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先进事迹(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老有所为先进事迹(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1

于友先生,已是年逾百岁的老报人。他于1916年2月出生,浙江湖州镇人。1935年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上大学,又由于早年有个当新闻记者的志愿,他考进上海《立报》当练习生,开始了新闻生涯。他当过记者、编辑、翻译、校对主任、副总编辑和主编,离休后还继续为报刊撰稿,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他在新闻岗位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对新闻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著名老报人。2006年6月,已是鲐背之年的于友先生,编撰《不服老语录》,勉励自己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一再表示要继续践行终身学习、老当益壮的精神,总是表现出不自满的谦虚,富有学以致用、有所贡献的雄心。每次我要与于老分别时,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这样的疑问:“他终身学习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这也促使我从于友先生曲折的新闻人生中寻找答案。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寓于平常中

在新闻生涯中,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他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我经常面临新的挑战,有时是新的问题,有时是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我只能始终以当学徒的虚心态度,去学习、去克服困难,尽力完成任务。”正因为抱着当学徒的虚心态度,他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他回忆说:“我是个中学毕业生,英文水平不高。1942年,报社需要收录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需要翻译,我受命试译,领导给我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我终于逐步掌握了翻译技术。”当时,于友先生在衡阳《大刚报》编辑部工作,自费买了一本《英汉模范字典》,50年伴随左右,他说,这本书“帮助我逐渐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实实在在是我的一位恩师”。此后,他在翻译工作上便一发不可收,1947―1952年,他又自学俄语,并翻译了美苏书籍达十余部。这使得“于友”作为辞条,被收录进《中国翻译家辞典》。

于友先生虚心向新闻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他说:“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多年来有许多杰出的前辈和我一起工作,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当年《立报》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记者,他们的工作精神让于友先生大开眼界。尤其是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在我早年,是他引导我开始学习政治理论。”1938―1940年间,于友先生加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手把手教他写通讯,教他写通讯必须为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服务,他受到了坚持政治方向的严格锻炼。“范长江要求我们‘要面向群众’,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了解广大群众的动态、思想感情,熟悉群众的生活和问题,知道什么是群众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得群众的心思,在写稿的时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该用什么材料,就有根据了。”于友先生回忆时不无自豪地表示:“您瞧,长江关照我们有多仔细!多周到!”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他悉心帮助我成长,他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教我采访和写作,教我翻译,还教我搞对外报道,编英文报。”1949年4月,基于两人曾有“国新社”、南洋商报社的同事关系,胡愈之推荐于友先生到《光明日报》工作,并向他介绍了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胡愈之对刊物有求必应,帮助他将刊物办成“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对于胡老的教诲,于友先生撰文回忆说:“我时常怀念他,忘不了他。也就是他,多次领导我从事新闻工作,使我聆听到许多难忘的教诲。”

于友先生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工作经验。在“国新社”期间,为了写好给外国读者看的通讯,他萌生了向外国记者学习的念头,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约翰・根室。学习他们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报道重在“用事实说话”、突出人物的评介等特点。此后,他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一些外国记者,如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法拉奇等人。1981年年初,《中国日报》为了了解非英语国家办英文报的经验,作为副总编辑的于友率队前往泰国《曼谷邮报》取经,考察了他们的编辑部、经理部、印刷厂,同他们的负责人谈话,做了种种见闻的记录,还索取了一些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件。他说:“报社以后在组织我们自己的各项工作时,确实运用了《曼谷邮报》一些对我报适用的经验。”“办好特刊确实是我们向《曼谷邮报》学来的经验之一。”

于友先生善于在新闻实践中学习,虚心向新闻前辈学习,且积极向外国新闻同行学习,使得他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著名报人,而且翻译工作也成绩卓著,成为著名翻译家,特别在新闻工作中大放异彩。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第一次是1952年春,报道美国在朝鲜发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采访细菌战新闻并不是一桩轻松的工作,出发前,需要打一系列防疫针。这让于友先生有时头晕、有时想吐,膀子肿了好几天,难受的反应是生平没有经历过的。汽车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山间公路上行驶,遇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汽车得赶紧避开。于友先生一夜间几次下车,在树林里躲避轰炸。他在朝鲜北部多方了解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还旁听过志愿军军官对美军战俘的审问,并让其他记者和细菌专家作为细菌战的见证人上了新闻纪录片银屏。第二次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作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他作为中国少数进入板门店签字会场的记者之一,坐在右边记者席的第二排,亲眼目睹了朝鲜战争中这一重大的事件,美国侵略军的司令官克拉克将军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打成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了字。于友先生为报社写了题为《人民的胜利》的通讯,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也向国内各报转发了他写的通讯《新生的平壤》。1955年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于友先生以《光明日报》国际部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其新闻报道受到了大会新闻组的表扬。1956年4月,他被报社推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代表。同年,全国记协召开代表大会,他再次当选为代表,并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新闻记者会议。另外,他还被推选为北京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8年,他作为中共党员带头到吉林通化三棵榆树乡去干农活,积极参加劳动锻炼,被选为锻炼的典型,再一次上了新闻纪录片的银屏。他出色的新闻业绩,被同事戏谑地说成“五福临门”。

二、不忘初心,边学边干

庐山会议后,乍起反右倾和补划漏网分子的风浪。1959年,于友先生在《光明日报》被“莫须有”地以“反领导”罪名被批判。1960年6月底,他被报社定为“最后的一个”,成为全国最后一批分子之一。这个突变使他和家人在北大荒度过了整整18年。他撰文回忆起这段痛苦的经历:“从农田到工厂,又到剧团、图书馆,干了各种各样的体力活,‘’期间,我挨过皮鞭,还坐过牢;被抄过家,自己的一些论著,都被没收了。”“这时我正好年富力强,从此蒙冤……能不感到心痛吗?那年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猖獗,是非颠倒,长夜难熬啊!”

1979年,拨乱反正后,于友先生在离开新闻岗位整整20年后,恢复了新闻工作。年逾花甲的他暗自庆幸自己虽然经过多年难挨的折腾,神经没有错乱,体力也尚存。他下决心不甘落后,不服老,要继续干熟悉的新闻工作,当新时期的促进派,并找回损失的时间。他立即投入新创办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1980年,于友先生被中央组织部安排筹备、创办《中国日报》。他一方面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一方面重温新闻知识,重温英文和学习新闻编辑业务。一连干了5年,主持编时事新闻的夜班。1985年,他主编民盟中央的综合性刊物《群言》,除了编稿以外,还尽力学习早年《生活》周刊的主编邹韬奋,为刊物写作“小言论”。同时,他重拾翻译工作。1988年,与他人合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后来又翻译出版书籍《摩托罗拉的创业者保罗・高尔文》。

三、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989年,于友先生从《群言》杂志离休。当时,他的一只眼睛因患严重的白内障丧失了视力,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右手写字时也不像以前那样听使唤了,但是他老想着“老有所为”,于是自学电脑写作。“了多年新闻工作,新闻界的往事还知道一些。前几年有些前辈去世,我写过一些纪念文章,也曾被编进了纪念文集。……这给我不少鼓励。新闻记者当不了,还可以学当旧闻记者。我发现我这老人写回忆文章还有点优势。”“我该为新闻界的后来人尽点力。于是……我写了些传播前辈记者先进经验的文章。先后介绍过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等许多名记者的事迹,传达过我学习斯诺、斯特朗等外国名记者的心得。我还为几位前辈记者编了纪念文集,集中反映了他们工作和为人的经历。”1991年,于友先生正式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评价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刘尊棋、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了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生动,是1篇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实录。在他的笔下,一代名记者的音容笑貌,历历如绘。

在找准“老有所为”的方向后,他积极为前辈著名记者著书立传,陆续出版《胡愈之》《中外名记者丛书――刘尊棋》《记者生涯缤纷录:献给传媒后来人》等新闻人物传记著作。他关心传媒后来人的成长,希望这些书籍对各种传媒后来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他说:“我一直感觉到,那些先进的记者前辈们,对我的教导非常有益,我应该认真领会并宣扬他们的成功经验,帮助新闻事业的后人。人民的新闻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它需要不断有所发展,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肯定是后人们的一种殷切需要。”为了写好这些书,他主张干到老,学到老。他说:“我过去长时期当新闻记者,搞消息报道,好像什么都知道,实际上什么都只了解点皮毛。我自己回顾,为读者传达信息,自己的工作就好像排球比赛中的二传手,把名流学者和杰出人物原创的东西传布开来,由于应时,可能起过某些作用;可是我本人工作几十年,成了老记者,论知识不如专家,论文章不如作家;自己对历史、文学和哲学都实在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对自然科学也基本上(是)外行,不补点课,就明显落后了。”当年亲朋好友问他:“许多老朋友都外出旅游,你不想外出走一走?”他回答说:“腿脚不好,哪儿也不想去,只想读点书,补补课。”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补课学习还得有个重点,多读点社会科学的书,主要是历史科学。”

2006年6月,已是鲐背之年的于友先生,将自己65岁以来发表在《群言》以及《老年周报》《晚霞》《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反映自己勉励实行“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成”的文章整理成《不服老的报告――献给天下所有的老人》出版。他说,这是“一个老记者有关不服老心态和实践的文集”,“旨在宣扬不服老精神,是我作为本书的作者专门献给老年读者的”。他将巴金、周有光、于光远、刘尊棋、和恩格斯称赞为“不服老的典范”。他深刻体会到,老人能不服老,也就有了勇气,也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有所作为。他说:“由于我坚持学习,自己在近十年的思想可能比十年前有所长进。……老有所学能使我温故而知新,能让衰老的脑袋也逐渐清醒,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入世精神。”2011年,他将自己学习老学者周有光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见贤集――喜读周有光论著》出版。他说:“读周老的书,我还学到了他终身学习的经验,其中一项是写学习笔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坚持记一些周老论著的笔记;去年连他写的文,我也仔细品味,从中学习他的启蒙精神。”他号召老人们学习周有光老人终身学习的精神,坚持学有所为,“向周有光老人看齐,勇于思考,著书立说,尽力启蒙,开创未来”。他特别欣赏周有光先生的名言,“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81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他在2009年12月9日写给周有光先生的信中落款写道:“你十四学生于友。”

在关心天下所有老人的同时,于友先生笔耕不辍,继续关爱传媒后来人。2008年,增订出版了32万字的人物传记《胡愈之》。2009年,著名记者范长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将自己多年来评介名记者范长江的文章编撰成册《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出版,他希望有利于传媒后来人成为“范长江式记者”。2013年11月,他又出版《报人往事》,叙述了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成舍我、恽逸群、萨空了等新闻前辈的突出成就和先进思想,演绎着新闻记者“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扉页上,他特意写上“谨以此书献给传媒后来人”,他说:“我衷心希望出版这本小书,对我们新闻事业的后来人有所帮助,对以往百年记者工作的境遇以及我国的国情和世情,也能增加一些了解。”真可谓:“千年古松恋青山,百岁老人爱后人。”

2016年立春时节,部长刘奇葆、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一行看望了已是期颐之年的于友老先生。2月18日,《人民日报》的《足音》专栏发表《于友:期颐之年不服老》一文,称赞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外文是自学的,从事新闻工作的本领是自学的,电脑也是自学的。他恂恂谦谨,气度雍容,与人和易温粹。一百岁的于友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最年长的会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从美国托请现任会长陈昌凤教授转达对他的生日祝福:“于友先生是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寿星和人瑞,请代我献上一束鲜花,祝他何止于百,相期以茶,像周有光一样硬硬朗朗地活到一百一十岁、一百二十岁!”百岁老报人于友先生始终抱着终身学习的精神,仍然老当益壮,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仅关心天下所有老年人,而且关爱传媒后来人,颇有长者风范。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编校:董方晓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2

欢快的歌声、轻俏的快板、妙曼的舞姿,加上演员们甜美的笑容和鲜艳的服装,重阳节的尊老气氛呼之欲出。9月24日下午,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演员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来到龙门办事处、桃园办事处敬老院为老年人们送上文化大餐,让他们提前感受节日的欢乐。这是我县大力发展老年人文体事业、使老年人老有所乐的一个侧影。近年来,我县保障老年人文体设施投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使老年朋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建立制度。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老年人活动场地建设和文体器材的配备。在县文化艺术中心设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开展文化健身活动搭建平台;在各乡镇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室、健身房等150余个,70%以上的乡村建有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活动场所。(唱起来、跳起来,老头老太也能嗨;舞起来、动起来,幸福的生活乐开怀。——这生动多彩的画面,就是武汉市汉南区蓬勃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汉南,遍地歌声处处舞,银发鹤舞又一春。老人们琴棋书画、载歌载舞,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炫并享受着属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汉南区的发展进步与和谐文明。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按照省市老龄办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一、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构建老龄工作新格局

历届汉南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关心支持老龄工作。现任区委书记涂山峰倡导要像关爱明天的自己那样去关爱今天的老人,明确要求看望老同志不漏人,关爱老年人不缺项,他带领区领导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同志家中,用真心真情温暖着每一位老人,还亲自为“夕阳工作,朝阳事业”的画册题词。区长陈平经常深入区老龄办调研,关怀指导,在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倾力支持。分管副区长朱俊华积极参与包括老年文体活动在内的各种老年人大型活动。区直有关部门也给予了鼎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老年事业的蓬勃发展。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区老龄工作形成了以“四位一体”、“六老合一”为标志的新的运作格局,即:以老龄办为龙头,老年艺术团、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事业发展中心互为依存的“四位一体”;老年大学、老年体协、老年妇干、老年书画、老年诗词楹联、老年科协联手互动的“六老合一”。“四位一体”、“六老合一”老龄工作机制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这些涉老组织相互促进、整体联动,逐步深化推进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

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活动阵地,而我区原仅有由区法院搬迁后留下的一排平房和办公楼、原东城垸农场60年代建的一栋粮食仓库、以及原程家山兽医站等,虽是国有资产,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要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就要有场地,无论是新建场地或是整修场地,都得花钱。怎么筹钱?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作为想尽办法。

二、项目服务,引资创收,改善老年文体活动基础设施

(一)项目创收。从2006年开始,我办积极探索发展老年产业的新路子,通过由区老龄办创办的“夕阳美”养老院和组织老年人旅游等服务项目,每年增收8万多元,三年共创收20多万元。我区发展老年产业的做法还被省、市老龄办作为经验向全省全市推广。

(二)服务创收。我区老年威风锣鼓队开展多元化有偿服务,应邀参加各类庆典,几年来创收5万元。各基层老年健身活动队伍采取广场健身,江滩娱乐等培训收费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经费不足,这些都是巩固发展老年文体活动的有益补充。

(三)引资创收。我办利用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奋力拼搏,成功引进了武汉正华设计有限公司等项目,年获税利近千万元。根据政策规定,每年奖励给我们30余万元,近五年合计获奖150多万元。

(四)修建场地。有了以上约170余万元的资金,我们就有能力改善老年人活动场所。近几年来,围绕开展老年文体活动,这些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了作用。主要体现在:

1、修缮了老龄办和老年大学综合办公楼,并安装亮化工程;

2、支持街、社区(村、队)建立老年人学校和活动中心;

3、装修“六老”活动室,扩建了8千平米室外活动场地;

4、改造了区老年活动中心的600平方米的活动室;

5、给区老年艺术团添置了系列演出器材、音响等;

6、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威风锣鼓队和女子双龙队;

7、维修了区老年体育协会的门球场;

8、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赛事及展示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硬件建设,改变了原来环境简陋、设施陈旧的局面。如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有了坚实的阵地,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焕然一新。

三、循序渐进,带动引导,加强老年文体活动的队伍建设 有了活动场地,还要有老年文体活动的队伍。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开展老年文体活动不能一窝风、一刀切,要根据对象、爱好、年龄、层次等综合考虑,循序渐进,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发挥“六老合一”的作用,狠抓老年文体活动的队伍建设。

(一)充分发挥老年艺术团的作用。依靠区老年艺术团,以区直老年文艺队伍为骨干,统筹规划、带动引导全区基层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还参与了科技、卫生、文艺“三下乡”活动,组建了老年威风锣鼓队和女子双龙队。

(二)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作用。我们在区老年大学设立了太极拳、武术班、健身舞蹈班、柔力球班等17个班级,并配备了电脑和各类教学教具。

(三)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队的作用。在街、村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目前,全区各街、社区、村队都有老年文体活动队伍,各街都有老年学校,各社区、村队都有活动室。邓南街窑头村老年文体健身开展得有声有色,被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光荣称号。

(四)充分发挥各类文体团队的作用。全区现有老年健身团队18个,老年文体代表队30个。区老年艺术团有威风锣鼓队、腰鼓队、柔力球表演队、服装表演队;基层有红辣椒文艺队、甜玉米文艺队、门球队、健身队、歌舞队、戏迷队等。

我区现已建立了覆盖全区的老年文体活动队伍网络,广大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归宿,乐在其中,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村寨塆落,学有信心,玩得开心,有利身心。

四、丰富多彩,老有所乐,老年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有了老年文体活动场地,有了老年文体活动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活动。

(一)“六老合一”,翰墨飘香,频传佳作精品

区老龄办综合楼加上一栋1000平方米平房,为全区涉老社团组织提供了活动场所,“六老合一”的活动经费由区老龄办统一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整体联动。

区老年艺术团在宣传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活动中,以真实人物原型为体裁,自行创作编排了小品《三个儿子不养老》等戏曲节目,在全区范围巡回演出,剧中有情,感人至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市老龄办的高度赞扬。

区老年书画研究会联合汉阳、蔡甸、东西湖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家老年书画组织,成立了“老汉阳书画联谊会”,常年开展书画笔会和联展,深入农村基层搞创作,义务为老百姓写春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汇集老年人创作作品编印《老年艺苑》画报7期,《碧溪墨艺》书画集600余册,有近百幅书画作品入选武汉市老年书画联展。

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该书画联谊会开展笔会,创作作品300余幅,并在汉南举办了“老汉阳五区老年书画联展”,两度在区文化馆展览大厅展出,并多次在广场展出,受到参展单位的一致好评。原市领导杨松、刘善璧、涂勇等亲自到场鉴赏,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词楹联学会写汉南、颂汉南,编辑出版《纱帽山诗联》五期,共印3800册。

(二)巾帼豪情,锣鼓声声,服务中心工作

锣鼓威风,声势宏浩,双龙腾飞,盛世太平。区老年艺术团的威风锣鼓队、女子双龙队都是女性成员,她们常年开展活动,乐在其中,不仅陶冶情操,强健体魄,还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为社会服务,在全区历届玉米节、螃蟹节和招商引资、移民工程、企业庆典、重大节日等大型活动中,大显身手,造势助威,营造了喜庆气氛,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赞誉。

近几年的正月十五,市文化局在汉口江滩举办的迎春活动中,汉南区威风锣鼓队、女子双龙队多次应邀参加,连续6年获金牌、特等奖。在每年春节期间,她们到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地,锣鼓齐鸣,双龙起舞,热闹非凡,给浓浓的节日气氛增加了绚丽的色彩,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三)组织赛事,切磋技艺,展示银发风采

我们经常组织开展老年文体赛事活动,切磋技艺,展示风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文体活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区老龄办每年多次组织区直属队、基层文艺队举办老年文体赛事和展示活动,特别是近3年来,组织大型展示赛事5次,有13支老年文体队伍踊跃报名参加,通过现场亮分评定,每次都对各类节目前3名进行了表彰与奖励。

我们还通过以奖代补,为基层老年文体健身队伍配备了器材和服装,使之成为当地老年文体健身的主力军,几年来共投入20多万元。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基层老年文艺团体的积极性,又让广大老年文体活动的爱好者有了充分展示的平台。

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如纱帽街微湖路社区李世长老人,自己出资2000元,购买音响等器材,组织一支文体健身队,常年开展活动,还代表汉南区参加了市体育局组织的比赛,多次获奖。

(四)发展骨干,培训队伍,提高活动水平 老年社团的骨干,都是全区各条战线上退下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有丰富的经验和文化底蕴。几年来我办十分注重发现老年文体活动人才,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老年文体活动水平的提高。

刘长青、王菊芳、刘家祺、计万峰等都是从区文化部门退下来的业务干部,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作用,我办采取办文体健身培训班、成立辅导队等形式,组织他们到基层传授技艺,言传身教,面对面、手把手辅导。

五年来,我们举办各类老年文体培训班50多次,培训骨干500多人,通过传、帮、带,发挥人才优势,提高了各团队的技艺和活动水平,起到了标竿示范的引路作用。许多老年人因此而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参加活动。

区老龄办综观全局,要求各社团组织积极参与全市组织的各类老年文体活动,做到不缺席、不掉队、保席位,从而实现我区老年文体活动的普遍性。同时,各社团组织又各具特色和亮点。

——区老年艺术团多次被市老龄办评为优秀团队;

——区威风锣鼓队、女子双龙队在全市组织的赛事中连续6年获金奖; ——区老年电脑班组成代表队,代表湖北省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全国纵横码输入法赛事,获优秀奖;

——区老年体协门球队多次参加市门球赛事,多次获奖。去年,市第十二届远城区门球赛在汉南成功举办,我们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圆满完成门球赛事,获得了与会各队的好评;

——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何正早同志获国家级“侨光杯”文学奖,何仁新书画获海外国际性奖项,书画类作品共获国家级10项奖项。

——区诗词楹联学会被中国当代文化促进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等三家国家级学会授予“全国优秀老年文艺集体”称号,会长陈昌益被授予“全国百佳老年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副会长王传和被授予“诗词金奖”和2011年度“华龄文化奖”两项殊荣。

五、几点体会

(一)老年群体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参加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有益身心,健康长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品味着自己人生幸福的时候,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真实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规范有序可持续是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新要求

要着重抓好基层老年文体活动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四落实”:有牌子、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在体系上要网络化,在管理上要规范化,在活动的组织上要有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开展好老年文体活动。

(三)人人参与是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终极目标

目前活跃在老年文体活动中的多为中老年人,以低龄老人居多。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关注,进一步开展适合不同年龄老年人的文体健身项目,加强科学指导,满足老人需求,提高其参与率,使老年文体活动惠及更多老年人。

(四)确保安全是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重中之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建设仍存在场地还不足、设施简陋等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健身器材及配套设施建设和开展活动的安全管理,确保老年人文体活动的安全运行。

如今的汉南,老年文体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参加了不同形式的文体健身活动:划彩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健身操、打莲湘,跳空竹、打太极,唱歌跳舞、跑步溜弯,民俗娱乐,千姿百态,真是应有尽有;朱家山上、江滩公园,大街小巷、田头村落,城乡处处都有老年人活动的火热场面,真是无处不在。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在汉南大地真正实现了全覆盖。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材料3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材料

(一)新平县委老干部局现有干部职工8名,肩负着全县140名离休、县处级退休干部和10个党支部247名党员的管理、教育、引导、服务工作。近年来,该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着对老干部的深厚感情,努力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积极探索创新老干部工作思路,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称赞,得到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突出重点抓两项待遇落实按照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要求,以组织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以确保老干部三费不拖欠和做好老干部健康保健为重点,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

为了搞好老干部的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每年该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为每位老干部征订《云南老年报》,为每个党支部和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征订《云南支部生活》、《老干部参考》等报刊供老干部和支部学习,同时,每年还认真选派党支部书记参加省、市举办的理论读书班学习。坚持每月5 日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日,20日为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阅文日,组织老干部学xxx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在学习中结合老同志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让每位老干部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提高了老干部的思想理论认识和建言献策水平,使老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围绕巩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党支部的建设,着力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改进组织活动方式。结合老干部党支部党员年龄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该局要求每个党支部每月集中组织老干部党员过组织生活,在过组织生活中,重在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为确保组织生活会取得实效,各支部班子在每次党员组织生活会之前,都要对组织生活会的内容、目的、重点和要求等做认真研究,力求内容集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准备充分,每次支部党员生活会,一般在1至2小时内就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老干部党员认为这样的组织活动方式切合实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思想。近年来,通过该局的积极努力,县委、政府把离休干部的离休金、医药费、专项经费(三费)全部纳入由县财政预算,确保了离休干部离休金按月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专项经费按时按规定足额发放兑现。同时,建立了老干部特困机制,每年县财政按排5万元特困帮扶资金,帮助有困难的老干部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二、发挥余热,为三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近年来,该局积极认真组织老干部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老干部离退休后,有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和要求。该局积极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在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老同志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去年5月15日,四川省 汶川发生级强烈地震后,该局党委组织全体老干部党员积极以交纳特殊党费形式向地震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党委247名老干部党员和在职党员共自愿交纳特殊党费 元。一支部的普朝云、张振荣、李毓兰,二支部的刘富、吴光明,三支部的鲁志宽,四支部的张丙昌、周万富、陈荣祥、缪德章,五支部的杨美惠、王立勋、周龙、李继周、史正安、白永先、鲁文武,六支部的丁光显,七支部的罗开明,八支部的白文辉,九支部的邱本发等在党支部、老体协、县关工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诗书画协会、老年大学等工作,深入到各乡(镇)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离退休党员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同领域为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积极发挥余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发挥两块阵地的作用,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坚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管理及建设作为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寓教于乐,广泛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之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为全县的稳定作出贡献。

(一)加强活动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使老干部的活动有滋有味,该局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干部活动创造了优 美舒适的环境条件。如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局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解决用电量大,电费高的问题。多方筹资2元,把原有的耗能照明灯改造为节能照明灯,从原来的4800瓦/时照明灯降至为1700瓦,少用了3100瓦/时用电量,实现了减少用电负荷,节省用电开支,节能降耗,厉行节约的目的;解决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用水困难的问题。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人数多,用水量大,加之房顶过高,每年枯水季节,自来水厂供给的自来水量变小,压力低,不能送到活动中心的屋顶上,影响了活动中心正常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局党委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活动中心左则空地内投资近元,建了一个水池,供枯水时节备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排出安全隐患,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桂秀商城施工后,前来读书学习、活动的老年人处于好奇心进入施工区观望。进出来往人员复杂,工地施工繁乱,活动人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局党委班子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多方筹措资金,投资了元建起了桂秀商城与活动中心之间的长80米的一道安全防护墙,排出了安全隐患,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赢得了广大老同志的一致好评。

(二)老年大学寓教于学、学为结合。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教学形式寻求多样化。一是每年邀请请县委、政府和有 关部门领导到学校作国际国内形势及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报告,使老干部了解当前形势及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作用。二是采取多各形式学习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老同志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和伪科学东西的侵蚀。三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2008年,设8个专业10个教学班,学员618人,比2007年增64人,增长%,2009年,设10个专业12个班,学员925人,比2008年增307人,增长31%。四是加强管理,办出质量。校长、副校长既抓教学管理又兼教员,同时聘请在职的专家和退休的有专长的老同志任教师。走出了一条老年教育办学的新路子,缓解了老年教育投入不足,设备匮乏,师资短缺的矛盾。近年来,学校从老年学员的需求和特点出发,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成为老年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堂,培养精神文明之花的沃土,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寓教于乐的最好组织形式。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二)大连市经信委离休干部刘春雁同志,1931年出生,1994年入党,1983年离休。从她离休开始,就一刻没停歇过对社会的奉献。以实际行动绽放出人生的别样光彩。她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理解和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公益事业,在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

一、服务基层,真情解民忧

二、扶贫帮困,热心助学

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下一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刘春雁同志用爱心铺就学子的求学路。早在1997年就结对子资助普兰店市瓦窝镇蔡明小同学,她现在已经走向社会开始工作。

在华昌社区还有一个小女孩叫李晓琳,12岁时妈妈病故,父亲又得了重病成为植物人,晓琳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植物人的爸爸,并考上大连市重点高中二十四中,2001年的夏天,李晓琳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当面对近万元的学杂费,使李晓琳萌生放弃学业,打工攒足学费再考的念头。当刘春雁得知李晓琳的想法后,刘春雁坚决的说:你回去做好上学的准备,学费的事我来给你解决。在她自己捐助一部分资金后又到社区单位寻求帮助,她还到大连广播电台利用大连好人节目,向社会有爱心人士呼吁。不仅解决了当前学费问题,社会爱心人士还对她4年的学费给予资助。颗颗爱心化作了李晓琳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大学期间,她每年都获学校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班长、学生会干部的职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北京一家公司录用。像这样的贫困学生经过刘春雁的帮助,有4人圆了大学梦。

三、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刘春雁同志2010年在全省开展的千名先进模范进大学校园活动中,被选定为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生政治教育辅导员。她深知这项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精心准备发言材料,先后为大学生做了有国才有家,爱国要为民、关爱、奉献让我的晚年更精彩等政治辅导报告,使大学生品味红色经典,感悟精彩人生。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早在1994年,刘春雁同志就利用自己具有的文艺特长,有乐有为、奉献社会在社区组织了夕阳红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在社区、街道、广场演出,宣传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表达了居民对祖国、对家乡、对大连的热爱。2009年,她们编写的短剧《情与法》被大连电视台2套节目选中进行录制和播放,刘春雁还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妈妈。2006年,被中山区体协选为海霞艺术团团长以后,她每年都组织演出团去部队、下农村、到敬老院及广场进行公益演出,除夕夜,她还会组织她们演出团的演员们带着水果陪孤老过年。

四、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随着年龄增高,身体条件也越来越差,刘春雁逐渐退出社区一线工作,但她仍担任校外辅导员,长年做义工。多年以来,她坚持每天早晨义务辅导老年人晨练,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利用校外辅导员身份,带领大学生参加重阳节敬老公益活动,慰问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患有重病困难孤儿;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她主动进行调节,促进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她辅导的班级获大连海事大学2010-2011学年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她的无私奉献,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评价,先后获得市模范退休职工、先进工作者、市五老维护稳定志愿者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区学雷锋标兵、中山区首批优秀志愿者、敬老模范等称号。每当别人提到这些荣誉称号时,她总是谦虚的说,这都是我一个老干部应该做的。

从刘春雁同志身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离休干部的高风亮节,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奉献让晚年更精彩。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材料

(三)老骥伏枥 倾情奉献

离休二十多年,他虽然身退,但心未退、党员的本色未退,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他就是老干部李锦畅。

老有所学思想常新

作为一名离休干部,李锦畅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离休20多年来,他每年订阅报刊3份以上,坚持每天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深入社区为群众做宣传。在党中央决定开展西部大开发时,他还专门撰写了《西部大开发潞西怎么办》一文,提供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使用。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将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熟记于心、将国家历史熟记于心、将芒市历史人文熟记于心,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让他们记住党的恩情,记住祖国的伟大。李锦畅说。

老有所为贡献社会

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革命精神不能离休。这是李锦畅离休2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

他总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把青少年培养成祖国合格的接班人。为此,他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积极工作,还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发改局挂钩点青少年多次捐赠图书;他总是积极地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中主动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2006年为芒市委、政府撰写了《三台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2014年撰写了《芒市蔗糖产业发展的概况》;他积极参政议政,每届市人代会都担任列席代表,经常参与或列席一些重要会议,2011年被选为芒市第一届党代会离退休干部党员代表,2012年被选为人代会离退休干部列席代表。

无私奉献热衷公益

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特别要让他们吃饱穿暖,上得了学。热衷公益事业的他,2001年至2013年十多年时间,每月坚持从微薄的工资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贫困生上学。资助的3名贫困学生,现在都已参加了工作。

我不奢求他们对我怎样,供他们读书是我的责任,党和国家很关心我,我只希望从国家给我的补助中拿一部分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所学用到的知识回报社会,这样我就知足了!谈到自己的善行,他简单地说。

多年来,在各类捐助活动中,他总是踊跃参加,汶川、玉树、盈江地震灾害中,李锦畅捐款近万元。2011年7月受邀到中华大家园第二届全国关爱各族少年儿童夏令营德宏芒市分营给小朋友们讲中国革命史时,捐款1000元,给孩子们购买需要的学习用品。

牢记宗旨永葆先进

李锦畅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永葆先进。2002年分别被评为全市、全州和全省的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芒市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在市上组织的评星晋级创三百活动中被评为百优党员;参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2008年获得全国健身先进个人。

201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时,他为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建党100周年交一次特殊党费。为了实现梦想,他每年坚持晨练3小时,希望通过锻炼,坚持活到建党100周年,到时自己亲自向党组织交1万元的特殊党费。并交代:如果活不到那天,肯请组织从他的抚恤费中扣出代缴,为他实现梦想。

支持绿色环保,他一直倡导火葬,老伴先行去了,实行的是火葬,他要求子女在自己百年后一定要为他实现意愿。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已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能尽我所能,永葆党员本色,尽一名老离休党员干部应尽之力,百年了化为灰烬吹上天,回归自然,一生也就不留遗憾了。

李锦畅,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的人,一个永远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一个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共产人。他平凡而有价值,他用责任心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用公仆对人民的赤诚书写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4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在横沥镇老人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

横沥镇老人协会于1997年1月成立,从当初的30多名会员已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现已经历了十个春秋,虽然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但老人协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宗旨却永恒不变。

横沥镇的老人协会是在陈汝辑、钟发明等老同志的牵头下发起成立的,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协会成立的筹备阶段,镇政府就将横沥影剧院的三楼约180平方米的地方规划给老人协会作为活动场所,同时发动全镇的各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物,镇政府带头捐款2000元作为活动启动资金,在镇府的大力号召下,镇机关、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也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资、捐物。协会成立当天,镇政府主要领导到现场致贺词,对协会的成立表示了大力的祝贺。协会成员主要来自圩镇的一些离退休干部职工和老人,协会设有专门的理事机构,包括一名会长、若干名副会长和委员,这些人都没有任何酬劳,是自愿担当这些职务的,协会奉行民主、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开办的娱乐节目都经过全体会员讨论一致通过。会员除了每年例行性地交纳24元的会员费外,平时都能力所能及地捐资、捐物,财务的使用情况也非常透明,保持每个月的上旬公布上一个月的财务使用情况。

协会成立之初仅设有晨操、象棋、乒乓球、麻将等4项娱乐节目,随着协会成员的不断增加,协会所办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现已增至7个娱乐节目,增设的节目包括唱歌、老人健康舞和钓鱼等。1

协会每天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有些是固定的活动,如规定了每周的二、四、六早上都要晨唱,每逢农历是三、六、九的日子则是音乐组专门的学习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项目比赛,象棋、乒乓球、钓鱼等都是固定的比赛项目。会员个个都相当热爱协会,大有把其视为第二个家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原横沥粮所退休职工刘兴同志,他自协会成立之初就是一名会员了,但他始终坚持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热,他都坚持每天的下午到协会乒乓球室打球,虽然他今年已81高龄了,但看上去却仍很健朗。协会除了搞好内部的活动外,还经常与周边地区的老人协会互相交流,每年都会与淡水镇粤乐社举行主客地共两次的联谊活动,在今年6月17日举办的演唱活动中就吸引了许多居民前往观看,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据协会会长张锦坤介绍,为了更好地丰富我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协会下来将计划到附近的一些村庄进行义演。

协会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都得到镇党委、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镇政府分管老人事业的领导在每年的春节和重阳节都会到协会进行慰问并送上慰问金,前些年,镇政府又将横沥影剧院的二楼划拨给协会,使得协会的活动场所增至360平方米,2006年又为协会音乐室配备了一部空调,协会的各种设备也配备得比较完善,现已有2台乒乓球台、4张麻将台及一套音响,音乐室里也配备了许多乐器,包括二胡、扬琴、秦琴、锣鼓等。去年,横沥镇政府还被区老龄委评为先进单位。

横沥镇党政办廖爱文

二00七年七月二十日

70 21197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