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一篇】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根据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我们学校的实际,特制订本校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初级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我校课程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文化、身心和劳动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体现教育的特点科学安排课程;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以保证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形成正确价值观。课程设置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增设具有学科教育特点的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和交往能力。
2.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
因为处于中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要坚持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七、八和九年级均须实施,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经验不断丰富、社会融合能力逐步发展的需要;旨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学校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论著,认真学习上级教育主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请“专家”进行课改讲座。
(二)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实施。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每学年的课程,上课时间全部按规定40分钟。根据要求,设置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改革教学,各教研组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集中开展以“有效教学,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3、顺应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加强随堂听课力度,推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推进新课标及教研主题的落实。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教研、即时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二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__〕4号)、《平阳县新时代中小学“五防五立”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平教〔20_〕55号)等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五防五立”育人工作为基础,以“防四体不勤,立勤劳品质”为核心内容,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切实把劳动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平阳学子。
二、劳动教育目标及内容。
(一)主要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和珍惜劳动成果、杜绝铺张浪费、理性消费等良好习惯。
3.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具,注重手脑并用,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提高创新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丰富经验、精湛技艺的基础上,观察思考、知行合一。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提高学生创新劳动的能力和意识。
5.弘扬优秀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新时代精神。
(二)主要内容。
1.小学低年段。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学生个人生活起居和校园生活自理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2.小学中高段。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能分担家务劳动,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3.初中。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职业启蒙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4.普通高中。注重劳动实践和精神的传承,结合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5.中职学校。注重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结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投身工艺升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实施举措。
(一)落实劳动教育基础课程。
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各中小学可依托国家教材和省编地方教材,切实承担实施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及目标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进行必要统筹,开齐开足,确保每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不少于1课时。
2.有机渗透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有重点的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渗透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加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学科教学中更应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将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steam)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3.开发劳动精品课程。各中小学要依据本校的校情和学情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可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以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可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课程。可充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创客空间、职业实践等载体,让劳动教育课程富有多样化和地方气息,落到实处,达到育人实效。
(二)开展校园劳动体验行动。
1.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要充分挖掘校园劳动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劳动,让校园成为学生劳动“宅基地”。建设木工、金工、家政等类别劳动实践教室,让劳动实践教室成为学生劳动“自留地”。建设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类别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劳动“承包地”。(校内劳动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参照附件2、附件3。)。
2.开展校园劳动主题活动。要充分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及兴趣小组、社团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劳动文化紧密结合,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紧密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
3.开展校园劳动周活动。在每年四月底和五月初期间,开展全县中小学劳动周系列主题教育,各中小学要充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以校园劳动主题教育、家务和校外劳动项目实践、校园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等为主要内容,努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中职学校可开展职业教育周、职业体验实践月等产教融合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匠精神。
(三)开展家庭劳动参与行动。
1.鼓励家长的引领作用。要通过家长学校(数字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委会等家校共育渠道,利用致家长倡议书、专题教育、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让家长理解与体会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手把手教,鼓励孩子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建立幸福美满、民主和谐、健康长久的亲子关系。
2.制定家务劳动清单。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特点,制定家庭劳动活动清单,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掌握洗衣、做饭、居家美化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根据学生实际,可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出力出汗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其中,义务教育段学生每学年必须掌握1-2项劳动技能,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会过关、人人都掌握、人人有收获。
3.开展亲子劳动实践。要鼓励家长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周末等时间节点,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社区、商场、社会各机构等需求,携手孩子参加各项有益的劳动体验和社会实践,进一步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让学生造就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开展校外劳动实践行动。
1.开展生产劳动。要充分利用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营地(基地)、校内外劳动基地、工厂、农场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工业、农业等生产劳动,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基础技能。
2.开展公益劳动。要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志愿者日、世界环境日等,深入社区、养老院、商场、医院、动车站等社会场所,开展学生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提高服务技能,体会劳动光荣,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3.开展创新劳动。要结合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开展工艺创作、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科技制作的创新劳动,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劳动精神。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主要职能科室统筹协调的领导小组,落实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各学区、直属校要相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努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的“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县教育局将建立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实际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并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探索培训、晋职、评优等配套制度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县教育局将积极创造条件,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各校可通过自建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要。积极探索和打造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数字化信息平台,推进学生劳动成果、劳动综合素养评价等信息录入。
(四)加强典型引路。县教育局将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学校建设,架构校际劳动教育的联系和成功经验分享的桥梁,共同商讨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学区、学校、营地(基地)和企业等联系,推典型、做示范,加强各方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我县各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形成新局面。
(五)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各中小学要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实施学生外出备案制度,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并事先报备县教育局安保科。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安全教育、演练及实训,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辐射、疾病传染等安全隐患。
(六)加强督导评价。县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各校劳动教育督导评价,将其纳入平阳县中小学发展性评价体系,以督导促落实。各校要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根据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综合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校外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形式评价,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七)加强舆论宣传。各中小学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好做法、典型人物及事迹。推出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平阳县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本办法自20__年6月25日起实施。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三篇】
为了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践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语文自主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1.教案(或导学案)格式规范,内容充实,过程清晰,目的明确,渗透课程理念和学法指导。
2.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学习兴趣良好持久。
3.小组团结合作,互帮互学,主动交流,共同提高。
4.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坐姿站姿,正确的朗读、默读、书写习惯,正确的回答问题、评价与质疑问题态度。
5.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强化规范化的语言训练,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养成健康心理品质。
6.减少学困生,发展中等生,提高优秀生,均衡提高全班语文教学质量。
二、主要措施。
1.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学习《湖北教育·郧西自主教育改革专辑》,准确把握主教育理念,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专业素养。
2.编制科学有效的教案(导学案)。学习课标,深研教材,分析学情,探讨教法,精心编制科学有效的教案或导学案。每份教案包括:设计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方式方法,教具或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3.建立团结合作的班集体。根据72名学生性别、特长、学习成绩、性格等,合理搭配,均衡组建12个学习小组,推荐、选拔或指派组长、副组长、小老师各一名,负责小组纪律、合作交流、辅导帮助等。
4.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小组学习纪律,学会自我约束。培养小组长、小老师,树立他们在小组中的威信,学会自己带头,学会约束自己、管理别人、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
5.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设计简单朴实、目标明确的教学过程,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多元化、个性化、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发展。
6.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各个领域内容与特点,结合自主教育“三大内涵”与“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落实、总结巩固。
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激情导入,构建阅读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交流(互读互认,评价纠正);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反馈初读课文与识字情况;检查、反馈、交流、指导识字(重点落实我会认的字和学生在初读中把握不准的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课文,目标检查、反馈、交流;相机示范、引导、强化朗读训练。
(4)紧扣重点,指导书写(当堂落实)。出示“我会写”的字;检查、交流字生字读音、组词说话;观察结构,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难写的字,示范、模仿、展示、评价、激励。
在熟练掌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各环节的基础上再不断探索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法,力争上每1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感受完整、完美。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四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渝教基发〔20xx〕26号)精神,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县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把握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强化劳动实践。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落实劳动教育和实践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避免“一刀切”。
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一是纳入课程。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安排,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将劳动和劳技课有机整合,小学和初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劳动课,每周不低于1课时,普通高中开好通用技术课程,职业高中落实实作实训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落实落地。二是融入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通用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劳动观念、生活态度和动手操作、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传统劳动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周边自然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形成校本劳动教育特色。三是编写指导手册。学校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承担家务劳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常规劳动教育实践的同时,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三)强化劳动实践体验。
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要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校外劳动锻炼,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1.明确日常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基本要求。对学生在家和在校的个人内务整理、形象打理、卫生习惯养成、书桌收拾管理等提出明确细化的要求,形成常规、保持常态。
2.加强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清洁环境、美化校园活动,校内一切劳动任务尽可能归于学生,学校所有公共场地卫生、绿化带等要合理安排到班级,由班级负责卫生打扫和打理,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3.因地制宜,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各学校要建好劳动实践教室或实践基地,结合实际,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与农作物或饲养小动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区”,予以精心呵护。农村学校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设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城镇学校可联系或利用当地场镇街道、企事业单位、职教实训基地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布置劳动实践作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基地劳动、助农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课辅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创造发明、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布置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公益性岗位,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等。
4.明确家务劳动实践任务。抓住衣食住行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引导孩子自觉参加劳动,并持之以恒,每期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每周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做饭、洗碗、洗衣、扫地、内务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期明确一定家务实践劳动任务,可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5.积极搭建劳动教育活动平台。一是落实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要结合实践落实每位同学岗位任务和责任,为同学和教师在某方面服好务;学校要探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的清洁卫生、值周值日、检查评比、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让学生参与策划和具体落实。二是搭建平台,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我爱我家”家务劳动、“我爱学校”成长劳动、“我爱公益”志愿劳动、“我爱自然”体验劳动等,同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交警、教师、清洁工人、建筑师、医生等不同职业。三是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开展劳动小模范评比,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其养成自立自强的品质。四是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资源,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础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开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当地实际,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整合中职学校农学、旅游、电子等专业师资力量,深入中小学开展劳动技能指导。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夯实基础。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反思总结,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五)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一是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精品课程,每学年开展劳动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开展班级学生劳动课展示活动;二是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汇报和劳动小模范评比活动;三是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择机开展县级观摩、展示和技能竞赛活动;四是开展劳动基地创建和县劳动教育特色示范校评选活动;五是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多举措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成立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教学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抓的领导小组,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落地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等,引领保障好劳动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劳动教育宣传,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三是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四是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条件保障。多种形式筹措资金,逐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相应设备和所需耗材,建成质量保证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场所。学校每期应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内外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
(四)加强风险防控。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完善督导评价。将学校劳动教育纳入综合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督导办法,定期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并将督导结果反馈公开,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五篇】
每周安排两个班,每班三天,每天从早上7:40开始至中午放学,下午从14:00开始至晚自习前(晚餐之后重点做好保洁),实行全校全天公共区域、楼道等清洁大包干,其余时间各班只负责本班教室清洁扫除(因需要特别安排除外),这项内容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级评分记入学生操行成绩。
二、班级及个人职责。
(一)班级职责。
1、负责教学楼、实验楼的楼道、楼梯、及楼梯扶手、通风窗、镜子等的打扫及保洁;
2、负责学校临时教学平房区、操场、游泳池、篮球场、绿化带的打扫及保洁;
3、负责学校干道扫除及保洁;
4、清除责任区内果皮屑箱内的废弃物,清洗果皮箱,做到随时清除;
5、劳动课三天期间的常规值勤,秩序维持及违章纠正记录。
(二)个人职责。
3、学生具体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打扫责任区卫生。
(2)责任区保洁。
(3)责任区常规值勤,违章纠正(包括乱吐乱扔,言行不文明等及有违反校规校纪的其他行为),记录并上报。
三、组织职责。
(一)教导处。
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目标检测考评,违章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技术指导。
(二)教导处。
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
(三)班主任。
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鉴定评分。安排科任教师的指导区域。
(四)科任教师在所任班级劳动期间按课表规定的该班课程表时间到班上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组织、指导学生劳动。
四、劳动标准。
(一)楼道。
1、地面无尘、无迹、光亮;
2、墙裙无污迹、洁净;
3、墙面、墙角、屋顶无尘,光亮;
4、及时清除责任区内果屑箱,有效维持区内秩序,有力纠正违章行为并填写“违章记录单”。
(二)公共区。
1、无石块、纸屑、烟头等垃圾废弃物;
2、无积水、痰迹;
3、草坪、绿化地带无纸团,塑料袋等废弃物;
4、每日清除两次以上果皮箱;
5、有效维持责任区内秩序,及时纠正违章填写“违章记录单”。
五、检查及评定。
检查实行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相结合。定时检查时间是上午9:30、下午14:00及17:00,检查有普遍和重点抽查两种形式;班级不合格者除不能参加先进班级评比外,凡涉及到的有关个人该期社会实践不合格,操行评定不及格。
六、注意事项。
(一)在劳动期间,值周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1、着装上岗,不擅离岗位。
2、见到师长,按礼仪标准统一称“老师好!”
3、上课、下课及课余时间遇到老师要主动为其让道。
4、不追逐、打闹,禁止不文明使用劳动工具。
5、在教学楼区、实验楼和教学楼劳动的同学还应做到:
(1)上课期间不在教室窗户外张望;
(2)不在楼梯及楼道喧哗;
(3)走路时脚步放轻。
(二)可通过“联系本”、座谈会及家长会等形式检查了解在家的劳动情况。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六篇】
为了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开展义务段课程标准系列学习研讨活动的通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新颁布课程标准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校教师。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课标的思路;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形成案例成果。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研修工作,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和考核评价。
我校所使用的8个学科课程标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研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2、了解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目标。
3、了解修订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
4、了解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
5、运用用新课标有效指导本学科课堂教学。
(一)自主研读。
1、研修内容:
自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
2、措施办法:
(1)每位学科教师认真研读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重点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核心部分,熟记相关章节,写3000字左右学习笔记。
(2)教师要将学习课标与实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课标理念、目标、要求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
(二)专题讲座。
1、研修内容:
课程标准的解读。以修订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等为内容。
2、措施办法:
(1)学校邀请区教研室的教研专家,分学科进行《新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讲座,并请教研专家现场和教师进行互动,解决教师学习中的困惑。
(2)教师结合专题讲座内容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感受。
(三)集体研讨。
1、研修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2、措施办法:
(1)各学科教研组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丛书》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
(2)各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讨论如何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研究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
(3)教研组做好学习记录,教研组长写学习小结。
(四)知识测试。
1、测试内容:
2、措施办法:
学校将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对教师课程标准的研修情况进行检测。两周一次。
1、xx月xx日学校部署《课程标准》研修工作。
2、xx月xx日——xx月xx日教师学习任教学科课标。
3、xx月xx日——xx月xx日请专家进行课标解读专题讲座。
4、xx月xx日学校组织进行第一次知识竞赛。
5、xx月xx日——xx月xx日继续学习任教学科课标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研组内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分析课标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并形成研究成果。
6、xx月xx日学校组织进行第二次知识竞赛。
7、xx月xx日——xx月xx日参加区教研室的课程标准知识竞赛。整理学习成果。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七篇】
为了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践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语文自主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特制定本方案。
1.教案(或导学案)格式规范,内容充实,过程清晰,目的明确,渗透课程理念和学法指导。
2.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学习兴趣良好持久。
3.小组团结合作,互帮互学,主动交流,共同提高。
4.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坐姿站姿,正确的朗读、默读、书写习惯,正确的回答问题、评价与质疑问题态度。
5.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强化规范化的语言训练,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养成健康心理品质。
6.减少学困生,发展中等生,提高优秀生,均衡提高全班语文教学质量。
1.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学习《湖北教育·郧西自主教育改革专辑》,准确把握主教育理念,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专业素养。
2.编制科学有效的教案(导学案)。学习课标,深研教材,分析学情,探讨教法,精心编制科学有效的教案或导学案。每份教案包括:设计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方式方法,教具或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3.建立团结合作的班集体。根据72名学生性别、特长、学习成绩、性格等,合理搭配,均衡组建12个学习小组,推荐、选拔或指派组长、副组长、小老师各一名,负责小组纪律、合作交流、辅导帮助等。
4.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小组学习纪律,学会自我约束。培养小组长、小老师,树立他们在小组中的威信,学会自己带头,学会约束自己、管理别人、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
5.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设计简单朴实、目标明确的教学过程,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多元化、个性化、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发展。
6.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各个领域内容与特点,结合自主教育“三大内涵”与“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落实、总结巩固。
(1)激情导入,构建阅读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交流(互读互认,评价纠正);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反馈初读课文与识字情况;检查、反馈、交流、指导识字(重点落实我会认的字和学生在初读中把握不准的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课文,目标检查、反馈、交流;相机示范、引导、强化朗读训练。
(4)紧扣重点,指导书写(当堂落实)。出示“我会写”的字;检查、交流字生字读音、组词说话;观察结构,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难写的字,示范、模仿、展示、评价、激励。
在熟练掌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各环节的基础上再不断探索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法,力争上每1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感受完整、完美。
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第八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在新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方略。要贯彻与落实以德治国的方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对全体公民的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养的进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定要求改进与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4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也发表了重要讲话。
成的重要基础。假如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而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传统德育的弊端。
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进展的特点。
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总抓总不见效,越抓越没劲。然后又反过来怨大气候不好,社会风气不好,怨家长不配合,怨独生子女难教育。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关于他们的全面进展与可持续进展是不利的。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推进素养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与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要紧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进展的特点,习惯新的时代环境与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与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要紧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意在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人格进展的关系进行探讨,使其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培养健康人格。具体将从下列几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2、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初步实验研究。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使用下列研究方法:
实践法。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与达标生文明生的评比为手段在全校进一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熟悉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已有有关理论做综合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方略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根据,以探索习惯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与身心进展的规律。
教育因素,力求做到教育界的诸因素之间协调统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有机整体,发挥整体效应。
4,进展性原则。根据各年段学生年龄与心理进展的不一致特点,教育内容、方法、要求都不能一刀切,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一致特点,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5,实践性原则。小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不断进展,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的主体。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不能单靠认识教育得到完成,务必同时进行不断的人生体验与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
四、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是政策指导。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中能够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就给我们在宏观上指明了方向,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的要求。研究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他们,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有关理论指导:
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或者者是与之相反的溺爱。由于教育方法与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
2、教育的规律。“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自我生成”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意味着“引导、唤醒”。因此,学生应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的变量”。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有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地。教育只能由个体在自我进展、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
3、家教方面的优秀书籍,如《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要紧是运用跟踪调查法)。
2、实验法。
3、观察法。
4、文献法。
5、经验总结法。
6、实践反思法。
7、比较研究法。
8、个案研究法。
9、行动研究法。
10、教育叙事法。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搜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理。
论资料,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
开展课题的研究,积存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进行课题的材料整理,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形式。
预期的研究成果:
教师方面。通过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与途径。
学生方面。通过实验与研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八、研究构成员。
组长:甄淑梅。
组员:秦积鸿刘世珍肖春霞张军学褚学芳甄淑梅。
下一篇:金融工作会议发言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