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议【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议【最新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

在强有力推动城市实现智慧化的同时,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既节能环保又低碳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现实发展来看,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节能环保成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除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不得不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环境改善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智慧能源”布局。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专家估计,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将投资8万亿元。而到201 5年,仅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

智慧能源作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分割的版块,不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而且也在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

“智慧能源”正步步走来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智慧能源”等字眼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且呼声日渐高涨。

智慧能源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发展模式。那它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三重结构,最底层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开放体系,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随后通过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智能电网以及大容量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进行管理;最后由“智慧”与“能源”组合而成的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将人们生活空间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把能源变成互联网信息的汇聚点,向能源产业提供开放分享的数据资源半台,以及远程控制和协同管理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智慧能源就是“智慧”、 “能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其最终目的就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节能环保。其中, “智慧”起到核心的作用,有了“智慧”,节能和产业优化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 ‘智慧能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前不久在接受《智慧城市》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城市总是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雾霾、拥堵的交通环境等等,这样的城市不仅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而且还时刻制约着城市的健康良好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环境因素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高低,因为环境要素也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及城市运营服务方式转变的基本支撑。

事实上,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能源问题,并多次强调节约资源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且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特别是“建设美丽中国”引起了国人的共鸣。

不仅如此,201 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等等。可以说,这必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快推动我国能源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目前,内蒙古正全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将内蒙古从输出“普通能源”的基地升级为输出“智慧能源”中心;浙江也不甘落后,2013年8月,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是统筹浙江省工业、建筑、交通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源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多地都在加大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力度,其趋势还有望继续扩大,智能电网又是智慧能源的核心,这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能源”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融合,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业、城市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智慧能源”己渐渐形成共识。

能源产业布局有望提速

“作为节能环保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产业,智慧能源将推动产业革新。”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如此,智慧能源将逐步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从而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并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智能电网为例,智慧能源的核心是智能电网。不可否认,电力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众多生产及生活设备都需要电力供应才能正常工作与生活。如今,我国多地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各类电力设备需求量也迅猛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智能电网包括配网自动化、电力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市场。总而言之,在社会需求下,电网设施不断完善,将催生巨大的产业市场。

就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单业才认为,国家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同时,单业才还认为,当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具有分散性、间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电网来支撑。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显著特点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而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

再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中央和地方光伏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有业内人士就认为,2014年光伏产业或将迎来发展春天。

2014年2月初,国家能源局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 33号),规划2014年新增备案规模总计14GW,其中分布式8GW,光伏电电站6GW;区域省市在去年年末和今年上半年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光伏补贴包含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这些补贴的确定提高了电站的实际盈利能力,推动了光伏电站的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不管是智能电网,还是光伏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及业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既有全面政策也有细分政策进行推动,在今后将会不断强化和细化,从而更全面地支持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不过这一核心是要树立以电为核心载体的能源发展方式,包括新能源发电技术(光伏、风电等)、智能电网新技术、用电电气化新技术以及横贯整个电力、电气能源发展方式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可以说,扶持政策的持续不断出台,将带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链热度的持续升温,从而对整个现代能源产业布局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发展挑战不小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则提醒,智慧能源的发展的确需要“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同时它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打破固有的能源发展模式,改变人们旧的能源利用方式,才能推动能源的不断发展与变革。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未来20年之内,城镇化率将急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移和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能源的消耗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也必然快速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城市能源的增长成为城镇化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小伟认为,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再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不能扭转城市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网络技术对能源发展和利用将带来一些新的革命和发展,包括城市的能源构架、能源安全、后期运营等。能源问题除了控制,还要管理,通过智慧的IT技术则可实现精细化的能源管理。

当然,随着我国智慧能源建设和发展,智慧能源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机构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容易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势必会降低“智慧”节能运行效率和极大增加成本与风险。王忠敏认为,智慧能源需标准先行,从实际应用出发,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形成标准,并使之能够真正促进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

300个试点城市,究竟哪个城市更“智慧”?

在经过4年的大规模试点之后,智慧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却很难说出哪个城市能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2012年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智能改变着市民生活,但智慧并未及时跟上。已经试点和还没试点的城市都发现了同样的尴尬:智慧城市大同小异。甚至有专家批评,许多智慧城市停留在装“监控系统”的“低端智能”阶段。

近日,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智慧城市如果走错的方向,就变成了“不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诊断和治疗“城市病”,防止成为“空、白、乱”的智慧。他建议,进行智慧城市设计,城市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使其成为城市诊断的一项利器。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依赖智慧城市治疗城市病,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智能取代了智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高房价、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在一线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破解城市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舶来品被寄予厚望。

什么是智慧城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

不过,从具体细节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能源环境、住房、交通出行、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

标准未定,试点先行。从2012年11月,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短短3年多的时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数量突飞猛进,已经约30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 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纳入其中,有证券机构通过对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及增长率进行预测显示,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万亿-万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其中问题也不断暴露。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等专家认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技术驱动特征明显,部分城市智慧与城市建设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等弊端。另外,我国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发展进程总体过快, 对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准备不足。”

“我们经常批评城市建设缺少特色,造成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们又犯了同样的错。”一位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试点的智慧城市差别并不大,特色也不鲜明,低端智能成了智慧城市的代名词。

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是绕不开的一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有专家表示,之所以出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并不代表着“智慧不够用”。

发改委智慧城市规划所所长黎明分析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足以应用于建设智慧城市。但难题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基础设施。

找准痛点寻突围

据了解,鉴于智慧城市试点过多、特色不明的情况,去年有消息称,住建部已经不再审批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以来,新的试点城市也一直没有再增加。

黎明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缺乏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方面的统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城市在信息共享、政务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亮点城市并不太多,但也有一些城市逐渐打出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几年的试点,也让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充分的城市走在了智慧城市的前列。”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近日,腾讯研究院的《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显示,整个东部地区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领跑全国。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省区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7省市来自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而 “互联网+智慧城市”十大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传统的一线城市外,剩下的6个二线城市,分别是长沙、佛山、重庆、成都、武汉和青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单前50名中,德阳、韶关、三亚、梅州、阳江、汕尾、丽水、衢州、云浮和舟山成为领先发展的黑马城市。这些城市在为当地居民提供特色服务上多有创新,且颇受欢迎。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琼表示,“互联网+智慧城市”具有本地属性,市民的需求是非常共性的,只要政府在移动平台上做了努力,智慧城市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对于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可以跳脱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超前的发展。

6月29日,无锡市与阿里巴巴签订“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6月23日,鞍山市政府与鞍钢集团公司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6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者支持青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过去的6月份,公开报道显示,就有上述多个城市加码智慧城市建设,寻求特色突围。

仇保兴表示,城市能不能为居民提供各种舒适、活力的空间,是智慧城市需要应对的问题。未来,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应当聚焦“公共品”,避免变成单纯“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专项创新和点上突破,成为智慧城市避免千城一面的抓手。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第三篇】

20时代智慧城市“虚火”上升

在本届年会上,大会组委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智慧城市部署策略与实施路径》和《2012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其中评估指标体系以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维度为一体,从更加贴近民生的角度明确了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建设要求。智慧准备类包含互联网平均速率、智能手机拥有率等18个指标;智慧管理类包含行政审批效率、行政执法监管效能等20余个指标;智慧服务类包含教育服务、社保服务等11个指标。2012年,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频繁的一年,仅年末就有3个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

(一)2012年12月14日,在“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标志,智慧城市建设时代正式来临。

(二)2012年12月初,国家住建部办公厅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同时,2012年度国家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开始启动。专家预计,随着智慧城市的试点,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城市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20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

(三)2012年11月29日,在“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这代表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导入期全面进入实质推进期。此《报告》的旨在对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问题、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明晰的发展道路。

智慧城市领域似乎从来都不缺热词,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技术,更是被热捧。特别是近几年,传统产业受经济危机影响发展遭遇瓶颈,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被看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的爆破点。加上近几年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政策利好,导致物联网、智慧城市被高度热捧,“虚火”上升,陷入概念大于现实的困境。智慧城市相关文件的密集,预示着规范引导相关新兴产业理性发展的开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巨大市场。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迎来一次高潮。

组建联盟强强联手建智慧城市

会议期间,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发起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旨在透析智慧内涵、完善服务链条,打造产业整合、力量会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工作平台。目前联盟已会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17个地方城市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十余家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的力量,计划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建设指南编制、智慧城市培训和体验中心搭建、智慧城市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研讨等工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

我们知道,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方协作的庞大工程。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所涉及的各项主体和领域,形成日趋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辅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局和长远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仅靠某一两个环节的单打独斗,而是必须依托智慧城市整个供应链的协作创新,涉及到政策扶持、标准制定、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行业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综合运营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只有实现从标准到应用的全盘打通,才能达成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联盟的成立,成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强强联手,“1+1>2”的最佳途径。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问题中前行

对于城市建设的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惑。在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多为跟风之作。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规划,有些城市盲目的模仿其它的城市,跟风建设,造成千城一面的隐忧。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第二,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既没有明确主要的任务和实施的路线图,也没有多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造成大量存储信息的浪费与智能化的缺失;第三,建设模式不够持续。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都押宝在政府的投资上,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一直在前行。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上述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已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城市“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而随着日后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相关服务的推出,“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慧城市【第四篇】

智慧城市的数据网像跳动的“脉搏”,联通每个市民的生活。出门前,轻点一下手机,就知道哪个路段拥堵;独居老人在家摔倒需要人救助,触碰一下腕式传感器,医护人员便会上门服务;超市里的每样食材都能追本溯源;健康档案长期追踪你的健康状况,及时预警潜在疾病;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小区和家里的实时图像……

智慧城市的诞生之因在于城市病,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毋庸置疑城市病已经是今天全人类面临的挑战,而智慧城市则是医治其的最佳良药。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有助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对于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世界某些地方已成为现实。譬如西班牙桑坦德市,一台中央计算机将所获得的数据编译成一幅不断更新的图表,人们可以确切知道堵车路段、空气质量差的区域等等;瑞典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一系列配套系统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韩国仁川建立了公共通讯平台,消费者不仅能实现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事宜,还可智能化地控制房间能耗……

智慧城市无比美好,但建设智慧城市对中国来说任重道远、挑战重重。城市基础设施、时空地理、公共服务等的数字化、信息化是城市智慧化的起点与基础,但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大多只处于网络化和数字化阶段,存在顶层设计缺位、统筹规划不足,以及重复建设无创新、统一标准未完善、产业带动效果差等问题。近日第13届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上,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起草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正式,它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功能、部署等进行详细阐述,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权威依据。

我国政府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建设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两批公布了共计193个智慧城市区、镇试点,这些试点为智慧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总体而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与探索时期,未来城市要从“主题智慧”走向“综合智慧”或“共生智慧”阶段,则需要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其中,一起为全面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70 1824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