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关于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300字]关于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300字1

明白了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

明白要证实一个科学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即使我们穷尽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可能,但也不能保证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与理论相反的例子。我们此刻所理解的理论只可是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俭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同时明白证伪法也存在必须的局限性。

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话来概括:"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原探求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又常常和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连,西方先哲常常把探求事情本原的工作本身当作追求,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很多学者经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

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改善现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

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向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

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所企求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到达“诗和数字统一”的礼貌极地。有灵性和人性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科创精神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人文素质是个人长期养成的稳定的思想品格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和气质,这主要由主体自我自觉地靠多方面知识的积淀和滋养而成。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停滞不前,要永远不停探索不停创新,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科学领域中,至今还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难题: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

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300字2

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请大家答题时注意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尤其要注意运用主题句和关键词进行论述。每题论述原则上不少于500字。关于“自然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关系。

在大家的讨论中,时常见到类似的主题,比如针对什么什么问题,有A和B(或者A和非A)两种选择(或两种答案,两种态度,两种方式„„),请大家根据“辩证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之类。我想在这些同学的问题中,大家都把“自然辩证法”等同于“辩证法”了,以为自然辩证法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含义也大相径庭。

我们这门课叫“自然辩证法”,作为对理工科硕士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又大抵可以分为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技与社会等内容。第一堂课上,我也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主要议题进行了介绍,并就与同学们的相关性和学习的意义进行了阐发。正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思,所以虽然它范围广泛,但依然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而“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跟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即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相对而言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范畴。而很多同学则是片面地取“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法”三个字进行讨论,所以很多话题都脱离了自然辩证法的议题,有如脱缰之野马,不收住的话,此类的讨论就会漫无边际。

[1]本周讨论主题:“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2)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4)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从教材上可以轻易找到答案,不过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参考各种资料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谈谈想法)

[2]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2篇报道及一段视频,然后就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举措及近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等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究竟什么是技术呢?

2)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究竟有何种作用?

3)有人说,技术将把人类引向美好世界,予人类以福祉。对此观点,你怎么看?

[6]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

那么这些问题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呢?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选择问题,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蕴涵的,科技带来的后果都是由于运用它的人造成的;一种是科技价值负载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比如真善美等内在价值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功能等外在价值,因此应该对科技后果负责。

请大家结合这些观点以及对高科技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可从以下几个题目入手:

1)科学技术上"可能的"是否也是伦理上"应该的"?

2)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呢?

3)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7]以下是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演时所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可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方面发表看法。(你认为科学家是否应该为科学成果负责?如果是,那么科学家应该负有哪些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300字3

这学期我选修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收获了很多。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一切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它源于实践,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目前的学习及认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将所学自然辩证法的知识运用到家乡建设的实践中,简要谈谈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对家乡建设的思考。

我的家乡就是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内蒙古四胡之乡安代之乡和乌力格尔之乡等诸多称号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全旗万人,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5%,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居住地,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的北端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育水平落后等诸多原因,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认识到要想改变家乡这种落后的面貌,就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然后从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整治。

1、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风沙治理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我旗位于大兴安岭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加之近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旗干旱少雨,草场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生产生活,制约了我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环保的

重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如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公益林补偿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等环境保护工程。

2、兴办教育、注重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三要素的全面飞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然而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进而推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根本保证。所以兴办教育,推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基础教育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如援建希望小学、成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会,向全社会征得爱心捐赠等。还可以推出蒙古族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和五角枫情作家笔会,打出中国民族赛马之乡、四胡之乡的品牌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等。

3、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电灌,帮助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随着时间推移,地下水位降低,农牧民需自备柴油才能抽水,这对贫困的农牧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水井使用率偏低。因此,我们应当申请一些财政补助,兴办一些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获得双赢。

4、发挥农业特色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附加值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传统农牧业几乎没有科技含量,这种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应当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例如二龙屯有机农业就是中旗的优势特

色农业,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是我旗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订单种植,产品适销对路,带动一大片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但受困于企业规模小,流动资金不足,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供不应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帮助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与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进行了多方探讨等,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进资金。

5、自力更生,招商引资

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要想实现富民强旗目标,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两大收入,以工促农,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高整体实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要求,瞄准国家投资方向和社会投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文章,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消耗的最小化。此外,还应当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

6、协助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推动建立学习型政府

科学发展观是自然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加强中旗执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依法治旗步伐,巩固全旗公安干警、司法行政人员、政府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当地干部尤其是基层旗县、嘎查的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所作所为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决定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既要懂政策,又要懂技术,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既要有服务百姓的意识,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又要讲究办事的方式方法,公平、公开、公正。

7、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就业,提高致富能力,稳定社会环境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而其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因此处理好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当扩大就业门路,组织剩余劳动力,到需要劳动力的公司联系,帮助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工作之余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养技术能手,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改变家乡这种落后现状,就要运用自然辩证法这一科学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进而实现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建设环生态环境建设友好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物种起源读书报告300字4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章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2.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3章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4章

1.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第5章

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第2篇: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们对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采取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前提。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落后的因素,还有社会关系和人的活动方式不合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还要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统筹当代中国的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实际出发,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对发展目的、发展布局、发展要求、发展方法、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4、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5、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新技术在加快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恐慌和不安:大片森林毁灭、多种珍稀动物绝灭、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等。现代技术、科技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有

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太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6、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1.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2.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平共处。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争取GDP,要提倡绿色GDP。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第三。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

二、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有利于缩小科学技术差距.其次。研发活动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研发水平.第三.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应对之策:现阶段.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第二.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第四.搭建平台。为企业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环境。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

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

70 1018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