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一篇】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伤人、自杀事件屡屡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类型及特征,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能提高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能力,还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301-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况

1.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括。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大学生阶段发生的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认识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广泛的注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杀的失败”,同理,只有准确地知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产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因素。

1.内在原因。内在原因主要包含大学生本人自我调适能力差、人格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乃至00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原生家庭对他们从小就比较溺爱,成长环境比较单一,造成了这部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适能力差、对人际关系、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要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还面临着在“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挣扎,再加之就业、恋爱等压力,使他们无法承受。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都不一样,而焦躁、软弱、阴郁这些类型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就要大得多。

2.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他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着家中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精心呵护,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打击。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转变为经济的支持,很少关注到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大学生的各种压力也随之加剧。校园贷、传销、非法宗教活动等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隐蔽性与突发性。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加之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都不容易发现,具有隐蔽性,而当被别人察觉时,大多已形成了心理危机,因此,又具有突发性。

2.发展性和易发性。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大学生个体容易受到季节、他人及社会的影响,具有易发性。

3.交互性和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或者多个问题交互的。例如:有些大学生同时存在焦躁、失眠的状况。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是复杂的。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1.坚持预防为先,重在普及。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要进行心理测评,以此来评估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心理测量工具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心理学量表: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及SCL(《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建立动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及时跟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渠道不应该仅仅是大学期间开设的少量的心理课程,而应该从多方面来普及,例如,多姿多彩的心理协会活动、与心理相关的书报借阅宣传、心理主题班会等。

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让他们学会理性地看待。大学生往往对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大多时候并不确信自己已经患有心理疾病,加之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错误的看法,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地寻求帮助,克服危机。

2.干预专业,讲究科学。因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所以高校应设立危机领导小组,健全“四级”预警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干预体系,科学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健全“学生—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室”四级预警机制,从多环节多渠道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便于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既能有效避免干预过早,造成学生本人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也能有较减少事后干预。

大学生与同班同学接触的时间较多,因此,同班同学也容易观察到个体的心理危机问题;各班应设立心理委员,同时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心理健康问题,便于及时将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还需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室,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还应及时与所合作的医院、精神病院进行联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干预体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凭学校就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大多与他们本人的原生家庭有关,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多家庭教育单纯地重视孩子的成绩、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从小父母比较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导致了大学期间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问题的,因此,在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学校应完善学生了解、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渠道,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设立危机救助热线电话及实行网上心理干预,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咨询;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制度,落实责任,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他们必将承受来自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恋爱、重大丧失、与“自我”有关的问题的压力。社会支持能减少对他们不良社会应激的伤害,有效地提高社会适应性。

五、对现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三点思考

1.将大学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健康辅导员区分开来。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范畴涉及多个方面,但是与心理健康辅导员有很大区别,个别高校忽视这个区别,将思想政治与心理的辅导员合二为一,这对于有效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利的。

2.积极发挥朋辈疏导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容易与同龄人朋友倾诉自身的困扰,而不是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因此,积极发挥朋辈疏导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3.注重心理危机后的干预。注重大学生心理危机后的干预,对于预防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本人的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就十分重要,做好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充分运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可以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避免危机的扩大化或衍生新的危机,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刘立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02):70-71.

[2]潘子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35-138.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二篇】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室、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担任,各班班主任应积极协助学校负责人抓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办公室设在心理健康辅导室。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近期有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4、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诉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5、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6、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7、受到意外刺激后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

8、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9、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10、性格有明显缺陷,严重不适应学习环境等的学生;

11、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12、近期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进行评估干预;

13、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学生;

14、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的学生。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的学生。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三、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有益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习环境,举办全校性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演讲等),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为老师、行政人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协助,参与人员是全体教职工。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学校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心理辅导室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学校每年对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①对一年级不能适应学习环境学生的排查;②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③对心理压力太大学生的重点排查。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心理辅导站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三)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当天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学校相关领导,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五、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心理辅导教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二)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三)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四)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1、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学校成立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负责人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学生进行安全监护,监护小组及时向学校汇报该学生的情况。

2、对于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学校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家长如愿意将其接回家治疗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在与家长鉴定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

3、经心理危机评估小组或心理健康专家评估与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学校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并对学生作休学处理,让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学校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学校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或在有监护的情况下送医院治疗。对于出现危机事故的学生在医院接受救治期间,学校亦指派相关人员根据医院要求在病房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

(五)建立救助体系。

对于突发学生自伤自毁事故的紧急处理,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并立即报告给校长室,校长室通知校医院、保卫处、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室人员到达现场。上述各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派人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紧急援救。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将学生送医院治疗,然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现场紧急救助各部门的职责如下:

1、校长室、德育室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

2、校医院进行紧急救护

3、保卫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学校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学校及医疗部门对学生进行医疗救护过程中的安全监护。

4、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制定心理危机事故救助具体方案;并将具体方案报学校相关领导。

六、后期跟踪

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辅导教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保持密切的关注,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三篇】

摘要: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在于预防,而不是等到悲剧发生了才进行干预。所以,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应当作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预防;疏导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1、什么是心理危机。1964年,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其后,美国心理学家KristiKanel于2003年对心理危机的实质和发展过程做了更为合理和清晰的解释,他提出心理危机包括3个基本部分,即发生危机事件:危机个体感受到危机事件并因此痛苦;以前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目前问题的解决无效,引起危机个体意识、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功能失调

2、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的意义

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的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3]危机干预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了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实践中复原或康复[4]。近年来,高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部分学生在遭遇危机事件后,导致自身的生活、学习状态受到极大影响,出现厌学、肢体自残、离家出走等行为,或出现暴力攻击他人,更有甚者,选择以轻生自杀的方式来摆脱痛苦的纠缠。如果这些冲突性行为只是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在校高中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所学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如何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名学生的高中校园来说,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起到预警的作用呢?简单来说,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识别,而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控制在起始状态,及时疏导,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学习。个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专业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测量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工作,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鉴别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情况严重者及时跟家长沟通,转介到高一级的专业咨询机构或医院就医。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概念。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与了解,并且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充满误解与敌意,因此导致在自身出现心理适应性方面问题或遭遇重大危机事件的时候,不懂得寻求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3、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作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很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个体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心理教师可以针对高中生中普遍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惑和障碍,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学生,开展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体验、学习、探索、成长,以达到及时疏导心理障碍的目的。

4、发挥班主任“预警员”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对班级和学生长时间接触的优势,将班主任成功塑造成“预警员”的角色。很多时候,对待在心理测评中表现异常的学生或是察觉到自己心理适应性方面有问题而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但对于在测评中没有察觉到异常或是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心理老师很难主动察觉到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班主任每天有大量时间跟本班同学接触,加上对自己学生的行为举动比较了解,因此一旦学生出现异常,班主任能在比较短时间内有所察觉。所以,由班主任来充当“预警员”的角色,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5、利用来自学生的力量。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通过自由报名或者班级同学、老师的推荐,对这些选拔出来的同学进行专业的心理沟通技巧、心理障碍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这些同学具备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识别知识,同时掌握一些专业的沟通倾听技巧,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与本班同学朝夕相处以及学生相互之间更容易信任的优势,对有轻微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对需要专业帮助的同学及时报告专业的辅导老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以达到对心理危机事件最佳预防效果。

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中,预防和应急作为两个主要方面,两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处理的方式不同,前者重在“防”,后者重在“治”,两者都很重要,但如果作为一个学校来说,能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那对于一个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GillilandBE,JamesR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M].PacificGrove,USA:Brooks/ColePublic,2003:4-12

[3]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93-399

[4]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5.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四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日渐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曾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年3月11日教育部在京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研讨班并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关心。

因此,了解心理危机现象,认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和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

一、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等。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比如:父母早亡或者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联系在一起的。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问题。

2、社会原因。

人际关系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时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他们既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又存在交往障碍。加之,近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但社会整体就业职位无明显增加,就业难已成为大学生一人校就困惑伤神的难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反应。

3、学校原因。

首先,面对一门全新的专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笔者所在的韩国语系就有不少的学生在升人大学前没接触过韩语,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学教师,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不得其法,出现迷茫、困惑,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没兴趣进,进而导致心理上的危机。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1、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当前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缺乏必要挫折承受能力,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会苦恼、焦虑、愤怒、忧郁、悲观。因此,积极稳妥开展挫折教育和挫折心理训练,必须教育和磨砺大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对人生挫折,善于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2、学校要通过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针对在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学习方法和方式问题等开展专题教育。

(二)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种工作机制,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者机构的任务。

首先,要有一个高效率的危机干预应对中心。学校应成立以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危机干预咨询中心,统一协调、指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心既对上级负责,也要对学校负责,更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搞的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高的学校,大都此项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有一位熟悉和理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主持。

其次,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这一系统工程,仅有高效率的干预应对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防护网络”模式,使之形成互相联系、相互交叉的立体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为第一级,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分团委、学生会为第二级,各班的学生干部、党员、寝室长为第三级,医院、医务卫生所为第四级。

第三,配备和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组建一支经过一定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开展等。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希望在中国教育中能尽快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从而及时有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者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0 721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