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范文优秀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2023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范文优秀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第一篇】
今年以来,会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富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要载体,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补齐“三农”工作“短板”,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工作,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向好高质量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攻坚
1.全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一是强化调度推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在脱贫摘帽后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帮扶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了调度督促、定期报送、跟踪问效机制,定期跟踪进展情况,以务实举措狠抓整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十一项内容”以及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的贫困户清零等“十一个清零”已全部完成。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213户777人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已达到脱贫标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组织全县132个县派结对帮扶单位和19个乡(镇)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宣讲扶贫政策,推进感恩自立教育;组织扶贫先进典型和脱贫先进典型分赴各乡(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话脱贫,颂党恩”基层巡回宣讲,推动感恩自强培育;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表彰,选树自主脱贫典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感恩自力激励和自尊治理氛围。三是狠抓整改落实,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质效提升。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国家和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等各类监督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了相应的问题整改台账。截至6月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2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2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个,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2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6个,举一反三做好脱贫攻坚共性问题查找的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个;省对市、县(市、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的1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5个。
2.紧抓乡村产业振兴这个重点。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已完成早稻种植面积万亩,占市政府下达我县早稻目标任务万亩的%,完成中稻种植面积万亩,占任务万亩的%;全县耕地翻耕率%,翻耕面积达到到万亩,全县撂荒地面积万亩,撂荒复耕率%,完成撂荒地翻耕万亩。持续巩固脐橙、油茶、烟叶、肉牛、稻(莲)虾共作等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按照“一枝独秀、百花齐放”思路,加速发展蔬菜产业,主推贝贝小南瓜品种,兼顾发展其他蔬菜,已完成大棚搭建1168亩,种植贝贝小南瓜6740亩;2020年4月中旬,国家标准委公布了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会昌县贝贝小南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功获批,成为全市唯一获批的项目;以西江镇、庄口镇、小密乡、白鹅乡等乡(镇)作为富硒种植示范点,全力唱响富硒蔬菜品牌。完成烟叶移栽万亩,约定烟叶收购量万担。生猪存栏万头,出栏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出栏万头。稻(莲)虾共作生态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6000亩以上,其中今年已投产的约5000亩以上。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万亩,占市计划任务万亩的83%;完成新造高产油茶万亩、新造森林药材与香精香料林万亩以及建设笋用和笋材兼用毛竹林万亩。继续打击非法育苗和市场无证苗木销售,严格苗木调运程序,扶持网棚假植大苗。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农业产业水平。上半年共引进洽谈招商引资项目4个,计划投资达20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清溪乡盘古嶂、周田镇紫云山漂流、文武坝镇古坊村、洞头乡畲族村、筠门岭镇营坊村等乡村旅游点建设已初步成型。全县共发展农家旅馆、农家乐43家。
3.把握生态振兴这个关键
一是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区域,即紧盯村庄屋场整治各类乱象。紧盯农贸市场,消除农贸市场内外“脏、乱、差”现象,做到划行归市、流商归摊、坐商归店。紧盯景区景点,认真总结此次承办全省旅发大会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景区周边环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现象整治,实现景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紧盯交通干线,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县乡道路沿线的违法铁皮棚进行依法拆除,全面清理沿线可视范围内存量垃圾、杂物。今年1至6月份,共清理垃圾40706吨,清理村内水塘1206口,清理村内沟渠638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53吨,清理乱堆乱放7465处,规范畜禽散养3319户,整治乱搭乱建7881平方米。
二是是突出解决“四个难点”问题。即解决“脏”的问题,全面清理村庄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解决“乱”的问题,全面整治乱搭乱建、“线乱拉”等行为。解决“差”的问题,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总投资亿元)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确定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规范家禽家畜散养行为。解决长效机制建立难的问题,加强保洁员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垃圾清运公司的日常考核,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倒逼工作落实。
三是突出抓好“四项创建”工作。以卫生圩镇、卫生社区、卫生村、卫生单位等系列先进创建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掀起“创卫”的浪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环境卫生综合大整治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参与,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四是强化三个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县财政安排环境大整治资金5000万元,其中:为全县265个村(居)每个村安排5万元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资金;对卫生圩镇、卫生社区评比奖补资金430万元(一类乡镇30万元、二类乡镇20万元、三类乡镇10万元),重点整治项目资金1540万元;对获得市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8千元、县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5千元,国家卫生乡镇奖励5万元,省级卫生乡镇奖励3万元。强化队伍建设,按服务人口的‰要求足额配备保洁员,全县现有农村保洁员1907名,月平均工资800元由县财政保障到位,加强了对保洁队伍的考核管理。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评和绩效考评内容,采取督促检查、暗访和第三方检查评估等方式,对存量垃圾处置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列入整治清单的“三线”沿线铁皮棚拆除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每月通报考评审核结果,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单位进行约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4.强化文化振兴这个保障
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加强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科技文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进校园、乡村、社区活动。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全县19个乡(镇)、233个行政村(占%)已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视户数万户,通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万户,直播卫星无线电视已全部覆盖。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庄”“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6月12日下午,2020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与会代表和嘉宾分两组观摩考察了我县和君小镇、中国花谷·小密花乡旅游项目,与会代表嘉宾对我县打造以“教育、文化、旅游及它们的关联产业”为产业结构,以“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人才聚集、天人合一”为生产生活形态的特色小镇的做法给予赞赏;以景区坚持以花为媒,依托花卉产业,做足“花样”文章,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协同推进,探索“旅游+乡村振兴”新路径给以了充分肯定,其中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独好园红色旅游项目加快实施,正如火如荼推进汉仙岩国家5A级风景区的创建工作,我县北、中、南三大板块构成的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5.夯实治理有效这个基础
强化党的领导,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麻州镇开展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在洞头乡上东坑村和河头村开展村小组撤并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工作按要求稳步推进。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村治理体系建设,在周田镇下营村、筠门岭镇大照村开展了农村社区试点创建,在文武坝镇塔丰村、庄埠乡下基村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规范引导作用,积极弘扬了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275个。印发了《会昌县村(居)红白理事会指导规范(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决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推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有效整合。持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整治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倡导现代文明婚丧礼俗新风。扎实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加强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深化“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保持农村和谐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6.筑牢生活富裕这个根本
依托农产品增收、引导就近创业、乡村旅游业、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和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举办了7场大型针对滞销县域产品的网销活动,累计销售超过200万元;整合四通一达等物流快递公司7家,建成邮政便民驿站59家,开通配送线路4条,引进小密千鲜汇冷链物流和同城配送服务,全县布点近400个社区(村组)团购点(乡镇130个),实现了定期、定时配送。加大创贷扶持力度,发挥促创业带就业作用。截止6月底,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6664万元,占全年发放任务的67%,直接扶持576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1500多人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回乡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08万元,较好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43个行政村均已通客车,全面实现了通客车率达100%的目标,全县25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面解决到位;新建10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乡镇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15个,投入万元实施校建项目18个,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全县243个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4G网络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让群众生活生产更加便利,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攀升。
7.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已完成19个乡镇“三改合一”示范村确定,制定了试点内容与推进计划,确定了试点村名单。全县19个乡镇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员界定数量、股权设置、成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县累计发放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15367本。
(二)积极实践探索,努力开拓创新
按照中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会昌小密乡村振兴发展试验区,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该项目规划范围约万亩,涉及小密乡石背、杉背、半迳、莲塘、小密等5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亿元,试验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培育“一带产业”,打造“一路风光”,建设“十四大项目”,着力打造以花卉为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莅临考察后,均对该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的做法表示肯定。
(三)夯实保障措施,确保三农工作成效
1.高位推进,保障有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文件,以会议、督查等形式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致富。
2.部门联动,汇聚合力。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各部门按照职责,细化详实操作规程,强化资源聚集,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3.健全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促进各类资金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财力保障机制,统筹更多财力向“三农”倾斜。统筹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和“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政策性涉农贷款投放。充分运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强化农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有地保障。夯实人才支撑,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农业农村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大激励关怀力度。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排查发现并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大力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贝贝小南瓜培育发展成为首位产业和全市标杆,打响“贝贝小南瓜”品牌。加快脐橙产业发展升级,强化柑橘黄龙病防控,彻底清除病树;高质量推进标准化生态建园,全面提升生态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脐橙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量质提升。抓好油茶产业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巩固传统产业烟叶生产,推动会昌桔柚、肉牛、小龙虾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市场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无缝对接,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三是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户”为基础,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着力点,以结果运用、利益联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农户卫生评星活动。扎实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会昌县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工作方案》要求,健全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场所、环境卫生等长效管护机制,持续维护好新村新貌。
四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供水、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湘水系统治理工程,抓好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制定和完善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开展应急医疗救援演练;补齐卫生应急服务体系的短板,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设施。
六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盘活土地,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平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保障村级集体资产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着力盘活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农户类职业主体,依托产业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服务短板问题。
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持续推进婚丧礼俗、不孝敬老人、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第二篇】
今年以来,会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富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要载体,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补齐“三农”工作“短板”,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工作,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向好高质量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攻坚
1.全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一是强化调度推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在脱贫摘帽后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帮扶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了调度督促、定期报送、跟踪问效机制,定期跟踪进展情况,以务实举措狠抓整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十一项内容”以及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的贫困户清零等“十一个清零”已全部完成。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213户777人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已达到脱贫标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组织全县132个县派结对帮扶单位和19个乡(镇)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宣讲扶贫政策,推进感恩自立教育;组织扶贫先进典型和脱贫先进典型分赴各乡(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话脱贫,颂党恩”基层巡回宣讲,推动感恩自强培育;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表彰,选树自主脱贫典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感恩自力激励和自尊治理氛围。三是狠抓整改落实,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质效提升。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国家和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等各类监督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了相应的问题整改台账。截至6月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的2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2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个,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2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6个,举一反三做好脱贫攻坚共性问题查找的2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个;省对市、县(市、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的1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5个。
2.紧抓乡村产业振兴这个重点。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已完成早稻种植面积万亩,占市政府下达我县早稻目标任务万亩的%,完成中稻种植面积万亩,占任务万亩的%;全县耕地翻耕率%,翻耕面积达到到万亩,全县撂荒地面积万亩,撂荒复耕率%,完成撂荒地翻耕万亩。持续巩固脐橙、油茶、烟叶、肉牛、稻(莲)虾共作等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按照“一枝独秀、百花齐放”思路,加速发展蔬菜产业,主推贝贝小南瓜品种,兼顾发展其他蔬菜,已完成大棚搭建1168亩,种植贝贝小南瓜6740亩;2020年4月中旬,国家标准委公布了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会昌县贝贝小南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功获批,成为全市唯一获批的项目;以西江镇、庄口镇、小密乡、白鹅乡等乡(镇)作为富硒种植示范点,全力唱响富硒蔬菜品牌。完成烟叶移栽万亩,约定烟叶收购量万担。生猪存栏万头,出栏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出栏万头。稻(莲)虾共作生态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6000亩以上,其中今年已投产的约5000亩以上。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万亩,占市计划任务万亩的83%;完成新造高产油茶万亩、新造森林药材与香精香料林万亩以及建设笋用和笋材兼用毛竹林万亩。继续打击非法育苗和市场无证苗木销售,严格苗木调运程序,扶持网棚假植大苗。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农业产业水平。上半年共引进洽谈招商引资项目4个,计划投资达20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清溪乡盘古嶂、周田镇紫云山漂流、文武坝镇古坊村、洞头乡畲族村、筠门岭镇营坊村等乡村旅游点建设已初步成型。全县共发展农家旅馆、农家乐43家。
3.把握生态振兴这个关键
一是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区域,即紧盯村庄屋场整治各类乱象。紧盯农贸市场,消除农贸市场内外“脏、乱、差”现象,做到划行归市、流商归摊、坐商归店。紧盯景区景点,认真总结此次承办全省旅发大会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景区周边环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现象整治,实现景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紧盯交通干线,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县乡道路沿线的违法铁皮棚进行依法拆除,全面清理沿线可视范围内存量垃圾、杂物。今年1至6月份,共清理垃圾40706吨,清理村内水塘1206 口,清理村内沟渠638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53吨,清理乱堆乱放7465处,规范畜禽散养3319户,整治乱搭乱建7881平方米。
二是是突出解决“四个难点”问题。即解决“脏”的问题,全面清理村庄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解决“乱”的问题,全面整治乱搭乱建、“线乱拉”等行为。解决“差”的问题,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总投资亿元)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确定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规范家禽家畜散养行为。解决长效机制建立难的问题,加强保洁员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垃圾清运公司的日常考核,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倒逼工作落实。
三是突出抓好“四项创建”工作。以卫生圩镇、卫生社区、卫生村、卫生单位等系列先进创建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掀起“创卫”的浪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环境卫生综合大整治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参与,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四是强化三个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县财政安排环境大整治资金5000万元,其中:为全县265个村(居)每个村安排5万元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资金;对卫生圩镇、卫生社区评比奖补资金430万元(一类乡镇30万元、二类乡镇20万元、三类乡镇10万元),重点整治项目资金1540万元;对获得市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8千元、县级清洁卫生单位的奖励5千元,国家卫生乡镇奖励5万元,省级卫生乡镇奖励3万元。强化队伍建设,按服务人口的‰要求足额配备保洁员,全县现有农村保洁员1907名,月平均工资800元由县财政保障到位,加强了对保洁队伍的考核管理。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评和绩效考评内容,采取督促检查、暗访和第三方检查评估等方式,对存量垃圾处置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列入整治清单的“三线”沿线铁皮棚拆除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每月通报考评审核结果,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单位进行约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4.强化文化振兴这个保障
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加强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科技文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进校园、乡村、社区活动。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全县19个乡(镇)、233个行政村(占%)已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视户数万户,通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万户,直播卫星无线电视已全部覆盖。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庄”“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6月12日下午,2020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与会代表和嘉宾分两组观摩考察了我县和君小镇、中国花谷·小密花乡旅游项目,与会代表嘉宾对我县打造以“教育、文化、旅游及它们的关联产业”为产业结构,以“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人才聚集、天人合一”为生产生活形态的特色小镇的做法给予赞赏;以景区坚持以花为媒,依托花卉产业,做足“花样”文章,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协同推进,探索“旅游+乡村振兴”新路径给以了充分肯定,其中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独好园红色旅游项目加快实施,正如火如荼推进汉仙岩国家5A级风景区的创建工作,我县北、中、南三大板块构成的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5.夯实治理有效这个基础
强化党的领导,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麻州镇开展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在洞头乡上东坑村和河头村开展村小组撤并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工作按要求稳步推进。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村治理体系建设,在周田镇下营村、筠门岭镇大照村开展了农村社区试点创建,在文武坝镇塔丰村、庄埠乡下基村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充分发挥其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规范引导作用,积极弘扬了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275个。印发了《会昌县村(居)红白理事会指导规范(试行)》的通知, 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决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推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有效整合。持续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整治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倡导现代文明婚丧礼俗新风。扎实开展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加强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深化“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保持农村和谐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6.筑牢生活富裕这个根本
依托农产品增收、引导就近创业、乡村旅游业、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和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举办了7场大型针对滞销县域产品的网销活动,累计销售超过200万元;整合四通一达等物流快递公司7家,建成邮政便民驿站59家,开通配送线路4条,引进小密千鲜汇冷链物流和同城配送服务,全县布点近400个社区(村组)团购点(乡镇130个),实现了定期、定时配送。加大创贷扶持力度,发挥促创业带就业作用。截止6月底,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6664万元,占全年发放任务的67%,直接扶持576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1500多人就业;鼓励返乡农民回乡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08万元,较好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43个行政村均已通客车,全面实现了通客车率达100%的目标,全县25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面解决到位;新建10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乡镇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15个,投入万元实施校建项目18个,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全县243个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4G网络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让群众生活生产更加便利,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攀升。
7.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已完成19个乡镇“三改合一”示范村确定,制定了试点内容与推进计划,确定了试点村名单。全县19个乡镇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员界定数量、股权设置、成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县累计发放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15367本。
(二)积极实践探索,努力开拓创新
按照中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会昌小密乡村振兴发展试验区,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该项目规划范围约万亩,涉及小密乡石背、杉背、半迳、莲塘、小密等5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亿元,试验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培育“一带产业”,打造“一路风光”,建设“十四大项目”,着力打造以花卉为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莅临考察后,均对该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的做法表示肯定。
(三)夯实保障措施,确保三农工作成效
1.高位推进,保障有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文件,以会议、督查等形式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致富。
2.部门联动,汇聚合力。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各部门按照职责,细化详实操作规程,强化资源聚集,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3.健全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促进各类资金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财力保障机制,统筹更多财力向“三农”倾斜。统筹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和“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政策性涉农贷款投放。充分运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强化农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有地保障。夯实人才支撑,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大农业农村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大激励关怀力度。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排查发现并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大力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贝贝小南瓜培育发展成为首位产业和全市标杆,打响“贝贝小南瓜”品牌。加快脐橙产业发展升级,强化柑橘黄龙病防控,彻底清除病树;高质量推进标准化生态建园,全面提升生态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脐橙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量质提升。抓好油茶产业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巩固传统产业烟叶生产,推动会昌桔柚、肉牛、小龙虾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市场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无缝对接,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三是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户”为基础,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着力点,以结果运用、利益联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农户卫生评星活动。扎实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会昌县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工作方案》要求,健全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场所、环境卫生等长效管护机制,持续维护好新村新貌。
四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供水、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湘水系统治理工程,抓好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制定和完善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开展应急医疗救援演练;补齐卫生应急服务体系的短板,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设施。
六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盘活土地,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平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保障村级集体资产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着力盘活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农户类职业主体,依托产业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服务短板问题。
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行动,持续推进婚丧礼俗、不孝敬老人、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第三篇】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加强城镇统筹。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xx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xx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xx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xx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xx年相比增长率达%。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垃圾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第四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XX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万头,泌乳牛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XX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
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
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XX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XX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XX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
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
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外围、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XX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
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二是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三是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XX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XX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XX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XX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下一步,XX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21-2022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XX”战略,加快推动全区
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镇东花苑党群服务中心及村民休闲广场建设,加快推进渔村、镇东花苑“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以拆违治乱为契机,加大排查和惩处力度,持续推进港城起步区、滨港路、兴凯湖路沿线和济军三团棚户区的集中整治;依托神仙沟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孤北干渠沿线养殖区、棚户区拆迁,实施神仙沟强排站及周边区域整体改造,实现乳制品加工厂、澳亚牧场、神仙沟湿地路网联通;建立完善镇村联动、共建共管机制,争创“无违建乡镇”,逐步实现存量和新增违法建设“双清零”。
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总结【第五篇】
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18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20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0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20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2020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万人次,共计金额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19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20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