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学党史讲故事【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500字]学党史讲故事【优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党史讲故事500字左右【第一篇】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学党史讲故事500字左右【第二篇】

一、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二、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学党史讲故事500字左右【第三篇】

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学党史讲故事500字左右【第四篇】

湘江之战的惨重损失,使许多干部和战士都对王明等领导的革命路线产生了怀疑,在严重的挫折和大量牺牲的残酷现实面前,红军干部和战士们开始认识到王明、博古、李德领导的错误和毛泽东的正确。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中央领导听取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急速向遵义进发,但距离遵义七十公里处的一条大河——乌江,拦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自古就有“乌江天险”之称。这条河穿流在两座高山之间,河水极深,水流湍急,别说是渡过河去,就是站在岸边,也让人觉得心惊胆战。而且几乎没有浅滩,人们不可能靠游水到对岸去。

河的两岸高山环绕,都是悬崖峭(qiào)壁,不仅没有几个渡口,桥梁也十分少见。但要到遵义去,必须要渡过乌江。

敌人察觉了红军的动向,立刻派遣(qiǎn)了大批军队紧追在红军之后,想把红军堵在乌江沿岸,妄想着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与此同时,在贵阳驻守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听说红军已突破重重包围到达贵州境内,连忙调兵紧守各个县城,特别是乌江北岸沿线,想凭借乌江天险阻住红军,和后面的追兵一起展开夹击。

1935年1月1日,寒风凛(lǐn)冽,风吹浪打,使原本就水深流急的乌江更添凶险。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渡口边所有能漂浮起来的东西都被反动派收拾走了,一块木板也没有留下。这可让作为先遣团的红军一军团的将士们犯了难。

用船过河已经不可能,架桥又没有掩护,很容易被对面的守军袭击。想要游水过河吧,这里的水势太急,风高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急流冲走,也行不通。

先遣团的同志曾经问过贵州当地的老乡,据说平安渡过乌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大而结实的木船;二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三是熟悉水性的好渡手。但是,红军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

不管有多少难题,乌江必须渡过去!在长征中,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功度过的。

同志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一位干部突然灵机一动。

“我想到啦!咱们扎竹排!”他兴奋地喊起来。其他同志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对呀!船会翻,竹排可不会翻!”

“这里竹子多的是!大家快动手吧!”

“还可以用竹排搭成浮桥,那大部队就能通过啦!”

同志们越想越兴奋,他们从村里找了许多竹子,你扎我捆的,很快就扎成了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一个大竹筏(fá)。这样一来,战士们一扫刚才的低落,情绪都高涨起来,争着抢着报名最先过江。

天黑了下来,还下起了雨。雨夜使渡江充满了凶险。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战士们身上抽。

雨滴落入江中激起千层波浪,对岸不时传来几声枪响。八名水性较好的战士上了竹排,竹排离开河滩,缓缓地滑进了江中。

岸边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竹排,一时间鸦雀无声。战士们的情绪都紧张到了极点,心中默默地念着战友们的名字。

五米,十米,十五米,二十米……

小山似的波浪像千万头暴怒的野兽,前赴后继,竞相涌来,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好像要把竹排冲散了似的。竹排从一个浪尖被抛到另一个浪尖,看上去十分惊险。排上的八名战士紧紧地抓住竹排,用空出来的手用力地向对岸划。

近了,近了!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竹排整个没入了水中。

岸上的战士禁不住惊叫出声,不眨眼睛地盯着竹排消失的地方,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祈祷着战友们平安。一会儿,竹排终于缓缓浮出水面,排上的八名战士一个不少,大家的心才稍稍放下。

竹排继续前行,已经过了江心,离对岸越来越近了,几乎可以看见走来走去的国民党兵——突然,竹排不受控制地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不管怎么用力都稳不住了!站在岸边的战士们惊叫连连,眼睁睁地看着竹排被江心的漩涡卷动,一闪就不见了。

第一次强渡失败了,但红军战士们的斗志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纷纷要求二次强渡,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军委交付的任务。

第二次渡江开始了。这一次,先遣团挑选了另外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十分郑重地嘱咐他们:“不要心急,一定要稳住!”

同志们以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

波浪仿佛比刚才更大了,也更多了,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仍然在风口浪尖寻求着平衡。

到了第一个竹排沉没的地方,岸上的战士心中都紧绷着,排上的战士却沉着冷静,虽然危险重重,却最终有惊无险的到达了对岸,强渡成功了!先遣团团长杨得志欣喜若狂,赶忙命令岸上的红军照这个路线渡江。

一支又一支的竹排滑入江中,红军战士们用无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征服了雨夜中的乌江天险。

另一支先遣队伍同时在江界渡口强渡,第一次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但他们不气馁(něi),也没有被肆虐的江水吓倒,很快进行了第二次强渡,最终也成功了。

到达了对岸的红军战士与驻守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地掩护了大部队渡江。在战斗进行的同时,红军派出一个工兵营用竹排和木筏搭了几座浮桥,红军主力的大部队一批又一批地从浮桥上通过,以极小的损失拿下了乌江天险。

一月三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首长来到了乌江岸边。毛泽东站在江边,俯视着波涛翻滚的乌江,耳边充满了战士们胜利的呼声。红军战士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打下了如此漂亮的一仗,这是新年新气象,这是中国革命的吉祥之兆!

到了桥中心,毛泽东突然停住脚步,站在桥上使劲摇晃了两下。跟随的警卫急忙上前扶住他。毛泽东从容地站定,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接着转过头询问工兵营的战士:

“比这水还急,浪还高,能架桥过去吗?”

工兵营的战士自信而有力地说:“可以!当然可以!”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你们是人民的好战士啊!”

红军主力从浮桥上迅速渡过了乌江,而原本在北岸防守的王家烈部队,早就逃得干干净净了。1935年1月6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准备打过娄山关,直取遵义。强渡乌江天险一战,也成为长征途中常常被人称赞的经典战例之一。

70 799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