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2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五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于昨晚(8月2日)在央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了第一集——《一诺千钧》。

本集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年追求与百年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和庄严承诺。

大量真实的事例影像配合详尽多元的权威数据,《一诺千钧》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同时结合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声情并茂地诠释了“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每一个期盼的回应和满足。

2021年的中国,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分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但是由于“小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所以很多人对于“小康”的认识并不一定系统、深入。

《人民的小康》立意于深入展现党中央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便需要让观众首先知道“何为小康”,梳理出“小康”概念最完整的历史演进。

《一诺千钧》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现存版本最早的《诗经》注释文集《诗经·大雅·民劳》,其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由此可见,“小康”发轫于历史深处,植根于民之向往。它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虚构出的概念,而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历史悠长的,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在过去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小康”却始终遥不可及。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虽然早期共产党人没有明确提出“小康”这两个字,但是从本片所展示的李大钊以《社会主义释疑》为题的演讲,和毛泽东为《政治周报》撰写的发刊词中都可以看得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便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与中国百姓对“小康”的憧憬是一致的。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邓小平点明了“小康之家”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所在,令“小康”成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目标。“小康”迅速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词汇。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实,“小康”概念也演进得越来越成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正如片中专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所说:“(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承诺和接续奋斗的一个目标。”

至此,《一诺千钧》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让观众对其有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康”,便会发现这个目标和通常的目标不同,是不能用单一的数据来衡量的。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成就的伟大之处,《人民的小康》采用了数据和事例并重的方式。

“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第一条铁路”、“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第一辆小轿车”……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配合着当年留下的影像,发出了一连串澎湃的历史脉动。

本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从湖北省档案馆特藏库中拿出的那29本新旧程度不一的账本。农民沈怀德用这些账本记录了自己40年的细碎收支,从刚分家时的入不敷出,到家庭联产承包后的首次结余,再到2020年当年毛收入超过10万元,生动地反映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惠民政策的细化和实施。账本,一个很不起眼的日常用品,被节目组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见证时代的沧桑巨变。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承诺,不仅兑现在了神州大地上,更兑现在了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里。

“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正如片中所言:“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本集在最后快速地列举了数个事例,展示了在党中央顶层设计下,小康在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时不我待的实现过程。不过此处尚未全面展开,因为在随后的几集《脱贫攻坚》、《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里,将会对“全面”进行更多维度的诠释。而在最后一集《关键一步》中,我们还将看到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未来中国,看到第二个百年目标伫立在前方,等待中国巨轮再启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三章节人民的小康的读后感3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社会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活富足的美好理想。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中国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宏伟目标。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机遇,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目的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是人民奋斗出来的小康,关键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全面小康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覆盖区域全面,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小康是奋斗得来的小康、全面发展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惠及世界的小康,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起点上的小康。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坚守,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奋进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70 1367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