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精编5篇
【导言】此例“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1
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力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美国区域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各级政府等。美国各级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两方面对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支持。其行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以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研究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使本国企业可创造垄断利润,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创新集群和技术扩散源。从而形成了硅谷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制造、加洲的多媒体产业、佛杰利亚的软件园等不同的极具个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
欧盟
欧共体于1998年开始展开了“欧共体国家工业竞争力弱化的对策研究”,经过四年的研究,明确提出了欧共体工业振兴的出路在于创建各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各自国家内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在发展战略上采取自主创新研究和模仿创新相结合的模式,整体提高R&D 的投入、国有研究机构的投入和教育投入,并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各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日本
二战以后的日本刚开始是采取模仿创新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技术引进是在政府的指导或直接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同时,日本政府和企业还采取了在国内建立科技引进开发机构、兼并国外的高科技企业、赞助外国大学的实验室、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吸取国外先进科技。
现在,日本政府重视创造性、基础性研究。之后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政策,加大了科技投入。同时建立更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合作。
亚洲四小龙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2
科技创新体系、制度和政策完善,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体系、制度与科技政策息息相关,而科技政策则可以理解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用科学技术为国家目标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措施,是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结合”[1]32。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和重大规划等确立了科技政策的导向,指出应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条规定的我国科技政策指导方针是,“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则指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政策。科技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总理在2011年《求是》杂志中撰文指出: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快科技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尤其需要在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科技体制。在2011年9月下旬达沃斯论坛与企业家座谈中,总理则指出,应大力推进科技改革,其实质在于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逐步摆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状况,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并优化配置科技人才。同时,逐步建立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效融合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确立科技管理中的知识产权导向机制也是未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科技管理体制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因此也是建立适应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激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为重点的模式。
(一)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流向企业的政策和制度机制
科技人员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创新性强的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从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看,尽管绝对数量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数量非常落后。西方国家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大都来自于企业,由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第一线,研究开发成果能够紧跟市场行情,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比重过低。据统计,我国科技工作者280多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90%以上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7%分布于企业。再从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在企业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相当低,以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例,当年比例为1.63%,而发达国家相应比例则为8%~20%,甚至达到30%[2]231。结果,每年的科技成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这样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很容易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开发技术与市场脱节、研究开发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实施效率低下等缺陷,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又据武汉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调研提供的数据,武汉地区科技人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2006年高校38579人,占45.7%,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631人,占13.8%,工业企业34272人,占40.5%。在企业技术人员分布方面,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的抽样调查为例,2008年该区代表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平均179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9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仅1人[3]。在国家创新研究的项目中,面向企业的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科技人员在企业的比例偏低造成的。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之一,应是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保障企业获得科技创新资源。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要求,“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此,需要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与奖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具体而言,应特别重视以下对策:第一,改革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和制度。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其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二,加强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健全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活动的研究,提升科技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实施中的地位。第三,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以及完成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探索激励企业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对完成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人才采取重点措施保障计划的完成。以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措施为例,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科技人才未予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其对企业的贡献不成正比,分配和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影响了科技人才从事创新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探讨对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采取的激励创新措施,如晋级、技术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第四,建立企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评价的情况与科技人才的职称、工资待遇等结合。
(二)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
在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创新的实现。同时,企业缺乏高效运转的研究开发机构和创新部门,没有建立起促进创新的运行机制,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就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其科技创新队伍、技术储备与创新机制反而落后了。例如,在减员增效中一些企业向研究开发部门开刀,研究开发机构和人员不仅没有强化或充实,反而遭到削弱。由于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活动面临的风险大、周期长、投资高,加之企业科技创新人员和研究开发经费不足,很多企业不大愿意投入自主创新活动,而是热衷于直接购买设备和技术,甚至认为独立研究开发不如争取科研经费购买国外设备和技术快,直接购买产生的收益更大。其结果是,大量企业采用的是国外进口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等,对组建创新机构、投入创新资源和培养创新队伍兴趣不大,从而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制和创新运行机制。这必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说将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此,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是当务之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原则,以建立创新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等为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则应以建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为基础,以创新组织为依托,以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为保障,以创新文化建设为精神支柱的内在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三)进一步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技
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科技管理组织、科技资源分配、科技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科技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科技管理制度与政策、创新激励与科技创新环境等诸多内容,其中重点应是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经济两张皮、忽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与管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弊端,建立科技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成果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融合,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和内容,以技术创新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及时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大力加强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这就要求科技体制改革应重视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流向企业的机制,对此前面已作论述,在此不赘述;二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和全体员工投身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在科技创新政策上,将其与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挂钩,尤其是在科技管理制度中融入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避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脱钩的现象;四是将企业视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计划、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涉及财政、金融、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和制度中,充分体现树立企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思想。
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属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知识产权政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实现对效率的改进或者协调利益冲突。广义上则可以将知识产权权利行使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政策措施看成知识产权政策[4]38-39。还有学者则将知识产权政策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结构的角度加以划分,即分为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和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其中前者是以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条例等,具体体现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其他法律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后者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形式以外的涉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进行指导和规制的配套措施,如政府出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远景目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应从后者的角度加以认识,即“政府为实现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进行指导和制约的各种社会政策的总和,它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定、规划、计划、措施、项目及战略等。”[5]笔者认为,上述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解是妥当的。具体言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包括了对知识创新成果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政策,市场竞争和管制政策以及涉及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营的各类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等。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所以具有必要性,是因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调整、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由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予以弥补。一般而言,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手段有法律制度调控手段、政策调控手段和权力调控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一般主张尽量限制行政干预和权力调控。但是,法律制度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公共政策调整辅之以一定的权力调控规制市场经济关系就具有必要性[6]168。从这一原理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也存在必要性。当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不是孤立的,二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总体上,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属于知识产权政策的范畴,它最终需要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以固定和实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保障作用,一定时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体现和反映。当然,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和概念。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还与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有学者甚至认为,所谓知识产权战略,就是“公共政策的法治化和法制的公共政策化的共同过程。知识产权战略的兴起是国家(政府)在全球化时代新角色的重要表现。这一角度就是政府作为者在全球化条件下,出于国家利益而对传统私的财产权利的干预和调整”[6]2。从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理解和研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公共政策的法治化与法制的公共政策化,其对于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也是实现国家一定时期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指引和保障,一定时期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内容和战略重点通常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中得以体现和规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有学者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三个统筹”:统筹知识产权各领域的公共政策,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一个整体性较强的制度,消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矛盾;统筹知识产权与其他各领域的公共政策,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贸易、公共卫生、市场竞争等领域政策的体系化和有机统一,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作用;统筹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领域的外贸外交政策,将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6]169-170。这几方面的统筹,能够真正使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战略性地运作而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实现“知识产权强国”之目标。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3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国发[20*]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规划纲要》,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国家高新区应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三)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三是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四是在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二、重点工作
(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家高新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和产业规模;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五)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运行质量和扩大规模,重点办好专业孵化器;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增强服务能力;选择国家高新区已有基础和有优势的领域,支持建立若干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六)促进创新资源在国家高新区的集聚。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与区内机构开展合作,吸引高等学校及其师生进入国家高新区创业;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毕业成果及企业进入高新区的便捷通道;制定并实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完善引才机制,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优先引进符合《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的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立海外科技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
(七)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扩大国家高新区内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流通的试点范围;优先支持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国家高新区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基金(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和科技担保机构等,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自主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
(八)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要改变高新区分散布局的局面,通过整合调整,逐步实现集中布局。国家高新区用地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审批和供应土地。要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考核,建立国家高新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和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应依法供地、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
(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制定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充分衔接。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进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制订必要措施,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高技术人才数量、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园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4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温家宝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科技创新范文5
一、科技创新以及金融创新的含义和特点
(一)科故创鼾的含义和特点
一般而言,科技创新是从技术创新演变而来,可是又对技术创新进行了丰富。科技创新是借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研究推动技术的创新,并在生产中使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以满足现阶段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科技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市场超前性、外部性、高峰线性以及高收益性。
(二)金誠创鼾的含义和特点
金融创新就是打破金融行业长期的传统经营局面,创新和改变金融工具、方式、市场以及机构等各个方面。它主要就包括了创新金融体制、创新金融手段、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的组织方式和监督管理方式。和其他创新相比较,金融创新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主要包括了风险性、新质性、不均衡性以及高动态性。
二、科技创新下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免善的金誠钊新故牟对科故会户生阻碍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金融创新的措施和激励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阻碍,金融支持效率也比较缺失。在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方面,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比如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为高成长性企业和创新企业就提高了多层次的服务,为技术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但是在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中,缺位情况还非常严重,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在充满风险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怎么样让金融资本来分散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和分享其创新的成果,就需要对金融创新的运行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建立起有效的机制。但是现在金融资本还没有完全的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使得很多科技创新活动成长速度变慢。
(二)R&D经费内部结构不平衡,忽视基础研堯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是R&D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它们也是科技研究和开发的三个阶段。每一个国家在配置科技资源时,对某一阶段的重视程度主要是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比例分配来体现的。基础研究没有具体的目的,但是它却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研究和具体应用之间的期限越来越短,很多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精力都是用在应用和发展方面,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很少,经费主要是用在了技术开发方面,这样就会存在前劲很足,后劲乏力的情况。
(三)科故创軒企I的融资渠道不觉,誠资成本很高
在高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有效融资,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实际的融资中主要的方式有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两种。外援融资包括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通过担保企业、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个人高利贷等借贷形式。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累积的内部资金并用来进行投资,包括有资本金、留存利润以及折旧基金等。很多科技创新的主体都是中小企业,因为受到资信审核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科技型企业在实际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内源融资。
(四)科技型中,小企此信用担保体系不免善
我国现在的信用担保规模不大,品种也非常缺乏,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国的地方政府在设置担保基金时基本上都是根据县区来进行的,这样担保机构的数量就非常多,但是规模却比较小。政府的担保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国现在很多小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如果不能有效制约政府行为,政府就可能会对担保业务活动产生不恰当的干扰。
三、完善科技创新下金融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免善的对金融钊鼾和科故创軒有利的法律法规等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下的金融创新现在正处在一个过渡的发展阶段,要保证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法规等支撑体系来作为相应的保证。市场经济其实也是法制经济,只有当市场主体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时,才能进行公平交易和竞争。首先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应该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保护。另外要对科技企业的信用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起信用首善区。最后还需要加强对产权交易的保护。
(二)对科故创軒的金融支撑体系迷行不斩免善,卖现供禽双方的资源S配
在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出现的融资瓶颈问题进行解决时,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要让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支撑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起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构建起以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结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另外要让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得到继续发挥,让政府部门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后银行为科技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融资体系应该要不断健()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重要性商业银行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完善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让各部门的功能优势免分发捍,让科故系晚和金融系珑高皮的切?同
科技创新下的金融创新其实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各个政府部门应该要和试点区域一起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汇集体系。科技部门应该要增加相关培育经费的投入,还需要提升基础研究的经费比重,这样才能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建立起科技金融的专项资金,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投人;金融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主动服务,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市场和资源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网上银行业务相比,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帮助用户完成需要的交易与体验。因此,中小型企业是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消费者目标人群。通过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把双方参与交易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在数据处理和对象分析环节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资金消耗。因此,新形势下,各大银行需要稳定现有安全价值,对各大型企业和用户进行准确定位,简化冗杂的业务流程,完善机械组织结构,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创新型的价值网络,这样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新型的产业链条与生态系统。这是现阶段传统网上银行需要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卖现与社会化网洛的联通,创軒网洛普销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传统网上银行可以开通企业在社会化网络站点的公共主页,利用开放性、社会化的网络环境推广客户资源,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社会化的网络建立起一个闭环性的营销管理流程,实现“信息投放、监听、抓取、互动、分析、导入”的全过程,并利用这个过程找到传播节点,实现创新式的营销模式。(上接第8页)
(五)建立科故金誠风险评话机构,供連拿拴鼾金誠的话语权
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干预应该要有效减少,这样评估机构的公平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另外要对市场监督管理进行有效规范,让科技金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资质得到有效保证。最后要创新评级的付费模式,对信用评级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让科技金融评估去真正的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服务。
四、结束语
科技和金融是现代经济中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通过科技创新科研提高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另外通过金融创新能够为科技创新提高有效的支撑和动力J人而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上一篇:节能减排倡议书(实用5篇)
下一篇:垃圾分类提倡议书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