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彩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200字]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200字【第一篇】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200字【第二篇】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迹。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绝唱——《史记》。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了3000余年的史事,计130篇,万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史料丰富可靠,被人们作为散文的典范,誉之为“千古之圣文”。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向他学习。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和品格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何等深刻!父亲对孩子从小的诱导、激励和培养,又是多么不可缺少啊!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200字【第三篇】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任太史令。
司马迁退礼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汉武帝的时候,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正在编写《史记》。
有一天,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司马迁送来了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妹娟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盒,看到里面装着一对晶莹透亮的玉璧,不禁惊呼:“太好了,这真是世上稀奇之宝啊!”
正在专心致志著《史记》的司马迁,听到女儿的声音,放下手中的笔,用手将这玉璧摸了一下,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光洁、圆润,真是白璧无瑕啊!”妹娟听了,更是不肯放下。
但是,司马迁对她说:“白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斑痕污点,人也同样如此。我是一个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从不敢以璧自比,但如果收下这珍贵的白璧,思想上的斑污就会增多。”女儿听了,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将礼物退还给了李广利派来的人。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200字【第四篇】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励志故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30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