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范例(最新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范例(最新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第一篇】
**月**日x副局长给我们上了“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一课,我感受很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续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人通过近段时间学习了师德师风后,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点滴的进步,去寻觅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个闪光点,然后利用鼓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恢复感到暖和,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间隔,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奔腾,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同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气力。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由于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点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化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毕生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假如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由于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请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毕生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但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一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他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类成绩感、幸福感,鼓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动身点变成以学生的“学”为动身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练习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情操遭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五、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依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品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教师应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酷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向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其次要加强自律,这是培养良好师德的最好办法。同时,要有一颗进取的心,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多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多是一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队伍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当是动态的,是不断进步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进步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需要,切实地关心和爱惜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我决心以“优秀教师群体”为榜样,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进步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和和蔼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个学生,时刻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工作。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每位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第二篇】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2014年度基础教育热词之一,百度搜索相关结果2630万个。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
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出处。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
二是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人生的“三不朽”;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者爱人”;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是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深化。
这个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三爱”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素养的培养等等。
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这样的表述是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细化,且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的问题。
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在根本含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但现阶段如此强调,是因为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要求。当前,要抓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把握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国家在教育价值观层面上一次最为明确的宣示。
第三,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说到底还只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而最终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还要看我们是否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第四,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下,我们要坚持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加入特色、多样、选择和适合这样一些理念,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质量观。
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第三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民族的素质直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教育程度,反之,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就必须有一支良好的教育队伍。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一、爱党爱国,坚定信念,锻造师德之魂
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其次,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美德,时时激励我,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做家长认可,学生喜欢,学校放心的“三满意”教师。
二、涵养人格、砥砺品格,深扎师德之根
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不修则德不立。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人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的就是教师的启蒙和榜样作用。当前我们停课不停学人人为战胜疫情贡献绵薄之力,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三、专心治学、厚积薄发,筑牢师德之基
知识与道德伴飞,人格随道德升华。专心致学,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教书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课余时间阅读教育名著,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师还应树立科研意识。一个教师若无科研意识,就不会有重大的发现,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查阅资料,敢于实践,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努力实现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四、恪尽职守、仁而爱人,疏浚师德之源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教育中的爱会透析出教育的智慧。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一次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只要细细品味,就会有所发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发掘爱的过程,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都是一个细节,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会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会形成一股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泛起波澜。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处于萌芽与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难免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气人,就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时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到学生健康的发展、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以至于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教师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能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立德树人,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上大有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第四篇】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20**年度基础教育热词之一,百度搜索相关结果2630万个。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
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出处。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
二是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人生的“三不朽”;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者爱人”;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是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深化。
这个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三爱”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素养的培养等等。
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这样的表述是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细化,且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的问题。
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在根本含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但现阶段如此强调,是因为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要求。当前,要抓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把握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国家在教育价值观层面上一次最为明确的宣示。
第三,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说到底还只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而最终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还要看我们是否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第四,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下,我们要坚持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加入特色、多样、选择和适合这样一些理念,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质量观。
下一篇:学风学纪分析材料范例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