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范例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范例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1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定位
(一)孔子教育目的的核心
主要实践是从培养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必须要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达到具有君子品德。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首先是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教育的精妙之处,是从人类最一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把这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追求,进而以家国同构的原则将其推广开来”[2]。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知天命,就是懂得把握自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是在告诉人们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肆意践踏和违背,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人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就要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要知天命而畏之。孔子认为,君子知天命而畏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3]。孔子教人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目的就是教人怎样生存,最终把人培养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君子,使国家和谐,实现大同社会。人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最重要的是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
(二)孔子的教育对象与人才标准
孔子认为教育与人口、经济一起,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基本要素,《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福之’。曰:‘既福之,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就是:当国家人口发展了,安定了,富有了,就应该加强教育来完善。“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者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2]。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教育只有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孔子说的“教之”,“之”指代的是社会公民。孔子说的“教”,就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简单的说就是让公民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即,要公民做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为政,最终使天下平,与近代提出的公民教育基本上是吻合的。孔子的人才标准是理想的人格典范,称之为“君子”。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格,教人如何幸福的生存,实现社会和谐。 (三)君子的修身之道与人格魅力 孔子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君子”的培养上,对人才的要求就是符合“君子”品德。孔子对“君子”的为政素质要求,一是“修己”、“正身”,二是“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因此,“修己”是“安人”的基础,“正身”是“安百姓”的前提。在孔子的人才标准的指标体系中,君子的个人道德品格素质是基础,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安人、安百姓的远大抱负才是培养的最终目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君子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主要表现:一方面要学会宽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一方面要懂得谦让,“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一方面要讲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使天下平,小人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个人利益得失”[4]。第二,君子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君子有能够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能力。第三,君子是勤勉自律的人。首先,君子为人稳重、忠诚、讲信用、向好榜样学习、知错就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再者,君子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再者,君子合群,“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论语颜渊》);再者,君子安守节操,“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四,君子综合素质高。在《论语》的《子张》、《尧曰》、《季氏》等篇目里面,孔子谈到了君子分别有三戒、三度、四重、五美与九思,孔子从不同的方面归纳总结了君子的人格魅力。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目的思想,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现道德准则、人格、人文素养三方面的培养。孔子的君子人格与当前创造性人格的定义是吻合的。“创造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道德、人格、信念、意志、情绪、理想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3]。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缺失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笔者要问:当前我国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导致了不能培养出大师来?笔者以为,当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一直缺乏培养学生具备大师人格的土壤,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应该具备的人的道德准则、创造性人格、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得到的培养太少,这样,到最后能够达到“人不知而不愠”,静下心来全心全意搞学术、科研的人才就十分稀有,最终导致不能够培养出大师来。
(一)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
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为人,而是为己;要求学生主修的不是道德,而是知识和技能,教书和育人完全分离开来,甚至可以说只重视教书不进行育人。这样的教育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式教育,是造成应试教育以及造成学生价值观迷茫的主要原因。孔子把德育视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德育系统,其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发展人的先天素质,指个人先天具备的生理特质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培养和完善人的后天素质,指人后天经过受教育获得基本品行。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一辈子都在进行德育,他说:“孔子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够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的是要靠思想的纯真,亦即是所谓之‘德性’。因此孔子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5]。只有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一个人一旦立志,就不怕寂寞,不怕凄凉,有了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才可以成为大师,为社会培养大师。当前社会不和谐,与教育中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关系很大。教育舍本求末,社会岂有不乱的道理。教育先乱了目的、内容;后乱了学校章法、师道;然后乱了教师、学生;所带来的最后结果就是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大滑坡,学生价值观迷茫,使社会乱了。诸如毒食品、毒文化、毒环境等等,如此恶性循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势必如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
创造性人格包括的基本素质是多方面的,当前家庭和学校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没有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培养是贫弱的。比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二是没有正确引导个体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学生不是缺少个性,还是个性太过张扬。最近的一份有关高中生自信心的国际调查表明,49%的日本高中生表现自信;80%的美国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而90%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6]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中国学生凭什么如此自信,中国学生这么快从原先的近乎自卑走向极度自信正常吗?三是没有坚持正确运用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四是没有营造创造性人格教学的氛围。教育的四大条件之一便是环境,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品质的场所,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于创新,当前教育由于教育功利化,教师缺少创新,缺失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三)人文关怀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人文是指,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之文化的养成。孔子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尊重人性、教化人性、聚焦于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将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以及社会实践,内化为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人,最终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学生阅读经典可以感知真、善、美,可以使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审美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对经典的阅读量太少了,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太少。据笔者见习时期了解,现在某些城市中小学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成为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这样自觉阅读的兴趣转化为了逼迫阅读的任务,根本就没有起到阅读经典的作用。
三、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德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从培养学生的“孝悌”观念始,达到解放和巩固学生的善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是不能够不会基本的为人处事,真正的学问就是那些为人处事的法则,简单的说就是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基础教育要坚持从德育入手,启迪学生心智,帮助学生获取聪明才智,以促进后天的长足发展。小学生是人性的固本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不需要去理解和应用什么科学,他们需要的是接受对真善美的认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对科学认知的兴趣以及对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儒家思想一再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童年开始,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其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后现代社会里人心浮躁,缺少仁爱之心,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少年犯罪成为了全球的一大顽症,学生有知识少礼义廉耻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产物,这些祸害与德育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子曰:“仁者爱人”,孔子认为“爱人”的最基本前提是懂得礼义廉耻,人与人相亲相爱。笔者以为德育是所谓爱的教育的前提,要在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培养他们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才能实现爱的教育。
(二)在知识培养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 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其教学内容上。总结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一是知识教育。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知识教育方面,孔子特别重视在青少年知识培养方面对其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孔子引导青少年修身践行和端正青少年的思想态度及改正其缺点”。
孔子强调,倘若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是做不到,是一件十分令人担忧的事情,因为“幼不学,老何为”?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是指约定俗成的处事方法,是人与人之间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故,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孔子认为兴礼乐可以维护社会有序的发展,“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射”是射箭,孔子教学讲究“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生“射”是为了让学生从射箭比赛中学会相互礼让,培养学生“无所争,礼让而得”的君子品德,故,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从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既要达到“强其体魄”的作用,更要达到“文明其精神”的作用;“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孔子“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当今小学的美术课、劳动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自然科技课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一定的对科学的兴趣;体育课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育中懂得谦让。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格的,甚至要高于语文和数学课的作用。
(三)在技能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优良传统 在人文素质培养上,孔子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丰富学生审美理想,达到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孔子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全部内容包括,《诗》教、礼教、乐教等方面,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孔子一直立足于经典的培养,经典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能力。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可以提高观察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能力,可以使人与众人和谐共处,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和不平;从近处看,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从远处看,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更多地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名称。
孔子一再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经典文学及艺术是作者有感于内心而作,另一方面可以产生观赏者的共鸣,观赏者内心的变动。这种内心变动可以另观赏者产生出“和”的意志,达到心灵的净化。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人文素质的培养目的是让青少年懂得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亡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并非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当今社会的不和谐证明了这一切。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资源,这些经典的人文知识我们不能够不教。儒家思想一直促进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之源远流长不至断流,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孔子教育思想闪烁着民主性精华,是真正的历久弥新的瑰宝,在2005年以后的文化多元化时代,仍然焕发出灿烂的青春。回顾近代科技高速发展以来出现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当前物质条件丰富,人们精神普片空虚,如何幸福的生存下去,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课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全球开始重新审视儒家文化的作用,发出了“人类在21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05年前向孔子寻找智慧”。德国哲学家卡尔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2]我们今天在努力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与飞跃,必须用正确的眼观去看待孔子的智慧,重新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来指导今天的教育改革,使其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发扬光大。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2
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说完,就继续耕田。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地说:“我们怎么能够与鸟兽一起生活呢?如果学到了知识不同天下的人在一起分享传授,又要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的是道德和正义,我孔丘就没必要千辛万苦去力求改变了。”孔子为整个社会着想,满心想要造福社会,也更体现出了他那心怀天下的伟大品质。
其实,心怀天下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心怀天下的人能理解他人的做法,原谅他人的过错,有一颗能替他人着想的心。心怀天下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心怀天下的人能够充分地理解别人,也善于发现美。而孔子,不就是一个笑对人生从容镇定的老者吗!
心怀天下,一种平凡灿烂的美,一种不需包装的华丽。孔子,一个思想早已穿越了时光,洞察了人性的智者,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老人,他愿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从从容容淡淡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心怀天下,让心中充满关怀与爱,让人世遍布温暖与阳光……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3
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当然,章子怡的走红,使西方更了解中国人,中国艺术,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岂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圣人之风,山高水长。圣人的精神、思想是无人可及的。
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离离,跃然纸上。颜渊叹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着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4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5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孔子思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阔,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一,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三,教学并重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移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可以开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的学术复兴开辟道路。他的著述和教育经验,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也影响很大。这主要由于他顺应了我国古代奴隶制文化向封建制转化的进步要求,也和他用毕生精力从事教育,提倡并亲身实践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在孔子以前,教育原则、方法,多不顾及学生实际、施行不择手段的强迫教育,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从孔子开始,才有了循循善诱的正面疏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孔子对教育业绩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主张并实行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把以前的各个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典章文献,都一一加以审定、推敲、编纂成册。正是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好学生。更不可能坚持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为学生创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个抒己见。孔子已经认识到并提出:“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等主张。并把它贯彻到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去。他对于学生超过自己见解的言论,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解惑”,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不具备宽松的环境条件,没有师生之间充分自由、平等的讨论,不充分体现民主性,那么,循循善诱、正面疏导,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等现象,无不与不具备上述条件有关。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弊端:
一,保守性。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压抑人的个性。
当时的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官本位思想。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大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已经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