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事迹【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杨善洲事迹【优秀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杨善洲事迹【第一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中央、省、州、县委安排部署的创先争优活动中,特别是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本人对新时期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和领导干部如何以身作则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照杨善洲老书记的先进事迹,我进行深刻地反思,查找思想上存在的差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风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以期通过这次的自我剖析,让自己从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有一个本质的提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自己担负着对外宣传报道的重任,属于县委宣传思想教育和政府外树形像的工作,应该要十分注重理论学习。然而,平时虽然能积极组织和参加部里的政治学习,但有些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缺乏认真的思考,自己很少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只是粗略地浏览相关理论,不去深入的品味。学习少,知识面窄,已经给自己工作带来了不便,影响到对外宣传工作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个人党性修养提高的重要意义没有系统、深刻的理解,使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有时出现在身边的鲜活新闻因为自己知识面不很广、观察力不够强,而使其从眼皮子底下溜掉。

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讲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长久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近几年来,我耳闻目睹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感到震惊、愤慨之时,对这些社会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现象看得多了,而且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没有看到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一叶遮目,不见森林。因此,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必然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思想上缺乏清醒的认识。

3、群众观念不够牢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一项十分实际的工作。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表现为群众观念不牢。比如面对上级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我常以“大局意识”为由进行“扑火”,虽然已考虑到上访者的意见和疾苦,也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了整改意见,但主观努力不够,没有很好地督促落实。又如在指导新闻宣传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三贴近”,报道工作会议、领导活动的多,深入实际报道群众的少。再如对宣传战线的一些特困职工,过于强调大环境的因素,停留于点上的帮扶,没有从整体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主要表现在工作上沉下去的时间少,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少;应付一般性工作多,责任大小却想得少;特别是我在宣传部工作时间长了,工作较忙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厌倦情绪。抱有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争先,但求无愧,除了如质如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外,很少思考全局的问题,主观上只想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干好就行。因此,对待工作,有时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所有工作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在自己身上出现上述问题,追其产生的根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有所懈怠。由于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因此,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平时错误地将学习、工作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工作,忽视学习,只顾工作,不顾学习,导致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放松,即使学习,也缺乏系统性,或为了应付工作上的需要,或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临时抱佛脚,找来有关的书籍阅读,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影响理论水平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自我要求有所松懈。不愿再吃那么多的苦和心理不平衡,导致产生思想波动和厌倦情绪的直接根源。怕吃苦当然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存在的原因,认为自己随着年龄增大,难以适应文字工作,繁重的脑力劳动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有所衰退的主观因素。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看到周围的人都那么轻松地上班,一些人还有较多的时间谋求其他事情,做生意增加点收入,而想想自己被束缚捆住,下这么大的苦又不能得到什么实惠,心里就不是个滋味。由于思想进取意识淡化,工作标准也随之降低,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按部就班,凭经验办事,按套路出牌,缺乏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影响了工作质量,特别是舆论监督的畏难情绪,致使该项工作不能有效有力度的开展。

3、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就造成了思想上忽视群众,忽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创造精神,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缺乏真 情实感;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少,不注重集中群众智慧,体现群众利益,为群众想的较少,为群众做的较少,解决实际问题较少。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随着对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不断深入学习,通过对照检查,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想信念、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勤政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加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信心和决心。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扎根群众,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关心群众,多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2、勤于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现代知识更新一日千里,一日不学,就会落伍有被淘汰的危险,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争做学习型的干部,不仅要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运用,要联系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理论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主观与客观的真正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3.善于开拓创新,永葆工作活力

要克服工作应付、被动作风,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大胆地开展工作,创造新的业绩。我们的事业是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前进的,这是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永远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复杂、艰巨,这需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妥善处理各种工作中的问题,高质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先争优。因此,我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的作风,与此同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宣传思想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事迹【第二篇】

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2010年春天。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1988年3月。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一位地委书记。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2.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担任地委领导期间。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家乡养育了于是就向他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承诺。儿时,母亲常带他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退休前。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还是来了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很多年之后。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2009年4月。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万亩,其中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只好去街上捡果核”3.没钱买苗木。

看到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应道。啊?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需要大量的树苗,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怎么办呢,当时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地委书记啊,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觉得没有什么不好。说。

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

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20多年前。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4.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创办林场之初。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来到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看到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大亮山林场采取的国社合作”营运模式。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不久前。贷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更广的范围:这些年。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2009年提高到%。

杨善洲事迹【第三篇】

一、加强领导,做好学习动员工作

要搞好主题教育活动,关健在于加强领导,提高全体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教师对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工作的认识。为此,我局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随即,局机关召开了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活动动员大会,区属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出席了动员大会。会上,要求各单位要通过组织学习、座谈、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领会杨善洲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剖析思想根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科学安排,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为切实搞好主题教育活动,我局要求每个党员教师要注重学习形式和工作实效的结合,坚持做到集中学习和努力工作两不误。要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扎实开展“比、争、创”系列活动。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大力宣传杨善洲同志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纪念建党×周年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史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建党×周年。通过组织学习、座谈、研讨、上党课、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领会杨善洲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三、抓好舆论宣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各单位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杨善洲精神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信守承诺、为民福祉的高尚风格,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舆论氛围。通过召开学习交流座谈会,在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落实措施。

四、抓好结合实际,确保学习工作落实

杨善洲事迹【第四篇】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杨书记跨进朱自祥家,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元。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1985年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吃完了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70 1638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