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一篇】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践课程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第一步,成本会计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复杂,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校内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校内实践主要是由“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构成。课程实训是最基础的实践教学方法,课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学时进行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实验项目[1],从而提高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在学期末可以针对成本会计课程安排设置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使用成本会计软件模拟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2]。然而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各民办本科高校对会计学院的校内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大多实践课程都依托在会计实践课程的基础之上,并没有针对会计学院开设相应的校内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想要踏出校门直接上岗有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民办本科高校就业问题,就要从校外“毕业实习”着手。校外“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情况。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毕业班的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都会进行“毕业实习”。一方面由于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较高,加上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3,4];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的是承担一些简单的工作,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地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5,6]。然而,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一出校门直接步入高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没有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缺少专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能力不高,这直接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办学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二篇】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将学校发展的重点关注放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因此,在对教学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相关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都十分看重,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教师的学历都为硕士及以上,其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且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师队伍的管理人员的学历与专业要求都比较低,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更是良莠不齐,且编制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在岗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以及现代化技能的培训。
兼职教学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
在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存在着兼职教学的业务管理人员情况,这些人员主要是高校内二级学院的系主任或者是各专业的主管。通常情况下,高校中一名教师只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同理,教学方面的管理业务也是由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进行管理的。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教学考核,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忙碌的。因此也就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教学业务及相关岗位的管理工作,由此,其兼职教师在相关的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教学技巧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对教师的管理及考核的工作,其管理的质量也比较差。
学生管理工作有行政化的趋势。
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的人员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对学生提供服务。高校中的学子众多,所涉及的教育工作也比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就目前而言,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建设工作等,同时还要对贫困学生的贷款、资助工作进行指导等。由此,就会使很多的教师无法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上。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三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民办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逐渐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四篇】
摘要:高校的基层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着重思考的问题,高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建设。高校的教育想要得到提升、有质的飞跃与发展,就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教育作为发展的后盾。因此,只有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化的培养,才能够对高校学子产生强大的基础教育的力量。据此,依据当前我国高校基层教育教学职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优化二级学院管理的模式来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
在我国,高校作为一所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培训机构,能够为国家培育一批批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从高等院校中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进入了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还要依据相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更新,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校学子。据此,想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需要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更新,尤其是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五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
[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15:51.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六篇】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是,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1)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管理的重点是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尤其缺少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与关怀。
(2)学校培养目标错位。学校在定位时往往从专业角度分析学生的需求,而忽视了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使得培养目标出现错位,脱离了企业的需求。
(3)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不够稳定,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以年青教师居多,队伍不够稳定,年纪大的教师多半是已退休的,缺乏工作热情,特别缺少水平较高的中年骨干教师。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内部条件的因素,具体叙述如下:。
(1)生源特点和状况民办高校是2b类,比很多公办的高校的学生分数要求要低很多。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再加上民办高校学费较贵,很多学生的'家境较好,因此很多学生都缺乏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强,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努力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校师资情况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短,很难招到和留住一些高级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应届和退休老教师中招聘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构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另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节约成本,民办高校从社会上招聘了大量的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状况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3)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及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地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要求。
在民办高校实施iso9000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需求的考虑:。
1.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会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而国外有很多大学都会使用iso9000标准来评估高校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也要按照iso9000标准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实行较高的教学质量体系,同时还能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误会。因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引进iso9000标准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国际化发展的正常运行。
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等。如果民办高校能够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正规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管理的计划性与有效地实施,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完善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并且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将iso9000标准应用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结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民办高校通过引入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民办高校内建立正确、正规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与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确立各项工作应该遵循的准则,优化各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在民办高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据iso9000标准来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全面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以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并且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七篇】
(1)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是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主人翁意识不浓,总认为和公办院校体制内的教师相比各方面待遇和条件相差甚远,有一种游离在教育边缘的存在状态,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因此在自我管理方面难免有懈怠和放松。而柔性管理的核心却恰恰是要通过柔性管理的手段更新观念,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组织存在感。
(2)柔性管理贵在“自我改善”。“自我改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柔性”管理的灵魂。为了促使自我改善意识的形成,使员工成为改善活动的主体,应该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校起,就进行“爱校、乐教”的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创造无止境改善”的自我完善教育,不断鞭策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综合技能。基层教学管理是一个事务性很杂的工作岗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或许很难做到人人通过3-5年的努力,都能提升晋级,但是可以通过柔性管理促使他们在“爱校、乐教”的思想教育中能够安于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领域里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产生懈怠心理,对前途迷茫无从选择。
(3)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爱人”。以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劳动为精髓,以组织的高效益为目标,最终又以员工的高收入为归宿的良性循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的,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更要学习领导艺术,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诚心、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要有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事情繁琐,需要长期埋头工作,他们是感觉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缺乏组织关心的一群人,因此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经常互换位置为他们考虑问题,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分忧、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划,从而让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舞,调动工作情绪,鼓舞士气。
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直接影响全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除过常规的管理工作之外,民办高校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柔性化管理,使这群不被关注的队伍受到应有的培育和照顾,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柔性管理中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
贯穿“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首先要从学院层面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这些奋战在一线,起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他们在一线所作出的努力,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体现柔性管理的精神,也让基层教学管理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主人翁存在感及其集体归属感。
建立柔性化的考核培养机制要根据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考核建议以学期或者学年为考核周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柔性绩效考核制度,为其打造出柔性的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而产生厌倦工作情绪,可以通过设置针对这支队伍的各种技术比赛,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当然,当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将优秀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吸收到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或者其他管理队伍中,提升其工作热情,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柔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才能够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依据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共同价值观、文化氛围等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给基层的员工更多的含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如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指导他们申报课题、参与学院重点项目建设,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薪酬丰厚的报酬等;让基层教学管理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招生、就业大战中来,共同分享学院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员工感知到自身与学校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运,体会到自己和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从而使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进而参与学院管理,得到主人翁价值的体现。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奋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要确保全校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稳定这支队伍非常关键。柔性管理则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会让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对于上层的管理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提升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弱化其被管理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管控约束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在学院的主人翁感情及其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其能够在本职工作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第八篇】
高校的基层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基层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认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命,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能力进行考察,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拔基层管理人员。除此之外,高校的相关领导还需要提升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争取消灭管理岗位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同时,还要培养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由于高校基层工作的日常事务较多,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就会忽视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个部分。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想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通过对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方面进行提升,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培养职业化的意识,提升职业认同度。
长久以来,高校基层在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不统一且不明确的。国家在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岗位的聘用工作,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之一,其中人员的岗位性质及其归属都应随之得到相应的规范。但是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仍旧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以及不稳定的因素。对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对其管理技术职称的留存还没有明确的表示。而对于从事教学的辅导员而言,其岗位的设置应隶属于思政教师,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带有管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职称评选的时候,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由此可知,职业发展路径的状况与教师职业化的意识、素养、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据此,高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环境下,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出明确的规划与指引。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在工作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够掌握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实现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要求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有爱心及耐心,拥有正确的教育与管理的想法与理念。与此同时,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学历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同时还要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内容都有过学习的经验。第三,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或是教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高校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还可以引入竞争以及双向选择的`机制,而在人员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轮岗交换的模式,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对于每位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集体的辅导、开展相关的讲座,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活动来进行培训。其中,需要对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依据从业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相关的特长,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岗位,从而锻炼相关人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与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合运用与研究,来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搭建“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相结合,建立其有效互动的平台,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切实地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及任务,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发挥基层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体系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而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中,基层管理人员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完善基层教育管理的制度,能够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郭延君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3]束体民.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