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精彩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篇】

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在暑假做了关于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

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

还有,最重要的是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保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起来的.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呢?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在文化素质较城市人口低的农村加强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传播势在必行.

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主动制止!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第二篇】

时间:

参加者:泰山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全体师生

地点:xx桃园

实践主题:感悟大自然,增加知识

活动内容:XX月XX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观赏桃园,增加知识,义务捡垃圾,积极环保。

虽然早晨的天气不是很好,但我们依然按照原计划实施。我们到达xx市后,稍稍熟悉了一下环境,看到很多的桃花,真有一种桃园的感觉,粉粉的、嫩嫩的,再加上几枝绿芽的衬托,更显生机,景色很是美丽。

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尽量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为此做贡献。

我们按原定小组分开,分向四面八方各个角落,一边捡垃圾,一边观赏风景,很是惬意。在当地桃农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斗志完全被激起,跑向垃圾堆。有人带着手套,有人拿着塑料袋,大家配合的'十分默契,工作效率十分高。过了几个小时后,看顾着干净的草地,一股快乐油然而生,都笑的十分灿烂。

这次的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到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只有切身融入社会,才能真实的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社会实践弥补了实际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的也在于此。

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懂得很多,所以以后要多多锻炼自己。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第三篇】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xx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XX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XX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五、防治森林病虫害;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

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的人口(据XX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XX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XX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XX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党的xx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第四篇】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它以人类与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协调与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了人类的自觉和自主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在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在目前资源日渐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小组以“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为课题,结合xx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就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同样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xx景区生态文明包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内容,对景区的未来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xx景区,海拔165米,位于xx城区中央,作为xx市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我们城市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xx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美丽的景区风光。

因此,我们前往xx景区,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拍摄照片,采访景区游客、附近的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来了解实际情况,结果更具普遍性,进一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调查概况

为深入了解xx景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前往xx景区进行调查,实地观察景区环境,了解有关情况,向景区游客、附近居民和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我们小组到达xx景区后,首先观察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登上xx山麓,把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xx山的南边正是著名的军港口,港口左侧是著名的xx山,东南方为xx山,西南则是辽东半岛的天然屏障xx山,环山靠海,更显得xx山巍峨秀丽,西边则是一簇簇翠绿的龙柏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多种多样。

随后进行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把调查对象分为为景区游客、附近居民以及景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情况,从而对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了解和解决现存的问题。在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86人中,有39人是景区游客,30人是附近的居民,17人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分别占比为%、%和%。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xx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大多数受访者生态文明知识欠缺。针对人们是否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景区环境的重要性展开调查,我们发现景区内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68%的受访者认为要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就需要设置环境保护监督队伍,否则无法达到效果;而只有32%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愿意自主遵守和学习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其中游客占13%,工作人员占15%,附近居民占5%,反映出游客群体和居民群体的生态文明观念薄弱。

其次,人们对xx景区内的生态文明环境的满意情况较好,有87%的人对生态环境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景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10%左右的人对生态环境感到不满意,这说明在此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加大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在调查数据汇总中,有3%的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重视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匮乏、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忽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通过观察和采访景区内的行人,我们发现不少关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随地乱扔塑料袋、烟头、果皮纸屑等垃圾,只有部分行人会随身携带垃圾袋。调查问卷显示,有80%人认为应该随身携带垃圾袋,但只有34%的人表示在景区内会随身携带塑料袋,而有46%的人认为虽然没有随身携带垃圾袋但不会乱扔垃圾,有38%的人认为景区内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人认为景区内还存在着其他较为严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如:乱倒污水、随地大小便、景区中装饰性的灯光太多造成能源浪费等。

三、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是全面加强景区内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基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宝贵资源。xx山是xx市中心的一座山,在维护大连城市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景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应是国家生态市的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的下町在现有的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的成果为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强度、大连市,加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是建设绿色景区、人文景区、和谐景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跨足“绿色城市”建设,提高森林占比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工程。扎实地开展植被修复工作,进一步体现和彰显景区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特特色和历史内涵,向世人展示人人都向往的一幅和谐景象。

三是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构建协调的生态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生态发展观,牢固地树立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实现各种形式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普及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补的必须实现相互推进。充分发挥国家5A级旅游胜地xx山的功能和作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发扬生态文明,将景区建设成大连市生态文化体系和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大连市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应该构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自然的“道德良心”和“生态的良心”开展遵循生态规则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景区大大发展的博爱精神,推进特色服务文化,确立正确的荣誉观,以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为根据评价一切活动,人们爱好的环境,保护环境,对留给后代的资源自觉保护成为道德责任。

四是,构建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改善生态旅游区。旅游景区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宣传保持人与自然间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四、调查结论

xx风景区是国家 5A 级景区,位于xx市中心的龙头地位,所以在景区内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树立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景区中仍却然时时可见不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和现象,例如,破坏景区的一草一木,在景区内随意倒洒污水、扔垃圾,不定期对景区内的森林区域进行维护等等。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景区也要加强建设,多加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环保意识。

今天我们所做到的可能是一件小事,但是每一个小小的举动对于景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形成美丽的自然风光,就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意义。同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不利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引进高新科技和人才,提高景区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景区一定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王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2.熊自军.庐山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J].理论导报,2013(09):25+30.

3.高萍萍,卢立菊,刘东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之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8(09):199-200.

70 68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