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稿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稿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稿1

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们:

非常感谢大会组织者和东道主的厚爱,让我在今天的大会上做个发言。我是民族博物馆研究和从事民族博物馆工作的一个新兵,只好现丑了。下面我想就《保护非物质文物遗产是民族博物馆的历史重任》这个题目,谈三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教。

第一,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专门博物馆。我以为民族博物馆在我国通常是一种被冠以“某某民族博物馆”称谓的民族文物收藏和展示的专门机构。它以本地域内所有民族或某一民族为对象,在民族文物收集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文物和文化的集中展示,加深人们对该民族的认识,旨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融合与合作。凡属于民族方面的内容或利用民族文物、标本作为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具有专门的馆舍、设施和业务人员,有自己收藏的民族文物、标本且经常向公众开放的陈列展,都可以称之为民族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020家,文博系统所属的博物馆有2522家,民族地区共有各种博物馆400多家,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8%左右。在我国现有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当中,有省级博物馆5座,省级民族博物馆6座;在30个民族自治州当中,有16个自治州建有民族博物馆;在120个民族自治县当中,建有131座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显现出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是正规国民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社会责任的表达,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者。民族博物馆的这种社会教育功能,已经不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还是一种以改变人们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看法或观点为目的的教育。

第二,以民俗文物为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博物馆陈列的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通常是一个民族贯穿历史的精神象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觉得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应当把过去只收藏和保护有形的、静态的文化遗产的职能,逐步扩展到保护无形的、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进入21世纪之来,我国民族地区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趋势,概括地说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在旅游点设民族艺术表演场所,让旅游者欣赏民族艺术精华,如许多民族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都设有民族舞蹈、音乐、戏剧等民族艺术展演,大多受到旅游者的普遍欢迎。(2)在旅游点开展民俗风情展演,如对各民族的婚礼、待客礼、节日庆典的展演,使旅游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当地民俗的意义。(3)开设典型民族村落旅游,旅游者通过亲自参与旅游地居民家的生活,亲身体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4)开发和销售民族工艺品。(5)开发民族餐饮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有形遗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空间荡然无存,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事实上也就难以有效地实施。

民族博物馆征集历史文物类藏品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决不可轻视对当地民俗文物的征集。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载体,它不仅要依附于“人”,更多的要依附于“物”。依愚之见,民俗文物通常就是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这里以妇孺皆知的“皮影”艺术为例。“皮影”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唱腔、操纵表演这些非物质的因素之外,还有大量雕刻精美的影人,留存了几百年历史的影卷、唱盘、雕刻工具等。作为对“皮影”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保护的对象应当是物质与非物质并驾齐驱才行。

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民族博物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化多样性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具体反映。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恐怕就有多么惊人。前些时候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读后发人深省:“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没有五千年的房子”。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必须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说白了文化自觉就是重新寻找文化定位,找到遗失的自我。我以为民族博物馆在这些方面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民族博物馆必须尽其可能的多收藏那些质量优、价值品味高的民俗精品,努力增加符合自身收藏特点的珍贵文物的数量与质量。在突出“精品意识”的基础上兼顾藏品的系列化,促使馆藏文物逐渐形成“成套成组”的组合,这样有利于显示民族博物馆文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三,民族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责任。

民族博物馆作为有形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的社会主体,在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中依然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以为其特殊责任和突出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启蒙阶段的倡导地位和应当发挥的推动作用。其具体体现:一是民族博物馆要通过提出建议和提案的方式,促使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条例”和国际博协关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倡议的重视和支持,协助政府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二是对社会公众的推动作用。民族博物馆要通过自身有效的宣传阵地和教育阵地,增添展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的相关内容,强化社会公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促使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争取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助和支持。三是推动业内人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民族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始阶段,要以倡议者的身份鼓励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和传承人,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从而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牢固的组织基础。

第二,发挥特定组织者的地位及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领头雁”作用。其具体作用反映在:一是要通过宣传活动唤起全社会的关注,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基础;二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负责向社会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解说保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三是以特定者的身份组织在社会范围内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参与者地位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载体的保护管理及对社会保存与保护工作的监督作用。其重要价值凸现在:一是要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工作;二是责无旁贷地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三是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载体的保存与保护工作和对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运行中的监督管理。

谢谢大家。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稿2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攻坚,强势突破,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下面,就如何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工作,努力克服资金、拆迁等瓶颈问题,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我区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体系日趋完备。中心城区、奢岭镇和双营乡的总规及控规已编制完成,山河、太平、鹿乡和齐家等四个乡镇(街)的总规已通过市政府审批;村庄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其它各层级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二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投资亿元,对山河路、甲一路等9条市政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完成了嵩山路南段、区医院路网等7条新建道路的基础工程。改造供水、供气、供热管网22公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住房保障持续加强。改造暖房子45万平方米、农村危房660户,建设廉租房469套,较大程度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同时,全力加快了区医院A区、沿河北区等棚改续建工程建设步伐,新建住宅万平方米。四是城市环境较大改观。以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重点对南出口、岭下商圈和春阳、宏苑等老旧散小区实施了改造,市容环境有较大改善。全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绿化美化滨河路、泰富嘉园等街路小区7万平方米,石溪河城区段实现截流蓄水,城市功能和宜居环境保持了同步提升。五是征地拆迁积极推进。以城北新区为试点,积极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面积232公顷,满足了年度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应该说,____年,我区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建口系统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在过去工作中,对____城市建设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任务,加快节奏,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区加快实施“三城一区、幸福____”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如何创造性地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至关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今年我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和全市城市建设管理大会、区委四届五次全会、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以__为统领,以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征地拆迁三项重点内容,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主要任务是:投资亿元,实施乙一路、铁东路北段等9项道路新建工程,完成嵩山路南段、区医院路网等5项道路续建工程;投资亿元,改造棚户区20万平方米、暖房子10万平方米、农村危房500户;投资37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4400万元,新建水源井30眼,铺设供水管道22公里;投资7431万元,改造二次供水管网26万米;征(供)地500公顷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完善规划体系,确保城乡建设科学有序。一座城市几年的规划可以决定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格局,这是城市建设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的大事。____作为长春市的副中心、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一定要立足长春大视野,并注重结合____实际,科学搞好城市规划。一要加快规划编制。要立足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加快推进各类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已经编制完成的,要抓紧报批;正在编制的,要抓紧推进;计划编制的,要抓紧运作。今年的重点是在完成各项规划成果报批的同时,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也要加快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等课题研究,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各乡镇(街)的规划编制工作也要全方位加大力度,特别是要在年内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尽快使我们的规划体系覆盖城乡、科学完整。二要加强规划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注重发挥区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分院的作用,严格规划审批及审批后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全面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里我特殊强调一下,规划一旦颁布实施后,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特别是落项目时,一定要按规划执行,决不能让项目牵着规划走。三要强化土地管理。各乡镇(街)和国土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的要求部署,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职责,依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地、开矿行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国土部门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出让制度,确保土地出让金应收尽收。特别是要全面强化闲置土地清查,对圈而不建、占而不用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同时,要用足、用活土地收储资金,积极做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土地经营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强力推进重点工程,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今年我区城市建设工程多、任务重,是大投资、大建设、大改造之年,但受时间、资金、征地拆迁以及天气等因素影响,要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应该说是异常艰难。对此,建口部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全力以赴往前抢,争分夺秒抓施工,确保城建重点工程全面向前推进。一要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城市的窗口和脸面,更是城市运行发展的基本保证,必须抓实、抓好。对于今年重点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续建工程要加快进度,住建部门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协调和督促,嵩山路南段、区医院路网、铁东路北段(桥南)、学府路等续建工程要抓紧施工,尽早交付使用;第二句话是新建工程要加快推进,市建委已同意将铁东路北段(桥北)、滨河路北段、乙一路、物流中心配套工程、南出口改造、丙四十七路、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养老基地配套工程、动漫学院外围配套工程、站前广场等9个新建项目列入计划,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接,抓紧办理前期手续,具备开工条件就要马上开工,不能开工的也要完成征地拆迁。此外,长双快速通道也是今年的建设重点,目前已形成初步设计方案,住建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市里相关部门支持,全力做好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二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要牢牢抓住国家政策性机遇,统筹推进城市棚户区特别是“夹陷”棚户区的改造、暖房子改造和保障房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北山路西地块、沿河北区等棚户区改造步伐,抓好2万平方米廉租房续建和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广大翘首以盼的困难家庭早日搬进新居。三要加大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水电气热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历来关注度较高。要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着手,抓好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发展,切实提升公用服务保障能力。在供水方面,要尽快启动实施齐家地下水源开发工程,抓好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新建改造工程,尽快解决城区供水不足、质量不高问题。这项工作我在前面讲了,今年我们要在齐家新建水源井30眼,并铺设供水管网22公里至城区,以解决城区供水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对此,住建部门要抓紧运作实施。要全力做好供电供热供气能力建设,切实满足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稿3

刚才,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阐述和部署。大家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和发挥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当今世界各类要素资源和人类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从2011年起,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这是几千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大转折。目前,全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在城镇产出,劳动力的51%在城镇就业,消费的86%在城镇实现,投资的90%以上在城镇发生,信贷的66%在城镇投放,城镇已成为集聚人口、资源、产业的最大平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做好城市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现代化一定意义上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世界近代史昭示,没有城市的成功崛起,就不会有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当今世界的竞争,首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到亿,是1978年的倍,城镇化率达到%;城市数量增加到653个,比1978年增加46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48716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长了6倍,城镇已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要达到%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发挥城镇化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倍,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居民,其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会明显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重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必须唱好城市工作这台“重头戏”。同时,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

第二,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经过几十年发展,我们的城市长大了、变高了、变美了,但有的却“生病”了。有的是“急症”、有的是“慢性病”;有的是“富贵病”、有的是“营养不良综合病”。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已达到55%左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左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还享受不到“同城待遇”。棚户区已成为最大的“城市病”,一边是耸立的高楼大厦、一边是低矮的棚户区,还有大量的城中村,加剧了城市内部二元矛盾。许多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突出,一些大城市“摊大饼”扩张、一些中小城市缺乏产业支撑,也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第三,优化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必须以城市合理布局提供“骨架”支撑。城市的经济势能和带动效应强大,科学谋划好城市布局,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作为经济增长极,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以城市为中心和关键力量的。今后推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构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必须更好发挥城市的作用,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重要支撑、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打造城市特色面貌、培育城市“精气神”。历史文脉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独特气质。近年来,外国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在带给我们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原有文脉和肌理带来了冲击,要合理把握好。有的城市在发展中大拆大建,拆掉了历史街区,破坏了文物古迹,抹去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割断了城市文脉,动摇了城市的文化根基,造成了千城一面。这些问题让人痛心,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在时隔三十多年后,中央专门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十分重要,意义深远。在新起点上,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务、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抓住关键环节,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总体上讲,重点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三者任务各有侧重,但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是“三位一体”。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规划就是描绘城市的“成长坐标”,建设就是塑造城市的“骨肉之躯”,管理就是打通城市的“血脉之源”,必须统筹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谋划城市发展的“大棋局”,形成城市发展的“大合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十二项重点”工作。

第一方面:提升规划水平,科学谋划城市的“成长坐标”

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也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一个城市的“成长坐标”体系,是由从下到下的一系列规划构建出来的。既有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也有单个城市自身的规划,还有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必须统筹抓好各个层面的工作。

(一)做好国家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与相关城市规划的衔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先布好“棋盘”,再落“棋子”。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抓紧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制定各大城市群的发展布局规划,通过一系列国家层面的规划,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统筹安排全国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共同为城镇合理布局、发展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登高望远,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立地”,就是要接地气,结合城市定位和发展实际,结合“三个1亿人”等现实需要,增强规划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兼顾刚性和弹性。刚性,就是要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红线、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防护要求,制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兼顾人民防空需求,把握好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弹性,就是要使规划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给后人留下空间和余地。

有了好的规划、好的蓝图,还需要严格执行。现在城市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规划缺乏严肃性、权威性,没有严格执行造成的。有的地方将规划当作“墙上挂挂”的“壁画”,“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增强规划的公开性,让人民群众监督规划有效实施,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严格遵守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用五年时间全面清查并处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以惩戒机制倒逼形成不敢违反、不能违反和自觉遵守规划的局面。

这里强调一下“多规合一”问题。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复杂,编制更为细致、精准的各类空间专项规划,符合规划管理精细化、民主化的方向和要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在空间坐标上的冲突比较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多规合一”就是将各类规划的原则内涵和底线要求,用不同“颜色”叠加在一张底图上,即保持规划的协调性、兼容性、互补性,又引导专项规划发挥好各自特有作用,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规划部门要统筹兼顾,通力协作,“事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海南省等地正在进行“多规合一”的试点,要及时总毕经验,完善深化。

(三)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土耳其著名诗人希克梅特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城市的面孔靠什么来塑造?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靠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概念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其思想和实践可上溯到古代城市兴起之后。古希腊的卫城、古罗马的城市广场,都堪称古代城市设计的范例。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设计制度。一些城市整体风貌存在的问题,都与缺乏城市设计有关。今后城市新区建设要全面推行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使城市建筑错落有致,注重文化传承,创建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城市。在建成区也要注重城市设计,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要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用,促使城市魅力重现、焕发活力。

(四)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坐标、凝固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把根留住、把魂留住、把美留住,必须创造出更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民族建筑精品。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建筑方针指导。

两千多年前,罗马人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要素,至今在全球建筑界仍然很在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央依据建筑的内在规律和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我国建筑实践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这次会议,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将这个方针调整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彼此兼容,不能割裂,不可或缺。

“适用”,就是要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首先功能是为了应用。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经济”,就是要遵循建筑的内在规律,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益。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要体现节约高效,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必须力戒不计成本、无视效益的“烧钱”建筑。“绿色”,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低碳环保节能。“美观”,就是要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创造经典、塑造“大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方针理解透彻,把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正确把握建筑设计方向。

第二方面:提升建设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强健“骨肉之躯”

城市建设创造的是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有形“躯体”,这些是支撑城市发展运行的基础。要紧密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补齐短板,更加注重建设质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地上地下统筹建设。

(五)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的“生命线”。当前关键是要解决“逢雨必涝”、“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逢雨必涝”这个问题已存在多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所谓“上帝一咆哮,城市就洪涝”。有网友调侃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看那各显神通、八仙过海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容易内涝的城市很多是缺水城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建设模式的落后,我们在蓄水排水设施上投入不足、能力有限,自然渗水的功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则源于我们缺乏现代理念和整体考虑,没有科学利用雨水资源这根弦。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我看来,下水道虽然看不见,但它的状态如何,却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反映一个城市领导的责任心。

建设海绵城市,要义就在于通过发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把过去“将雨水排出去”变为“将雨水留下来”,既解决有些城市“逢雨必涝”的问题,又有效补充地下水,实现雨水自然蓄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对此,国务院已作专题部署,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和旧城改造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马路拉链”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平坦的道路不时被“开膛破肚”,地下管线敷设总是“没完没了”,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大不便。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在地下管线上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敷设、分头管理,致使管线规划与道路建设规划不协调,管线敷设与道路建设不同步。据统计,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涉及8大类20余种,牵涉30多个权属部门。这种“九龙治水”的状况,导致乱象丛生。对这个问题,必须画上“休止符”。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还有其他几个明显优势,包括:一次性解决城市管线敷设,而且可以长期运行;节约地下空间,可以让地下空间更大发挥作用;便于发现隐患,也便于维修;还可以拉动有效投资,看上去一次投资很大,但统算起来比现在的模式更加节省资金。我们正在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后要全面推开。国务院已发文明确,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地段,各类管线必须入廊,并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

优化发展城市交通直接关系城市运行效率。关键是要“建好路”和“管好车”。一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给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二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还要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六)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住房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天大的事情”。加快棚户区改造,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持续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扭转了城镇住房短缺的局面,特别是棚户区改造被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称为世界奇迹。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住房发展还不均衡,不少群众还面临住房困难,特别是仍有约1亿人住在各类棚户区、城中村,没有供排水,环境脏乱差,一些省会城市甚至首都也还有这样配套设施不齐全的地方。棚户区改造任务依然艰巨,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今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义,提出用三年时间改造1800万套棚户区。这是我们对人民的硬承诺,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兑现。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住房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棚户区改造也需要创新方式,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安置效率,还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快消化商品住房库存。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的实施计划,确保棚户区改造任务顺利推进。同时,还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序的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城市生态建设上找到突破点,尽快取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效。

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城市大多数是有山有水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修复被破坏的山体、被填埋的河道、被割断的城市绿地,保留和扩大自然生态空间,与自然对话,为山水代言。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城市发展运行的基本资源。解决缺水问题,过分依靠外引水源不行,根本出路还在于节水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河流湖泊实现了循环使用,甚至饮用水也实现了循环使用。作为严重缺水国家,我们应该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做足文章,迎头赶上。要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和稳定运行,积极推进中水回用。

着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我国城市的垃圾产生量仍处在高位并有上升趋势,各地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现象严重。解决垃圾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是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要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和综合循环利用,打一场治理垃圾的攻坚战、歼灭战。

(八)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当前我国工程质量隐患时有暴露,“快餐式”建筑进入“问题频发期”,楼房垮塌事故触目惊心。社会各类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很不满意。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狠抓工程质量治理。每一个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件材料,都要牢牢套上质量这个“紧箍咒”。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开展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取得初步成效,要坚持下去,一抓到底。要落实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责任,不论什么时候发生质量事故或严重质量问题,都要严格追究五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我国建筑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建造方式仍是现场砌浇筑、手工作业的传统模式,资源消耗大、建造成本高,又容易造成质量安全隐患。要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以推广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要利用当前钢材价格低、供应足的时机,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这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也是消化铁铁过剩产能、形成钢材战略储备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新型建材,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高度重视建筑节能。目前全国建筑总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为25%左右,已成为我国重点用能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今后这一比例还可能上升。建筑节能问题必4须提上重要日程。一方面,要控制能耗增量。公共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等具有能耗“锁定”特性,必须一开始就考虑节能环保。另一方面,要挖掘存量节能潜力。在北方地区城市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夏热冬冷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及用能方式的改造技术路线。

第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贯通城市的“血脉之源”

我们的很多城市外表光鲜亮丽,各类硬件设施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但在城市管理等“软环境”方面差距较大,“血管”和“经络”不畅,有不少软肋。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必须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九)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世界已经迈进信息化时代的“门槛”,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想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就要将城市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人口等方面的实时运行状况,用数据反映出来,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通过城市大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改变传统城市管理中的差不多现象和拍脑袋决策,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

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扩大信息消费、拉动投资、降低创业成本的重要举措。要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惠民,让信息多路路,让公众少跑腿。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城市”行动,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光纤入户进程。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创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实现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避免重复建设。

要通过智慧化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与“绿道”建设,海绵城市、绿色小城镇、绿色建筑建设,城市空气污染治理,都要把智慧化作为重要抓手。目前,部分城市正在试点,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协同推进。

(十)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这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居住证上附着了义务教育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和办理出入境证件等七项便利,含金量很高。各地一定要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落实,让千千万万在城里学习、打拼的流动人口从暂住转为居住,从“漂”转为“稳”,实现安居乐业。同时,要推进“三挂钩”,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调动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消化住房库存。

(十一)切实加强城市公共管理。要坚持“为了人而管好城市”,而不是“为了城市而管好人”。这是共分传统城市管理和现代城市管理的“分水岭”。在城市管理中要树立“四个意识”:一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寓服务于管理和执法之中,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要树立“法治化管理”意识,建立完备、系统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将城市管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三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有效打通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的衔接,共同保障城市生命体的协调、高效、有序运行;四要树立“合作性管理”意识,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极为重要。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大。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软肋是,普遍存在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设施总量不足、水平低下,公共场所秩序管理、防灾应急管理不到位,公民避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低下等问题。这方面我们有十分沉痛的教训。必须抓紧编织“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安全网。

要把安全问题作为“硬指标”,纳入城市管理运行的顶层设计,使城市管理运行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公共活动,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高度重视城市秩序和安全维护,保持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救援线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畅通。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健全城市抗震、防洪、防疫、消防、防范地质灾害等应急指挥体系,配备好救灾设备和队伍,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安全评价机制,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危机管理制度。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加快形成全社会联防共治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格局。

(十二)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市民是城市的名片。只注重城市建设,不注重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将变成一个“失掉灵魂的躯壳”。无论老市民还是新市民,都要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展示良好形象。要注重创造接纳新市民的人文环境,帮助他们提高对城市的适应能力。要软引导和硬约束并重,通过“两手抓”提升市民素质。新加坡为消除市民随地扔垃圾的行为,对初犯者罚款,重犯者甚至还要穿上醒目“制服”,在公共场所清扫垃圾。我们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建立市民行为规范,引导和约束市民行为,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还要形成舆论氛围,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以良好的时代新风影响人、培育人、感染人。

三、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更没有今天的城市。深圳从30多年前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归根结底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当前,要实现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勇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简政是一种大道,善治是一种大美。这里说的“简”,并不是凡事就要“一简了之”,一味“居简行简”。简政的核心要义在于“居敬行简”,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这样才能做到“善治”。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进一步向城市放权,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同时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提高政府效能。城管问题时常引起社会热议,要在市县两级政府推进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整合,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健全县改市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按城市标准规划管理。

二是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破解城市建设资金困境。解决资金难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对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投资补助,省级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中央财政采取示范推动的方式给予支持,下一步要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要扩大城市政府资金筹措自主权,支持城市政府推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同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都要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兼顾好公共利益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平衡,给社会资本吃“定心丸”。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推进依法依规治理。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只有3部法律、19个条例,很多方面还是空白。要加快制定城市管理、住宅、城市设计管理、地下管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法可依。城市管理者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要规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标准是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规矩”。目前,我国已发布7000多项工程标准,但还存在刚性不够、水平不高、实施不力等问题。要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新需求,强化城市空间布局、应急防灾、公共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标准的底线要求,保障城市发展质量和安全。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力度,让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自觉按规矩办事。

四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化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加大对管理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管理队伍把握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者队伍。加强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队伍建设,鼓励创新、鼓励竞争,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观念,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规划院、建筑师事务所等,形成本土的规划设计大师和理论流派。通过设立国家规划建筑成就奖,激励和表彰作出卓越贡献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发挥好典型带动和先进引领作用。

同志们!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在深入推进,城市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70 840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