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第一篇】

1.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的美好品德。比如孔融让梨,这一个成语就能够让大家明白礼是什么。中国有很多这样有趣又含义深刻的成语和故事,传承着千年来愈久弥深的精神文明。

2.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诗歌、成语、故事、节日来传承,每一个都是具有深刻的含义,读史书了解的不仅仅只有知识,还有古人留下的智慧和精神,这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最精华的内容,我喜欢传统文化,因为是中国文化不朽的基石。

3.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很多方面改变原有的想法,学会努力,学会怎么样坚持,在洋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更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糟粕,还大家最为祥和、最为经典的文化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是可悲的,民之不存,何谈国焉!传统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从某个角度看它也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该热爱本国的文化,了解并发展它,彼此相辅相成才能源远流长。

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第二篇】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

体验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第三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学习体验传统文化写实记录【第四篇】

一、强调“入世”,重视现实。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秀全的农民政权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新时期我党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多少为探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为实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四、提倡修养,培植盛德。

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政治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坚持正义,热爱祖国。

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当立志以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六、敬老爱幼,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做孝子。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

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所称“天地君亲师”。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七、节俭不奢,清心寡欲。

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积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顾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必有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当发扬节俭之德。当然,诸如“会赚不如会省”之类的观念应当摒弃,既当讲“节流”,也当强调“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遗产中,还有许多优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它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重义轻利。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因此,我们应矫正儒学的偏失,发扬其优秀的方面,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69 818611
");