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优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第一篇】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第二篇】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否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件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抗拒西方文化冲击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9-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反华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媚外,成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代写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世界,儒家思想、老子哲学、孙子兵法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航海学等都曾领先于世界。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骄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领会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快餐文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催生出他们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易动的年龄,对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他们被被网络文化深深吸引,没有时间、没有耐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课程设置上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加大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加上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使大学生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习惯于这种文化。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了解,懂得国家创建的艰辛,珍惜国家发展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年龄上为90后,其父辈也多为70后,没有经历过建立国家的艰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少,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不扎实。进入大学后,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国家而学好专业知识、为强大国家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可以说,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使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对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可,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而这种理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才能给予。

(四)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事态下,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为大学生唯一目标,人文素养培养被忽略。而事实上,“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观点很容影响大学生,使他们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王道,忽视包括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参加工作后发现专业技能只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大学生缺失的。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34-35.

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3,(08):181-182.

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探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9-312.

兰亚佳.职业紧张研究现状与展望[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01):2-6.(责任编辑赛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第三篇】

摘要: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论文2000【第四篇】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华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复兴,来自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高校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创造文化。没有文化自觉与自信,谈何创造文化。

一、关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种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恢宏旷世,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汉以前,比较单调,缺乏自觉。但是,它的自觉是不可阻挡的。

文学的自我发现。“文学”一词,先秦便有,同时也是孔门四种之一。(《论语》:“文学子夏、子游”)实泛指文章博学。两汉有“文学”“文章”之分,但也没有现代的意义。指的是“润色鸿业”的附属品,比如《诗经》,加了一个“经”字,它就不是纯文学了;那时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仅仅是帝王的弄臣(玩伴)。到了魏晋时期,文学才高扬起头颅,走上自我独立的历程。这得益于曹丕,他在《论文》中第一次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文章。”这以后各朝各代,都将文学与儒、道等并列,算是一门独立学科。以前,我们有段时间特别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那是政治对文学的强迫。1978年以后,我们提出的“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了“以人为本”,恢复了文学本源。

史与经的分离。两汉时期,史学与文学命运相同,都是依附于经学,史学家的意识也为经学观念所左右。所谓依经作史、依经论史。也是在魏晋之际,史学开始冲破经学藩篱,开始有“经、史、子、集”部类命名,“史”在目录上获得独立地位。后来我们有了“唯物史观”,也就是研究历史要从实践出发,研究社会生活本质,承认人类生存是第一前提,即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科技的非实用趋向。中国传统科技有两大特征:强烈的实用性和浓烈的经验性。也是在魏晋之后,科技一反传统,具有“非实用”趋向,按照今天的说法,也就是开始有了“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现在很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原始创新”等。

戏剧艺术等登上大雅之堂。中国的表演艺术很早就有,《诗经》里面的“颂”就是“歌舞”之类的。只不过,表演者是戴有“面具”的,目的是“娱神”的。到了唐宋,戏剧等好像有了雏形,元代趋于成熟。中国古代的戏剧等表演艺术,“大都是由妓女在都市的勾栏行院里演出”,元人杂剧演出时的角色,除少数外,也都是行院里的各种人物的名称。元人杂剧的作者,有不少也是勾栏行院中的人物。很明显,他们只能是社会底层中的人和事,上不了大雅之堂。中国的戏剧等表演艺术登上大雅之堂的时间不长,中国的表演艺术家进入上层社会,也只是近现代的事。

行业文化的被重视。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因为它的确产生效益。大学文化在20年前,还少有人谈起,现在已普遍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

国家领导层学缘结构变化。中国领导层学缘结构的变化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都是老革命出身,没有“学缘”可称。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中央政治局领导,基本都是工科出身,少有文科的。十六大以后就有变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受到重视,治国理政遵循社会发展本来规律,不少经济、法学专业人才进入中央政治局。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论断,就是最典型的文化自觉。

二、关于文化自信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无与伦比的统一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穿透性。这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多年的重要原因,值得骄傲。

从古至今唯一仅存的汉字。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其文字,可惜只有我们的汉字永存于世了。汉字的优势:字有方块,单音节,便于计算。象形、会意,有灵魂。它本身就构成了艺术。词有同意、近意、反意,俏皮,穿透力强。修辞上优点就更多了。还有应用于诗词上的平仄、押韵等,因此它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律诗和楹联文化,举世无双。

礼乐文化:周文王父子三人始创的“礼乐文化”。所谓“礼”就是行为规范,强调“本分”;所谓“乐”,就是分工协作,强调“和谐”。礼乐文化,一是尊重自然规律,立足岗位,坚守规矩。《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天道,健即是刚健不可违。意思是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君子只能顺应它才能做到自强而生生不息。二是发挥主观能动,各尽其责,力促和谐。《周易?乾》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我们脚下的大地宽广无边,君子应该具备像大地那样宽广的胸怀去包容、接纳和承载万物。三是主客观统一,相辅相成,追求文明。“礼化”的功能是维护外在的社会秩序,“乐化”的功能是激发内在情感构建和谐。   儒、墨、道、法、阴阳: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界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因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儒的醇厚,墨的谨严,道的超逸,法的冷峻,阴阳的流转,等等。

“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和博大精神。从哲学观到文化观:《国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哲学上讲,“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所以五声和,然后可听;五色和,然后成文;五味和,然后可食。推广到政治上,也就是要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术思想上,要汲取别人有益的东西,纠正错误意见,力求公允,绝不盲从。是君子。

摒弃与综合:《吕氏春秋》:“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这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它得以代代相传。坚持公允立场,破除门户之见,提倡独立思考,尤其是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政治和学术氛围,对于文化的繁荣乃至民族的复兴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有容乃大”:多元文化并存。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因为它受区域、民族、时代影响。佛教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儒、佛、道三足鼎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先是皇帝请来的客人,慢慢开始由上层走向民间。

仙道文化:真正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是道教。道教乐于生、重生、贵术。许多宗教都有原罪说,把希望寄托在天国,幻想死后灵魂得到安宁。道教却认为,生活是乐事,死亡最痛苦。

少数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等。

中华文化圈:强大文化力度的拥有,使唐代中国成为向周边文化地区辐射的文化源地。“在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之前,东亚世界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中华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为世界五大文化圈。”

契丹、女真、党项羌族和元朝、清朝的汉化。中国版图上,曾有一些时期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契丹、女真、党项羌族、女真以及其后的蒙古,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气质入主汉地,甚至囊括整个中国。然而,政治的军事的民族的冲突,反而促进了文化的深刻交融。

三、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国家的独立,首先是民族的独立;民族的独立,首先是文化的独立。出口技术,出口经济,再多也算不上强国;出口文化,出口思想,才能称之为强国。指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什么是先进文化?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先进。纵观五千多年文化史,回味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俯览全球生产力发展现状,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能够高昂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益于伟大的中华文化。

四、如何实现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文化的自觉自信,首先要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是一种观念。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首要的是要大家保持一根文化的弦。现在,文化的保守和成品的质量正在削弱。一些人和一些地方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是对于文化的无知与粗暴。有的用文化包装“成绩”,等等,都不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而更像是不自觉、不自信,或者说是盲目自吹自擂。

自觉与自信,还包括文化上的创新精神,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文化如何去“引领”社会风尚?

“引”:具有抽象性、前导性、标杆性,对受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关键是阵地建设。它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静态的,主要有:

(1)理念设计,强调真善美。

(2)艺术设计,强调庄重、大方,个性,高雅。

(3)品牌规划(VIS)设计,强调统一规范。

(4)品牌策划,强调新颖独特。动态的主要有:(1)各级各类活动,强调新颖独特,富有个性。(2)各级各类展览,强调主题丰富,形式活泼,时效性强。

“领”:具有具象性、领带性、力行性,对受者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其关键是队伍建设。

(1)知识阶层,特别是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这是主阵地、主渠道,他们是领路人。

(2)文化工作者。像作家、诗人、明星、媒体人等,他们是旗手。

(3)党员、干部,他们是骨干。(4)社会精英等等,他们是积极分子。

当然,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共享其成果的全体人民群众。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觉与自信,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

当然,我们讲自觉与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文化自大会导致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会招致扩张和恐怖,这是世界文明所不齿的。

参考文献

①冯天渝、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②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

70 741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