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建议与意见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劳动教育的建议与意见精彩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劳动教育活动方案【第一篇】

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加劳动,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制定我校中高段学生参加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劳动的实施方案。

一、明确意义,加强领导。

1、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参加劳动的目的意义,产生爱劳动的情感。

2、学校指定有关班子成员和年段长为领队人,班主任和有关科任教师为带队老师。

二、严密组织,加强管理。

1、每次参加劳动前,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劳动观念教育,不仅要加强劳动技能的指导,还要注意劳动习惯养成的教育。要求学生服从指挥、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护农作物,注意环境保护。在劳动中不嬉闹,不做危险的动作。

2、学生要穿好校服,佩带胸卡,戴好遮阳帽,穿平底鞋,带好毛巾,不喝生水,不吃零食。

3、各班级要足额参加,个别有特殊情况须请假,必须由家长申请,报请领队班子成员批准。

4、活动当天按附表安排前两班于上午7点30分在少年宫门口集中点名上车,其余班级于8点在少年宫门口集中点名上车。

5、劳动后班主任要填好《班主任手册》中社会实践登记表,做好学生劳动评价,并组织学生写劳动体会,每班择优上交1篇给学校存档。

三、明确职责,加强后勤。

1、每次劳动的领队要负全责,带队老师具体负责,负责劳动前、中、后全过程,确保学生安全。

2、交通车辆由学校与基地联系。

3、学校领队班子成员要准备好防中暑等常用药。

劳动教育方案【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我校四从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要求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从孩子入学起,开设“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还要具备整理家务的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才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从入学背书包整理书包,摆放学具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4.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5.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6.学会木工、金工、电工、农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7.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8.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9.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和家庭、社会结合。

2.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四、活动时间:

20××年2月—20××年×月

五、活动内容:

1、利用国旗下讲话,举行四从劳动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动员与部署。

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宣传窗,对外显示屏、小广播、信息化载体等,向家长、学生宣传四从劳动活动意义,形成人人参与,扩大“四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

3、把“四从劳动”教育贯穿于整理书包、家务劳动、卫生扫除、快乐小农夫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劳动教育论文【第三篇】

[摘 要]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性别歧视,这是妇女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妇女问题其核心是妇女在社会中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能否得到保障问题。文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创建公平就业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为实现两性和谐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公平就业

妇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主体力量,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总人口的1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妇女为家庭和谐幸福、国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严重影响妇女获得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机会,妇女在就业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极大地挫伤妇女的积极性和热情。研究劳动力市场创建公平就业环境问题,对维护妇女平等就业权,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性别歧视及其主要表现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某些部门在用人上歧视女性的行为,在用人上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在待遇上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单方面辞退女工或解除劳动合同,轻视和压制有能力的妇女参与管理层。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是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等方面得不到平等实现的集中表现,妇女问题其核心是妇女的权利和社会地位问题。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维护妇女平等就业权,为实现两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

(一)女职工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所有制关系的深刻变化,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确立新经济运行机制,大批女职工失去了在本单位劳动的权利。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71个城市下岗职工情况抽样调查,在我国城市下岗职工中,女性占%。下岗后许多妇女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等因素,寻求再就业门路困难,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致使她们经济收入受限,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二)对求职女性年龄限制越来越年轻化。我国的劳动法只规定了录用人员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而用人单位则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任意决定招收的年龄段。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在招聘中对求职者年龄限制越来越窄。甚至很多跟年龄并不相关的岗位,也对年龄予以限制。女性一般要求年龄在20~28岁之间,男性一般都要求在35岁以下。如果年龄在40岁甚至50岁以上,求职时就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用人单位苛刻的年龄限制下,使一大批年龄偏大并有就业能力和技术的求职者被排斥在外,给求职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女性高级知识分子年龄限制在40~45岁,是对一大批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才识权利的制约和剥夺,是对女性人才利用上的极大浪费。还有的用人单位采用强迫的办法。使达到一定年龄的女职工自动离职或退休,给她们一定的退休金。

劳动教育方案【第四篇】

一、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基本途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劳动意识、劳动习惯还没有养成,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和拓展性的劳动技能,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十分重要。因此,我校开发“劳动·爱生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目标

1.通过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形成简单的劳动技能,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在日常劳动中和主题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的快乐,初步形成热爱劳动观念。

3.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三、实施建议

(一)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融知识、操作、创作为一体,全方位提升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力。课程实施立足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注意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世界,并进行价值引领。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要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关于“搓元宵”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学生参与搓元宵的实践活动,还要包括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劳动的快乐,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

(二)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直接体验

本课程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实践体验中,只有亲历劳动的过程,才能习得劳动技能,达到一年级学生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标。也只有在最直接的劳动体验中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悟到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重视学生科学的劳动观念的建立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理解,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做好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劳动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劳动的不易在一年级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价值?

如何使学生乐意劳动?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评价建议

(一)评价内容

1.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以目标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正面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恰当呈现学生的劳动成果,分析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和发展变化,可以用故事、照片、劳动档案等方式记录、保留、分析学生的表现。

3.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劳动行为,分析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提炼引领,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劳动行为,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二)评价方式

本项目不设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率、价值观、参与的积极性等,在学期结束评选20%的优秀学员,并发放证书。

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作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可多样化,多种评价运用,包括课堂观察、行为分析、课后访谈、成才记录、活动报告等。

评价时,强调正面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五、保障措施

1.价值观引领。开设主题夕会课、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等,进行劳动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2.教师队伍保障。劳动教育选修课程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评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劳动资源保障。结合家校力量,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资源,保证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充足的劳动成果。

4.氛围环境保障。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