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经典故事范例【优秀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党史经典故事范例【优秀8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党史经典故事【第一篇】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党史经典故事【第二篇】

七月,铭刻着一个执着的信念;

七月,牵动着我们永恒的眷恋;

100年前,黄浦江畔、嘉兴船上,

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从此后,

中华民族像雄狮觉醒,

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100年,光阴流转,

100年,风雨如磐!

你听——

秋收起义的号角揭开了战斗的序幕,

南昌城头打响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井冈山上战旗猎猎作响,

瑞金的红色政权歌声嘹亮。

你看——

李大钊横眉冷对军阀的绞索,

瞿秋白大义凛然笑赴狰狞的刑场,

董存瑞粉身碎骨开辟前进的道路,

杨子荣孤胆勇斗疯狂的匪帮……

先驱的热血染红了大地,

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春雨,是舵手,拨正了前进的航向,

“三个代表”,

是基石,是砥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看吧——

建三峡,抗洪魔,战SARS,

一项项伟业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收港澳,办奥运,飞神七,

一桩桩盛事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上;

汶川地震集结起亲情中国所有爱心的力量,

世界之林树起巨人的光辉形象。

事实是最好的见证,

实践是唯一的标准衡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不能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开创。

我们歌颂伟大的党,我们赞美光荣的党,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我们将更加努力,奋发图强,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用“两型”理念繁荣市场,

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辛勤耕耘在“老街新区”建设上,

用胜利迎接更大的胜利,

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

党史经典故事【第三篇】

5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

党史经典故事【第四篇】

《一袋干粮》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

党史经典故事【第五篇】

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

七月的大地笑语欢歌,

七月的星光照亮长夜的路,

七月的彩霞点燃心中的火。

七月的脸庞漾起笑的漩涡,

七月的诸城飞出祝福的欢歌:

九十年前,一只思想的铁锤,敲醒千年沉睡的雄狮。

九十年前,一把智慧的镰刀,割断一切旧世界的枷锁

九十年前,是一座厚重的里程碑,凝聚着几代人的求索

九十年前,是一首辉煌的交响乐,演绎着命运的潮起潮落

九十年前,是一艘沉稳的航船,满载着中国人图强的梦想

九十年前,是一只嘹亮的号角,奏响中国人奋进的凯歌:

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多少命运的颠簸。

培植信念的绿叶,浇灌理想的花朵,党旗飘飘,指引我们填平道道沟壑

绕过激流险滩,赢来峰回路转,镰刀铁锤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前。

牢记为民的教诲,不忘务实的嘱托,忧患中的中国开始编织七彩的生活

桃花笑春风,人面相映红在历史隧道中穿行的中国写满未来的憧憬

明月醉荷花,大漠收残阳

醉人的画卷中蕴含中国人文明富裕的梦想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求索的脚步:

风骨遒劲的中国人民,用智慧的头脑畅想

用勤劳的双手播种

用滚烫的汗滴浇灌

用诚挚的期待盼望

困难、机遇、挑战、重任

倾刻间化作磅礴的力量

向着富裕、文明、和谐加速起航

终于,跨越一道道沉重的门坎

神话般揭开崭新的篇章

繁华的街市取代了冷寂的村落,

贫瘠的土地结满了金色的硕果:

经济建设亮点增多,招商引资催生助长,项目建设做大做强

合作医疗解民忧,驻联帮保化民愁

风清气正导向明,换届选拔人人颂

掀起责任风暴、推进效能革命,全力以赴优化发展环境。

党史经典故事【第六篇】

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闻名。他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在他指挥的部队里,积极主张吸收知识分子入伍。

1937年11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加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根据地参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高中毕业生入伍,在连队锻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知识青年参加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别的部门不要,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10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1500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年10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很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情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研究过了,现在决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加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动得潸然泪下。从此,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史经典故事【第七篇】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让生命早生50年

我该会怎样

是在煤窑中呻吟

还是在街头上流浪

实在荒漠里徘徊

还是在海洋上飘荡

是卷缩在破庙的一隅

还是睡在闹市的垃圾箱

不,那是祖辈的时代,

我的时代充满富足的阳光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让生命早生40年

我该会怎样

高擎红旗出发吧

向罗霄山脉,向巍巍井冈

铁马金戈入冰河

血溅长缨染沙场

硝烟在高原上弥漫

刀枪在青纱帐里闪亮

不,那是父辈的时代,

我的时代充满和平的花香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让生命早生30年

我该会怎样

明亮的夜晚,升起冲天的开国礼炮

战争遗留,无数瓦砾和破壁残墙

跟随将军出发吧

向荒凉的戈壁,向不毛的沙岗

唱起打夯的号子

攀上脚手架迎接初生的太阳

不,那是兄长们的时代

我的时代充满科学的幻想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让生命早生10年

我该会怎样

大字报的风雪漫天飞舞

小报告的短剑寸断肝肠

是在街头高呼“打到”

还是在“帽子店”里跑堂

是在牛棚里孤守残灯

还是在通向火葬场的路上

不,那是我少年的时代

我的时代充满奔“小康”的希望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我一天也不早生

就像现在这样

我绝不怨恨生不逢时

我为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而欢畅

如果我能一百次获得生命

就一百次去实现理想

前人已埋下幸福的种子

我们要加倍去呵护

让她长成大树留给后人乘凉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伟人曾经呼唤的那支桅杆,

已傲然航行在大洋上

除却百年阴霾,太阳重放光芒

大汉的丝绸古道已走进地球的每个小巷

大唐的诗篇正融入不同肤色人种的心房

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中国制造”

世界的每个大洲,都在研读孔子思想

我知道,权与欲的肿块也在演变

我知道,有些见不得人的阴毛在疯长

请相信我,他们终将被收拾干净

因为与时俱进,我们有这个力量

哦,朋友

我常常这样想

如果我也到了老朽之年

我该怎样

我要学那溶金般的落日

放射出最后一片霞光

我要学那无私的春蚕

献出最后一根丝给人们剪裁新装

是的,这就是我的时代

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一代人啊

就应该是这个样

哦,朋友

我就是这样富于幻想

因为前辈的道路充满荆棘曲折

而我的时代又是这样灿烂辉煌

我们不能愧对在血与火中开辟的父兄

我们不能只给后辈留下财富而没有思想

我相信祖国的前程不会一马平川

我相信忧愁和烦恼终会被歌声荡尽

泪花是在为欢笑流淌

鼓起生命最后的风帆吧

我的朋友们

让我们来一次

向二十一世纪的——远航。

党史经典故事【第八篇】

叶剑英两次挽救党

第一次: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想多说,说说里面具体的一个细节。党史叶剑英担任张发奎第四军参谋长。当时,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准备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但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发现了起义苗头,电令贺龙军长等率部到庐山,意在缴械。这一消息被叶剑英知道了,他赶紧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所以,南昌起义提前爆发。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知道有多少起义者还没起义就被屠杀了,那还有后面的南昌起义?

第二次:南昌起义。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业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沉着应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叶剑英在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回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点评:叶剑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好多人就不认可,说叶剑英凭啥能授予元帅军衔。我说你真不知中共党史,知道了你就会明白,哪怕十大元帅其他九人都不给,也要给叶剑英!叶剑英的另一次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便是,协助华国锋等人彻底粉碎四人帮,这一丰功伟绩中,叶剑英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说协助,是因为华国锋当时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充分证明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70 743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