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事迹及颁奖词(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邓小岚事迹及颁奖词(实用3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邓小岚事迹观后感1

“在荆棘丛生的山野上有一种最美丽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脸,在浩渺无垠的天际当中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这样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热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写给邓小岚老人的颁奖词。

在前些日子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她曾带着河北阜平县马兰村的44个孩子组成“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抗日战争年代,邓小岚的父亲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辗转于阜平县马兰村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这里也是邓拓主编的史上首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1943年,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在马兰村制造了“马兰惨案”,日军冲进马兰村时,19名乡亲为掩护《晋察冀日报》工作人员和印刷机而惨遭杀害。母亲丁一岚在突围后生下邓小岚。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邓小岚热爱着马兰村这片土地,视她为“第二故乡”。退休前的邓小岚发现,马兰村的孩子们很少体会过音乐的乐趣。于是,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她要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改变命运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给孩子们建一个“音乐教室”,她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还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捐钱。她亲自设计,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后来邓小岚又将亲友家闲置的乐器要了过来,并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等乐器。但那时的村里哪儿有人会这些乐器呢?邓小岚下了决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她坚持每个月来两次马兰村,风雨无阻,寒暑假更加频繁。

18年来,邓小岚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一年年过去了,渐渐地,沉睡的小山村飘来了优美的音符。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变成一座“音乐城堡”。不少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好、浪漫。属于他们的未来渐渐清晰,美好。这些年的变化邓小岚很满意。她说,真切地看到,音乐让山里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了。

邓小岚老人的行为让我看到了红色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呈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极具历史传承感。在中国,有无数像邓小岚老师一样的“蜡烛”甘愿放弃平稳的生活,将自己献给大山里面的教育事业。她们值得被学习、被赞扬。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走进乡村,乡村教育制度也会得到完善,乡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和知识,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3篇邓小岚事迹及颁奖词是来自于山草香的邓小岚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邓小岚的精神品质2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个被追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带着好奇,我打开了关于她的报导。

“我只想尽我所能把这些孩子教好,让他们快乐,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在物质上我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会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让他们自信地生活。” 当我听到邓小岚老师说的这句话时,我十分感慨邓小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先进事迹,

她节衣缩食,把不多的退休金和精力全都花在山区小学教学上了。她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画画,细到给孩子们剪指甲,理发。还深入了解山村情况,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出主意想办法……邓老师真正做到了关爱学生,甚至是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仅仅这些还不够,邓老师还用歌声帮助孩子走出大山,从2017年到2022年,每年她们在北京和马兰之前往返十来次,一个来回就是600公里,但他们迎难而上,最终站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孩子们的声音如同天籁,从声音发出的那一刻,他们打动了全世界。

邓老师用歌声陪伴孩子们的童年,而童年能够点亮一生,如同马兰花扎根在美丽的山村,生生不息。马兰花生生不息,教师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一颗水滴落入水中可以泛起涟漪,无数颗水滴凝聚力量,一定能激起千层浪。

邓小岚事迹及颁奖词3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河南大学杰出校友邓拓之女、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创办人邓小岚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邓小岚的颁奖辞是:“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电视屏幕前,看着邓小岚在马兰村的支教短片,听着邓小岚和合唱团的感人故事,不少河大师生早已热烈盈眶。他们不仅为邓小岚持守18载带山里娃走向世界的精神所感动,也感怀于邓小岚与河南大学的不解之缘。

邓拓,原名邓子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国著名新闻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作家,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1934—1937年就读于河南大学。

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

1934年秋,22岁的邓拓来到河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学习。

就读于河南大学三年期间,邓拓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他用文言文写作的历史研究著作《中国救荒史》一书脱稿,成为研究中国救荒问题的“扛鼎之作”。《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等若干篇引人注目的学术论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批判与回击。这既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邓拓今后从事历史学研究奠定了深厚根基。

在学术领域努力钻研的同时,邓拓还经常深入学校,参加青年学生的读书会、座谈会,为大家讲解时事,分析全国救亡运动的形势。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北平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撼全国的示威游行,之后北平学生联合会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各地学生纷纷建立“民先”组织,支持北平学生。1936年暑假后,河南大学学生中开始建立“民先”组织。邓拓很快在开封青年学生中树立了威信,被推举为“民先”开封支队总支队长,带领进步学生开展各种爱国抗日活动,将河南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1937年6月,邓拓刚刚在7号楼参加完毕业考试,就在大楼北门被蓝衣社特务秘密抓走。经多方营救,不到一个月,邓拓被保释出狱。此后,邓拓投笔从戎,毅然奔赴晋察冀抗战根据地,开启了新的革命战斗。

2012年9月24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邓小岚、邓小虹和邓壮等邓拓的儿女们来校,参加邓拓纪念碑揭幕仪式。

“去矣勿彷徨,人生几战场。廿年浮沧海,正气寄玄黄。征侣应无恙,新猷尚可长。大千枭獍绝,一士死何妨。”邓小岚摩挲着纪念碑上的《狱中诗》,向在场师生深情讲述父亲邓拓的革命斗争岁月。师生们深受教育与感染,决心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沿着校友邓拓的光辉足迹,勇毅前行。

“永远做党的好女儿”

邓小岚,1943年寒冬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旁的山林之中。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深山区,不仅有像花一样的名字,还有荣光的红色历史。它曾是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旧址所在地,也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1937年9月,邓拓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他率领新闻队伍,转战太行山,坚定不移地在新闻战线上奋斗、抗争。

1939年春,报社第一次到马兰村。乡亲们用木杠、绳子,抬的抬,拽的拽,将沉重的机器运到村里。

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邓拓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坚持每天出报,犹如一颗颗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弹”,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

1943年底,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19名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史称“马兰惨案”。也是那年,阜平遭遇特大洪灾,报社全体人员节省出口粮和衣物,支援受灾群众。

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拓紧握战斗的笔,热情洋溢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44年5月,邓拓具体负责编辑出版了有五个分册的《毛泽东选集》,这是我国出版界问世最早的一部《毛泽东选集》。

战争年代,邓拓和妻子丁一岚书信传情,被称为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对比翼鸟”。

1943年的寒冬,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旁的山林之中。因为工作需要,邓拓夫妇曾把女儿寄养在当地村民家中。直至1946年,邓小岚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成长过程中,邓小岚多次请父亲讲他以前出版《晋察冀日报》的艰险过程,但父亲总是一笑了之。他说:“那些工作只是我的分内之事,比起办报过程中牺牲的同志,那点事情实在不值得一提。”

临终,在给丁一岚和女儿的遗书中,邓拓满怀深情地说:“盼望你们永远做党的好女儿,做主席的好学生,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我愿意回到这个村子,我觉得我的生命就像村民们生命的延续,我一定要为老区的村民做贡献,去帮助他们发展。”邓小岚每次去探寻父亲邓拓的足迹,内心触动一次比一次深,“马兰村就是我的家。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用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希望,另一个是希望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

两代人接力,同一份坚守。

自2004年起,邓小岚便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间断。2022年2月4日、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的44个“红脸蛋”两度登上国际舞台,唱响《奥林匹克颂》。排练过程中,作为合唱团的音乐指导老师,邓小岚始终陪伴着孩子们。然而,就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一个月后的3月21日,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享年79岁。惊闻噩耗,河大师生不胜悲恸。河南大学委派党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发去唁电,表达沉痛悼念之情。

沧桑巨变,山河锦绣。当年邓拓等无数革命英烈期盼并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正在这里变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冬去春来,花儿盛开。如果你此时来到太行山深处,在狭长的山谷里,听到这首优美动听的民谣,眼前看到的便是如画的马兰村,这里的马兰花开得生机蓬勃,这里的孩子们无时不刻不在想念亲爱的邓奶奶。

“我父亲是河南大学毕业的,对母校有深厚的情感。父亲在校读书时,河南大学有罗章龙、范文澜等众多名师,学术氛围开放活跃,父亲得以快速成长。希望河南大学今后更多延揽名师、兴教育人,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更好的发展。”2022年2月,笔者采访邓小岚时,邓老师和蔼可亲,散发着向上、朴实、执着的气质,言语之间充满着对河南大学的无限感激和美好祝福。

邓拓,邓小岚,还有河南大学建校110年来涌现的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在革命奋斗与事业发展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将永存于河大师生心中,将成为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重要法宝,成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攀高峰的磅礴力量。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