国进行舆论打压,例如将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污蔑为“殖民扩张”,忽略其自身历史因素而指责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是破坏全球生态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如在中东冲突和叙利亚问题上,一些强权国家对小国、弱国采取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干涉。这使得弱小国家在大国强行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国自己的家主权和利益受损,不得不采取“排外”的权利收缩政策,对一些国际事务采取中立态度甚至保持沉默。这种“冷战思维”的國际关系处理模式,不仅阻碍了全球性事务的处理,也恶化了国家间的关系,致使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然更加难以被部分国家和人民了解并接纳。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安全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保障,现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在全球化进程飞速的今天,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目前国际总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以恐怖主义、难民为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更多地涌现出来,且更加难以消除;其次,局部热点问题频发,这是由于一些大国在保障本国安全时,将他国的安全和利益置之度外,甚至因为忌惮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故意制造不安全因素以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低估,片面地采取武力措施和军事行动进行安全扩张,对建立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逆全球化潮流的涌现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与发展,使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然而同时,发达国家从中获得的利益大打折扣,并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于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纷纷采取措施走向逆全球化道路。实行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朗普初上任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英国公投脱欧、欧洲难民肆虐等现象均表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选择保守、倒退的发展路径,企图重建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加剧,单边主义有了复苏的势头,这对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四)多元文明的冲突

人类文明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体系,本无高低、优劣之分。然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拓了世界市场,兴起工业文明,因而自殖民时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就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普世价值,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体系采取敌对态度。至今,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着国际话语权,占据舆论高地,尤其是美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误读大大违背了中国提出该理念的初衷,正损毁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另外,中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是还欠缺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国外对中国的文化印象还停留在武术、戏曲、茶艺等浅显而又片面的层次上;二是缺乏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即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经济与文化脱节;三是中外民间交流缺乏常态化、制度化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西方文明对于异己文明的敌对态度和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不足,共同导致国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度还远远不够。

(五)发展与生态的矛盾

当今世界为谋发展,普遍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发达国家为逃避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否认其在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历史生态问题,而且现如今无视环境正义,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从发展中国家获取资源与劳动力,从而将责任推卸出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步伐,一味开发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原油泄漏、沙漠化等诸多后果,却又无力兼顾经济与生态的平衡。而在治理问题上,由于各国的功利主义,难以达成一致观点,导致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知易行难。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道阻且长,充满挑战,然而中国定能迎难而上,展现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懈努力,将有利于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

(一)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面对依然横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将新型国际关系高度概括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是对建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大国之间在处理彼此关切时,应注意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将目光放远至全人类的发展,求同存异。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成为左右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处理好双边关系,摒弃单边主义,倡导多边合作机制,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弱小国家应增强独立意识,坚定平等思想,拒绝“大国优先”,而且需要积极向其他国家借鉴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才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二)树立普遍安全的新观念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张业遂表示:“军费开支,不论是人均水平,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适度和克制的。”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世界梦”的实现也少不了“中国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安全问题,中国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参与处理国际热点问题,中国可以依托现有的实力主动参与调停部分国家热点问题,在动乱区域加大维和费用和支出,加大人员投入。二是推进普遍安全机制的建设,首先,发挥相关国际组织在处理冲突问题上的作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应大力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的工作。其次,健全国家间的沟通机制,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以和平对话的形式解决已有矛盾,增强彼此的信任。

(三)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欧美国家为了维护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制定出一些列对自身有利,却不能保障其他国家享有自由、公正、平等的贸易规则,成为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逆流。对此,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更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奋力将其建设成为和平、开放、繁荣、创新、文明之路。以“一带一路”为支点,中方与“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务必进行优势互补,在借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优势的同時,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协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需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扩大合作项目范围,搭建更多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发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能,也会为发达国家创造出更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秩序,从而使世界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共享切实收益。

(四)提升全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度

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只有本国民众了解、认同该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全世界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强。第一,加强官方媒体和公众外交的结合。在官方媒体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的同时,公众的文化艺术、学术交流活动等皆可起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效。第二,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扩大传播途径。除传统文化载体外,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新载体。第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尊重西方国家的思维习惯。因地制宜,在当地传播符合其喜好的中国文化。第四,善于借用外部力量进行传播。借知华、友华的国家,联合国或其他国际平台,以及经贸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向国际社会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内涵,实现传播范围由点到线进而到面的扩大。

(五)辩证处理“两山”关系

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不仅不是对立关系,还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因此,只要深刻把握自然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就能二者兼得。为此,一方面,中国首先应该做好国内的环境治理,在击破“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同时,正视他国提出的问题,客观分析国内的环境状况,学习西方国家的治理经验;其次,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为全球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并加强与环境保护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一同管控生态治理的分歧。另一方面,国际组织首先必须明确各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承担相应责任。其次,评估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并计算各国进行生态治理的成本,对于能力有限的小国,大国应彰显出责任担当,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予以帮扶,方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3

【摘要】世界是一个整体,但自人类产生以来,尤其是民族国家理念确立之后,战争频仍、冲突不断。在国际关系新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不同文明该如何共处、如何建设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把握大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形成了新的文明理念、新的世界治理理念,也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发展;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面临逆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明的难以调和、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的挑战;可以从培育人类共同体意识、建立国际新秩序、构筑国际合作的实践平台等方面着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文明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是如此的远,却又如此的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共存共生的关系。国家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温情的合作,过去那种一家独大、称霸全球的局面渐行渐远。在国际关系新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不同文明该如何共处、如何建设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把握大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一)形成了新的文明理念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提出风靡全球的文明冲突论,他将世界上的文明粗略的分为八大类,认为不同的国家因文化的相似性而结成一个阵线,敌对于与其文化相异的国家。亨廷顿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孤立主义的表现,他认识到但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但也否定了不同文明是可以交流、融合、互鉴的。亨廷顿看问题的角度囿于西方人二元对立思维的偏见,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和合”理念,认为天人一体、天下一体,在整体性世界观的指引下,中华文明是包容性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奠基于中华文明“和合”理念之上,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它承认文明的多元、尊重文明的差异、提倡文明的互容,是一种新的文明理念。

(二)形成了新的世界治理理念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且是包含文化、生态、治理等各方面在内的全球化。就治理而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多样,传统的世界治理理念举步维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通过国内治理的成功,为世界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有效方案和独特智慧,该理念集中体现为“共商、共建、共享”。这一新的世界治理理念,有助于放下成见、集思广益、合作共享,前瞻性强,是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的极大超越。

(三)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发展

外交理念决定外交行动,有什么样的外交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外交行动。过去一段时期,个别大国奉行霸权主义理念,自认为全世界都要唯其马首是瞻,结果就充当了“太平洋警察”的角色,对那些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国家动辄军事打击、经济封锁、外交孤立,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谐、和平、和美。我国自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始,就一贯奉行和平外交理念,从不干涉他国内政,从不霸凌弱国、小国,从不推行强权政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国担当。这一理念主张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建立平等、友好、共生、共赢、包容、交融、合作、和平、和谐的国家关系,有利于世界各国在主权平等的前提下共同发展。

二、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一)逆全球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各国相互依赖、彼此难分,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任何一个国家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迅速波及全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此后长期陷于经济增长停滞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亚洲一些国家伤痕累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都萎靡不振。正是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世界弥漫着逆全球化的气息。归根结底,逆全球化之所以产生,还是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拉大,发达国家希望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弱小国家则希望享受公正平等待遇。逆全球化暴露了当今世界治理的矛盾、风险,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挑战。

(二)多元文明的难以调和

正如自然界因百花争艳而缤纷一样,文明也是因多样而精彩,所不同的是,自然界的百花可以和谐共生,但人类的文明却经常发生冲突。各个国家因其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发展历程、历史传统等不同,都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应彼此尊重、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但囿于“分”的成见与“化”的自私,导致不同文明经常处于难以调和的窘况。文明冲突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地区间的竞争、矛盾、战争,如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除了极端表现之外,文明的冲突也会以温和的方式呈现,如国际移民。不同国家人民的跨国流动,促进了管理、技术等要素的交流,但是也带来了文化的隔阂,当前欧洲正受困于跨国移民产生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说,如何调和多元文明的差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往往跟自己身边的同事、同学等难以处好关系,对身边人的职务晋升、经济获利等行为产生妒忌心理。相反,对那些和自己素不相识、毫无关系、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人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成功都会保持平和心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罪魁祸首就是利益,正是利益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是因为利益纠葛,才带来了国家之间的重重矛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基本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这就要求各国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利益共享。但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小国与小国之间无不充满矛盾,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前途漫漫。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人类共同体意识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程度不同,所要解决的国内问题千差万别,但从超越民族国家的更高层面看,世界各国也面临着共性问题,这就为超脱于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全球共识,提供了可能。意识指导行为,世界各国也只有形成人类共同体意识,才能建成人类共同体。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如果仅立足于本民族、本国家看问题,就会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世界胸怀,人类共同体意识就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分民族、种族、宗教、区域、国家等的限制,相互尊重、包容多样、团结一致、合作共赢,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的意识。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

传统的国际秩序是竞争主导,虽然国家间也有合作,但主要是竞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呼唤新的国际秩序,新的国际秩序以合作、互信、协商为基本理念。国家之间的关系,合则共赢,分则同输。和睦共处、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和平发展,大国要尊重小国主权,小国要积极向大国靠拢。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总体呈现热火朝天的局面,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互信有待加强。信任的缺失,不仅在政治上造成隔阂,而且潜在的也影响着经济的深度合作。在面临矛盾与冲突时,尽可能减少以对抗的形式解决问题,应多诉诸于协商对话的方式。总体而言,大国因其实力强大,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小国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视或被故意侵犯,协商对话则能充分维护小国的利益。总之,以合作、互信、协商为基本理念的新国际秩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境支撑。

(三)构筑国际合作的实践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观念是前提,环境支撑是保证,但最终还要靠落实,因此,必须构筑国际合作的实践平台。G20、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中拉论坛等重要平台,在妥善解决区域问题、有效化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太空、深海、网络、环保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障碍,这就要求各国不断地达成共识,所以,仍需加强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满足解决各类问题的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程浩大、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各类国际合作平台都可以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4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十分美好的愿景。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世界依然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依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首先,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结构性的矛盾,根深蒂固,甚至难以克服。

现在世界上几大重要力量,主要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

中国正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俄罗斯目前面临新的挑战,可以说处在新的危机边缘,但它是世界上的重要力量。欧盟的内部问题也很多,但也是世界多极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这几个“极”的矛盾长期存在,错综复杂,这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现实。我们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世界上的这些问题。

此外,还有大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世界上的矛盾是多方面的,不仅大国之间存在矛盾,大国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有时候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美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矛盾,俄罗斯同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矛盾。它几年前曾经出兵格鲁吉亚,两年前又利用乌克兰内部矛盾和冲突,夺取了克里米亚。

从国际关系上讲,这是俄罗斯对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一种新挑战。这种做法,引发了周边很多国家对它的恐惧和不安,也导致欧洲形势,特别是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更加复杂。

大国和小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也是长期和广泛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是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所以,我国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存在时隐时现的问题,将来这些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表面化。

我们同菲律宾的关系,同越南的关系,某种程度就是大国和小国的关系。现在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去帮助它们发展,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测,也会引发一些矛盾。

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还有一点,也就是第三类矛盾,即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类矛盾和冲突也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二战后世界上发生的动乱和冲突,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的。

譬如,巴以冲突持续近七十年,至今看不到结局。还有印巴冲突,时起时伏,是短期内解决不了的。在非洲地区,曾经有安哥拉问题、利比里亚问题、索马里问题,等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将长期存在。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美好,任务艰巨,前程复杂

面对这样一种国际形势,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主张,确实显示出超常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因为我们坚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不会改变,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不会改变,各国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相互交织也不会改变。

因此,不管今后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都要全力以赴地引导国际社会与我们相向而行,共同推动这个历史进程。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这个任务,道路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曲折的,甚至会有大的反复,遭遇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由于世界上固有的和不断产生的各种矛盾,由于可以预测的和完全不可预测的各种因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愿景是美好的,任务是艰巨的,前程是复杂的。

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要在国际舞台和地区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担起大国的责任,就必须继续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

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因一时之需而想出来的外交辞令,而是中国领导人外交政策中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引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长远目标。

我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一而再、再而三提出这个问题,表明这个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全面复兴的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大作为,要想为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一定要打出一面耀眼的旗帜,一定要占领道义制高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的外交旗帜,就是我们的道义制高点。

让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我们的理念与主张,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让美国和西方国家与我们相向而行,携手共进,更是难上加难。

譬如,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中国曾提过几个概念,但美国不愿意用固定的或是稳定的概念框定两国关系。

现在,我们将中美关系界定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并没有完全接受。

连中美关系中的新概念美国都不愿接受,更何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了。

另外,在我国周边地区,让各方普遍接受和认同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并不容易。

譬如,中国与越南关系非常特殊。习主席访越时提到两国社会道路相近,制度选择相近,理想信念相近,历史上曾并肩作战反对外来侵略。他主张中越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但越南国内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存在不同声音,中越合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必定会有许多阻力。

可见,要让整个国际社会都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协同动作,难度非常之大。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切实措施

在国际事务中,光喊口号不行。我们提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要有切切实实的行动。要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寻求发展利益的公约数和安全合作的契合点。

为此,首先我们要努力推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指中美关系,也包括中国与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这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最核心的一项任务。

如果大国关系不稳定,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很多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要有新规则、新办法和新方案,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提出自己的方案。

第三,我们要更加广泛地参与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

中国要当世界大国,要引导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必须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推动解决朝鲜半岛、阿富汗、叙利亚等许多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我们要大力推动南南合作进程。

南南合作搞了几十年,许多任务未能实现,现在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在帮助改变发展中国家落后面貌方面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

第五,我们要继续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不仅要巩固和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同东盟建立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还要推动建立整个亚洲的命运共同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当把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计划,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信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70 939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