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集聚(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优秀的绵羊》读后感集聚(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第一篇】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第二篇】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开篇就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候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1]仅从这句话思考的深度,就可见此书是一本真正值得人去阅读的好书,因为它并不仅仅是给你一段引子,让你有兴趣去读它,而是它从你自身经常思考的角度,去告诉你,你的思考是正常的,世界并不像我们必须要做的那样,整天忙忙碌碌,非常的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成就是否真的是我们自身所愿意做的事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此为《论语,为政》当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意思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道衰落,即懂得发奋读书,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立身社会,四十岁起便能处变不惊,胸有主见;五十岁开始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起听别人讲话便能分辨真假、是非,能听逆耳之言;到七十岁,进入随遇而安、随心所欲,却不违反法度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孔子暮年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概述,言简意赅,深远精辟。我们自身在思考短暂一生如何度过时,孔圣人已经用他的行动及后人的记载来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人生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一步,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收获与感悟。在我看来,既然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阶段,而且每一个人都不是同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像世界上两片不同的叶子一样,我们的阶段肯定也是不同的。既然有不同的阶段,那也许你在六岁就志于学,我在二十岁志于学了。那我在二十岁志于学就一定是落后于你六岁志于学了吗?自由主义奠基者贡斯认为“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财产享用自由”[3]那这里的六岁与二十岁应不应该也算是一种自由呢?当然其中肯定还包括很多复杂的因素,遗传生物学上的、社会学上的、教育学上的等等。。但当我们单论其概念时,自然,六岁与二十岁志于学,并不大碍。用道教无为的思想来解释,我什么都不做,顺应自然规律,不费心琢磨,自然也是有益的。因为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志于学,志于学到底是一种状态,不是目的。那无为之下的目的,自然也就可以用志于学这种状态来解释。

为什么要说上面这段话呢?是因为这本书《优秀的绵羊》全书当中一个提纲引领的词便是优秀与绵羊。优秀是主观层面认为某事物或某人具有一种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层次的状态或表现。而绵羊作为动物界处于较低食物链阶层的食草型动物,确实缺少了狼蛇虎豹的勇猛与刚强。本书当中优秀的绵羊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当中的翘楚,他们过关斩将,一路奔波,回首以往,突然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出发。他们越读越痛苦,越读越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回到对优秀的定义上,人生在世真的需要别人主观的告诉我们,你是优秀的,你不是优秀的。优秀真的需要你来定义吗?你能定义的了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在这个世界上共同存在,优秀两个字是根本不能去解释这个世界的。我们不能说造出了原子弹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而早上做出了茶叶蛋的人就不优秀,况且前者是杀人的武器,后者更具有人性的温暖和关怀。所以说当我们看到一流大学当中的学生的时候,主观的给他们定上了一顶优秀的帽子,从一开始我们就把他们逼上了绝路。因为他们除了按照你心目当中的优秀来走,再无别路可走,不然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再来看绵羊,对人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段,我们支持文学上的对这样一群从事复杂工作的人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堂而皇之的认为绵羊就不好。狮子是大自然的首领,那也是人类主观的去定义的。恐龙在6500万年前,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霸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4]今何在?但是一些看似低等的动物,却活了下来,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好像在嘲笑着我们目前所有的努力一样。

看到这里,你肯定觉得我是一个消极的、崇尚自由主义精神的青年。错了,只有懂得什么是黑,我们才会知道,白到底是什么颜色。优秀的绵羊,自然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存在即是有道理的。他们陷入了自身的循环,但是这个循环并不是死的,他们需要的是哲学上的启示,是高人的指路,是专家的引领。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这些优秀的绵羊自然是存在的,而且作为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任由他去,我们要找到一些良好的建议和方法去让他们认识到人生到底为何?谈到这里,就会想到一谈哲学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自然在人类智慧的启迪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一生也不懂他们,活的依然自在。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承认,或者说坦然。就是这样子,立足当下,用佛的话说,就是欲望是万恶之源,只要没有欲望,按照自身现在的状态走下去自然就没有了罪恶,也就不会痛苦了。

我们会思考我现在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这件事、乃至是这个人有什么价值,我能成为什么?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状态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把自身等于扔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没有底,一直在往下掉,心中也不会安稳的。那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就这样做下去,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等同于欲望,他就是个目标,在前面放着,我们要做的就是往前走,不需要想其他的事情,至于到了那个目标,我们会不会获得好的收获,或者目标本身到底存不存在的问题,不需要过问。因为只有往前走了,才能会知道。没有往前走的这个过程,永远都不会知道到底是什么过程一样。就像学前教育专业一样,目前情况下幼儿园小学化情况非常严重,但是我们还是一边在呼喊幼儿园去小学化,一边看着幼儿园还在小学化,哪怕他还在加深这种状态,那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没用的吗?不是的,我们要坚持这样做,因为只有坚持这样做了,我们的目标,幼儿园去小学化才有可能达到,哪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往前走一点,自然后面真正会有以儿童为本,让儿童获得快乐发展的童年。我们这样做了,事情才会发生。而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考虑,幼儿园小学化到底能不能转变过来,因为你做了,而且是正确的事情,不需要考虑能不能转变。

“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教育,需要提供给孩子们的,是给他们机会去尝试和探索,让他们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经历教育。”“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路将伸向远方的时候,他才能达到顶峰。”

当你看到书中这些话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人生真的不能太看重于目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样,“你真的只注重结果吗?你知道我们的结果是什么吗?我们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的氧化,生老病死就是我们的结果,既然结果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不立马去死呢?”对啊,我们一边重视着结果,一边又怕自己过于早的去死,那我们的关注点不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边贪婪的享受着过程的美,一边想要事物的过程。这种矛盾的心态必须得到解决、化解。回到教育,我们就会知道,教育真的不是让我们去获得什么功利的东西,也不是让我们去看到大家都在受教育,所以我们要受教育。受教育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懂得你可以不同的选择。关于教育的目的划分,我们长久以来就知道,有两种目的争论不休,一种是社会本位论,一种是个人本位论。[5]当教育有目的时,就会产生这样的争论,但是教育要是没有没有目的呢?美国教育家杜威给我们哲学意义上的启示,那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发展和改造。[6]当下,教育回归生活,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又有了新的理解,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让人们在实际当中去生活,去接受教育,只有在实际当中,我们也才会更加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人要学会做人,人本为人,这种学会做人,是让你有更好的艺术生命,学术生命,政治生命。[7]而这种受教育的过程,才让我们知道了有很多种选择。

所以当我们回顾优秀的绵羊这本书的时候,他其实是给了我们很多的勇气与目标的,他告诉我们教育本来就没有这么多的目的。目的只是后人强加上去的,教育什么都没有说,它只是告诉你,你可以怎么做。至于你到底愿意不愿意,那真的是已经告诉你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的事情。

存在主义萨特告诉我们,存在主义是一种给与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以高度重视的理论。[8]绝对自由观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础,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本身,否定了上帝造人和干涉人的神话。人首先是存在,然后才按照自身的思想造就了自身。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人的本质就是自己对自己加以认定的。人既然有自由选择权,人的行为和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就不能把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推加给别人和社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的责任。从萨特的上面的论点来看,自由的人,自然也是负责人的人。他对自己的行为是负责任的。“优秀的绵羊们”应该能主动的去选择到底是一只别人眼中的绵羊还是别人眼中的狮子。因为他们自己选择的绵羊,没准就是你眼中的狮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选择了之后的结果,自然也是结果的选择人来承担。我们看到《优秀的绵羊》当中父母们对自己的子女有着非常高的期待,你不能尽你的力来做到最好,你一定要做到最好。只能是第一不能是第二,这样的要求,对于“绵羊们”确实是非常苛刻的,“绵羊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也是这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却没有给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场域下,我们不停的在转换着自己的角色,总体来说被时代的洪流夹在中间往前走着,选择已经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事情,父母认为自己早已经走过了你以后要走的路,按照他们的指导来走,就一定不会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份父爱母慈的良苦用心确实让人感动,并且值得骄傲。但作为人的权利有时候就会在这一紧一缩之间消失不见。当我们看到最近十年的社会变革、科技进步的时候,我们却也会有新的不同的想法,父母真的能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指给我们“正确的”道路吗?有些人乐意的选择了父母指的道路,有些人不乐意却还是选择了父母指的道路,有些人乐意的走了自己的道路,有些人不乐意的走了自己的道路。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没有对的,也没有错的,只有道德意义上的评价。

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与它相对立的是应用学科或职业技术类学科,如护理、师范、商科、法学、医学等。博雅教育是探究和追求真理的教育,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我们认为大学应该重视博雅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然而从当今的社会来看,我们的大学却实行的是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把事物划分的泾渭分明。文理渗透在我们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9]博雅教育培养下的学生,自然希望是全面的人,不是功力的人,书中在后面强调,博雅教育在解决“优秀的绵羊”的问题上也许会有一些好的效果,我们承认博雅教育确实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当前我们紧迫的现实角度下,我们不能全寄希望于学校课程下的博雅教育,我们要以自身为基本,正确的理解自身的需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我们来说,已经有些迟了,我们所希望的东西是自主的,主动的,积极的,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这样开展的博雅教育再加上对自身的接受,活在当下的局面,是一个具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拥有高效的方法的全面的人。

《优秀的绵羊》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书籍,看到它能让我们想通很多曾经困惑的事情,当我们把困惑我们的事情,连成一条线,串成一串的时候,只需要我们从头往出一提,一拉。自然逻辑就出来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明了了。最后继续借用孔圣人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来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做一勉励,希望能时常的去温习自己学到的精华的知识,能够长长久久的指导自己的人生,普通而又顺应天性的走下去。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第三篇】

初读《优秀的绵羊》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曾经看过的1篇文章,读大学,到底读什么?当时这篇文章对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在大学中应该怎样度过,怎样在大学期间充实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而《优秀的绵羊》一书在第五章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时还没学会真正的思考,那么毕业之后成功概率就更低了。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大学的精英教育体制的弊端,一些学生会被培养为“优秀的绵羊”,即按照被安排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向前走,却不知为何这么做,名校的光环反而让学生不敢冒险,束缚了对自的追寻。接着层层递进,提出应该找到自我,应该在大学做什么,社会应该做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并没有很好的规划,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在经历高考的压抑之后,很多学生似乎把大学视为自己解脱和释放的乐园。于是喝酒、K歌、约会、游戏、睡觉、玩手机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代名词。当然也有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披着名校的光环在其他一般学校学生面前趾高气扬的炫耀,想想我们的大学生是多么的可怕,可悲。  《优秀的绵羊》无疑让我们每个人刺痛的反省,本书的作者的观点也是居安思危的提醒,名校带给学生的好处和他所列举的坏处孰重孰轻,他没有说;即使是有很多弊端,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提线木偶型学生是多数还是少数,尚未可知。但既然有他说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曾经某学者在随笔中提过“政治正确”,一个疯子的政治正确的说法是“在另一层面达到了平衡”,很迷幻的说法。那么就来一个“态度正确”,纯个人的说法。一种(不唯一)“态度正确”的生活方式是:“一生耿直,刚正不阿,没做任何恶心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事情,一辈子拼了老命勉强把老婆、孩子、老娘,把身边的这些人照顾好了,没有成名,没有发财,没有成就伟大的事业,一生正直,最后梗着脖子到了七八十岁死掉了,你这一生是不是没有改变世界?你还是改变世界了,你把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因为你,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  而在我们大学生活中,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外,教育体制可能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有人说:“现在的大学老师不好好教学生,在学术上造假,做项目挣钱,课堂上蜻蜓点水,生活上没有交集,似乎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在上课才有交集”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学识上浅薄,还道德下滑。那么在大学,我们到底读什么?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教育之本质在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他鼓励青年,用意志战胜欲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才是我们应该在大学期间追求的东西,而不是读书就是为了挣钱、买房子、娶媳妇、买车、考公务员等,这些都是很俗的东西现在成为我们每个人奋斗的目标而背离了教育真正的初衷。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这也是梁启超引用孔子的话来阐述教育的目的,现在的大学我们很难在找到传统教学的味道,把学生培养成冷冰冰的势力者。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沉浸在口号式政治理念的宣传或人与人之间客套的甜言蜜语之中,它们构成并包围了我们的生活。”“我越来越深信,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最伟大事业,是以最朴素简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在上百人的大会谈天说地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会思考;在上千个会思考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能洞察。”相比较而言,非顶尖学府的学生更有趣,更有好奇心,更加开放,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具有感恩之心。同时,他们不会那么咄咄逼人或自命不凡。  从德雷谢维奇的文字中,一种撕破华丽外衣的内省和平民感扑面而来,仿佛也带着陈独秀、崔健们“永远的反对者”的文化标签。作者从美国名校毕业,也在名校任教多年,拥有挑不出刺的天然发言权,却跳出了这个精英圈子,站在了他认为的大多数那一边。公平,从一个既得利益者口中说出来,难能可贵。  大学生应只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毕业后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得。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礼记.大学》一文中明确诠释了什么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能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直至而后意诚;以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为之者否矣,其所后者薄,而其所薄者,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学的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一,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像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人,但是心里却闪过一些阴暗念头的人。人皆有七情六欲,有恶念很正常,如果没有恶念,那也不需要圣人明明德了,因为那已经超脱了人的范畴。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他每天通过日记不断的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连一些不容于世的思想都记录下来批判,就这样下来,最后的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个完人,但是他却失去了做人的感觉。很多研究他的学者都说,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块石头,因为他强烈压制住了七情六欲。这种人我想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完人,因为孔子自己也有欲望。  致以良知,行以明德,最终止于至善。有些人会说有至善么?答案是没有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呢?这也是大学要教给当代人的一个常识,就是——人不应该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存在,因为共产社会太完美了,所以对社会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是同样的问题。我就有疑问了,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人总要死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愿意活着?为什么不停止呢?一个道理,我们达不到不代表我们不出发。至善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也不会放弃去追求真善美的脚步。康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两样都很难达到,但是都很美丽,所以才能震撼人心。希望大学之道,砥砺整个社会,虽然这不可能,仅仅希望还不够。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德雷谢维奇讲的是美国的事儿,却很容易联想到中国。据我粗浅的认识,现在一个名校毕业生如果不想浪费天之骄子的资本,想找到更光鲜的工作,就得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重视GPA,与教授搞好关系好写推荐信,积极参与社团获得领导经验,打通人脉获得名企的实习机会,这样,申请出国和找工作的时候,一份金光灿灿的简历就呼之欲出了。实际上,这些规则,与应试教育的规则,与流行的社会规则,并没有什么不同。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让子女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远远领先。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NHK拍摄的纪录片,可能名字叫《激流中国》,一位某二代通过一个各种二代汇集的饭局获得了股票涨跌的关键情报后,对着记者志得意满地说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适应社会。  作者还提到了人文艺术知识的重要性。“而艺术的力量,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就是让灵魂惊醒过来。”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物,让生活多一些乐趣,而不“只”是用来让自我感觉与众不同,去看看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就顿觉自己的渺小。但抖机灵而论,一个读过一些人文艺术书籍的理工男,比一个只有专业技术知识的理工男,起码在追求女性方面,还是要更胜一筹的吧。  《优秀的绵羊》给我们很多反思的东西,这种反思是深刻的,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那么读大学,到底读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应该是每个大学生反思的一个问题。张载有一句话说的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大学生或者每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第四篇】

《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决定辞去耶鲁大学教授的职位,随后发表了1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引来10万次的点击量。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本书的第二章主要讲了大学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应该在大学里面做什么。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和渴求成长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作者的观点。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没想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我们义无反顾的走上成长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成长是为了什么?

以下是我对第二章节的摘抄和归纳。

大学的使命

01

教给学生如何思考——思辨和质疑。每当学习之前,先把自己“放空”,而不是接触到一个话题,个人的意见会迅速反应,给话题披上一层膜。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里的导师促使学生检查自己“最根深蒂固的一些理念”是错的,“令自己最振奋人心的新发现”,大部分将会是错误的。

02

最具有特殊意义的思考对象是你自己。博雅教育为公共利益服务只是一个层面,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为个人服务——建立自我——至于建立自我是否令他人受益,那并不是主题。

只有在经历了反思、内视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   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才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灵魂的个 体。

69 610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