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学习体会【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保险公司学习体会【参考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保险公司学习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 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72-03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对学校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参与到职场的实战训练,能够提升职业能力。

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在宏观层面和工科专业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少许科研成果涉及到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研究,但并不具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不深入、系统。

1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综观其发展,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普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作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乏实训环境,限制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忽略了将其与工作实际的结合,致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较为茫然,用人单位还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做”的环境,即实训环境。由于一方面企业没有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客观义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很多业务资料要对外保密,接收一些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实习只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保险公司主观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诸多因素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少有机会观摩或实操保险公司实际业务。基于保险专业实用性的特点,以及社会的新形势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应当走“做”中“学”的思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理解金融业深涩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其融会贯通,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如何营造“做”的环境,是高职高专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 保险公司实地调研情况总结

保险公司现有人员现状分析

懂专业、高素质的保险专业外勤人员相对较少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146家,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实现保费收入达万亿元,其中由保险营销员实现的保费收占比为%①。可见,保险营销员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营销员队伍数量的日渐众多,与之相生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当前保险机构外勤人员(即保险营销员)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大多数的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都偏好从事内勤工作,使得高素质的保险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相对短缺;二是现有的保险机构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年龄结构来看,自二十岁上下到五六十岁左右不等;从学历层次来看,从小学没毕业到本科毕业都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保险机构的整体形象和业务发展。随着外资保险企业的进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人才竞争加剧,保险专业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

由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导致的两种现象也要引起注意。一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颇为显著。目前保险公司追逐保费收入之风加剧,因此把保费收入多少作为外勤人员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因而刚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还不及小学没毕业的下岗职工有人脉和竞争力,久而久之,保险专业学生就会逐渐离开外勤岗位,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保险机构外勤中的保险专业人才越来越少,陷入恶性循环。

二是“破窗效应”日渐显现。内勤人员在督导、培训外勤人员时,由于面对的是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的人员,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在专业知识普及方面下力气,而只会因材施教,就他们所面对的人际沟通问题做一些技巧性的培训。若一公司只重保费收入、不重专业素质的氛围一旦形成,这家公司的将来会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多家公司都是如此,那我国的保险市场将会如何,也不难想象了。

保险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挖角”现象突出 新增保险机构和外资保险机构为了快见效益,都在争夺现有的从业人员。根据调查,由于高素质保险人才供需严重脱节,保险业正经历大规模的“挖角”行动。事实上,这种“挖角”行为只是一场“零和博弈”,即整个市场并没有因为“挖角”而增加保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反而随着保险机构的增多,保险专业人才在相对减少。这不仅会恶化原本已经严重的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酿成潜在的人才危机。

保险公司人才招聘情况分析 保险公司内勤招聘,主要是看学历,不看专业的。保险专业的专科生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保险公司大多更加偏爱后者。这就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处于了尴尬境地。

保险公司外勤增员(即招聘),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是任人唯亲。前几年,保险公司增员扩张的时候,但凡有意愿加入保险行业的,都招聘进公司,然后付出大量培训成本,力争打造雄厚的外勤团队。但后来,保险公司逐渐发现,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心很浮,对外勤工作的困难估计不足,遇到拒绝和挫折,就非常容易脱落(即离职),导致保险公司大量的招聘成本、新人培训成本、激励成本得不到回报。因此保险公司在总结教训后,归结出一个外勤增员中不成文的潜规则:外勤增员拒收应届毕业生。此为第二个极端。

综上,目前保险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内勤招聘学历本位;二是外勤增员应届毕业生一刀切的拒收。这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求职无门。所以作为高职高专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之时,既要按照保险公司各岗位实际职业能力需要打造人才,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还要同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乃至合作,让保险公司认识到自己在人才招聘条件设置上的简单、粗放,从而改变其用人的思维定势。

3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探索

基于上述高职高专、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分析可见,保险公司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高职高专陷入育人不得法的窘境。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摆脱此种局面,高职高专应主要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着手改变,基于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以达到培养目标。下面就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可供学校、教师选择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建设保险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探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重点应放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锻炼各项工作技能的场所。保险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学生近距离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践当中,真正意义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工与学的结合。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校外和校内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可行性较强的方式是:校企合作成立冠名实训基地,将合作保险公司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赋予接收学校保险专业校外实训的职能,使得在校学生得以实习员工身份顶岗承担保险公司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承担、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工作能力,培养工作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沟通、团队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保险业务分析及报告撰写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在保险公司外勤实习和内勤实习创造条件。

建立校内保险实训基地 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提升的平台,学校有必要自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来实现对学生常态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拨款兴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要注重以下几方面。①规模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岗位、按工位设计。②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保险公司环境,营造真实的公司氛围;要安装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模拟软件,能实现从投保单录入到保险理赔的全过程。③系统性,安排的实训项目要成体系,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实训内容要全面,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④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要适当超前于公司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所淘汰。

通过“角色扮演法”实现工学结合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达标”式教学。“情境——达标”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训练需要,创设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此情境下的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这种工学结合实现形式适用于保险专业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情境性和技巧性的外勤业务岗的专业课程。在保险营销课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分饰保险营销员、客户角色,开展营销流程、营销话术、营销技巧的演练。在演练中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模拟推销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某一技巧,并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在保险业务处理课程中,要借助校内实训室来实现角色扮演。在模拟实训室中,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分饰录单员、核保员、保全员、理赔员等角色,其他学生扮演不同情况的客户。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锻炼着与人沟通、动手操作、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等能力,进而为学生后续在校外保险实训基地(保险公司)实训做准备。

通过“职场培训模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内部培训有着显著特点,可以广泛带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此氛围基础上促进学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保险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借鉴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的积极元素,引入“职场培训模式”。

“职场培训模式”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就是以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组织模式来组织校内课堂,在课堂上加入分组对抗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团队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职场培训模式”是对保险公司内部培训课堂组织形式的借鉴,是校内保险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适用的课程广泛。

通过“任务驱动法”实现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制定任务书(如表1)并下发,由学生按照任务书中的要求,分组完成。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借助各种资料、资源,积极解决教学任务,类似于公司里的员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快乐。该方式适用广泛,但凡可以提炼出教学任务的课程均可采用。

通过“职场挂职法”实现工学结合 “职场挂职法”是在学生掌握现代金融保险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凭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深入到保险公司职场一线,置身实际岗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在公司设置专门的实习业务窗口,在公司业务人员的指导下,直接面对客户办理业务。学生在实际岗位从事业务活动过程中,熟悉业务流程,锻炼实际工作技能。“职场挂职法”基于其自身特点,主要适用于内勤业务岗的实操性课程。

通过“学生助教方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招募外勤营销员后,要对其组织培训,帮助营销员通过保监会指定的资格考试,即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通过该资格考试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的,而对于保险公司招募的业务员则是一道门槛。因为不能通过考试,就意味着不能展业,所以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

“学生助教方式”就是指在学校和保险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后,学校可以推荐部分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到保险公司培训部门担任助教,配合保险公司讲师为培训对象解惑答疑。此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增进工作能力。

通过“双证书建设”实现工学结合 “双证”(或多证),是指保险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双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来说,多一种证书,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为此,学校要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建立保险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一书多证制,如“1+4”模式,即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计算机能力证书、一个外语能力证书、一个保险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一个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能力证书(参加社团活动能力、演讲能力、礼仪表现等),实现“综合素养+专门技能”的培养目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

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随着保险公司对核保、理赔岗位的招聘用人要求越发综合化,不仅要求应聘者有保险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医学、汽修等知识,而这样的知识要求无论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的师资还是课程体系建设都是一个挑战。经调研多家交通类的高职高专、汽修学校和医学院得知,这类院校大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即他们的学生虽具备汽修、医学等方面的专科知识,但在面对逐渐增多的保险公司招聘需求时,保险专业知识则是一个短板。

考虑到在面临保险人才需求时和人才培养进程中保险专业高职高专和汽修学校、医学院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课题组提出“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校校”分别指的是保险专业高职高专与汽修学校、医学院;二者合作可以选取“校级联合培养”的形式共同培养综合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即保险专业学生在有一定保险专业课程基础后,到合作院校学习汽修或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合作院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在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本院校的毕业证和合作院校的学习结业证明,当然也可以更高要求学生既要拿到保险方面的资格证书,也要拿到相应的技工证等。

“校校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培养出的学生兼具保险专业知识和汽修、医学等知识,也持有两个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或两个领域的资格证书。如此综合知识背景的保险专业学生,将会在保险人才市场和后续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主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参考文献:

[1]施卓晨。关于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2]马海港。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入职保险业问题初探。教育研究,2008,(8).

[3]唐树伶,张冬云。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研究。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4]吴磊,何洪涛。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互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徐昆。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6).

[6]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6).

保险学习心得【第二篇】

2015年10月13日七台河中心支公司组织全体内勤员工,对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知识读本》又被称为"新国十条"进行深入学习、研讨,领会其重大意义,下面浅淡一下我个人的理解与体会。

一、"新国十条"全面分析了保险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出保险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服务,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质,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险工作方针政策的高度提炼和总结,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经验的结晶与升华,是指引保险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二、"新国十条"充分认识了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转变政府职能、带动扩大就业、完善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三、"新国十条"运用保险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按照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要求,做好受托承办工作,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鼓励发展治安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新兴业务。支持保险机构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参与保安服务产业链整合。

四、"新国十条"立意高远,明确提出保险业发燕尾服目标、强调了现代保险业的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市场化改革导向、优化了保险业的发展环境、明确指出了现代保险 的发展路径,并要求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

保险学习心得【第三篇】

回首本人的人生轨迹,我由人民教师走上党的教员,由口头讲解转为口头、笔头兼顾的岗位。虽然我从没退步,但却走得四平八稳,更有被把中途看作终点的笑话。不是计算机和文学陪伴我,给我以亢奋,驱除我的寂寞,我会更加彷徨、惆怅、迷茫……

无意间,“民生”二字映入我的眼帘,民生人寿公司的小许把我带入这个境界。当我登上xxxx后,我的眼前一亮,我宛若在沙漠中遇到了绿州。这里的空气含氧量高,视野是那么宽,何止是一层楼房,一座大厦,它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四天来,我听了十几位老师的口传心授,他们把自己的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的经典和盘托出,像招待贵宾一样,奉献给我们。端坐在教室中的课桌边,品尝每位老师展示的精品,我有如踏上了宇宙宇宙航船,渐渐地在太空中飘逸。境界之高,之宽,令我周身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爽感。

保险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那些精英们为人类奉献的人生的金钥匙,是坦途、良药、成竹、光明,是长辈的孝子,是晚辈的慈母。如果说,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那么民生是一所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学校。它给人以知识、智慧、勇气、力量和精神。给人攀登的云梯,遨游的火箭。

保险公司学习体会【第四篇】

1980年代,是保险的拓荒时期,人保是唯一的拓荒者,人保干部艰苦却很快乐。1982年9月,我被分配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刚刚组建的保险股做业务员。当时的保险股对外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县支公司”。人员只有四个:二老二少,老的快60岁,少的不到20,办公室不足10平米。当年开办的业务只有企财、汽车、船舶三个险种。当时,不仅社会上大多数人不知道保险为何物,就是我们也一知半解。所以,老股长每天组织我们至少学习半小时条款,一边学习一边讨论。然后我们分头下企业。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宣传保险又是干什么的,从名词解释到保险条款、保险历史、保险的作用意义等等,像背诵课文一样宣传一遍。下一次到另一个单位,又重复昨天的故事。1982年及以后的几年,基本上就是每天出门宣传保险。当年我们公司保费收入13万元,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当时还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1983年4月,我和同事小高一起到双龙村开展耕牛保险试点工作,历时两个月。虽然宣传、生活都很艰苦,但我们苦中有乐,因为两个多月下来,承保耕牛9000多头,保费收入2万多元。我和小高每天骑着半旧的长征牌自行车,一路高歌当时流行的《北国之春》,并高声朗诵“长征、长征,我们的新长征”(自行车广告词)。这次试点,不仅成为全国先例,对我的宣传水平和勇气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提高。第一次在农民群众会议上讲解保险条款时,我急出了一身汗、浑身发抖。我们有时搭乘农民的拖拉机,有时骑自行车,风尘仆仆地到各个生产队宣传,一天往返50多公里。我们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有时淋雨,有时道路泥泞,经常风吹日晒。一不留神自行车就会摔倒,虽然摔破了手脚,但心里快活,不时从自行车上飞出欢乐的歌。

1990年代,是人民保险大发展的时期,物质丰富、精神饱满。1995年2月,我出任人保××市支公司经理,年仅32岁。当时的人保事业蒸蒸日上,我和我的公司也是意气风发。同年3月,我就在公司开展了“三项活动”,即增收、节约、教育活动。其中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全体员工“每星期三晚上集中学习”活动,由经理室成员轮流组织。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开展娱乐活动。包括经理在内,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否则,重处。二是“每日工作评价”活动。我从介绍新加坡一个公司的管理上得到启发,要求每个员工每天对自己的主要工作进行量化打分,每天必须达到20分,一周100分,一周结束由上一级领导考核检查。三是“每周练字”活动。为了把保险单和有关凭证填写清楚,我要求每个员工每周练习正楷字1000个,必须字迹工整。

在抓教育活动中,我在做好表率的同时,与敷衍应付人员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我要求每个员工要像记住自己的名字一样,记住“星期三晚上学习”。全员的几项教育学习活动整整坚持了五年半的时间,在我调离××支公司之前,始终没有停止。

1997年,我根据对公司业务人员和内勤的综合评价,在公司年终表彰会议上,对各类先进分别命名为:“三面红旗”、“五朵金花”和“十八勇士”。不一定准确,但我是想借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经典事件和名词,来突出先进和典型。

“三面红旗”是工作成绩最突出的三人,两名是业务员,一男一女,本文另一名是内勤人员。我给了他们很高的政治荣誉,他们也用自己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业绩,鼓舞和激励着公司的全体员工。在我20__年调离××公司后,其中的两人先后离开了保险行业。但另一名男业务员一直战斗在人保业务的第一线,恰如一面红旗,十年来一直在人保公司高高飘扬,20__年他还获得了湖北省分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春节我回老家时,××公司的同志说:你当年树的“三面红旗”,还有一面在飘。

20__年以后,不断成立了很多新的保险公司,许多公司的省级老总都是我的老上级或者老同事,他们见我在人保公司一直原地踏步,不断动员我到新的保险公司去。我的回答是:我喜欢带大兵团,我多年前在人保支公司带的队伍和业务比你们现在的地、市公司还大。直到20__年,朋友还在动员我说:“岗位、职务都可以选择,我们单位小,但钱包鼓。”我说:“我不走,不是钱的问题,是我和人保的感情问题。”

70 1635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