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汇总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第一篇】

摘要:作为班主任,我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针对我班组合家庭的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不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以对其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终于使我班的汤文渊等几个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明显好转。

关键词: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汤xx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xx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六、体会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甘甜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留守在我们周围的学生需要你我的关爱。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像拥抱亲骨肉一样拥抱“留守儿童”,用无私的关爱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以深入浅出的道理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以语重心长的教诲树立起他们人生的航标,成为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让所有远离父母的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管、难有人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第二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赏识;关爱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1―0037―01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

1.“我当官了”。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妈妈,您在哪儿”。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一次我看到了她的日记《妈妈,您在哪儿》。日记中写道:每到过年时,看着别的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年,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每次年夜饭只有我和爸爸在一起吃,也没有多少菜,一切显得很冷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问:“妈妈,您在哪儿?为什么别人都有正常的妈妈,而我的妈妈会是这样呢?”虽然内容很简单,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使我很感动。

该如何去做呢,我深思。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更需要的是同伴的关爱。之所以她是那么自卑、孤独,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们鄙视的目光、教师的冷落。我发现后准备为婷娟过一次生日。在我和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活动非常成功。我们不仅对教室进行了布置,而且还订了一个大生日蛋糕,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还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孩子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让婷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同学。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长期地关心她,适时地帮助她。渐渐地,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

二、教育方法反思

1.赏识比批评更有效。有人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一个人,你便会看到他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尤其是教学中的“后进生”。所有的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肯定、赞赏,更何况是小孩子,不是有这样一句吗,“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辉同学由于得到老师的一次赏识,从此变得格外积极、格外自信。因此,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2.关爱比同情更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包括同情、怜悯,别人认为是善意的言行,在他们心理看作是对方的施舍,这样只能让他们更加自卑。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被关心的同学感受到大家的爱,同时也教育着大家如何学会真正地去关爱别人。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婷娟同学在大家真诚的关爱下,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放”比“抓”更好。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面对大家都想让问题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并且成功仅是“一步之遥”,此时的“放”比“抓”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一时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是否让她在一生中都要留下阴影呢?教育学生,应选择一种恰当的关爱方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效果会更好。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第三篇】

心理咨询教师分析: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你由于身体疾病而影响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又逐渐出现个性行为异常,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比较严重的抑郁。针对这种情况,咨询老师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自我认识中老是夸大自己的弱点,就会丧失自信心。你曾经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你基础不差,智力也良好。你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总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正视差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要不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行为的能力。生病已成过去,成绩下降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轻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沟坎”跨不过去?只要你敢于面对眼前的一切,把挫折当成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勇敢地振作起来,相信你能走出困境。

3、调整学习目标,发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被动思想,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还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除了上课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外,对不懂的知识,要主动请教老师,及时解决,不要日积月累,最后导致无法跟上进度。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知道自己基础不行,就加倍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如果总是消沉,不思进取,混日子,那无非是作茧自缚,永远摆脱不了自卑的境地。

4、主动交际,矫正自己的个性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交往中,人的个性行为应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若是为了故意引起他人注意,而退化为儿童行为或异常行为,喜怒无常,则会引起别人反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男子汉刚强性格,说话做事和待人接物,要有适有度;注意克服封闭思想,逐步融洽与同学的关系;对小事不必太敏感,看淡一点,总之,应保持乐观的心境。

5、多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取得宽慰。父母无论在各方面经验都较多,应多和他们交流,获得他们的帮助和安慰,在心理上找到一个支柱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想不通的问题,可向老师诉说,通过咨询解疑释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第四篇】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三、个案处理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案例2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x,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思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双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儿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体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灌溉教育吧!别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第五篇】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x,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三、个案处理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70 722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