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集聚精彩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集聚精彩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第一篇】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最有力的诠释和最有效的宣介,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向全党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国家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2018年,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下降到2018年末的%,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以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国家扶贫数据连缀成线,串起了一幅中国减贫脱贫事业的壮丽图景,成为书写“不凡中国”壮美章最生动的注脚之一。脱贫攻坚,从脚下的大地出发,沿着中国道路,书写扶贫事业的辉煌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
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第二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时到今日,各级对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理性。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
——如期脱贫。2020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任务。如期脱贫,就是对表2020年底这个最后的时间节点,既不能急功近利,随意提前,否则,就容易掺水作假;又不能故意拖延,消极退缩,否则,就会兑现不了庄严承诺。
——全面脱贫。“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目标。两个全部脱贫,就是全面脱贫,就是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不落一地,必须做到全覆盖,不能做选择,不能有死角,更不能留有脱不了贫的“锅底”。
——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问题。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精准执行“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的现行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也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搞过度扶贫,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
——稳定脱贫。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是今后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关键是要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让贫困家庭有稳定收入来源;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留出缓冲期,持续进行帮扶,避免“一脱了之”。
——精神脱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扶贫不能扶懒、养懒、助懒,要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导向,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氛围,注重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彻底改变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把参与度作为扶志核心,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解决好贫困户精神脱贫问题。
——和谐脱贫。社会公众和周围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质疑意见主要集中在,“扶富不扶贫”“扶贫变成扶老”“扶贫养懒人”等方面,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风险。要继续做好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工作,切实解决拆户分户、漏评和错评等问题,识真贫、扶真贫;要严格坚持扶贫标准,不吊高胃口,减轻周围群众心理失衡;要疏导群众情绪,切实解决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但家庭实际生活相对贫困的所谓边缘农户的具体困难;要完善“脱贫不脱政策”的贫困退出政策,及时将识别准确、家庭条件远超当地一般农户、群众意见较大的已脱贫户认定为稳定脱贫户,明确不再继续享受扶贫政策、不再派干部帮扶。
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第三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0年底,中国已经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彻底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随着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反贫困事业也将进入新阶段。要深刻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须深刻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及时提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
创新党的建设路径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脱贫攻坚成功的正确路径。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负重前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发挥谋大局、定政策、把方向的领导作用。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性地开辟了诸多新路径,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各级党组织层层抓落实,运用党的组织优势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农村基层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场,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被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国共派出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实践证明,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是推进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的有效机制。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干部,加深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包户”“结亲”等方式对贫困农民扶贫、扶志、扶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察民情、知民心、解民忧,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了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改进了工作作风。党员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心中也装着党员,党中央决策部署由此更加有效地贯彻到地方和基层,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内生脱贫动力得以提升。
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中国的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的治理实践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示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前所未有。实践证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和有效路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差、内生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普遍性“瓶颈”,党中央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扶贫大格局。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统一部署。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2013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至2020年又大幅度增加。正是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通过严密的组织安排保障脱贫攻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政策、资源、人力、项目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有效提高了扶贫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贯彻落实的效率。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造成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在疫情影响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靠的仍然是“集中统一”这一重要的治理优势。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困的发生原因、类型与治理影响因素各有不同,精准是贫困治理的要义。脱贫攻坚的推进不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区域、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六个精准”为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植于已有的治理成果,形成因地制宜,具有区域、人群特色的治理路径。党和政府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定点扶贫、产业扶贫、驻村帮扶、行业扶贫、易地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脱贫攻坚范式。正是依托对脱贫攻坚治理方式和方法的“精准”认识与实践,并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中国脱贫攻坚确保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脱贫攻坚走向深入,反贫困治理的机制、方式也愈发丰富和复杂。例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逐步成为新的扶贫基建领域,生态扶贫、绿色脱贫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的认识基础上,脱贫攻坚的重点逐步转向提高“人”的素质及其战胜贫困的奋斗意愿,扶贫救助越来越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可以预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顶层设计将更为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拓展世界反贫困路径
贫困作为增加人类社会福祉的障碍之一,依然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世界各国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贫困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安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具有标杆意义。中国贫困治理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领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反贫困实践生长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土壤,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其中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贫困治理方案、经验仍然具有可分享、可复制的价值,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的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作出了诸多新决策和新部署,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治理的新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不仅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脱贫摘帽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结好、使用好这些经验和做法,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我们必将为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智慧与方案。
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第四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经过多年努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开发的标准在逐渐提高,我国现今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而在“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不仅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更是注重提升群众接受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这些水平就能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脱贫攻坚战的开始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脱贫攻坚战的开始不仅能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作为国家各项事业领导核心,自然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战事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如此我们就必须在脱贫攻坚战事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只有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能转变作风态度,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着想,在扶贫攻坚上才能从百姓的实际出发,才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决战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党员干部的苦干实干,有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有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只要我们携起手来,紧盯目标不放松,卯足劲头干事业,就一定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用全面小康的优秀成绩单向百年奋斗目标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