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义;认同构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55-02中国共产党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了a当代中国社会的热词,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其意义体现在:首先是成就中国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其次,还是当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剂,也是整合社会意识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识其意义,以及创立认同所需要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为我们当前的建设、当前的攻坚克难,起着灯塔的作用,成为我们的指引。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深,存在着误区。随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经过艰难探索,筚路蓝缕,终于开创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需要价值尺度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因为它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构件,从而使得这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理念价值的角度得到了回答。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其次,有效整合当前各种先进的价值观,使全中国思想更加统一,齐心协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个完善、健康的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经济上欣欣向荣、政治上稳定协调、社会上和谐协作、价值观念上自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因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需要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需要有一个内核,就像是一串珍珠,如果没有绳子,就构不成项链。因此,要真正形成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有能驾驭和调节各种价值的紧张与冲突、维持其合理价值观念的核心存在。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这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个人精神都需要一个内核,国家自然也是如此,一个成熟的社会和文化都会致力于建构和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外的各种价值理念纷纷进入中国,加之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急剧转型,利益结构复杂,这些都使得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的特点,而多样化的r值观自然容易造成人们认识的混乱和冲突。例如,虚无主义特别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等等,把世界看成是一片虚无,唯有金钱至上。这样会混淆是非,出现荣辱无别的情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之承担起了引领当代中国价值秩序建构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对多样性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对价值冲突进行消解,消除物质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能够使全社会人民都聚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上来,有效地管控社会价值分歧,避免思想独立和混乱,从而为中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保障。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各民族团结,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崛起、要强盛,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文化的繁荣。文化是纽带、是血脉,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文化也被称为软实力。谁拥有先进的文化,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国际价值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价值观。因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竞争,是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的竞争。因此,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使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一股推动前进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自身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一环。

通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每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并且积极培育和践行这种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可为其成员提供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规矩,能够使成员们形成一种共识,一种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的共识,从而为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塑造其成员的观念,培育成员的共同体意识,使之产生一种感觉、感情和心理依赖。所谓感觉,就是这种共享的价值观念使得个人觉得是共同体的一员,使共同体成员之间产生亲近的感觉。所谓感情,就是指价值观使个人对共同体产生出一种亲近性、自我归属的感情,使自己对共同体产生一种亲情。所谓心理依赖,就是指价值观念能够对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强烈的“吸附”性,让共同体成员觉得个人从属于共同体,由于分享了共同体的这些价值理念,从而使得个人对共同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形成对共同体的强烈感情,以使自己更加认同这个共同体、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共同体。因此,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要人民具有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和这种心理依赖,从而使中国这个共同体更加具有凝聚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团结的共同体。

总之,正如指出的,“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种认同意义,特别是对于完成“四个全面”建设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思想支撑作用,但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体人民群众的认可,需要一定的认同构件,只有满足了这些认同构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党心、国心的关键因素。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哪些认同构件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构件

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深入民心,需要其价值观具有科学架构和丰富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目”,其中的详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地以其为价值准绳,需要夯实其自身的科学性内容。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和充实:一是必须继承和吸收世界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要准确地反映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并提供改变这种形势所需要的思想价值;三是能够解答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人生困惑、彷徨等。只有切实满足这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科学性,成为鲜活的价值观。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深入民心,需要契合中国的实际和传统。中国自身的实际和传统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特别多的不同,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共生,强调集体意识,重视集体精神,但这与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责任”至上是不同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培育上,需要契合我们中国的传统和实际,强调我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强调家国情怀,强调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中国梦”;反对“个人至上”,反对个人超越国家。另外,要让人们明白,我们进行提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不是一种无聊的说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第二篇】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话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国家只有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向着富强的目标迈进,全面建成民主、文明、和谐小康社会;自由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推进自由的发展,才能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平等、公正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法治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促使公民不断发展向前的不竭动力。

党员干部既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实施者,又是社会的引领者、管理者,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党员的道德操守和追求既要同于群众,又要高于群众。党员干部必须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必须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规范。

一、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我们的灵魂工程、道德工程和精神家园。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倡导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干部思想面临多种观念的影响,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加强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教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干部要做四个方面的表率。一是做科学理论武装的表率。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自身行为推动社会共同理想的建立。三是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四是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对党员干部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模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第三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29-0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于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和自由,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尤其显著。新媒体环境既是我们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机遇,也增加了我们抵制不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特点,探究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媒体的概念内涵

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基础。党的十明确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现代国家建设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在和谐社会发展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在个人道德规范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有三个目标:第一,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增强青年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第二,帮助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客观世界,使其能独立的区分善恶、好坏、美丑;第三,培育青年的优良品质,使其能妥善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期帮助青年赤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研究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前提。新媒体时代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问题研究之前,必须对新媒体有全面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介载体也在不断变化,自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媒介载体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即语言媒介传播、抄写文字媒介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以及网络媒介传播。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当前,新媒体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三个部分,具有“去中心化”交流、极大的自主性、高度的参与性、广泛的传播性、完全的共享性等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人们的价值观上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将国外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潮传人中国,被部分人捧为“至理名言”,这严重影响青年正确价值的形成。第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失礼、失范、失序的行为与潜规则,新媒体的高传播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负面事件的复杂性,这对正处于价值思想形成期的青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媒介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的平台,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宣传“去中心化”,各种不正确的腐朽思想大行其道,媒介舆论监督难度增大。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个性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同时也使民众的思想认识趋向个性化,尤其是青年群体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期和成熟期,他们的思想认识个性化是其价值观的典型特征。不可否认,思想认识的个性化是对人的一种精神解放,是在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现实下,不断充实人民精神生活的客观需要。但思想认识个性化是一把双刃剑,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往往也容易导致极端思想的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青年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对真假、美丑、善恶的独自判断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走向思想的歧途,最终陷入人生的“罪恶循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互联网和手机是传导个性化思想的主要平台,并且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扩散,影响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多样化。随着以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日趋多样化,这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是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两点弊端。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说教、新闻广播宣传、户外传统媒介号召等模式,未及时、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体系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等特点,试图丑化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对青年的思想价值形成造成不利冲击。

(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多、渠道广、手段丰富,伴随而来的是青年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碎片化的方式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方面具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这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式,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以人为本、贴近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也容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被曲解。并且,由于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方式不够多元,模式不够灵活,手段不够丰富,青年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内容碎片化带来的好处,反而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思想价值的冲击。

三、完善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视,但陈旧的培育理念影响了培育效果,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依靠传统的课程、书刊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与新媒体相结合,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要求,使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宏观了解。其次,要把传统的“任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变为“自觉式”培育,化“被迫”为“主动”。明确指出,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来实践五个引导:引导青年把“勤学”作为生活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引导青年把“修德”作为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状况;引导青年把“明辨”作为人生智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理论实效;引导青年把“笃实”作为人生信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年成长。

(二)改革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型。众所周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中明方向、立主导、强共识的综合过程。新媒体是新时期人类社会传播媒介的新趋势、新代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培育转型。互联网渠道和手机渠道应该成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战场,要通过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把单一的“课堂式”培育转变“课堂+生活式”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青年的生活,增加其教育的频率与趣味性,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理论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大局限在于其抽象性,部分内容可能与生活实际脱节,从而增加了青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最终影响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必须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来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我国的榜样教育内容众多,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都是学习的楷模。相比于理论式教育,榜样式教育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来塑造典型,通过建构有包容性、感染性、内发性、生活化、适用面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新青年[J].求是,2015,(5).

〔2〕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第四篇】

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正式启动以来,我积极参与、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关于群众路线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各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在学习上下工夫,做到学习入心、入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感触。现将近期以来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作风是一面镜子,作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的党性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作风问题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好,则形象就好,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也就不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坚定不移地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始终,这是党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也是转变领导作风的关键。

一、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既是作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在工作中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在作风上漠视群众,脱离群众,甚至压制和伤害群众。就会沾染了十分严重的作风,官升气长,老爷气十足。其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不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即使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不敢对群众讲实情,说真话,采取推、拖、哄、骗的方式,结果使矛盾激化;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群众观念淡化,理想信念淡漠,党的宗旨淡忘,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维护既得利益;不为人民谋福利,反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猎物,腐化堕落。这些现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为一名干部,如果做官而不尽公仆的义务,不为群众说话、办事,那就根本不够格。我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无往而不胜。相反,如果我们背离群众路线,离开人民群众,则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二、以群众路线为基础,改进领导作风

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共同的社会需要,一致的根本利益,可以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行动,激发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依靠群众,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建国初期,我们党继续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从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群众路线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得到恢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遭至挫折和失败。没有人民群众无以立党,没有人民无以立国,这是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也是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最深层本质。

群众路线是我们正确领导的前提。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工作条件怎样,我们的工作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调查研究,研究他们的经验,是转变领导作风的生动体现。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全面掌握情况,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才能消除工作中的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相反,如果我们身居高位,高高在上,就无法接近群众,就无法听到真实的意见,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把正确的东西贯彻下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然流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0 50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