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范文(专业实用4篇
【导言】此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范文(专业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1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科技比较落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严峻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科技工作必须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要尽快建立起一整套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立志成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治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对干部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提出并阐发了相关思想和理论。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治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历来有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等与人才有关的格言名句广为传颂。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对干部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提出并阐发了相关思想和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重视人才作用、尊重知识分子、发展科学技术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十六大报告又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体制的原因是第一位的,科技的原因是第二位的。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的,科技的原因是第二位的。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尽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留下的空间绝不像前一时期那么大。所以,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才是科技的载体,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靠人才及其创造。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支队伍一起抓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先行,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倍加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把人才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人才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一轮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四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力资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和基础都在于人才。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和物质基础。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地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先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我们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努力刻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教兴国”必先“国兴科教”2
摘要: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任务,它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理论必然,而且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需要。科教兴国必先国兴科教。
关键词:科教兴国 国兴科教;科技知识分子;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05-04
收稿日期:2010-02-27
作者简介:巨乃岐(1958-),男,陕西岐山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从事科技哲学研究;王恒桓(1966-),男,安徽霍邱人,副主任,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田华丽(1969-),女,河南南阳人,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
当人类的脚步接近21世纪的时候,中国现代化建设步入关键的转折时期。面对世纪转换、阶段转移、体制转轨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于1995年5月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全面实现复兴的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科教兴国,必先国兴科教,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一体两面、密不可分。
一、理论前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孤立的,它有自己赖以存在、活动和发展的主体和条件。离开主体和条件谈科学技术,这只能是一句空话,最多也只能流于形式。道理很简单:科教发展,主体为先。无主体的发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难以想象的。正因为这样,小平同志复出以后,不仅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和属性,而且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为知识分子正名,彻底摒弃“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恶名,提出了著名的两个“第一”的思想,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要把‘’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的思想[1]。而且,“科技第一,主体为先”。他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基于此,他首先提出科技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问题。他说:“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样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么,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2] 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这样,小平同志反复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2]。“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 他又说:“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2] 。“要把‘’时的‘老九’提到第一”,“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1]。小平同志反复讲的科技知识分子,既是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主体,也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构成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前提。
同志继承了第一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4] 这无疑丰富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前提,把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推进到了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的新阶段。
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科学界定科技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阶级属性,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理论必然,而且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科技知识分子的智能主体功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性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揭示了科技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历史主体功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级性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观点,则在上述两个基本观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昭示了科技知识分子智能主体和历史主体的科学统一,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体和政治主体的科学统一。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时代先进生产力群体的最高阶层,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力量。
二、实践举措: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切实加大国兴科教的力度,全面振兴科教
1.树立并强化人才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科教人才与主体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树立并强化人才意识和主体意识,无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易言之,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既是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第一需要,也是落实科技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4] 。“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4] 。因此,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多渠道、多样化地培养和造就人才,逐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在中国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学有专长并且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组成中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学技术大军。”[4]
2.树立并强化两个尊重意识,关心和爱护科技知识分子,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第一,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科技人才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地位及其内在关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从理论上弄清楚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科教兴国战略之间的关系,全面理解两个“第一”与“三个代表”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知识分子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二,要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创造民主、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大胆使用人才,依靠和重用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使科技人才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使其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竞争与激励机制。切实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4] “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4] 根据科技劳动的特点,适时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标准,较大幅度地提高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工资待遇,通过诚实的智力劳动、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奖励制度使知识分子先富起来,坚决杜绝体脑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旗帜鲜明地肯定和张扬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确认其主体角色和价值,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增进和强化社会认同意识和尊重程度。总之,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 ,真正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3.科技知识分子要不辱使命,勇攀高峰,做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真诚呼唤,科技知识分子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树立并强化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变客体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知识分子全面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主体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极大地唤醒和塑造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今天,在“知识奠基、发展至上”的新世纪,在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势不可当,主导并推动着世界发展和民族进步,科技知识分子理所当然是科学技术的实践主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排头兵,是现代化建设的旗手和骨干。为此,科技知识分子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投身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伟大建设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和理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一,要树立并强化市场意识和面向意识。克服计划经济下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旧习,走出“象牙塔”,面向现代化,“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二,要树立并强化社会批判意识、创造意识和攀登意识,“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勇攀高峰”。科技知识分子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具有鲜明时代意识、真诚忧患意识、强烈责任意识、紧迫使命意识和严肃批判意识的文化人。在理论创新与建设中,永远不满足现状,而是用更普遍、更博大的真理质疑和反思已有的真理,从而不断地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知识分子在理论探索中愈是接近知识的真理,他就愈接近主体的价值和人类利益的真理。在从特殊真理到普遍真理的不倦的探索中,他们的科学精神气质、理性批判精神和主体创造能力不断锻炼升华,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愈来愈成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真理,发现了更大的价值、更合理的价值判断。他们因此经常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活动、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并用更合理的价值观念调整和矫正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体认和把握人类命运及科学知识的内涵。他们既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又面向自己的社会,既从事专业研究,又超越专业的界限,从事广泛的哲学思考、价值追求、社会批判和终极关怀。他们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又生活在理想世界中。他们的社会批判意识与创造意识,总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道德人格与逻辑人格、批判人格与重建人格的统一,二者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张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批判特性与人格特点构成他们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的深刻的精神基础和内在根据,这种主体精神和内在品质也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找到实现和确证的土壤,才能得以实现和对象化。科技知识分子因此要投身改革大潮,在社会实践中复苏、校正并确证自己本有的社会良心、正义理想、道德勇气、批判精神和人格尊严。科技知识分子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永攀科学高峰,驻足科技发展前沿,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才能在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开拓创新、带动主导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
4.树立和强化科学意识,大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工人、农民的知识化。树立和强化科学意识,大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就要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4] 。没有这样一种民族精神,科技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不起来的,科教兴国的战略也是实现不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不乏精华,但整体上重伦理、抑科技,求实用、轻理论,是崇德利用的道德文化。处于这种文化深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科学的精神、气质、思想和方法有一种本能的漠视或无知,它源远流长,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处处表现出其顽固性、稳定性。可以说,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不如人意,与这种心理深层的落后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社会整体层面上树立和强化科学意识,关键是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此,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中国由于生产力落后,狠抓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切不可轻视精神生产,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甚至以物质生产的标准来衡量精神生产,一切向钱看,轻视甚至蔑视精神生产。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其后果将是相当危险的。应该认识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对象、性质、目标、标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特别是在现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统揽主导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先于、高于并主导和规范物质生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5] 。我们长期以来重体力劳动轻脑力劳动的陈旧观念必须彻底摒弃了。第二,要正确认识并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系统的两大坐标轴,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缺一不可[6] 。然而,长期以来,封建传统和实用理性蒙蔽了国人的眼睛,使科学精神的深刻内涵排斥在人的认识视野之外;尚古尊圣的“克己复礼”传统、等级森严的君臣父子秩序、农耕文化的封闭本性与平均思想,均与科学精神的客观求实、批判创新、“三无”世界(科学世界无偶像、无、无顶峰)、民主宽容、公正自由、尚理爱美等内在精神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科学作为知识、思想、精神和追求,其基本功能是获得智慧、提升思想、锻造精神、发展理性、完善人格。科学的经验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它们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树立求实、尚理和爱美的思想情操[7] 。科学的求实、求真、公正、自由、宽容、尚理和爱美精神要求思想与言论自由、人人平等、客观公正、尊重他人、自尊自信、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这就是科学所塑造的人的价值,是科学与人文完全相通、彼此互补的地方。完全可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科学不仅血脉相通,而且心心相印、水融。可见,在中国,培养和树立科学精神不仅首当其冲而且任重道远。中国在精神层面上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重点和核心是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特别是要加速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精神弘扬和科学价值理解的步伐,使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深入人心,促进社会文化的重建和整合,加速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 [8]。第三,广大工人和农民也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这是时展对工人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科教兴国的社会基础和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人们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在反右扩大化、“”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是要求工人和农民用知识武装自己,向知识分子学习,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而是恰恰相反,强迫知识分子转型为摒弃知识的农民与工人。究其实质,这是用落后的生产力来讨伐先进的生产力。这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和做法曾经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值得我们牢牢记取。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浪潮,实现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型,传统工人和农民向知识型工人和农民转变,是科教兴国的应有内容和必备基础,也是我们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重要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27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91.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4].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5-105.
[5]巨乃岐。试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6]巨乃岐。试论科学的层次结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
[7]李醒民。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1).
[8]巨乃岐。科技意识刍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4).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By China before Revitalizing China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On the First-Productive-Force and Advanced-Productive-Forc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Intellectuals
JU Nai-qi,WANG Heng-huan,TIAN Hua-li
(Department of Humantit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College of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task for China to establish the first-productive-force and advanced-productive-forc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complete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China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s not only a logic conclusion of The First-Productive-Force Theory and The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ought, but also the theoretic premise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China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a total society of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 The relation between revitalizing China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by China is both dialectic and unitive.
Key words: revitalizing China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by China;intellectuals;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intellectuals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3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镇的禁毒工作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认真贯彻“提高认识,教育为先,严厉打击,综合治理”的禁毒方针,落实各项禁毒责任,以狠抓预防教育、建立健全禁毒工作体制为重点,全面推进禁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促进我镇禁毒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雷甸镇20xx年禁毒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禁毒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禁毒委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平安雷甸”建设和“无毒(村)居”创建目标,不断完善禁毒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综合治理毒品问题,确保实现“无毒镇”目标。
二、严厉打击各类毒品和犯罪活动。
镇禁毒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娱乐场所、旅馆等娱乐服务行业进行学习培训禁毒知识和法律法规,并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严防毒品流入本辖区。认真排查外来涉毒人员。
三、加强禁毒队伍的建设。
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重点做好各单位和派出所禁毒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禁毒专职社工和民警的培训学习、提高禁毒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
四、不断加强禁毒情报信息建设。
五、深化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活动。
把宣传引导和预防教育作为重点来抓,把《禁毒法》纳入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要以村(居)为重点,以“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不让毒品进乡镇”、“不让毒品进村居”、“不让毒品进我家”、“不让毒品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扎实推动《禁毒法》宣传“六进”活动。要在“”虎门销烟纪念日至“”国际禁毒日期间,集中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宣传高潮。
六、完善机制、不断推动禁毒工作。
认真落实《禁毒法》规定的工作模式,开展专项督导。抓好社区戒毒组织机构,做好人员和经费的落实工作,做好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教工作,认真组织各部门戒毒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各禁毒办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秩序,严格按照禁毒人员相关工作职责开展社区戒毒工作,加大对吸毒人员的管控和收戒治疗力度。
七、依法推进禁毒工作的持续发展。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认真落实禁毒工作的四项制度。
1、深化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教工作、
2、不定期对社区戒毒和康复人员进行突击式尿液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3、严格落实对戒毒出所人员和康复吸毒人员就业安置、职业培训、低保、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等三项政策,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八、创建无毒(村)居工作。
按照上级禁毒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开展无毒(村)居创建工作,力争各项创建内容符合标准,为雷甸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环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一是将教育从以往的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单列出来,更加突显教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突显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二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阐述,更加突显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教育科技双轮驱动、互为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位一体系统集成、统筹部署。党的二十大标志着科教兴国开启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突出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意义。教育既是民生之首,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强调教育是民生之首,旨在适应这一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归为民生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属性与独特功能,决定了它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和追求卓越、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双重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当前现实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根本结合点。高等教育要不负神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突显教育优先发展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于我们党对于治国理政规律的精准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为“中国奇迹”奠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竞争力排名全世界第27位,总体呈上升趋势。进步最快的三个影响因素之一是高等教育与培训。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突显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紧迫要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优化结构布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同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这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突显科教融合的意义和高等教育对于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教育、人才系统集成,是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的制度创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突显了科教融合的紧迫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和青年优才集聚、教学相长的环境之中,大学在这三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要充分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将更多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放在大学或委托大学。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主动服务“国之大者”,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着力破解制约有组织科研的难点堵点。鼓励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有组织科研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高水平科研与高水平教育教学互为支撑。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担纲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产出更多原始创新成果,为建设自主知识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突显高等教育对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意义。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高校要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积极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高地。要特别重视培养造就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尽快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政策。提高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深化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减除烦苛,让高校教师从种种繁文缛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学术生产力,为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贡献。
上一篇:单片机心得体会范文(精彩4篇)
下一篇:骆驼祥子阅读心得(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