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范例精编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大学生如何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如何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1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大学生走进“三农”,投身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望乡野”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河南、山东12个乡镇38个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农”问题调研活动。
活动中,团队成员不畏酷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全身心投入到“三农”调研之中,对500余名农户开展了调研访谈,全面了解当地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农旅结合等助力乡村振兴情况。
在河南永城市,实践团对永城市双桥镇、龙岗镇、刘河镇等3个乡镇10个村10余名村镇干部、100余名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据了解,永城市是河南省大豆种植第一大市,该市因地制宜、立足现有资源和环境条件,积极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和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团队一行人先后参观学习了永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排灌设施与农业机械实操过程、龙岗镇米庄村向阳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刘河镇尹楼村高粱酿酒“订单种植”特色农业、刘河镇孟集村“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特色项目等。
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实践团先后前往黄泥岗镇、侯咽集镇及随官屯镇。据了解,郓城县是国家级产粮大县,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约145万亩。近年来,郓城县依靠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的“三个突破”战略,成立了省农科专家工作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团队成员在随官屯镇彭店村干部的带领下,对当地金银花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学习了金银花种植生产加工过程。
在山东德州市,实践团先后奔赴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徽王庄镇、神头镇开展调研,探究德州究竟怎样端牢“中国饭碗”。据了解,山东省德州市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地级市,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宋家镇粮食收购点,实地观察今年已收小麦情况。对比先前调研到的河南小麦情况,团队成员展开讨论。随后,团队来到山东鲁研作物育种基地,近距离观看了各类大型农业机械,目睹了试验地高水平机械化作业。
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实践团先后前往留庄镇、驩城镇和韩庄镇,全面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据了解,留庄镇依托微山湖自然资源优势,合理规划产业项目布局,打造了湖水、稻田、村庄相映成趣的运河渔乡农旅融合综合体。驩城镇积极推动电商集聚发展形成了电商快递一体的经营模式,给农民带来“好钱景”。韩庄镇则大力推进经济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并采取“支部+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多个高标准钢结构温室大棚,有力提升了当地农民的年均收益。
通过14天的实践调研,河南农业大学“望乡野”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触摸乡村温度,厚植农业情怀,发挥专业优势,练就兴农本领,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如何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2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政府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大学生如何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3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新情况,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不重视,实践内容缺乏长效机制等。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新风尚,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而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大学生可以借此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近年来,大多学生以“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同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效益;也能让学生明白,如果将来走上社会,在做具体工作时如何开展,如何与他人进行团队协作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
学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业的重要考核部分,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月等活动,并要求学生上交自己的心得体会、活动照片、单位证明等相关材料。笔者看过好多学生写的社会实践报告,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去实践,也有一部分是去药厂或医院进行专业实践、但时间仅是1―3天,更多的只是为了拿到实践单位的证明,实践心得大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失去了实践的真正价值。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够。
2.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参与面小
大多数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是学校派出分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这类团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团队往往由学生干部、党员或当地学生组成,普通同学参与的机会较少;另一种形式是学生个体利用假期返乡进行实践,地方或企业认为学生不能给企业创造立竿见影的效益,所以不愿提供实践岗位。这就导致学生参与性普遍不高,具体措施也流于形式。
3.实践内容单一,延续性不足
高校组织的活动往往是简单的走访、参观,但团队人数庞大,为节约成本,活动往往只进行一天或者两天,更多的只是注重宣传意义,学生不能真正意义上去体会实践的真谛,收效甚微。
部分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也出现延续性不足的情况,以到敬老院和孤儿院献爱心为例,更多的集中在学雷锋纪念日和五四青年节这两天,没有做到坚持经常和有效回访。
4.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部分项目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要求仅是开学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而已,对于报告只做字数要求,在优秀实践报告的评比中也倾向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这就让大部分学生产生一个误区,认真完成和草草了事会得到同样的结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经受实际的锻炼,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以组织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例,更多的是我们要了解农民朋友需要什么,他们最想了解什么,当地的建设项目需要我们做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形式上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但现在更多的实践变成了走马观花,走过场。
三、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的国情、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入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学校通过学生实践,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学校的品牌;对学生自身来讲,既能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又能有效的运用专业知识对社会做出贡献。实践的过程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实践单位可以很好的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将一些项目或者岗位交给大学生来做,最终实现与高校在产、学、研上的合作,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2.扩大实践指导范围,不断丰富实践内容
学校要扩大实践指导教师范围,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引入到指导教师队伍,这样学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如:“有毒胶囊”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药品安全的关注度等。
也可以与专业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成立科研课题组,以了解专业发展前沿,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到药厂实地参与药品生产、检验等环节。同时可以联系地区,将所学的太极拳、保健气功等带入社区,既提高了中医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又让学生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3.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应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地方或者企业的需要,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将社会实践与振兴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基地不仅是学生锻炼成长的地方,更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广阔天地,有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创业的灵感和机遇;更有一些学生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坚定了自己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想法。社会实践的经历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4.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如何让学生对社会实践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导的重视是根本,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前提,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这就需要高校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布置,根据学生选择的社会实践题目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明确考核标准。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不符合时宜,青年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正确的认识社会,查找自身的不足,不断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营造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