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集聚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集聚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1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他读书思考,追求创造的感人精神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书中讲毛泽东在长期的工作中,始终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始终把书籍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以及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即使病魔缠身,躺在病榻上,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自己读不了,还要身边工作人员给他念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都有涉猎,并有浓厚的兴趣。他究竟读过多少书,无法精确统计,单说他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收藏他经常阅读、浏览的书就达几万卷。毛泽东读书时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结合起来,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毛泽东汲取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军事理念,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毛泽东的读书人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持之以恒、广泛涉猎、学以致用,才能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严格的要求。仔细来看看自身,在加强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保证应有的学习时间,没有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吸收少。今后,我在学习方面:一定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2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酷爱读书成习惯。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仅读书多,而且涉猎范围广。既有古今文史著作,也有一些冷门书籍。如威尔斯的小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前苏联科学家威廉斯写的《土壤学》,等等。毛泽东是发自内心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因而是真读真学,而不是为了做个样子。他读书的技巧是,经典书反复读、相同书对照读,除了批注外,他还注重讨论式阅读。就是在这种读书习惯的支配下,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因病被担架抬着仍坚持看《列宁与革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

读有所得长知识。延安时期,毛泽东拾起了20年前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的开头说:“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他的日记实际上是其读书随笔和感悟,是想通过书写使所读的书得以消化,变成知识。毛泽东就是这样,通过读文史典籍,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读近代以来的西方著作和有关研究西方的著作,放眼看世界;通过读《共产党宣言》,找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毛泽东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一书时,就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到知识,在延安时期,他还办起了20多所学校,从艺术学院、妇女学院,到青年干部学院,再到民族干部学院,一应俱全。毛泽东还经常亲自到各个学校讲课。这都体现出毛泽东希望让知识根植大众的良苦用心。

得而能用生智慧。有了知识不等于有智慧,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活用书。毛泽东曾讲《史记》中记载的刘邦善于纳谏而取得胜利,项羽一意孤行而导致“霸王别姬”,是要在党内倡导民主作风;讲《战国策》中的《触詟说赵太后》一文,则是提醒领导干部在如何教育和锻炼下一代的问题上,要注意不能让子女“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谋远虑。智慧的获得要有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并上升为游刃有余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就是出色的口才文才干才和良好的素养,让人敬佩、敬重、敬仰。

用而生巧会创新。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而这种使用就是要有一种创新和创造。没有创新的学问是机械的、教条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他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两个根本方法”是指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一个根本主张”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真读真学,在哲学上写出《矛盾论》、《实践论》,军事上写出《论持久战》等,政治上写出《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还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都是理论的创造,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还主张读书要求甚解。对于知识的获得要全面,这样才能把握准、看得清,从而更好地创造性工作,进一步找到创新点。

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是对毛泽东读书生涯的深刻总结。当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一股学习之风蓬勃兴起。如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呢?毛泽东的“读书链”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方向和前进目标。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3

毛泽东是内心感情极其丰富的一代伟人,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他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是作为一代伟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

《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围绕“诗人毛泽东”这一主题展开,除了关注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文学性,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激扬文字背后一位政治家诗人的心灵轨迹,从夫妻情、战友情、故乡情等10多个方面展示了其中蕴藏的人民情怀、信仰信念与中国气派。在诗人毛泽东的吟咏唱和下,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国人民的声音,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处在一个必须不断激发革命精神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毛泽东顺应了历史潮流,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毛泽东的毕生事业,也是他的革命舞台。

毛泽东的革命精神经受了时代风云与实践探索的洗礼和考验,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毛泽东诗词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抗争与搏击,抒发了汹涌澎湃的激情与心潮,颂扬了纵横捭阖的气魄与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独特文本。

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成长史;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提气,我们能够汲取到其中蕴含的向上力量;解读毛泽东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格局、提升我们的境界,使我们变得更加高尚。

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不懈斗争的伟大领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领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发扬革命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正是《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的魅力所在。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观后感4

毛泽东倡导“活到老学到老”,他本人更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读书“像牛闯进了菜园吃个不停”;

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

革命战争年代,行军休息的间隙仍不忘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居住地、办公地,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满各种书籍,就连出国访问、外出开会、视察工作,都会亲自挑选要带的书目,常常一带就是几箱子,一有空闲就读书。

游泳是毛泽东终身爱好的一项运动,可就在他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几分钟里也时常看书。

时间就这样被他“挤出来”“抢出来”“换出来”。

到了晚年,多种疾病接踵而来,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里,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小字本的书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有的书没有大字本的,他就用放大镜阅看。

在白内障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

1976年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仍然坚持要看文件、看书。据记录,8日当天,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

毛泽东的一生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根本原因在于,他从思想认识上、理想追求上清楚“为什么读书”。

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抱负和追求,始终把读书当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从不懈怠的生命实践。

青少年时代,他从大量的书籍中发现王侯将相甚至乡绅都拥有土地、兵权,却从不劳动,全靠农民供养,而农民却始终备受压迫、受苦受难。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应该当家做主。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认识基础。

延安时期,毛泽东伏案苦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因为革命的实践告诉他,完全照搬共产国际、苏联的革命理论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必须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新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的读书重点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就是为了弄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发奋读书是为了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人生追求,是为了指导总结革命建设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为了汲取经验、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和完善自己。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

这源自毛泽东老师徐特立的教诲,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

毛泽东读书既“跟着书走”又“独立思考”。

据作者回忆,在毛泽东做过的读书批注中,不仅有很多和著述者感情共鸣的交流,还有不少是“可疑”“可以争论”“废话”“不可信”等。

毛泽东说,“跟着书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能只是跟着书走,还要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毛泽东不仅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主张到实际生活中去读“无字之书”。

他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就是说,一切有用的知识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又必须从实际中去探求。

早在青年求学时代,他就多次和同学游历各县,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更加注重深入农村、工矿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既是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更是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甚广。

从内容上讲,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读。

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把它们当故事读,更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

毛泽东读李白、李贺、李商隐、辛弃疾、罗隐等人的诗词曲赋,从中汲取充满想象、浪漫豪放、气势磅礴、文采奇异的情怀和元素,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豪迈风格、别致的诗词文采;

毛泽东一生爱读鲁迅的著作,深深为鲁迅著作中所表达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所感动,还把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读自然科学,穷究科学精神;读报刊资料,广泛涉猎社会信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读书成就了毛泽东、实践造就了毛泽东。

在《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中,我们不但能够以近景视角了解毛泽东读书的往事、故事、逸闻、趣事,更可以从他一生的读书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引领激励我们多读书、善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读书明志,为强国强军贡献力量。

69 762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