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8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卫生保健教育,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学习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淀粉液、小烧杯、碘酒、滴管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⑴演示实验:出示两根装水的试管和一些米饭、白糖,把白糖和米饭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摇动,让学生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⑵提出问题:“像米饭这样不溶解于水的食物人体能吸收吗?是怎样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核心,有选择有重点的学习科学知识。

⑶揭示课题。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使新课的出示水到渠成。

2、讨论交流

认识消化器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知道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丰富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课件,按顺序把各个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给学生看。

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互相说一说消化器官,并指一指它们的大体位置。

这样的设计,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

认识消化过程

⑴了解唾液的作用

⑵认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运送食物

胃:继续消化

小肠: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肠:残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首先让学生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分组讨论食物的消化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最后,让学生对照消化器官作用图,用自己的话,准确、

全面、系统的说一说食物的消化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部分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学生认识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一说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再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谈怎样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最后,提出一个拓展延伸问题“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主要采取了

1、探究研讨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的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观察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想、议、说、做”等活动,以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看一看,就是让学生看实验现象,看消化器官的大体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个环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议一议,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评议,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说一说,就是让学生说消化器官的名称,说食物的消化过程,说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让学生在说中学,学中说。

做一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又学得了科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终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选择食物的本事。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本事。

难点: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二、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当比较容易。

三、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经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一样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必须的典型性、结构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当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样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资料。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本事。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一样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教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经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资料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作业,让学生经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经过电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的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

其次,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鉴别伪劣食品的本事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终,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景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经过对资料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终构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忙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七、说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经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经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简便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欢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欢乐探究科学的奥秘,欢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三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类

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等等

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实验要求:

1、1号:领取

2、2号:放回

3、3号:记录

4、4号:粘贴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生:书本是纸做的

生:纸是木头做的

生:枪是用金属做的

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

生:碗是用陶瓷做的

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

生:······

二、研讨交流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布——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三、聚焦课题

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

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自然界

生2:草原、森林

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

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

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PPT点课题: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一起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

(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明白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资料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能够让学生归纳在一齐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能够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资料——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经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能够让同学们把你们明白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资料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能够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教师能够出示教师自我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能够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1律要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修改科技小报(在修改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本事和动手的本事,当堂不能完成能够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以往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异常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必须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我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教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景。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五篇】

说教材:

《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的类型所起的作用

车把杠杆、轮轴转向、平衡

踏脚与大链轮轮轴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杠杆、滑轮、轮轴刹车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1.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六篇】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七篇】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我校这几年在武主任领导下进行的一个课题实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学习伙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态度应是不指责,不回避,并适当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关键是能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最后就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特别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能改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状况,能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究竟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采用。但是,情境如何创设,才能发挥其导向作用呢?

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何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恰当时机?对于动手实践,特别是新课改的年级,我们不能被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所沉醉,而应更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活动产生的效果又是什么?而对于主动探索,我们建议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为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探究来处理,不仅时间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说把探究神秘化、复杂化了。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执教《灯泡亮了》这节课所做的一点尝试:

我先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宽"的模式展开。好的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火把,我们要善于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达到自评与综合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

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总之,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的教学,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一种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学习关系,是学生求知快捷而科学的通道。

教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从课堂情景来看,学生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抓住课堂上“帮别人做线路”这一情景,生成了“帮别人做事不如教给别人做事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在老师提供的教学材料面前,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与风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组成“电路”的同时,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愿望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课堂的结束并不是这类问题的结束,只是给这类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咱们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动口能力的失调,在这一方面对孩子的锻炼一直是少得可怜。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认为在课堂上以疏导学生为主,这样可能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上会做的更好。

小学科学说课稿【第八篇】

一、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第四环节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70 2645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