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排查报告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流动党员排查报告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流动党员排查报告1
根据市委组织部召开的各区县组织部分管部长会议的精神,**区委组织部就本区流动党员进行了再次排摸,其中重点梳理了在本市其他区县排摸出的该区未发流动党员证的党员。
一、深入排查,摸清底数
从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排查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一是开展流出未发证党员排查。**区组织部派员专程到市委组织部摘录其他区县组织部排摸出的该区未发证流动党员数据。经初步汇总统计分析,当时共有未发证党员9名分布在4个区,已经初步摸清了这些未发证党员的区县分布情况及有关原因。
二是开展流入未持证党员排查。要求全区各相关大口对流入本区的未持证流动党员进行再排摸,共排摸出20名,其中外省市流入2名,本市外区县流入18名。
二、加紧联系,逐一分析
对流出未发证党员,在其他4个兄弟区的组织部门大力支持下,9名党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逐步清晰。通过与党员本人通话联系,对方区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仔细排查,以及**区基层党组织比照核实后发现,其中有5名党员的组织关系不隶属**区;1名党员是持证党员;1名党员组织关系早已转入该居住区党组织;1名党员虽在外区工作但能正常参加所在居住地居民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只有1名党员属于未发证流动党员。
对流入未持证或持旧证党员,则由相关大口负责落实反向发证或换证等相关工作。区委组织部选择此类党员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基层党委进行跟踪联系。通过分析,了解到20名流入未持证党员都是商场“引厂进店”员工,虽在该商场工作基本达半年以上,但考虑他们是与厂方建立劳动关系,所以商场党委就以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形式将他们纳入了日常管理之中,这样可能导致对方党组织遗漏这些党员发证工作。
三、针对情况,落实举措
对流出未发证的1名党员,据了解,他是退休后聘用人员,现已在工作的当地民营企业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据对方党组织反映,为了完成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覆盖工作需要)。因此,在居民区党组织上门讲员管理工作有关规定后,为该党员办理了正式关系转接手续。
对流入未持证党员,则在本市党员中开展反向发证试点,并逐步拓展到外省市党员。根据市组的要求,由基层党委在填妥相关项目后,将《流动党员证》交由未持证党员回组织关系所在地党委补齐手续,并加强与对方党委的主动联系。目前,已有2人重新持到新证,1人转接正式组织关系。
四、阶段总结,逐步推进
**区定期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并把情况及时向各基层大口党(工)委反馈,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不断总结,有效推进工作:
一是不管流入、流出党员,都按《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手册》的有关规定,办理正式组织关系转接、开具党员证明信或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进一步规范对党员在流动中的管理。
二是以服务为重点,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①随时了解党员动向;②加强与流出党员和对方党组织的联系,确保及时转接;③流入党员及时编入党的基层组织,纳入日常管理,发放《**区党员学习活动记录册》等。
三是在特殊情况下,实行一人一事一报制度。针对可能发生的疑难问题,要坚持以党员为本,制定合理可行的办法,保证党员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1、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办法。在开展流动党员梳理工作中,碰到了各区县在流动党员操作方法上有差异。
2、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对流动党员的认定。如,部分退休党员,能按时参加居民区党员组织生活,但平时又在一些非公企业打工。按理应该将其组织关系转到该企业所在党组织能发挥更大作用,但这些同志却表示:在该单位工作不会长久,对居民区更有归属感,本人也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拒绝转接正式关系。这类党员是否要发放流动党员证有待进一步商榷。
3、目前,全市各区县流动党员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健全,对未持证党员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使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流动党员排查报告2
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摸清流入和流出党员的情况,近日,包头万青路街道对流动党员摸底调查工作进行了安排。
一是制订了流动党员调查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了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及有关要求。
二是填写了调查摸底表。根据各社区党支部的实际情况,下发了《万青路街道流出党员调查摸底表》和《万青路街道流入党员调查摸底表》。
三是落实对流入、流出党员的管理。对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要求他们主动到当地党组织报到登记,参加活动。对没发证的流动党员,要求各社区党支部与他们及时取得联系,想方设法把证发放到他们手中。
四是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要求与流入本辖区的党员沟通,邀请他们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与流出的党员要经常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保证流动党员能够正常过上组织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流动党员排查报告3
为了落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区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并就该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一、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外出流动党员195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112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346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131名。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我区流出党员194名,流入党员303名。2011年流出党员193名,流入380名。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二是流动党员分布面较广。我区外出跨省流动党员共98名,占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主要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务工;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外省流入138名,占%,主要来自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区,从事服饰经营、小商品销售等。三是流动党员身份比较复杂。从流动党员的构成上看,有农民、工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其中,以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居多,流入党员中非公企业党员275名,占%。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芦淞区在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把握不同流动党员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创新教育治理方式,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夯实基层堡垒,确保党员“流而有家”
我区把做好党组织的设置,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夯实市场党组织。对外来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服饰市场、商贸区,及时组建多种类型的市场流动党支部,加强对该区域内的流动党员的规范管理。如在九天鞋业大市场建立单体型党支部、在智超女装市场建立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户的联合型党支部、在温州商会建立协会型党支部等。同时,针对市场流动党员的特点,按照地域或籍贯,设置了醴浏乡友会党支部、南大门市场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驻株洲流动党支部等党组织。二是发挥党员服务中心作用。我区已建立1个乡(镇)级党员服务中心,7个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45个社区级党员服务中心。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在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给流动党员党组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南大门党支部,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员的管理就跟踪到哪里。芦淞市场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之家”,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培训和爱心救助等服务,帮助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抓好两新党组织组建。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两新”组织,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据统计,至2013年7月,我区单独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217个,向“非公企业”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员101名,切实加强了非公经济单位中流动党员的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2.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党员“流而有管”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我区冲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静态管理限制,创新方法,强化措施,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到哪里,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儿,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落实管理责任。我区建立起一个以区委组织部为中心,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了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是实行“双联双管”。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联系,按照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的原则,定期把流入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反馈给原籍党组织,使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党员的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湖北、浙江等地先后多次来我区考察学习“双联双管”经验。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区委组织部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并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
3.丰富活动载体,确保党员“流而有为”
我区从实际出发,根据流入党员从业多样、人员分散、劳动时间不一、流动性大等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地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既符合党章规定,又为工作所需要,受到党员欢迎。一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党校,每季度举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期服饰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与党员及业主零距离交流;每两年开办一期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选派200余名市场骨干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职业经理人商学院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在全区46个社区党员中开展“党旗飘楼栋,服务百姓家”活动,在株百、王府井等30家商场、超市开展“百店千岗无假货”、“党员示范岗”活动,在非公企业党员中开展“三带双培”活动,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员中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活动,积极引导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强素质、保先进、亮身份、树形象。全体市场党支部为党员经营户悬挂“四承诺”牌匾,成为市场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开展党员联系活动。党组织负责人、支部成员联系1-2名流动党员,鼓励有能力、有爱心的流动党员联系困难户,让流动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困难户致富。
三、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整体上来看,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措施较有力、方法有创新、效果较突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踪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接转。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从事个体经商,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有些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加上有些地方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薄弱,一人身兼数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意识淡化,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深。少数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规模小、数量少,管不管无关大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流动性大,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情况复杂,对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主动、不到位、不得力。二是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四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三是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搞教育、抓管理、提要求,而没有寓教育、管理于有效的服务之中,造成部分流动党员存有抵触情绪,组织归属感不强;个别基层党组织抓流动党员管理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仅是建立一个名册,发放数封公开信,定期收取党费等,工作断断续续,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教育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提高。
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议
流动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走出认识误区,解决流动党员“管不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结凝聚广大流动人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流动党员中,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用好他们,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对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
2.构筑组织网络,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不同的特点,尽可能的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把流动党员按工作场所、性质分别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党组织管理网络。首先,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同时,注重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商业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来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村镇和街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第三,依托社区党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住宅区,当地社区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3.创新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分布广,要因地制宜,探索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要构建四级管理网格。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的现象,构建以“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位一体流动党员管理网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要推广“双联双管”机制。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集中开展一次流动党员摸底调查,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与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共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盲区”。三要灵活选择管理模式。对在同一企业就业的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依托,实行“同企型”管理;对从事业务相近、利益趋同的党员,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行“同业型”管理;对老乡带老乡,聚居在一起,形成地缘色彩浓厚的“同乡村”的党员,以同一地籍人员聚居地为依托,实行“同乡型”管理。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生活、得到组织关怀。
4.多方关心服务,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的问题。流动党员来到株洲,人生地不熟,要倡导“来了就是株洲人”的理念,引导他们融入企业、融入株洲,发挥作用。政治上要更关心。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基层党组织要注意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工作上要更关怀。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外来党员要与本地、本单位的党员一视同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使用他们。要积极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使“流动党员”始终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生活上要更关照。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开座谈会、茶话会及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集中慰问流动党员,听取流动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发动有能力的党员与流动党员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活动,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