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方案热选【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春望教学方案热选【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春望教学方案【第一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方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春望教学方案【第三篇】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提一些不找边际的问题。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的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们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了课文的难点:查理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是文章的`灵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题。最终促使学生感知、感悟,既突出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自己周围的同学、伙伴,去读去感悟,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春望教学方案【第四篇】
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分享的“春望教学方案热选【精编8篇】”,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望教学方案【第五篇】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1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听了很多的课,以及自己上了很多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是最近,钻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着如何去钻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我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这是我能够上好这节课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动是很重要的,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落泪了,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我的课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感悟。
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尽快进入课堂,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你如果不钻研教材,不钻研你的学生,学生想到的,你没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读文本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才能有效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难忘。“泪”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学生们说此字颇奇,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满面”已是极度夸张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样的泪水究竟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的突然而猛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悲愤,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思亲,还有的说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无限伤感的泪水,不同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每一次的感悟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所以,我把这句话出示出来之后,在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孩子们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读了出来,这使得整个课堂情感得到了一个提升,也使得我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望”杜甫的一生,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道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了解杜甫是我这堂课的一个愿望吧!似乎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里成长起来的,我希望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我选择了几首易懂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来进行课外拓展,首先是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诗句走过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春望教学方案【第六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一、导入课文。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2、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读(评价)。
4、齐读。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6、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春望教学方案【第七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3、情感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春望教学方案【第八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
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张,出家书的珍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第二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老。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示: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