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

读完何清涟女士著的感触颇深。此书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思考,不禁让人尊敬。在本书中作者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称为伟大的“第二次革命”,可见其艰辛与意义之重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出现的问题也不得不发人深思。中国进行现代化改革,这一改革过程采用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路子,当初设想是这样可以避开矛盾从而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所有被小心翼翼避开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为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探讨并理清,有可能阻碍改革的深化。我们作为一代中国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一问题呢?在此作者探讨了中国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就是“研究中国社会转轨时期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方式的全部因素,它要揭示的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和物之间关系变化的实质,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理清计划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最大遗产主要有: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庞大国有资产的处理;没有失业的高度工作保障;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原则被破坏的相当彻底,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分配引发差距。所有这些问题积累成当今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劣币驱逐良币”,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只要体制不能使手持劣币者受到惩罚,人们便不会奉公守法,而只会效法那些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者。这种改变要依靠制度,但也要依靠人得良知,经济学的本质是“文化”而非“自然”,在转轨时期中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

本书的导言、结语部分的侧重点在于对经济及社会发展做一些规范性研究,在前六章中,以中国当代原始资本积累(并非“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一纵轴,通过几次资本积累来展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下,中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来完成这一其他国家需要历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过程,以及中国民主是在一种怎样的经济伦理观念支配下追求财富的过程。揭示了中国自发私有化的过程。在后四章中,则从社会横断面剖析了市场前权力分配引起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揭示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诸种不利因素。以下是我对本书内容的总结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实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现代神话概括来说,是掌握资源分配大权的部门和企业这两大科层组织中少部分掌握实权者处于互利的目的,开展大量的寻租活动而获得的。作者从剖析“股份制改造”和“圈地运动”的特点来展示了当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一)股份制改造。起初政府和部分经济学家们推动推动股份制改造,是期望通过职工持有股票这一形式,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迫使企业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以消除国有企业的所有弊端。而企业则主要考虑股份制的融资功能。但是许多改造后的“股份制公司”其实只是“翻牌”公司,运行机制根本没有改变;“企业的主人”股东们既未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任”,关心的也不是企业的效益,而是股票转手之后可以获得的差价,股份制的设想与现实实践相差甚远。但为什么既然相差这远,一些地方和企业还热衷于“改革”呢?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掌权者把“股份制改造”变成了一次对国有资产的大瓜分,在股份制改革活动中出现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其

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过程中,在资源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仍然保持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管制,是权力能与市场化的形式全面参与分配。这种寻租活动没有任何刚性的制度进行约束,各种利益集团只要进行各种活动,就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国有企业的病根在于财产权力私有化和财产责任的公开化。而股份制却没有有效约束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并且在董事会成员兼经理人员和企业员工财产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将财产权利和财产责任结合起来的机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富翁。

(二)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热”与“股份制改造热”一样,虽然以世界罕见的速度造就了一大批富翁,但却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圈地运动”(政府批评为开发区热)在我国展开的政策背景:第一阶段是行政划拨,第二阶段是行政划拨和土地有偿转让相互结合。以前者为主,这种行政划拨方式的缺陷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寻租活动最猖獗的领域。

书中主要分析了广东、海南、广西北海、北京、上海等有代表性的地区,在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的作用下,土地供给量失控、土地供给方式失调的局面。大量的例证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只有在“圈地热”中,中国才产生了以无博有、以小搏大的千万、亿万富翁,资本原始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才得以加速的完成。从房地产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增长的途径,权力介入市场化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策执行的不同在于,发达国家出台一项法律不容易,但一旦出台,执行起来则相当严格。而发展中国家出台法规政策并不难,难就难在执行过程中的严重走样。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无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因此,制度在设计时就要提出种种限制变形的有力措施。

二、引发的不良现象

中国现代化转型中市场前权力分配引起了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将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积怨,就业压力过大与犯罪浪潮的迭起,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非组织化进程(宗法组织的复燃和地方恶势力的兴起)导致的社会控制机制畸变,黑色经济的泛滥和黑色组织的兴起,似“官黑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少数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在这我主要想谈一下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因为到目前这种趋势仍然在继续,并且矛盾也较多。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作者主要讨论的是权力市场化造成的分配不公及导致的贫富差距。在城镇,贫困家庭收入低,入不敷出,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目前中国国民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对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来说,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的生活来源。一旦工资的不到保障,生活就难以为继。而扶贫救济的方法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贫富差距日益变大的今天,由于就业保障已经没有,对于许多人来说,在日益贫困化的同时还面临着失业风险,而失业则意味着这些人将坠入更可怕的贫困境地。可以想象,人们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业的威胁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最后积累成政治问题。金钱不会因为它的来源不同而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人们便会奉行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调查反映公众对贫富差距过大不满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而不是平均主义时代那种简单的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语奢侈性的挥霍上,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的发展与寄生阶层出现,社会公众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剥夺感。这种收入严重集中化,强烈的(从物质上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发展的参与,损害了民众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从根本上而言,弱势阶层的处境恶化对政府而言是具有危机性质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这两者参加分配的比例上有公正的规定,以防止少数人不正当收入过高和两极分化的不断扩张。

三、解决之道

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而不是退缩。对中国现阶段来说,改革的过程,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实质上是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只有开始没有终结。

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是政治制度的变迁滞后,经济制度变化相对快,经济伦理观念的变化则快得惊人。社会奉献型经济伦理,在改革中土崩瓦解,并被一切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所取代,结果导致社会严重混乱脱序的局面出现。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经济信用失常,例如冒伪劣产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公平和效率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文化,公平和效率是人类文化中带有终极意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它的意义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治在制度与人们的心中。事实证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在利益的角逐中将不再受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

转轨时期的中国,比任何时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没有根植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该有的一切意蕴。在制度设计时,那些能够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理论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不应该对民众的要求显得过于“冷静”,反对进行分配改革,应该考虑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本书作者反思了转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速度之快是权力市场化,作者从剖析“股份制改造”和“圈地运动”的特点来展示了当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另外作者还对国企的改革和经济伦理进行了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积怨,就业压力过大与犯罪浪潮的迭起,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非组织化进程(宗法组织的复燃和地方恶势力的兴起)导致的社会控制机制畸变,黑色经济的泛滥和黑色组织的兴起,似“官黑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少数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要想改造这些问题,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在制度保障的同时,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在最后作者探讨了学者的生命真谛,学术的价值在能够阐扬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并超越时代维系人类精神于不堕。如果学术成了政治的附势之作,“学术”还能称其为学术吗?“学者”还能称其为学者吗?文化本是寂寞的,学者本是寂寞的,学术良心更要存在。中国传统的“养士”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核心:人文知识分子的本体价值从来就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被中国社会进行评价。我们这个“商品社会”拒绝人文精神,但市场游戏缺乏规则的状态和当代经济伦理的恶性畸形却又要昭示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

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因此中国现在不但需要人文学科,而且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2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现代化的陷阱》

我得到这本书,有点“英雄所见雷同”之感,但是我不敢讲这话,因为尽管我的很多想法虽然是自己的原创和书中之意不谋而合,但是毕竟我比她晚了10年,今年20xx年了;而且我在有些看法上很肤浅,所以看这本书更有被“闷棒”般的震撼!

在此,我佩服一个女性的勇气,敬仰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时也感受到了要做一个她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艰辛和无奈!艰辛之处在于要拿出那么多数据来揭示中国公开的秘密是多么的.不容易,而无奈则在于结局的悲哀,这种结局包括作者本人的遭遇和她警示的问题的结局,只能让人无奈!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3

《现代化的陷阱》讲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并作出了相当深刻的研究,从股份制,圈地运动,国有企业改革,腐败问题等等一直谈到黑色经济活动,无一不做了透彻分析,不人云亦云,令人受益匪浅。

说实话,作为象牙塔里的一名大学生,我对这个复杂的社会真的太缺乏了解与关注了,以致我读毕本书,才惊觉多年来好似在梦中度过,没做过任何有深度的思考,竟然对当下国家的诸多紧迫问题与潜在忧患都毫无认知。

而《现代化的陷阱》一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腐败问题。我原来总是难以理解,为何蛀虫总是清理不完,简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我终于有所明白,仅仅是运动式的整风只能是治本不治根。

说到腐败问题,它首先有其文化背景。作者何清涟有言,自古“利益交换”在我国就被看作是一种“道德”,对去政府任职,国人在心灵深处认为“千里做官为求财”,且兼之笃信“法不责众”。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古老文化价值观念下,国人默许了各色权钱交易,也就注定了腐败在文化上不受反抗。

其次,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80年代国有资产流失起,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两大科层组织的掌权者及其依附者,换句话说,即掌握资源或资源分配权的人,将权力市场化为资本,进行权钱交易等寻租活动,共同瓜分国有资产。

有关部门对此作出了各种改革,但无一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泛滥的腐败行为。这些改革反倒是为一些蛀虫们提供了各种侵蚀国有资产的好机会。以股份制改造为例,部分不法投机分子,借股份制之名,从零资本开始,通过和部分掌权者相互勾结,巧取豪夺实现资本转移,从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瓜分了国有资产。19xx年的股市狂潮就这样造就了一批百万千万富翁。对此究极本因,还是权力市场化惹的祸。经济上的改革必须有相应制度配套,否则,腐败难以根除。

腐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而可怕的。某些社会成员因一己之利组成的分利集团往往会相互勾结,利用其垄断资源,通过种种寻租活动不断侵蚀国家利益,导致黑金当道。而当腐败被默许,纵容乃至夸赞,社会风气必将极大败坏,公民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更无从谈起。

关于腐败,作者还批判了两种在今天看来显然荒谬的观点,即“代价论”和“腐败有利论”。90年代,有人认为“腐败是社会进步的代价”“腐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其荒唐可笑,我初读时觉得简直是不值一驳。但之后细想,每一种声音的出现自有其原因,当年持这种论点的人经历的极左统治曾使其丧失自由,因此才错误地认为腐败能推进国家的现代化种种。

这本书是19xx年写成,如今17年过去,当下中国又是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如今,习主席坚定反腐,认为“老虎和苍蝇都要打”,以猛药去疴”,“零容忍”。反腐风暴并非做做样子,开展至今,已有10万余名的贪官落马,自其上台执政一年多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而反映在市场上,中国反腐效果显著,据香港《南华早报》称,北京的反腐重创内地奢侈品市场,奢侈品的销售远远落后于零售商品的增长。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勇气的中国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行为,不会走上类似意大利等的黑权政治之路,能够成为真正的强国,不会陷于“现代化的陷阱”,而会得到“现代化的馅饼”。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

真的没有想到,作者1996年写的著作,我竟然在10年以后才读到它。这真让人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受。一是难堪,在今天我认为是一本好书,然而,这样一本好书,我却在10年后才读到它;二是激动,在现今这个金钱与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很难发现这样的好书了。学者们的良心与责任都被市场经济泯灭了。三是感叹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自己读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本来就应该博览群书,可悲的是,现在的我才找到了那么一点学习的感觉,那么一点读书的冲动,可能是自己成熟的太晚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四是感叹作者的文采与犀利的目光;也感叹作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良知。的确,在这样的年代,多数学者都在为时代歌功颂德,许多读书人也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现象中找不着北,鲜有发自内心的、异于常人,而又能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地指明事实真相的好文章。今天,我能读到这样的文章,是我的大幸。一直以来,都还认为自己的知识还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还比较深刻,在作者发自肺腑的文字面前,我哑然失色,顿感汗颜,虽然是六月天,仍然真实的感觉到脊梁上的冰凉和内心的惶恐不安。

书读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越是觉得自己浅薄,越是对教科书中的东西觉得可疑。早些年从教科书中得到的自豪感,越来越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不禁反思:是教科书欺骗了我,愚弄了我,还是自己真的在成长,在用自己的脑袋分析社会,看待事物,辨别是非与真善美丑?我想,教科书应该不会骗我们这些学子,因为这是全国统一发行的,它应该不会错,否则,如果有错的话,早就有人举报了。但仔细一想,没有错,就代表一定正确吗?就一定经得起推敲吗?教科书没有错,因为它给学子的是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它都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传播,这样,即使一个错误的结论,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它也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怀疑它。既然没有人怀疑,那它就是正确的。但是,时代的进步就是这样的,总有那么几个人,能洞悉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言论让我们觉得事情或许还需要研究,而不是毫不怀疑的予以接受。这样的人,肯定是大智者,而这样的人,又实在是很少。

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多半不会思考,缺乏怀疑精神。很庆幸自己能读到一些大智者的著作,他们让我清醒,促我反思。我个人认为,教科书与大智者的著作之间的区别有两个区别,一是,前者无论有多少个版本,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永远都在说着同样的话;而后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都不会有相同的内容。二是,教科书永远都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学者的著作永远不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是什么”。社会缺少的是后者,催人反思的是后者,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还是后者。

69 759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