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查反思材料(4篇)
【导言】此例“安全检查反思材料(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剖析材料【第一篇】
实践中,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有些事情做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3、不注重开展学生活动
身为班主任,没有为本班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造成学生在校生活单调、枯燥而乏味,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们的生活是两点一线,只会死读书。殊不知生活这个舞台才是学生真正的老师,特别是家长们也能感到孩子生活的无奈,为孩子的未来担忧,所以家长们迫切的渴望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在校生活变得精彩!
二、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把学习当做是首要的任务,每天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订阅教学书籍,认真读教学理论书籍,充实自己,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使自己的课堂绽放溢彩。
2、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方式,征求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使之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鼓励同组教师为我校创新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并能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方法,积极更新观念,大胆开拓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遇事不张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作为党员,要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对照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为教师树立表率。
安全检查反思材料【第二篇】
通过反思,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抓落实不够彻底,安全工作不够扎实。突出表现在: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不积极。对于班组是否及时进行处理,结果如何没有及时进行检查和过问,问题跟踪要求没有得到良好落实,致使班组管理以及设备上的一些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
二是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应付心理严重,一些工作停留在传达上,在制定一些措施时,不能认真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措施,致使一些活动开展效果不好,也是造成队组管理不到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是设备管理须进一步加强。通过大检查以及日常设备检查,在设备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巡视不到位,部分班组巡视规定要求落实不好,没有按规定进行巡视和做好记录,部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四是执行安全制度不标准,存在漏洞。虽然我们已制订了作业规程,有效的促进了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在安全管理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约束作用。但反思安全管理以及安全制度执行落实情况,仍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是队组抓安全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不严,导致了职工安全意识的下降。
五是深入跟班作业不够,班组各种作业不标准问题依然存在。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机关化作风,一些时候,不能够全面落实深入班组量化要求,因此造成对班组作业情况不够深入了解、作业质量不是十分清楚、作业制度落实情况不能及时掌握,从而造成工作缺乏针对性。同时班组在作业制度执行上存在着着装不规范。
剖析材料【第三篇】
剖析材料
党员党性分析材料 通过前段时间对有关文件和必读篇目的学习、征求意见及开展的谈心活动,特别是在这么短时间内广泛的同这么多同志敞开心扉交流思想,这是我到执法局工作两年来时间最集中、范围最广、效果最实的一次,个人收获很大,触动也很深,觉得自身在思想、作风、纪律等各方面,与党的先进性要求、局党组和同志们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现将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原因以及今后的努力改正方向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方面。 工作来,大多从事政务工作,对党务工作不熟悉。和其他领导比,党务工作时间少。因此,无论是“三讲”的学习还是先进性教育,我都积极认真的参加。通过对党历史进程的回顾、学习和研究,每次都收获很大,都有新的认识。这说明个人缺乏对党的历史、党建理论等深层次的认识和实质性的把握,老是觉得深入研究探讨党的理论体系比较困难,对提高政治理论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进步,全党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各有特点、各有背景、各有意义,自己对这些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把握性不够,学习得不深,与实际结合的不紧密。政治理论学习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历史背景,没有从深层次上理解理论的客观规律性、必要性、重要性,只是片面的认识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学习,自己认识到这是影响理想信念的大问题。 我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生长在农村,但一直在学校读书,参与农业实践少,对农村、群众了解的不深不透,特别是对群众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研究得不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外经贸委从事三资企业审批等对外经贸工作,借调市政府从事政务服务、组织人事等工作,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机会不多。4月到执法局以来,特别是随局主要领导到基层开调度会议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时,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行政执法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和党性,严格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又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才能赢得相对人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如果对基层、对群众了解得不深不透,不细不实,就难以把问题找准、工作做到位。自己在处理这方面工作,有时指导思想虽好,但在具体操作上,感觉力不从心、做不到位。 (二)工作作风和驾驭能力方面。 一是深入一线谈心少。自己虽然想通过组织、人事等工作,和同志们多沟通交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和常接触的部分同志进行了思想交流,没有和同志们一对一的全面谈心,在了解同志们思想动态方面不细、不全、不深、不实;二是深入一线调研少。自己觉得局党组确定任务目标、指导思想,自己只要踏踏实实做好本岗位内分工负责的事就行,没有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整个行政执法工作,缺少对一线的调查研究,对这项工作研究得不深、不细、不宽、不透,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发展趋势性的认识和把握。没有真正立足东营实际,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思路和方案。 还有,虽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激情,很想干出一番成绩,但却忽略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应急性的工作在安排调度上作有过急情绪,方法简单,有时甚至粗暴。如对待办公室的同志们,缺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会给同志们提要求多,批评多,个别沟通交流少,传授方法少。没有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搞好行政管理。虽然热情激情有加,但方式方法不恰当。 驾驭能力方面,自己虽然具有大局意识,知道要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局党组确定的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也能准确理解、贯彻领导意图,认真落实各项决策部署。但由于自己思路不够开,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导致对整个局势驾驭能力不强。如20,部分执法人员违规执法、态度粗暴的问题,局党组适时在全局开展了“牢记宗旨、执法为民”集中教育活动。举一反三,澄清队员在执法上的模糊认识,从而解决“为谁执法、执法为谁”的问题。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虽有所考虑,但却没有提到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当时自己虽是党组成员,但在处理问题和驾驭能力上与局领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在学习业务知识,特别是法律法规上,自己侧重看书本多、查案例,没有付诸司法实践,没有做好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不用提理论的升华了。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自己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 (三)组织纪律和党性原则方面。 自己存在一定的小集体思想,工作中向上级汇报、争取政策,一般都是站在自己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侧重本局个体的利益、要求和想法,对全市的大局和市直部门整体工作考虑较少,也不透彻。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方面做的不够,有些规章制度虽然考虑较多,但抓落实不够。本身也存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位现象。自己在办公室工作,接待活动参加的偏多,对有些亲友的请客吃喝,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坚决的抵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存在以上问题,说明我自身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深挖个人问题之所以存在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学习抓得不够紧、不够实、不够到位。政治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刻、不全面,甚至只是局部性的了解,满足于学过了,知道了,了解领会了,没有更深的考虑问题。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存在懒惰心理,感觉和自己所学专业跨度大,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次数少,时间短,习惯于问答式的听别人讲,疏于自学研究。此外,在局里讨论研究较多,到一线、到基层深入实践的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是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有时局限于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份内”的事。对有些事情(不涉及自己的职责范围)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从心理上存在好人主义。片面强调了在工作中到位不越位,没有从全局的高度来要求自己,考虑问题。 三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对大趋势、大形势把握不够好,与时俱进的力度不够大,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觉得党的一些世界趋势性、大局性的事件与自己关系不是很密切,没有高度关注,没有站在高层次上理解和看待问题。 开拓创新思路不广,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研究上,参考别的地、市的做法模式多,独创性的东西少,存在怕犯错误思想。没有学会“摸着石头过河”。当然这也有自己工作实践经验少、知识面不广的原因。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使我进一步感到,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克服缺点和不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改进工作,对自己认识到的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第一, 切实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县区执法局、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了解情况,向广大群众学习。体会执法难处,找出存在问题。拿出解决办法,给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二是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认真读书学习,刻苦钻研,从理论上研究党的知识,使自己成为党史通。三是严格遵守集体学习制度,按时参加集体学习。 第二, 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我局的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我局定位在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向局党组建言献策。 第三, 开拓创新,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奋斗精神和进取意识,工作大胆泼辣,开拓创新。二是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沟通、多交流,丑话讲在当面,好话讲在背后。三是工作严细认真,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结合“决策目标、执行、监督”三个体系,求实务实抓落实,使自己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是队伍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第四, 清正廉洁,严以律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困难,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严格约束自己,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当做维护党的形象和执法局形象的大事。 以上党性分析材料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意见,以便剖析得更深,改正得更好。《金刚经》剖析【第四篇】
《金刚经》剖析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下面是《金刚经》剖析,一起看一下吧。
第一部分 金刚经总义
《金刚经》梵文名称是: Arya Vajracidaka Prajaparamita Namamahasudra ,译为汉语是《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现在的汉文《金刚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隋朝达摩笈多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译作 “能断金刚经”。唐义净译作“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有“能断”两个字。但现在出版的金刚经就没有“能断”二字,甚至讲《金刚经》的人,也不讲“能断”二字,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是必须纠正的一个错误。藏译本严格按原文翻译,一字不差。原文中Cida (裁达)是“能断”或者“斩断”之义,“破执断惑”是这部经典的精神实质。“上智闻名而知义”,这“能断”二字岂能缺少?上智就是特别聪明的人,一看佛经的名称就明白了,不需要再看文本了,“闻名知义”就是这个意思。“断”什么?就是断执著,所以叫“破执断惑”,“断”者就是破除、消除、斩断的意思,前面所说的各种年头,要斩断、破除。
《能断金刚般若经》是佛经般若系列部的一部,藏传佛教般若学家称为“般若三百颂”。《般若经》按内容的繁简、部头的大小,分为大部般若、中部般若、小部般若,大部十万颂、中部二万五千颂、小部八千颂。介于中、小部之间的还有一万八千颂和一万颂。一颂略等于32字的八言绝句一首。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大部般若百万颂被因陀罗请在三十三天,不在人间。中部十万颂曾经保存在龙地——“龙地”绝非传说中的龙宫,很可能就是佛灭度后大乘佛教一度很发达的大夏即新疆境内。龙树大师从龙地把十万颂般若重新带到了印度,故称“龙藏”。“龙藏”在人间出现时,就是在佛寂灭4后,也就是龙树的时代。历史上对佛出生的年代一直有争议,现在一般说是2530多年前,实际上这是巴利文佛教小城佛教的说法。由于世界上承认的人多起来了,佛的诞辰九算作(到1956年为止)是25,这是根据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小乘佛教的历史记载来的。实际上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是佛生于公元前869年或867年。若依这两种说法,佛出世到现在是2800多年(大概在周灵王时期),这和时轮部的说法很相近。般若部在佛经里藏族学者称“母子十七部”。“母经”这般若内容样样俱全的经典,如上面所说的大、中、小各部;“子部”指从“母部”分出来的卷本,如 “七百颂”之类。
“般若”指的是超凡脱俗的开悟大智慧,它是八万四千佛法的核心。佛曾对弟子说:“我涅磐后,佛法存在不存在,就看世上存在不存在般若法。”佛在因地(因地就是佛的前世,佛在未成佛前)的无数世的觅法、修持、利众大行、受戒、施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证悟大法。佛降生圣土,如抛弃粪土似的抛弃了尊贵的王位和金钱财富、娇妻爱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三太子)29岁出家,苦修6年,法45年。他曾苦修、行乞,当过叫花子。斯里兰卡、泰国的僧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僧人没有一分钱。不管旅馆、车站、饭店,又要僧人去住,就可以住,不要钱。“比丘”(僧人)就是乞丐。为什么释迦王子要当乞丐呢?因为他把世间的荣华富贵都看成是虚假的东西、表面华贵的东西,所以都抛弃了,才成为人天导师。佛的一生都是为了给世人言传身教修证般若大法。佛的衣服为什么是黄色的?在中国僧人为什么穿蓝色的?律里讲佛的衣服是“坏色”,坏色也就是最下等的颜色。在印度高贵的服装是白色,因为天热,国王等有钱人穿洁白的衣服,最下等的是黄色、红色。为什么法衣都是片片扇扇的呢?因为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百家衣。学佛的人不能有隔夜的食品,不能有钱, 不能用手摸金银,衣服不能多有一件,但后来的僧人不是这样。中国皇帝为什么穿黄色龙袍?因为他们认为黄的、红的是最高贵的颜色,僧人不能穿,所以,一般的出家人只能穿最下等的灰色、蓝色。藏区的喇嘛为什么穿红色?因为在藏区,红色是最下等的颜色。然而发展到后来,佛的黄色、红色就成了最珍贵的颜色。
学佛法,做人都要真正按节律的要求来做。当时佛能放弃三太子的地位而去当乞丐,就充分显示出了佛教的一种精神,也就是为了言传身教。
《金刚经》总说的祗园精舍是施主给佛修的说法的场地。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很长时间不去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很伤心,捎信去一再请求,他才回家看了一次,这也是一生中回家的最后一次。佛生下后7天,他的亲生母亲去世了,由姨母抚养。佛的姨母和妻子在佛回家时,都同时出了家,他的兄弟一个随他学法去了。般若是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理性的无上智慧,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根本大道,并非净饭王子经过6年苦修发明创造的。有些人不知道,认为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法不是佛创造的,而是客观存在、被佛发现并悟证到的无上大道。因为每一个要成佛的人都必须按佛法来修炼、发心、修行,才能成佛。如果是某一位佛发明的,那他又是靠什么来成佛的呢?所以说佛法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法。有的人说佛在菩提树下苦苦修行49天或6年就成了佛。这种说法不对,这是因为没有看佛经才有这样的错误说法。资粮道的三个阿僧劫他都是在修,无数世以来不断的修慧、修福,最后才成了佛。若仅仅6年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悟出这样的大智慧,恐怕这个世界上成佛的就不只是一个净饭王子了。所以大乘经典中说,生在印度的释迦牟尼只是说法度众的千千万万个佛的一个化身,他的出家修行之举也是对世人追求超脱的示范。示范应该怎样修,应该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应该和世俗决裂。有人还说,释迦牟尼既然已经成佛,为什么死了呢?释迦牟尼示寂,正说明了“诸行无常”——四法印里的一个道理。“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即因缘形成之物。凡因缘形成之物都有生有灭。作为净饭王子的释迦牟尼也是肉体身怎么会不死?佛法中从来没有生而不死之道,肉体幻化、成就之说是旁门邪说,佛经中无此说法。我看了一本叫《金刚经说什么》的书,书中说“过去的山还是现在的山,现在的山也是过去的山,太阳、天空、月亮都没有变,山都没有变,水都没有变”。哪有这样讲佛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太阳、山川时刻都在变,科学是这样讲的,哲学也是这样讲的,佛法更是这样讲的。昨天的山就不是今天的山,昨天的水也不是今天的水。古代有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过来时的河就不再是过去时的河了,因为水以流下去了。任何东西都在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佛法的无常不只是指人的一生活上几十年后死了叫无常,这是非常粗浅的理解。无常是指每一刹那之间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佛也是一种流,就像人的思想意识一样,是一种过程,像水一样,也有前后相续、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诸法无常就是将这个道理。有些人说“肉体幻化”,实际上密宗理论里说肉体是幻化不了的,业身肉体是决定了的,“幻化”不是指肉体,是指自己的元身。密宗里有元身幻化,肉体已经是些肉之躯,定型的东西无法改变。佛爷没有办法改变,难道还有比佛更高明的吗?释迦牟尼只活了80岁,也没有改变这个肉体,最后还是火化了。
“般若”的读音是“班甲”或“班呢啊”,意为“智慧”;“波罗蜜多”读作“巴日阿咪大”,是到达彼岸即“超世”或“超时空”之义。般若波罗蜜多,从其所指对象分:1、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一切事物的性空理性(即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2、语文般若波罗蜜多,也称文字般若,是指般若经典和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俗智范围内的般若概念,般若义理不是真般若;3、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见道位以上至成佛前的无漏分别智。“见道”即修到正式产生般若正见的层次,修到超世的地步。这一阶段尚未彻底干净的破除二障, 定中无分别,出定后仍有分别心。从入菩萨位到成佛前这一阶段的智慧还不是正般若,只是准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是指佛的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无分别心” 的、“无漏”的。什么叫做“分别心”?什么是“漏”呢?“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我们想问题时需要一部分一部分来想,想一个人,想他的头时,就想不到他的脚,想眼睛时想不到鼻子,这也是思维的规律所决定的。把客观对象分成一点一点的东西,分隔开来思维,所以不是全面的。但是直觉的器官(如眼睛)一睁开,前面的东西是完整的,没有排他性,而思维做不到,这是直觉的特点。因此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永远达不到直观的清晰度,达不到直觉所把握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务始终是抽象的,凭习惯和经验才能理解。就像电视这样的东西,若从来没见过电视电影的人,对他介绍电视,无论怎样讲、写多少文章都很难说明白。人的理解要靠经验、语言只是辅助工具。般若波罗智慧是通过修定产生的一种高级的直观智能,在它面前,一切事物都像眼看事物一样清晰、具体、真实。对没有得到这种智慧,没有体验过这种境界的众生来说,讲般若实相就像给先天性的盲人解说壁画一样无法理解。佛经上有一个例子:有人给一个先天性的盲人讲白色,说白色像白面一样,盲人不理解,因为白面他看不见。他去问另一个人:白色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说像下的雪一样,他更不理解。又去问养白鹅的人说白色像什么?这人说像鹅,瞎子就去摸鹅,鹅就“呱、呱”叫开了,这瞎子说我理解了,白色就是“呱呱呱”。这个故事说明,语言文字讲解始终是抽象的,没有真正体验过般若智慧的人,就像先天性的盲人,给他讲壁画,任何概念都无法形成。也像瞎子摸象一样,有人摸到耳朵,说大象就像扇子;有人摸到腿,说大象就像柱子。世俗的人理解般若智慧也是这样。因此《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分别思量无法解释,因为那是一种直观的修到那种程度才会出现的体验,是一种境界。就像眼睛看到事物一样,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境界,只有修到那种境界的时候才有体会,所以无法解释。佛法经典般若就像地图,比如到某一个城市去,买一幅地图比没有好。但究竟哪些街道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地图上不能形成具体的概念,还必须亲自去找,找到后和你脑子里想的就不一样。文字般若就是地图一样的东西,但一些人因此而否定文字般若也是错误的。地图必须有,否则干脆连什么方向都不知道。“漏”有二义: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 不除掉这些烦恼习染,人的认识始终受其影响,得不到真知;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妨碍正见的。般若智和般若行是度脱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会沉船,所以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作“漏”。4、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位的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融为一体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像梦境一样。梦里走的地方,或碰见的人,或见到的好多东西,实际上醒来不都是你的思维活动吗?既没有另外的人,也没有另外的地方。这就叫主客观融为一体,无二见。但我们一般人的主客观是分离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任何时候都得不到主客观合一。但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无阻无碍、清晰透彻、明见事理二谛的遍知一切的无上智慧,也称“智慧法身”。遍知一切就是知道事相和事物的性质、本质两个方面,包括一切事物。得到这种智慧,也就有了法身。法身是遍知一切的智慧、神通。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能断般若波罗蜜多》这部经典的价值。
佛教经典的精神实质不好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一、 佛经原典是未经整理的原始资料,不向现代的教科书那样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因为佛是应机说法,大部分经典是问答体,佛子们问什么,佛便说什么,随机应变各得其所。所以佛讲得比较零乱。要想系统全面的掌握他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就要博览群经、相互参照,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整理工作。否则持一经一说的片言只语,就难免产生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瞎子摸象”式的弊病。佛典种类繁多,卷册如山,做好原始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的人往往就偏在“一经一典”了,拿上一部经典说这就是佛法,去不知道别的经典是怎么讲的。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佛经都研究过,龙树、无著这些大师研究的总结就是我们应该学的。现在有些人说学佛还是要学原来的经典,这是对的,但可能很片面,你不可能掌握法的全部经典,但凭片言只语给佛的思想下结论,往往就会产生片面性。
二、 佛法经典从内容和文词上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常规定理,不变的原则;从文词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思一致的经文。“不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权宜之法,应变之说;从文词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不相符,隐含别意,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的经文。
这又是一个麻烦,如何区分佛经的了义和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总得有个原则和标准才行。所以一般的人往往学佛走偏,学不通,问题就出在这里。首先要分清哪个是了义经,哪个是不了义经;哪些说法是常规定理,哪些是不变原则;哪些是权宜之法,哪些又是变通之法。把这些都理解清楚,这又是一个难关。佛陀说法是根据对象的智力层次和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开导的。所以有时说“有我,有法”,有时讲“法我皆空”。难怪当代有些人说:“佛说相互矛盾,有时说 ‘有',有时说‘空'。”佛在世时,有些大弟子就曾经向佛提出:“您有时说‘有',有时说‘空',说‘有'和说‘空'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佛就以“三性有无”和“理空事有”分真、假二谛和了义、不了义等作了答复。看了《解深秘经》就会知道法的三性分别——理空事有,从事物的理性来说是空的,从事相来说是有的。“真谛”是指事物的法性本质,“假谛”就是假相,即我们看到的世俗的表面现象。从这些分别上佛坐了答复。后来,龙树和无著同样碰到前面所说的那样的问题。龙树大师广泛搜集整理大乘经典,从龙地请来了《般若十万颂》,根据《智慧无尽经》分辨了义和不了义,对深理般若进行了深刻地阐发,写出了中观《六论》,以精密的辩证推理,论证了般若空理,开辟了中观大道;无著大师当初在学法途中面对浩瀚的佛典,感到不得要领,无法下手,便经历千辛万苦,投师弥勒,由弥勒亲授般若学大纲——《般若现观庄严论》和《佛性论》等弥勒“五论”,在此基础上对一般若为核心的大乘法进行了提纲挈领性的研究总结工作,撰写了阐发广行般若的《五地论》即《瑜伽师地论》和汇总三乘理法的《二摄论》,并根据弥勒的《庄严经论》、《法与法性论》、《辩中边论》等开创了唯识之学。从此以后对佛法的研究解释才有了头绪和准则。正宗的佛学家,无论是藏传系,还是汉传系都视龙树、无著为百代宗师,无一能另辟蹊径,独创新说。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见过龙树和无著的释论中是怎么讲的,随便就从字面上来解释,有的人甚至在练功中,根据自己的胡思乱想来解释,这是对佛经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必须根据唯识论或中观论来讲,因为他们对整个佛法作了长期的大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工作。现代的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不能随便解释。
藏传佛教从8世纪中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般若部经典的大部分翻译工作在唐代已经完成。11世纪中叶从桑普寺开始陆续在各大寺院仿照印度那兰陀寺的模式,建立了《般若》、《中观》、《因明》、《具舍》、《律学》等“五部”授学论辩和格西(博士)学位制,使佛经的学习和研究走上了严格的正规化道路。到宗喀巴时代,藏地的般若学在普及和提高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宗喀巴大师游学前后藏,走遍各大寺院学法答辩,投师于当时最著名的般若学大师尼阿文和仁达瓦,学《现观庄严论》、《弥勒五论》和《龙树六论》等经典名著,以龙树、无著之学为基础,参照印度般若学家的“二十一论疏”和藏地个大家的研究成果,写出了《般若金珠论》、《辩了义不了义论》、《根本智慧论疏》、《入中论疏》、广略二《菩提道次地论》等旷世巨著,将龙树、无著的深广般若学系统二江合流,将般若学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现在有些人说什么“藏传佛教不重经学”,完全是无知的偏见。读了宗喀巴以来藏传佛教诸大师的般若论著,再看当今国内外众多望文生义、信口开河的肤浅的解说,真有点“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要想得到般若精髓,在当今世界上非学藏传般若学说别无通道。现在国内外有些人解释般若学,特别肤浅,望文生义,不是从全面的般若的根本上来解释,自相矛盾,掺上一些世俗的学说,认为自己懂得儒家、道家、杂家,炫耀自己的学问,实际上正好离开了佛法。佛学就是佛学,它有完整的理论,圆满的解释。拿世俗的学问来解释可以,但不能把真假参杂在一起,不能把佛学讲成大杂烩,这样真的东西都没有了。佛学就是佛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也不是儒学、道学、杂学什么的,它有一整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 ,不需要借助别的东西来解释,也不允许混杂,应该严格的按照佛典来解释。别的学问、科学可以创造,佛学没有什么可发明创造的原理,因为你没有般若智,就没有资格来发明。就像一个小学生,只知道加减乘除,难道你能发明创造高等数学原理吗?我看了国内外一些解释《金刚经》、《心经》的书都没有从整体、从般若的思想原意上来解释,仅从文字面的意思来解释,看了以后给人的印象是茅盾百出。这里讲有,那里讲没有,说没有什么也没有了(顽空),说有什么也有了(实有),甚至说佛学追求什么“真我”。
学习般若经,首先需要弄清楚真谛、俗谛、人无我、法无我这些基本概念,否则就搞不清什么是“空”,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我”这类最基本、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
佛法把一切事物分为真、假两个方面,也就是真谛和俗谛。“谛”是真实存在之义。真谛也叫理谛,就是绝对的真理;俗谛也叫事谛,就是相对的真理。“理”指的是事物的自性、本质和绝对性;“事”指事物的现象、事相关系中的存在和相对性。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每一种事物、每一种存在都有本质和事项两个方面。佛法中的理谛所说的 “理”是指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贯穿一切事物、包括一切存在、无时空界限、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这样的真理,也就是空。“事相”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在特定的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在各种事物的相依相对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处于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种情况是世俗智能够认识和体验到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称作“俗谛”。真谛是通过特殊训练,认识跨越抽象思维(符号性思维、分别思维)后的直观直觉智慧所经验的境界。佛家的观点都是建立在事理二谛基础上的,所以,龙树说“佛说一切法,都不离二谛”,月称说“谁若不懂二谛,必然堕落邪道门”。如果不懂二谛的道理,读了《心经》就会堕入虚无断见的深渊;读了《金刚经》中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这样的经文,如果不分理谛和事谛,就会认为佛法说得都不可取,学了干啥呢?佛说的不可取,那什么可取呢?“佛连一个字都未讲”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佛说了 45 年法,那么浩瀚的经典保存了下来,怎么能说佛没有说法呢?理谛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法,也没有佛,没有可说之法,也没有说法之人,因此说,佛没有说法。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说佛说的般若,是通过自己的证得的东西亲自体验,才能悟出,所以佛没有说,说了没有用,说了也等于白说。在弥勒的五论中讲到佛没有说法的意思就是这样说的。一切真知都是通过自己的修炼得到的,都是具体的感受,别人说了不起作用,所以佛也没有说。从自性的角度来解释,佛法无自性,佛也无自性,当然佛没有说法,当然无法可取。所以必须分别理谛和事谛,否则就赶到互相矛盾。读《金刚经》,了解以上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矛盾百出,就会产生“佛法自相矛盾”或者“佛说佛法不可取”这样极端错误地认识。
“人无我”和“法无我”中的“我”,不是平常所说得你我他的“我”,而是指事物的独立自性。中观应承派大师月称在《中论疏》中说:“这里所说的 ‘我'是指不依因缘而存在的一种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因此说‘无我'。”这里所说的“自性”并非通常所说的物理特性、生理特性之类的东西,而是指一种固有的(非因缘所生)、单一的(非各种元素成分组合的)、独立的(不依靠其他事物和条件、不受其他事物和条件的影响)、性质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自性”。正如龙树说的:“自性非缘生,不依赖他物。”这里所说的自性有一种特定的意义,就是指“非缘生”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各种条件下形成的,所以是缘生。它的存在,它的产生,它的毁灭,一直都是在各种相互关系中的,没有任何一种非缘生的东西。大至宇宙天体星系,小至微尘粒子都是各种成分组合的,是各种因素和条件形成的,是受各种事物和因素的制约的,是处在一刻也不停的生生灭灭的变化过程中的,所以说,绝无上面所说得那样的“自性”,因此,叫做“自性空”或“性空”。龙树在《中论》中说:“无一非缘生之物,因此,无一非空之物。”世界上的存在,离开它的条件,离开它的各种因素, 这种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它是空的。宗喀巴大师说:“哪个是缘生,哪个便是空。”人和各种事物若有“自性”,那他(它)的生成就不需要靠众缘结合。既然要靠众缘结合,哪有“自性”可言?人是众缘结合的产物,人的出生、生存、生活要靠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人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受时代、地区、文化教育环境、物质生活、所从事的职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变成不同的人,在野兽的环境中生活可以变成野兽,在文明人的环境中可以变成文明人。如果人有“自性”,怎会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影响?怎么会有狼孩?“水”这种事物若有水的自性,那么他就应该永远是水,不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有时变成气体有时变成固体。如果说水有水的自性,那么它的自性是氧原子呢,还是氢原子?假如说水的自性是氢氧结合物,那么,既然是两种物质成分的结合,就没有固定的、单一的、独立的“自性”可言。同时,氢原子和氧原子也不是单一的,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把形成氢氧原子的各种成分分割开来,氧和氢何在?又比如时间,年是月组成的,月是日组成的,日是时组成的,时是分秒组成的,分秒也是由更短的时间组成的。那么时间这种存在的自性本质又是什么呢?所以,“诸法无我”就是说 “诸种事物无自性”或“诸法性空”。
“人无我”和“法无我”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说的对象不同。“人”指主体,“法”指客体。
有人说释迦牟尼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又说“真悟”就是“我”。凡是读过佛典的人都知道,佛法的宗旨就是“无我”。佛在四法印中亲自宣布“诸法无我”。佛开始说法时就讲了四条原则,叫“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是佛法和外道的根本分界线。佛法修炼的最低成就——罗汉也是以悟得“人无我”为前提的。说什么释迦牟尼“追求真我”,这哪里像个佛家的说法?如果说这个“我”是指“佛心”的话,佛说“佛心本空”,哪里有什么“真我”?处处忘不掉“我”字,这正是世俗外道的特点。因为处处忘不掉世俗的东西,所以还要追求“我”,这就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法。“无我”才是佛法的根本。
这里还要说一说如何认识“人无我”的问题。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种成分组成的。人既不是色(可见的色体,即纯粹的肉体,因为现代和过去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保存肉体几千年,如果肉体就是人,人就不会死了,肉体不能算作人),人也不是无形的识(即叫做灵魂的东西)。所以在《因明》、《俱舍》中把人和动物等有生命之物划分在“不相应法”中。不相应法就是就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纯粹精神的东西,所以,不相应法就不是眼睛纯粹能看见的东西。眼睛能看到的是色法。
你想一想,你能看到人吗?人是什么?我们只能看见人的身体,人的表面,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还可以看见人的内脏、血管,但仍然看不见人。人的色体由土、水、火、风(气)、空的成份组成。肉是土的成分;血液、淋巴液是谁的成分;人的温度是火的成分;人的活动、气都是风的成分;人的体内外毛细孔都充满空间,都是空的成分,体内若无这些空间也不行,这些都是有形的。另外是识体,一般叫做“灵魂”。识体由感觉、认识、思想、感情组成。佛经上把人的肉体叫做色,意识属性无形无相,就叫做名,在十二因缘中称“名色”。通常所说的“人”指的就是这种“名色之相”。这种指名色之相的你、我、他都存在,佛家从不否定这种存在。但“无我”的“我”指的并不是这种我,而是指在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肉体和思想意识的主人翁式的“我”。想到“我”的利益、“我”的荣辱、“我”的得失、“我”的家庭、 “我”的名利等等时,这个无形的“我”就出现了。这个“我”在什么地方?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我”吗?这个“我”把肉体、思想、意识都看作他的附属物,认为他们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感觉等等。这个“我”是苦乐的感受者,在切身的利害面前这个“我”就会跳出来。这个“我”在自己和别人中间画上爱和恨、亲和仇的界线,名利财产的`占有欲都从这个“我”产生,它支配着每个人的行动。那么这个“我”和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一体呢,还是异体呢? 如果是一体的话,人的每一个组成成分都应该是“我”。但是,正如龙树所说的;“人非土水火,也非风空识;除此无别物,究竟人何在?”既不是肉体,也不是水分,也不是温度,也不是气,也不是识,那么,人在哪里?通常人的意识中也没有把肉体或意识看作自我,而看作是“我的”。“我”和“我的”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如果“我”和肉体意识是异体的话,那么这个既非肉体、也非意识的单一独立的“我”在哪里呢?实际上这个“我”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一种虚构妄念。由于这种虚构妄念,人们产生自私、产生贪欲、产生虚荣心、产生种种烦恼、受种种苦,所以,它被称作“俱生无明”(生就的愚蠢)。“俱生无明”是一开始就在人的思想上存在的。“无明”是愚蠢的东西,是智慧的对立面,人都在这种虚幻中生存。《金刚经》名称上的“能断”二字,指的就是断这种“人我执” 和“法我执”。这种“人我执”和“法我执”如果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话,用智慧是无法斩断、消除的。正因为这“二执”是一种虚构妄念,真智一生就会烟消云散。但这“二执”虽然是虚构妄念,却习染渗透到意识的深层,非常顽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破除,只有破执断惑的金刚般若才能断其根、绝其种。
下一篇:远程研修心得体会范文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