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专题党课讲课稿:向“新”突破,以“质”谋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2024年专题党课讲课稿:向“新”突破,以“质”谋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2024年专题党课讲稿:向“新”突破,以“质”谋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同志们:
2024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江苏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对全国其他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精准地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本次党课重点围绕如何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开拓思路,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xxx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将加速人类社会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
第一,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掌握发展主动权。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也要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及其应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时,要以国际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减弱,出口贸易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向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我国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就,积累较多发展经验,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需要进一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优化环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三,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新动能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以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需求牵引,以信息、数据、技术等为基础要素,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产生,注重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结合,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展现出与发展新动能相一致的技术与产业特征,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更充分地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破除民营企业面临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形成经济创新主体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题中之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第一,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依托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关键核心技术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院所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重点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引领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二是强化企业科研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
第二,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等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产业,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不断拓展产业融合深度、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三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现状,遴选锚定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投入未来产业培育工作。
第三,重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优化经济环境支撑。在经济环境方面,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或者科技创新领域“外围”,搭建起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的科技服务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行系统化评估和整体化包装,通过提升其市场吸引力、实践应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并借此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针对性地提供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支撑。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要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出台政策和提供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引导服务,由政府牵头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创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转化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以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标准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涵盖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生态文明层面、个体价值实现层面、社会治理参与层面等。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属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上。
第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当今时代,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用科技赋能生产力三个要素。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使之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劳动岗位相匹配;必须大力培养和使用创新型人才,鼓励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对劳动对象的研究与探索,节约使用劳动资料,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现新材料、拓展新用途,开辟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现代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规律,稳步有序推进发展。当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是一旦突破就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开广阔前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颠覆性、核心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的渠道;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多措并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在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之间搭建“对接”机制,并以制度予以支撑。新质生产力之“新质”,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层面。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将其视为核心要求。在这一问题上,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土壤和创造契机。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因素,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不但可以助力产业进步、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还能借此培育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一是产业解码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面向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深度整合,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大产业支持。要将产业应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驱动,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引导和激励更多优质资本进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成果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要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向同步,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有针对性地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在打破行业壁垒中实现不同产业的彼此渗透和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又要开展科技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引入和应用,通过牵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新旧兼顾”中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绩效。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直接需要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在数量、质量及结构上的相互匹配、协调融合。与传统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同,新质生产力之下的要素配置是在新的技术系数发生重大变化之下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因而也改变了要素之间的配比和组合结构,是新型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和内在协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具体表象看首先源于科技创新,如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成了新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成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新的产品形态、新型产业结构和新的产品质量状况等,加速驱动形成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不同层次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推动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推动现有的传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次跃升,也需要多方面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是相互联系的,概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创新资源及其他类型的特色资源富集程度,精准选择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避免不顾基础和条件、一哄而上。一般而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功能,突出其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和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积厚成势。总之,要把握运用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良性跨越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增加了“新质”两个字,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样具有术语革命的性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