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心得体会范文(优质【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数字媒体艺术心得体会范文(优质【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第一篇】

互动式设计

新媒体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便捷,每一天,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同身边的事物进行互动交流。交互设计是近些年在设计界提出的较热门的设计理念,它多用于产品设计,以人与产品的互动为主,旨在让顾客有效而愉悦的使用产品。目前,互动式设计在新媒体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网页界面的图标设计、网页广告互动等,在街头也有很多广告融入各种媒体技术,集声、像、互动于一体,表现出其震撼的广告效果,加多宝自动售货机,只要路人在其机器前大喊一声“过年来罐加多宝!”声音的分贝数达到售货机的标准,加多宝售货机就会自动掉下一罐加多宝。这种通过互动就能得到奖励的广告吸引了围观的路人,一罐饮料可以换来那么多行人的关注,其广告效果成几何倍数增长。得到很多群众的赞叹:竟然有如此有创意的宣传方法。这个有趣诙谐的创意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人体实验自动贩卖机”,在参与者按照机器的指示操作之后,就可以获得薯片。自然的将广告融入生活,吸引顾客与其互动,在引起顾客兴趣的同时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这就是互动式设计的魅力所在。

数字媒体互动式海报设计

互动式设计追求视觉表现和传播方式上与人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将成为当代海报吸引人群的关键。而传统海报主要是以平面的二维方式展示,大众看来,传统海报是静态的、简单的、二维平面的,不易联想到其动态效果。因此如何将二维静态的平面海报转化为能和观众互动的动态形式,是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互动式海报不是“呆板”的陈列品,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去陈述,而是通过从图形、文字、色彩等编排,将原来二维转向三维甚至四维,再结合不同的材质及人的听觉、嗅觉、触觉等,使人和海报产出互动和交流。而传统的艺术设计平面海报作品是运用图形设计元素来传达信息,这种信息是从一个方向传达出的,由图形本身来告诉给观众,观众只会被动的接受这些信息。这种平面的展示效果,不能同观众互动交流,其传达效果就会弱化很多。海报仅仅贴在墙上所获得的注意度不高,很难吸引观众;平面型海报单方面的去表达情感信息,不一定能引起观众共鸣,容易被人遗忘;平面海报只能对某一地点某些受众有作用,在发展上有局限性。这种单一的海报作品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和人的感官体验。由巴西声乐公司制作的《互动声音海报》,海报中心图标表示此款海报能发出的声音。其海报材质就是电影后期特殊配音材质。普通人也许不了解电影电视音效的制作,这一系列海报让观众了解到部分音乐制作过程。使观众在触碰的同时把听觉也融入其中,打破传统平面广告单一靠视觉传达的局限性,使海报的信息传递手段由生理感受上的被动接收转向满足心理感知的主动获取的层面。

2互动式海报设计的特点

感官性

现代社会人们在无形中已接受了各种形形的信息,因此,一般的传统平面海报已不能给受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以留下深刻印象。平面海报主要通过对作品的空间认知、材料运用、造型肌理等元素实现对观众感官上的刺激,达到其表现的主题。国产惊悚悬疑电影《林妹妹》,首次使用了互动式电影海报,开创了国内运用互动式海报设计的先例。画面中出现的是男主角,毫无表情的脸隐藏在黑暗当中,背景音乐若有若无,搭配上时而一闪而过的光效,当参与者使用鼠标翻转拼图,拼图下若隐若现一张女人的脸孔,整张海报惊悚恐怖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海报通过恐怖的音效和诡异的气氛体现出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年度海报设计,其巧妙地将海报一分为二,贴在墙面的拐角处,人们在墙的一边只能看到海报的一部分,一眼看上去并不能看清楚整张海报,也就无法得知海报上全部信息,观众会用一种疑问的眼光来审视它,而当人们转过路口后心中的疑问便豁然开朗:“SEEBOTHSIDESOFTHESTORY”,译为片面的看待事物会影响人们正确的判断与理解,BBC的责任就是为观众提供全面的报道,这种展示是通过这个转角完美的表达出来。

参与性

观众与作品互动产生的情趣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爱好、需求和价值观等。互动式海报站在观众角度,将感受、互动过程作为设计表现方式,它满足了参与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选择与参与的互动愿望。看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在引导参与者的过程中发挥感染力和影响力,然后引起参与者的共鸣。《接吻互动海报》由日本某大学的设计团队制作,当你亲吻海报上的女主角时,女生就会做出例如脸红的反应。事实上的,海报是通过探测参与者头部与海报距离的感应机器来实现互动,当参与者与海报非常接近时,海报就会将预先设置的图片切换过来。这种简单的设置,引导参与者去理解“爱”的主题,从一个良好的互动沟通,达到海报传播某种信息的目的,比平面海报更打动人。麦当劳户外拼图游戏海报,参与者要通过拼图才能复原海报原貌,激发路人的参与感,从而注意到海报宣传的产品。《解码》互动海报实验,来自荷兰设计师Trapped.原有的海报内容隐藏在白纸之下,由行人自己去撕开上面的障碍,才能品味到下面的秘密。

娱乐性

互动式海报的娱乐性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指引,实现观众与海报互动,旨在过程的有趣体验,使观众的大脑在体验中保存了这段记忆,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互动式海报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在海报中,参与者有选择的进行观看和互动,通过诙谐的娱乐效果对受众产生吸引力。《生肖鼠》使海报与包装融为一体。这个作品展开为海报,按要求折叠后变为生肖玩具形象的复合形态。通过有趣味性的折叠过程,实现了二维与三维形态的转换。大众在折叠过程中品味到了中国传统的“年”文化的乐趣。该组海报还设计了包装的延伸产品,如把海报拆成贺卡、说明书等。折叠,拆分等手法体现出后现代设计的游戏心理,更贴近时代。趣味瑜伽互动式海报体现了以柔韧性为主的瑜伽运动。在这一系列广告海报中,当路人将海报抚平时出现的是运动中的人们,接着以海报的垂坠感顺势通过瑜伽动作来体现瑜伽过程中人体惊人的柔韧性。无独有偶,海报按照人们平常运动时手指在各种不同的运动身器材上的位置留出了圆孔,受众出于好奇而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健身的动作,也理解了海报中的巧妙构思———“健身其实十分轻松”.这种互动式的海报更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参与者在与海报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轻松接收海报中的信息。

主动性

互动式海报与周边路人主动互动交流,人也能成为海报的一部分,从而在过程中诠释海报的真正意图。《灵感来了》是一系列表达灵感类主题的路牌招贴,独特之处在于海报中装置了电灯泡,每当电灯泡下有路人经过就会被感应到。当路人行走到灯泡下面时灯泡就会发光。用诙谐可爱的方法主动与路人互动并使其领悟到海报中的信息。是某音乐网站的车站海报,海报中有一个黑色的圆形图案,当等车的路人坐在海报前,就会在无意中与海报融为一体,黑色的图形很快使某个路人成为有着“爆炸头”型的潮人,显示出海报中黑人音乐的主题。

3数字媒体互动式海报设计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交互的性质是互动式海报发展的前提。当代互动式海报设计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我国互动式产品设计的推广,互动式海报的感官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主动性将在海报广告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时代下互动式海报的优势就在于交互性,摆脱单方面的传递信息,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受众对相关信息的理解。随着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的发展,互动式海报设计将加快与传统平面海报的融合,成为海报设计的主流。

4结语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第二篇】

关键词:媒体艺术;全息术;数字化时代;融合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大脑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1.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3.结语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与全息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全息技术,所以在应用和技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如全息数字3D 电影系统有着过于昂贵的价格,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导致全息技术不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全息术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好地完善媒体艺术与全息术,会使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体验和欣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会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全新的观感和享受。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勤勇 .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J]. 计算机教育,2013(01).

[2] 卢新亮,仲静静 .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溯源[J]. 现代视听,2013(01).

[3] 饶简元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 艺术评论,2011(04).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方向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数字媒介时代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 受众体验

中图分类号:J511 文献标识码:A DOI:/

Coupling of Advertising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Audience

Emotional Pain Points in Digital Media Era

DENG Xiny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Art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dvertising techniques in digital media age. Digital media era of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highlights the unique concept of i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level, more in line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appeal. We chose the digital media ag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as a case,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digital media era advertis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coupled with the audience.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era; art and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udience experience

0 引言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为一种利用媒体形式公众服务信息,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形式,通过传播诸多公益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行为的形成,促成了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电视作为我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在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制作上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艺术性。

1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

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

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 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 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总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迎合并满足欣赏者读图偏好的同时,也在主客体之间创造了相互解读需求,使得艺术设计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理解观者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之间的认知变化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路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金・莱文(Kim Levin).后现代的转型。常宁生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6.

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方向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数字短片 新媒体艺术 地下电影 独立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31-02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变化。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主流之外的媒体――网络、移动传媒、DV、楼宇电视等开始出现。新媒体时代和技术革新滋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数字短片以其“短、快、精、随意的特性”迎合了后现代张扬的个性,成为一种时尚的自我表达方式。数字短片灵活的适应性,推动了手机动漫、移动电视、网页flash、视频音频等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也带来自身的蓬勃发展。数字短片的这股浪潮,带来的是一场革命,一场影视界的革命!

1 数字短片的起源

从电影短片到数字短片

从电影艺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的诞生初期,动态影像的语言就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数字短片的起源。“短片”是一种称呼,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用来形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电影。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包括黑白片、手工彩色片、纪录片、实验片、卡通片、戏剧、音乐剧、恐怖片、音乐片、商业片、文化片、教育片和艺术片等等。[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短片也参与了开发和使用全数字化生产、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建设。现在一些DV短剧、网络上被个人删改短视频和一些FLASH动画等数字短片成了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数字短片以其流行的名词:视频短片、飞视、短视、微视频等吸引了无数现代人的眼球。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视频,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国际艺术界主要使用的有两种称呼,即New Media Art或者Video Art;国内一般称其为“新媒体艺术”或者“新媒介艺术”。[2]美术评论家朱其曾经说过,所谓“新媒介艺术”实际上也只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现成品装置、行为表演这些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介艺术”使用了数字摄像、电影胶片、电视播放、计算机动画、电子游戏程序等众多手段,在媒介技术和影像文化上它似乎与电影、电视剧、记录片、电子游戏、MTV短片等有极大的相似性。[3]目前国内所谈论的“新媒介艺术”主要还是指有影像短片播放的“Video Art”。

鉴于此得出:数字短片是新媒体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包括了很多动态影像的表现形式,如DV直拍的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等。[4]数字艺术短片是电影艺术发展,并结合当今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当今艺术思潮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是电影艺术泛化到民间后,在艺术领域内的一种延伸;是不含官方宣传企图和商业营利目的的影像作品,它是精英文化的一部分。[5]除了对私人生活记录以外,他们还对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突发事件等问题进行镜头关注,体现出影像主体的个性以及艺术家视点独特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精神。数字短片最重要特征是相对于大众媒体的独立性。

数字短片和地下电影

提到数字短片或数字电影,总是让人想到现代的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或者称之为先锋电影的电影门类。从某个角度看,数字短片与实验电影是一脉相传的。实验电影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到四十年代已经萌芽,如照相师雷尔夫・斯戴纳的抽象主义风格的《Hz0》(1929)和《机械的原理》(193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因为:质量高、价格便宜的16毫米胶片和轻便有声电影摄影机的问世给业余性质的个人制作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一些欧洲先锋派电影人士在知识界开始发生影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动下,一系列欧洲先锋派影片,在美国上映,引起了注意和兴趣。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美国新电影和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地下电影,是美国实验电影的延续和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很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了。所谓的“地下电影”实际就是超出体制外的电影,个人的色彩极强,必然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内,目前个人制作的数字短片在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完全的“地下电影”。

数字短片和独立纪录片

很大程度上,数字短片和独立纪录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一词就已出现在美国影坛,它是相对于好莱坞“主流电影”来说的。当时的一部分电影导演不肯向由资本和资本家意志主宰的商业制作妥协,为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艺术理想,自行筹资拍摄“自己说了算的电影”。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从独立纪录片出现的个人化趋向来看,这样一种个人化的数字编辑的艺术语言形式,肯定有一种自身的规范,一是在资金方面,不依托于体制,作者在筹措、运作拍摄资金方面有着相当的责任和权力,并能够有效控制作品的销售及发行渠道;二是在创作方面,没有商业上 和播出的压力,作者的创作理念不受外部人为因素的制约,就可以摆脱过去电影模式的束缚。[5]概括来说,独立纪录片的“独立”,不单是一种独立的行为和姿态,更是一种独立的立场和精神。

由于DV具有影像质量高、携带方便、操作简便、价格适中的种种优点使它成为时尚的新宠,人人都可以带着它走向大街,拍摄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所想,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DV “平民化”的优势使它成为个人观点表达的方式,成为一种“独立制作精神”的代名词。[6]当下的DV作品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的记录片的形式上。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用DV拍摄的数字短片开始成为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向。

2 数字短片的发展现状

数字短片之DV的发展

随着IT技术和DV(Digital Video)技术的不断发展,PF时代(Personal Film)已经临近。国产数字大片的登场和凤凰卫视《DV新时代》栏目的开播,似乎表明中国的数字影视时代到来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影像爱好者有条件投身创作实践,对于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来说,DV的问世使他们有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平台,因为它是个人的影像。[7]其中校园DV活动是带动中国非职业化DV影像运动兴起的原动力,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一群人,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思想,让人们来欣赏、来评说。可以不夸张的说,有大学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正在拍摄或是正准备拍摄自己的DV作品。

DV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也带来诸多工作上的便利,为普通人提供了影像话语权,它正以一种深刻的力量影响着普通百姓,就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发现生活中的美。而DV具有平民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它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是能够展现美和生命力的。

网络视频短片的发展

后现代社会的经典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网络短片的传播作了一次完美的示范,其原意不过是恶搞,但引发的思考确实发人深省。数字短片“短”的本性带给创造者强烈的亲和力,便捷的操作模式撕开了影视作品神秘的面纱。短片以其简洁、快速、低成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丰富多彩的时尚需求。自此网络视频短片堂而皇之地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使数字短片创作成为后现代网络文化海洋中的弄潮儿。

数字三维动画的发展

在传统动画几经浮沉之际,一股新的动画革命在悄悄酝酿,数字技术带来动画的复兴。 从第一部计算机动画到早期的三维动画短片,到计算机动画技术步入实用阶段,再到数字技术在欧美和日本的动画工作室开始得到普及,数字图像技术成为电影和动画工业复兴的催化剂。动画产业的空前活跃,使动画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之一。

动画片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卡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仅次于旅游工业,它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在美国,卡通产业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额竟超过汽车和航空产品的出口额;在韩国,卡通产业位居第四。动画在当今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而且日益深入人们生活,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所具有的这些商业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8]

3 结语

数字短片制作方式的平民化和自我化、传播途径的丰富性使得数字短片更加的蓬勃发展,将带来影视史上的伟大革命。

[参考文献]

[1] 刘凡。德国的电影短片介绍[DB/OL].省略/modules/article/?512.

[2] 刘旭。新媒体艺术中的一支异――数字短片的特质初探[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2.

[3]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赵志刚。我国数字短片生态状况探析[DB/OL].省略/news/lecture/

[5] 郑伟。中国大陆一九九O年代以来的独立纪录片[DB/OL].省略/b105993/

[6] 张阳。DV影像表达的思考[J].试听杂志,2006(1).

70 1763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