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实用【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实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早上,迎着晨风走来了许多衣着整齐的小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来到校园,他们向尊敬的老师问好,向同学们问好。

“叮铃铃!叮铃铃!”学校的`铃声响起了。

早读开始了,大家端端正正地坐好,琅琅的读书声引来了窗外的小鸟。瞧,小鸟正站在走廊的栏杆上倾听同学们美妙的读书声。

下课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向操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在捉迷藏。这时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是在给我们欢呼鼓掌。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小学,整齐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与我们日常饮食与服饰等作对比。引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并展示图片。

2.初读课文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大青树下的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随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适当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装”。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布置作业。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习作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习。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习,相互分享。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生:……。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2、3、4。

教学目标2、3。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习)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习)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早晨上学。

上课朗读下课活动。

环境优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

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

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

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

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

左宽右窄:影

左右等宽:粗

(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继

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5)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4)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

句子。

4、第四自然段。

(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拓展延伸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

(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第八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2、3、4。

教学目标2、3。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70 1801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