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参考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成功学习观;研究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基于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成功现象的分析和成功规律的探讨,通过把握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及时展趋势,以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成功学、人才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群为理论支撑,创立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 ,通过成功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框架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两大系统、两个发展和四个成功(具体内容用图1 表示)。

1.一个目标。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 成功素质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目的性、系统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

2.五大体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不同于一般素质的“五大体系”,它是实现特定成功目标所必需的优秀素质体系,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方法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成功素质的灵魂。

3.两大系统。成功素质教育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是指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体系;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都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成功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二大系统。

4.两个发展。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培养每个学生在各项素质上都得到发展,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即个性特征充分开发,是指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突出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开发。因为个性充分发展既是成功的本义,也是成功素质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5.四个成功。成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大学培养成功人才,并将大学生的成功划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在这四个成功中,学业成功是大学生的直接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成功素质与四个成功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唯一选择和必由之路,成功素质对大学生四个成功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1.成功素质决定学业成功。传统大学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业成功理解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因而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目的也主要放在各科考试成绩过关,能拿毕业证上。成功素质包括促使学生学业成功的素质。成功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学业成功定位为必须具备成功素质,要求学生自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且使他们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2.成功素质决定就业成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忠实、文明、诚信、拼搏、实践能力强、遵纪守法等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所包含的素质要素。成功素质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其中包含就业成功的素质。因此,是否具备成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

3.成功素质决定创业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者来源于创业成功,创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重要体现。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在全面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中,通过开设《成功学》、《创新学》、《创业指导》等课程和大量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成功的素质,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因而成功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成功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创业成功。

4.成功素质决定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最终体现。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通过考察大量的成功人士,认为凡成功者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对目标的执著、敢于舍弃其他和对事业的耐心。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成功素质的特征要求为学生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素质基础。

正是源于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必然要求,以及成功素质对学生四种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二、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是成功学习观

学习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对学习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简言之,学习观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是为学服务的,应当围绕学的需要进行,而学习观是学的灵魂。成功素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可以称为成功学习观。成功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具有一致性。教育的四个支柱实际上就是21世纪的学习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即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范围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某一个层面,它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时代赋予了“学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学习观是发展成功素质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全面学习观

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仅仅学好专业知识,而应将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的锻炼、品格的塑造、方法的习得、观念的形成等成功素质五大体系的开发、培养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提高非专业素质。学习形式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更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一课堂是学习,第二课堂也是学习。可见,大学习观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全面的学习观。 全面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与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的规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塑造,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全面学习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知识、能力与素质,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学习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各方面的全面性。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同等重要,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同等重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在学习方法上,包括记忆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研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上,不仅包括人生成长的学校学习各个阶段,也包括走向社会以后继续学习,是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学习过程,是贯穿终身的学习过程。

(二)内化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学习观的核心思想是变传统的知识学习观为素质培育观,即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 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无论何种学习,所学到的东西刚开始往往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不能够直接转变为素质。如何将这些“死”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本领和能力,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和实际应用等途径转化为成功所需要的素质。 学习绝不能囿于知识的机械堆砌。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这并非说读书无用、知识无用,学习的关键在于怎样读、怎么学。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内化为素质,才是学习的本质。只有内化为素质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是由多种知识构成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知识结构。如何把知识转变为素质呢?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开发内化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熏陶内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和实践经验内化。 通过一系列途径的内化,把那些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体质。通过不断反复的内化学习过程,人的素质就不断提高。所以,素质实质上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潜在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终身学习观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非一日之功,真正的学习是要结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永久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期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是浩瀚广博的,而在大学的有限时间里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当有限;知识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仅仅凭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注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学习最主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以后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这四种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由于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了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要把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到人的一生中去,贯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人群中去,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使未来社会成为教育社会,使“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 ,形成学习化社会。而这些正是成功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三、成功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的几点启示

成功学习观是以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生要获得成功素质,取得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取得学业成功,只有取得学业成功,才有可能取得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由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的学习重点有所不同,必须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培养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因此,研究生要注重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

(一)学会求知――研究生的学习观念

有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比较雄厚,因而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辩证关系。“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成功素质,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知识量与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研究生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在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养成研究品德,在不断追求已知中探求未知。

(二)学会做人――研究生的学习品格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品格体系,并认为“品格素质的核心包括二个方面的因素,即道德和意志。” 这与许多教育家的论述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而研究生作为学校学习的最高阶段,应当在学会做人方面也达到最高境界。学会做人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感恩等等。而且每个方面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如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 研究生学会做人要从学习做人的知识入手,从身边做起,学会尊重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学会关心同学等,在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体验做人的真谛。

(三)学会做事――研究生的技能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内化学习观,并把系统训练内化、实践经验内化作为素质内化的二个主要途径。这些都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学会做事就是要在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不实践,就无法将知识升华为素质” 。研究生应当把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如课外活动、科学实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接受导师的指导。只有加强学会做事,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一些研究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用手比划,从不下水实践,则永远学不会。因此,研究生只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研究实践,进行研究训练,才能掌握研究技能。

(四)学会学习――研究生的学习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方法体系,特别强调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学习方法作为方法体系培养的重中之重来抓, 提出了高效率的学习要求。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竞争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学习的最高要求是高效率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成功素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研究生更需要学会学习。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学习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学习方法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研究生必须在树立全面学习观、内化学习观、终身学习观的基础上,学会上课、学会自学、学会写作等。以学会自学为例,研究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学会自学,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学会思考――研究生的思维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虽然内化有多种途径,但是,不管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思考。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会思考更加重要。学会思考必须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知识,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才能把知识变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应当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都需要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更需要思考。思考是研究与创新的前提,各种科学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学会思考是研究和创新的必备素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的方法很多,包括学会辩证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六)学会研究――研究生的研究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学习观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式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 提出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要求师生双方在共同研究中学习提高。研究生离不开研究,没有研究,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学会研究是学会思考的高级阶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越是在高层次阶段的学习,越需要学会研究。学会研究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加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七)学会创新――研究生的研究目标

成功素质教育不仅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而且把创新教育原则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全校师生都是创新的主体”, 认为“学生创新是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时时想着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处处践行创新”。 这些对研究生学会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创新是思考与研究的最高阶段,只有学会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是做出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创新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研究生要在学习创新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应当成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美]伯顿•克拉克著, 王承绪等译。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陶学忠编著。 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3.

[4]孙朝。 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8).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张茂林。 论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6).

[7]杨叔子。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8).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

(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25-05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教育部官网数据,2012年我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53%,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专科在校生数9 642 267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3 913 155人)的%,高职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主体。随着高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日益显现。虽然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对象一般为中小学生、高中生和普通本科生,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注却比较少,这与高职学生的重要主体地位不相符。因此,分析总结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归纳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对促进高职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统计数据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高职生”和“学习倦怠”为主题,对2007—2014年(2014年只统计到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在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后最终选定45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36篇,硕士论文7篇,会议论文2篇。本文以此45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度分布、研究主体分布、研究专题分布进行分析统计,以期在对目前已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根据图1可知,以此为主题在2007—2014年共公开发表了45篇文献,年均文献量约为6篇(因2014年只统计1月份数据,故此处数据依据2007—2013年数据得出,即文献总数为42篇)。其中,2007—2010年的年产量等于或低于年均数量,说明这段时期人们并未对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但自2011年起,文献年产量出现大幅度上涨趋势,并且在2011年达到14篇最高值,但之后却出现大幅度回落现象。

总体而言,研究文献年产量上下波动较大,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稳定性不够。研究此问题在2011年迎来最高峰,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的出台有着重大联系。201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部特制定了《基本要求》。虽然《基本要求》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文件,但反映出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而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关注,故而许多职业教育界的学者积极开展了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但随后年产量的急剧下降反映出研究稳定性不够,对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的出台,研究自觉性缺乏。

(二)研究主体分布情况

对45篇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研究主体大致可分为高职教师、普高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其他人员四大类,研究主体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

从图2可知,研究主体在整体上呈现以高职教师为主的研究主体多元化特点。在所有主体中,高职教师以29篇论文成为第一大研究主体。这表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高职教师,特别是高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许多教师从自己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大研究主体为在读研究生,文献占总数量的20%。这说明,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许多研究生把关注点放在该问题的研究上,为该问题研究注入了新思路、新方法。不难看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主力军是高职教师、在读研究生和普高教师这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素质研究者,他们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信服力。

在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45篇文献中,有16篇获得专项资金资助或者是立项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这表明,不仅研究主体具有高素质,在研究层次上也是极具水平的,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的同时有经费保障,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权威性。

(三)研究专题分布情况

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专题分布情况,见表1。

通过对文章专题进行整理后发现,大部分学者把关注点放在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宏观研究①和学习倦怠与其他因素关系上,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②和单科倦怠研究较少。

根据表1可知,从宏观上进行论述的共有16篇文献,反映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整体把握阶段。与此同时,研究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学习倦怠问题的复杂性,开始从学习倦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讨论,反映出目前该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严谨性。除此之外,有20%的文献论述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说明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外部表现越来越明显,许多研究者开始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求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有少数学者,一般为任课教师,从自身所教的学科入手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学习倦怠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6篇论述了单科倦怠,且集中于数学、英语,可知目前高职学生在英语和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倦怠现象最严重。这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以及学科间的联系性有关。许多高职学生因为在高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无法做到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久而久之导致了学习倦怠的发生。总而言之,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丰富了研究体系,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学习倦怠概念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基于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倦怠”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洛伯格(Freuberger)和马斯勒(Maslach)提出,最初他们对“倦怠”的定义局限于职业研究范围内,强调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不良体验。随后学者们把研究视角由职业领域转移到教育领域,派因斯(Pines)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产生的精力耗损过度、丧失学习热情、感情冷漠疏远和成绩不如预期的一种现象。此外,凯尔尼斯(Cherniss)还试图从动态的角度来定义学习倦怠。

(二)国内研究

台湾学者张志遥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鲁正火等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王晓丽在其硕士论文中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杨丽娴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从上述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学生学习倦怠有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但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强调:(1)学习倦怠的来源是学生长期的学习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2)学习倦怠会伴随身心的一些不良体验,例如会感到厌倦、沮丧、挫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如厌食、头疼、胃痛等生理不适。(3)就学习倦怠产生条件而言,学者们比较偏向于认为学生在无兴趣学习但又“不得不”学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4)学习倦怠基本可以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不论何种定义,学习倦怠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意义重大。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比较认可把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

(一)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来自学校的因素主要包括不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准确的专业定位、落后的教学理念、不健全的激励评价机制;来自社会的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社会对高职的偏见、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宽严不当的管理方式、错误的学习期望则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家庭因素。此外,郑荣奕还认为,就业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对高职学生情绪低落、成就感低有直接影响。

(二)内源性因素

相比于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也反映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概括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杨丽娴、连榕在综合已有的关于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后认为,影响学习倦怠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和人格因素。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而人格因素则包括自我效能感、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等。

张清雅把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因素归纳为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她认为,高职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对自己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造成自我效能感低,低自我效能感使得高职学生常常放大困难,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降低自己的学习信心,逐步造成学习倦怠。此外,她还基于尹淑霞的硕士论文认为专业承诺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以上观点是基于宏观整体进行论述的,那么贾丹的着眼点更加细致。她认为:学习没目标,人生没方向;缺少拼搏精神,缺乏成功体验;专业知识淡薄,学习兴趣缺失;情绪低落,人生态度消极,是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源性因素。

尽管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未能达成一致,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经得到共识,如果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故而在以后研究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切勿单纯认为学习倦怠的产生是某个或某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

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所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或杨丽娴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而两位老师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方面有过合作,产出不少成果,因此两份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致性的。调查量表的一致性保障了各研究之间的可比较性,因此以下各数据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一)总体倦怠水平高,倦怠各维度存在差异

肖艳双、徐大真对810名高职学生(有效问卷705份)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职学生轻度学习倦怠检出率为%,中度检出率为%,高度检出率为%,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刘婷通过对无锡职教园355名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的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只有%的学生学习状态良好。此外,周丽玉等还对浙江四所高职院校中534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510份),结果显示:有明确学习倦怠者265名,占%;不存在学习倦怠者5人,占%;不确定者239人,占%。这与刘婷的研究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有将近半数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甚至有些已达到厌学、逃学程度;处于中间状态的不确定学生数量也将近一半,这种不确定状态隐藏危机,随时可能转换为学习倦怠;而明确不倦怠者只占少数,与倦怠和不明确者数量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从总体来看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严重,学习倦怠问题不容忽视。

此外,除了总体倦怠严重外,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不同。

(二)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目前,学者们比较关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时,习惯综合多变量来解释倦怠现象。下面主要阐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朱小麟对上海8所高职院校的1 794名学生(有效被试1 743人)以三维度为因变量,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为自变量进行3(一、二、三年级)×2(男、女)×2(家庭收入高、低)多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三年级情绪低落水平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但一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肖艳双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学校、独生与否、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具体差异如下: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在行为不当维度上,独立院校学生高于附属院校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同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肖艳双等罗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得该研究极具科学性。

此外,尹延芳根据其调查结果认为,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有较明显差异;在情感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也因家庭收入高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方敏的研究也认为,不同性别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成就感和情绪低落上有极显著差异。

不难看出,围绕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因素,学者们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每个研究者考虑角度不同,但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以上研究都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些相同点说明,有些现象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可能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三)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除了与人口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外,有些学者还从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证。例如,徐大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王嫦娟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对成功的外归因和对失败的内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对成功的内归因和对失败的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此以外,胡晓琳在其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专门论述了社会支持、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她认为:社会支持水平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低者,学习倦怠水平高。

可见,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该问题时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找出原因。

对目前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情况,也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该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目前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考虑。

研究缺乏心理学家参与 在研究主体上主要以高职教师为主。诚然,高职教师可以依据工作之便了解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反应,此乃其优势所在。但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如果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还是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参与研究。缺少心理专家的参与,使得研究偏向于单纯问题和现象的描述,无法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故而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团队中,如果能吸纳专门的心理学专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施测问卷的适用性有待研究 上文提到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施测问卷大多采用两位老师所编写的问卷,但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高职学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鉴于此,如果采用以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所编写的问卷,其适用性如何、其结果是否同样具有等效性值得考虑。同时,如何编写一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也可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针对性措施缺乏,理论性过强 纵观45篇文献,大多是对现状的描述,很少论述解决对策。而研究某一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如果没能解决问题,该研究是不完整的。所以,解决对策的缺乏是现有研究的一大漏洞。此外,即使在文献中有专门部分阐述解决对策,但所提观点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大。学习倦怠因人而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职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如果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故而,在以后关于对策的研究中,学者们如果能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个人看来,远比提出一些全国皆适用的观点更具有科学价值。

注释:

①主要指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偏重于对于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

②主要指进行影响因素论述的文章,如在文章中把影响因素作为一小部分进行阐述的不计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

[2]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等。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8.

[3]郑荣奕,邢强。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外源性因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7-50.

[4]张清雅。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125.

[5]贾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1-132.

[6]肖艳双,徐大真。高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88-92.

[7]刘婷。高职生学习倦怠调查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0):60-62.

[8]周丽玉,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5):41-43.

[9]朱小麟。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0-71.

[10]尹延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30-131.

[12]徐大真,肖艳双。高职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1:1.

[13]王嫦娟,乔婷婷。高职大学生成就归因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2.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界定 实施策略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教育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抓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我们要跳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摈弃传统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造教育观、现代人才观和终身教育观的全新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至少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不愿投入或被动投入,肯定学不好。第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智慧、能力、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第三,要让学生从小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三个给”、“三个转变”和“三个优化”。“三个给”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转变”是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会学,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学,由重视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三个优化”是优化师生感情,优化教育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建设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科技场馆、科研院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目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网络,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学校应该对教师资源做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3.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突破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1994年前后编写的,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传统教材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以跳出学科看教学的高度对待

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如在数学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习“函数”知识时,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并且21世纪的人才既是某一专业、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又是能通晓几个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通才。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学 体悟式 合作研究

教育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体育与健康课堂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研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研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差与不足,保证研究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热场”。使全体学生“动”起来,引导研究向纵深发展。教师要掌握研究进程,控制研究时间,以提高研究效率。

二、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获得知识、获得健康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主背景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充好奇和向往的情景中主动设问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和各种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起能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加准确的说,不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而是研究性学习方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它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米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利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山检验。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条核心思路足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来没计教学.在理论课上,通过师生配合、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获取相关知识;实践课上同样是师生配合、师生互动,不同的是组织学生先进行辅的特定悄境下的运动体验.

四、开展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课研究性学习

1、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该有多种方式.例如,探究式、辩论式、课题研究式等,其中课题研究式可以涉及所有的方式.课题研究的方式从组织形式上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研究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从研究内容上看是从生活和社会中选择或确定有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从性质上看,是用已有的各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或用单科知识进行分科研究;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社会调查、小组讨论、亲身试验,也可以理性辩思等。

2、实践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也有多种方式,例如,探究式、讨沦式、体悟式等,不过,我们觉得“体悟式”可能是目前能够选择的最佳方式。

“体悟式“教学法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一思考一启发一顿悟一掌握一体验”最终学到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以“篮球”为例来诠释“体悟式”教学,其方法是先让学生感受球类运动的文化内涵、方法及战术,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

五、创设问题情境,体验体育的快乐

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开展思维,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如教材实心球的抛、掷、推教学,可以利用游戏“炸碉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①抛、掷、推三种投掷重(轻)物方法的主要特点?②“出手角度”、“工作距离”与推准度和远度有什么关系?③最适合你的投掷方法是哪一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并且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研究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六、实施有效“合作研究”的策略

实施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组建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认识方式和身体素质水平上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成员间有明确分工,每个担任不同角色。在一定时间内互换角色,使每个人在不同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

2、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适合合作研究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应给学生“合作研究”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合作中有充分的展示或演示机会,使他们都能在合作中当起应尽的职责,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相互评价,并逐渐体会到合作研究的成功乐趣。

总而言之,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所谓的“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纵观我校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教育实验校本化实验的心路历程,我们感到,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急需要解决三问题:

1、认识问题

体育与健康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构建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这次是学习方式新的革命。但,不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一些同志对此混淆不清,给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2、方法问题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思路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即,理论课中开展探究式、辩论式、课题研究式学习;实践课中开展探究式、讨论式体悟式学习。具体的操作中,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有时会出现把握不住教学规律让学生跟着感觉的现象对此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师素质问题

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框架.使教师的工作从学术的权威走向了学习的合作伙伴,从而对教师的组织能力、科研水平、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坤 董清秀。论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与转变[J].中国学校体育,2008(1):32-34.

70 585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