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精神不振方面集聚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在创新创业精神不振方面集聚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在创新创业精神不振方面1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的制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困境。这个困境如不解决,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在笔者看来,我国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方面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首先是入口制度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一开始一般都是小企业,而目前中国实际上存在的是行政性垄断和大公司垄断,同时,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制的中小企业进入经济领域的扶持制度不够完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崇拜,使得非公有制经济36条落实不太有力,对小企业创新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国有制可以进入80多个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进入60多个领域,民营企业可以进入40多个领域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观。
其次是财政支持制度困境。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创新创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但是我们现在的财政支持还没有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获得财政支持较难。政府在R&D支出中90%用于支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直接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R&D资金不到10%,与国际惯例相反。即便是这样的经费分配也存在片面性,用行政评价或专家鉴定代替市场鉴定,使许多成果在行政评奖或专家通过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评价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充分体现出对创新创业的市场导向。
第三是税收制度困境。目前我国的生产增值税对创新创业活动有较大阻碍,以中关村某一高新技术企业为例:100元销售收入中,税赋达到%,大大高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平均税赋。研发成本不可以抵扣税收,增值税还没有转型,企业税赋降不下来。
第四是金融制度困境。在人力资本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以前,银行基本不接受无形资产抵押。这就使缺乏有形资产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难以解决。面对以有形资产或货币资本抵押为主的信用体系,就连中小软件企业似乎也必须盖楼进行抵押。从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看,搞创新创业不如搞房地产,不如炒股。对于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而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
第五是分配制度困境。有利于人力资本创新创业的企业制度一定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的企业制度是“谁投资谁所有”,货币资本所有者的谈判权强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权,人力资本产权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从人力资本收益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比例看,2003年我国职工工资占GDP比重是%(发达国家是45%以上),本来就低,但2005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指标却下降到%,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全国总工会的调查发现,我国许多企业的平均工资与法定的最低工资相当,而合理的比例是,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最低工资的倍。显然我国GDP中的大多数没有转化为民众的收入。
第六是社会组织制度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需要以社会横向自组织为载体,传统的行政本位的纵向组织结构缺乏创新创业的适应性。
但是目前在创新创业中建立各种横向自组织还没有充足的法律空间,中介机构的很大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经费来源和业务都来自于政府,研究开发和技术标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政府而不是企业。行业协会往往挂靠在政府下面,成为政府。学校,科研,企业,中介,市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因为社会自组织系统不发达,在社会自组织基础上才能产出的社会诚信、社会沟通、社会宽容、社会情感、社会和谐等深层社会关系就比较薄弱,导致新理念、新创意转化为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比较迟缓,甚至受挫。
第七是政治文化氛围困境。人力资本创新创业不能过于急功近利,需要长期的投资和努力。但是在形成惯性的GDP政绩中没法突出对于长期努力和长期投资的衡量激励,不如炒房地产炒股甚至上污染项目立竿见影,那么社会的创新创业风气就很难形成。创新创业需要耐性,守住寂寞,在谋取正当利益的同时适度超越私利,但是我们在确定发展战略时,过于强调以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忽视经济富裕之外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文明问题。创新创业还需要培育新的精神气质,提供新的精神空间:鼓励创意,鼓励批评,鼓励质疑,鼓励想像,鼓励超越,容忍失败,探索未来。但是目前的评价体制和人才选拔中,这种氛围相当缺乏。
当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保护和激励人们运用自身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时,人们就会从以能生钱的意愿转化为以钱生钱的意愿。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投机心理。我国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实际上还处在中低级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阶段,中国急需从初级农业、初级工业结构向创新型知识型的高级产业结构过渡,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也需要人们将自己的人力资本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创新创业精神不振方面2
摘 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开展得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一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旨在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好服务。
在当今大学生纷纷进行创业的时代,各高校大力培养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缓解目前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高校真正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更是高校大学生自由健康成长、自我选择和发展需要。通过对伊春职业学院大学生进行创业调查时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能力缺乏信心,内心充满疑虑和矛盾。他们一方面渴望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又担心创业失败,对创业的前景显得迷惘。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不够
我们曾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通过走访或电话采访或网络查询等形式就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高校大学生毕业时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九分之一,虽然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实际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工作人员一般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方面课程的高校却很少,多数学校都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讲授过程中附带讲一下创业的基本内容。虽然各高校都举办过有关大学生创业讲座或报告会,但大多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应景之作。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网站,但基本都没有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站,而只是在就业网站中有一些涉及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内容。多数高校只重视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而对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被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从进行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各高校的创业型师资比较缺乏,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创业教育,除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外,创业型师资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目前引进的教师一般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学研究型人才,具备很强的学术能力但却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而那些有较强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学历和职称不高的创业型师资人才,各高校却不看重也不加以引进。同时由于我国培养教师的高校本身就不重视创业教育,加之我们也没有专门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的培养专业,因此出现了各高校创业型师资匮乏的现状。
再从各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来看,各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团队合作精神等不强,学校领导和学生管理人员由于怕出问题负、担责任,在管理和组织大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不敢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勇于创新、投身实践。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就会导致他们在教育学生时也不会特别有意识地去引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进行创业。各学校的舆论宣传方向也是重点宣传和表彰那些学习成绩突出、遵守纪律模范和思想品质优良的学生事迹。
二、大学生具备的创业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定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格式性,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力复合性不够。而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而创业则对进行创业的人才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冒险精神,要有勇气放弃享受、安逸和虚荣等,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为己任。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大学生创业的实质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把创业活动理解为“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而实际上,大学生创业涉及市场、营销、财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设立和管理等多个维度,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任何创业都存在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所以大学生创业更多要依靠的是理性的思考、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综合能力素质。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准备不够充分,对创业认识又不够全面,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就失去信心,急躁草率,甚至一蹶不振,导致创业失败。
(二)缺少科学的创业计划
大学生往往在创业前单凭自己的热情,不重视市场调查,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对当前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创业方向把握不够准确,总把自己的方向瞄向一些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或热门行业,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初次创业时缺乏足够市场经验和充足资金保障的大学生所最难以成功的。
(三)缺乏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应变能力
在当今提倡合作的时代,社交圈将会决定掌握信息资源的渠道的宽度,社交圈足够大,获得的发展空间就更广阔,而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常常是只身打拼,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因此而失败也不足为奇。
除了以上及方面素质的不足会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力外,市场规则意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学习能力不强等也会成为影响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因素,但可归于一点,就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素质有待加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要想获取创业的成功,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加强进行创业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整体创业环境不佳,政策保障不力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就业环境下,多数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面临很大的工作风险。很多家长都不赞成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的行为,认为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去创业是没出息、不务正业、没本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影响,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们对市场经济没有正确认识,对经商不理解,把经商的人贬低为“奸商”,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经商风险大,没有有力的社会保障措施。大学生家长和亲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对大学生创业曲解的社会心理对计划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必然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我国社会整体创业环境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够有力,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充足、相关组织没有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对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等。再从大学生创业政策来看,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部分高校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这些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不配套
大学生创业并不单单是高校自己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行业部门的支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除了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外,其他一些部门比如税务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司法部门等,都还缺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当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进行创业后,如果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太高,创业环境不良,参与市场竞争规则不公平和不规范,创业取得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挫伤。这些都是各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过程中,应该研究考虑和分析的。
(二)大学生政策缺乏强大的执行力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并颁布了一些相应的创业政策文件,但有一些高校、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却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脱,并没有或不积极贯彻执行这些政策,你政策规定是这样的,我就按我自己的意思执行,反正你没有约束措施。甚至一些相关主管领导都没认真学习或根本不知道国家颁布的创业政策,更谈不上结合本校、本地或本部门实际研究和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和办法了。
(三)大学生创业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是在大学毕业生办理小额贷款和经营许可证时可以享受一些特定的优惠条件,但这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缺乏应有的创业能力,就发现不了存在的市场机会,有了市场机会,不懂创业组织的市场运行,不懂创业团队的管理,即使有创业资金,也不懂财务的管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创业多数会以失败而告终。近些年,在我国开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很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和公司,在大约一年后大多都举步维艰,难以维持。由此可见,我国制定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不能仅仅是在大学生刚开始创业时给予一些优惠,创业政策不仅要能应急,更需要具有前瞻性,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不仅要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近期政策,还要有能够解决远期问题的长远政策。
参考文献:
[1]黄启国.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2]赵明民.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6).
[3]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4]黄勇.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在创新创业精神不振方面3
摘要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更倾向于质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提升其综合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重要战略举措,所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试图探索解决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问题的有效途径,期望能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新 实践 一、引言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目的是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把创新创业的新的理念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定位仍是在校内接收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主要是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的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是通过调研、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以团队形式展开研究,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生之间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目前全球经济步入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不足显得尤为突出,而大学生毕业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所以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自主创新创业就成为大学生的出路之一。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指引方向,通过自身内部的消化,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三)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显得尤为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人才。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是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急需。所以在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对国家高层次的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给社会输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新人才,给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高等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源提高人才质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各高校处于探索阶段,重视程度尚显欠缺
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指引作用相对有限,国内大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主要还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专注于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力度不够,引导不够,投入不够,有的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有的确实在落实,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仍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用。
(二)指导教师的指导经验不足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实施。项目的执行如调研、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现实情况是大都高校的教师是专业的课程教师,对课本的文化知识比较精通,而对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缺乏经验,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经费投入不足及报销难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国内起步较晚,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经费支持上非常有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特征是学生需要外出做大量的调研及数据收集,发生的费用远远超出项目经费,由于学生没有收入,所以因经费问题,造成学生对训练项目缺乏兴趣,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在报销经费时往往设置各种比例,由于项目发生的经费比较单一,大部分是调研发生的费用,一旦超出限制就会给学生的报销带来难度,可能出现有经费无法报销的情况,经费的报销难问题,使得大学生训练项目参与度较低。
(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参与热情不高
大学生主要还是受传统的择业观影响,找个稳定的工作安心上班,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择业、报考公务员、进一步深造等途径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对自主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心理上有意回避创新创业。即使有的大学生申请的该项目,也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实践的过程中因经费、能力、精力等原因放弃了,导致项目无法继续下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五)缺乏合适的选题
国家指导思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选题应由学生选择,但是全日制的大学生主要学习生活于大学校园,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对实践型选题难度较大。目前,大都高校采取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学生来选择的模式,但易出现大量的选题仍偏向于专业理论研究,缺乏有意义的真正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选题。
四、解决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及报销的灵活性
由于大学生群体收入来源极为有限,高校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适当提高经费额度,对于大量需要外出调研的项目应增加额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应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让学生能分享成功喜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经费报销方面,应区别对待,有别于普通教职工的报销,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特殊性,发生经费往往比较单一且数量较大可能突破了上限,学校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尽量能给顺利项目进行提供帮助,从而提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质量。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重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对学生培养的重大意义,高校应加强对该项目的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及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给指导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机会,提高指导经验及能力。构建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交流开展项目的经验、成果、资源,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充分认识,共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界定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为学生多创造训练机会,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氛围。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体系
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该项目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可以尝试对于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给予的一定学分奖励,也可以作为一门选修的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突出该项目的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培养相关的指导教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必备内容,并作为竞岗、职称评定、升迁的重要参靠依据,提升教师对该训练计划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上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高效、高质、有序的安排该训练项目,只有从高校、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完善入手才能真正的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自行产生好的选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教师提供选题,学生选择教师选题的模式来参与,这样实际上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好的选题主要原因是与社会实践活动接触较少,了解较少,这需要指导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不能包办,可以给学生提供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找热点,寻找好的选题。同时可以请外来专家给学生培训,把社会热点、社会需求等最新的理念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产生选题,提高选题的质量。
(五)搭建平台,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吸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灵感,产生有意义的创新理念。第二,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协会、创业基金会等机构,为学生创造实战的机会,在实战中寻找合适的项目。第三,学校也可以通过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给学生以锻炼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提升自身素质的效果。第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团体组织的创业创新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提高实践能力,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陈寅平,孙晓红,章刘成,尹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5(1).
[2]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3]吴雅蓉.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滕爽,华欣,郑立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5]付少彬,张芸,梁玉君,孟庆峰.浅谈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广州化工,2015(12).
[6]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作者简介:吉欢(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上一篇:家长写给孩子的评语3篇
下一篇:关于党员档案管理办法【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