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沁园春长沙教案集聚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1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1篇——《沁园春 长沙》。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三、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四、介绍词的有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五、题目解说: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颂其事,这个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四:朗读课文:(注意一下几字的注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点明《沁园春长沙》是1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性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战斗的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作者所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阕重写眼前之景,下阕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 明确: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学生朗读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让学生调整好语序,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这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呢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还可以让读者想象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 学生朗读“看”字所控的7句 (2) 提问: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觉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板书 俯视: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 近观:满山碧透、百舸争流(静 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 “闹”字写尽 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僧推月下门”一句引出了推敲这一词语。在这首词的上阕中,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万、遍、染、漫、争、击、翔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提问:同为秋景,作者同其他一些文人所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这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作者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品读上阕后三句。作者问什么 “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 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 “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具体分析峥嵘岁月图: (1)提问: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作者由上阕的眼前写景的描写转 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记”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的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非常自然。 (3)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字? 明确:“恰”是正直之意,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5、分析中流击水图: 明确:最后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6、总结: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老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会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七、布置作业: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写作特点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 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2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为一般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和语文诗歌基础较薄弱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4.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诗歌上片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诗歌上片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诗歌的四副图景 (一)诵读欣赏 ⒈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⒉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一)写壮景,抒豪情 ⒈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⒉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⒈"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⒉"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⒊"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⒋"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下片主要内容 2.领会整首词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下片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一、导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二、写作背景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三、关于词的知识。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五、赏析课文上阕: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六、课堂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七、作业:背诵全词。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 主观 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作业:课外阅读: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沁园春长沙教案4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有学过毛泽东诗词和有关秋景的诗词,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一定对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不熟悉,对现代词也不熟悉,这是要重点讲授的地方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在初中应该有学过毛**的诗歌以及有关秋天的诗作,毛**的诗歌通常给人豪迈激昂之感,面对着自古悲寂寥的秋天,我们的诗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活动2讲授讲授二、写作背景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三、关于词的知识。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听录音,正音。 舸寥廓峥嵘 稠遒遏五、赏析课文上阕: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六、课堂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七、作业:背诵全词。
下一篇:党建知识应知应会范例【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